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山羊草地放牧饲养时采食牧草的7个基本特性及其对广西12个组草地的放牧利用与改良,其中以灌草丛组和稀树灌草丛组的放牧利用与改良为重点,并在实践和对石灰岩山区现状、自然资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力种植优良木本饲用植物和发展山羊生产,为广西石灰岩山区迅速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条件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草地放牧制度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近期国外发表的有关资料和刊物关于草地放牧制度评价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对连续放牧与划区轮牧两种放牧制度对草地家畜增重,牧草生长,家畜营养摄入和家畜行为的影响进行综述,认为影响草地牧草生长及家畜表现各方面的并不同放牧制度本身,而与其载畜率及采用的放牧技术手段和放牧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放牧家畜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与牧草植物相互竞争、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同维持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适度的放牧活动调节着不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使草地维持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一定的稳定性。过度放牧则破坏草地植被,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下降。家畜的放牧采食活动有利于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最优放牧强度下,由于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特别是植物的超补偿性生长,家畜的放牧采食活动不仅不会导致草地初级生产力的下降,反而能够促进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增长,使之高于未放牧时的初级生产力。在自然放牧生态系统中,如果牧食压力维持在未放牧前植物生产量的一半左右,植物和动物种群就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而如果牧食压力过高,则植物种群和动物种群将会下降和崩溃。综上所述,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应立足于合理调整草地载畜量,使之与草地生产力相匹配,并大力发展季节畜牧业。  相似文献   

4.
依据香格里拉草地季节性放牧利用特点,从低海拔的亚高山草地到高海拔的高山草地依次划分为冬春牧场、过渡牧场和夏季牧场3个放牧功能区.以3个放牧功能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植物种类、植被特征及生产力水平进行调查及监测,共记录鉴定草地植物120余份,草地常见草本植物40余份.并与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普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放牧功能区的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产量均有所下降,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植物种群增长规律与放牧草地的合理利用常会宁宋静(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双城市·150111)(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在草地放牧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进入草地,由牧草流向家言,最后贮存在畜产品中。物质和能量在各环节的转化效率影响着草地生产能力.研究牧...  相似文献   

6.
对江西沟地区冬春草地围栏内外牧草地上、地下植物量的测定表明,该地区山地干草原类、山地草甸化草原类和山地草甸类三种草地类型围栏外的地上、地下植物量(鲜重)明显低于围栏内草地(P<0.05),禾本科优良牧草较围栏内分别减少4.65—18.69和7.73—28.16个百分点,而杂类草(含毒杂草)分别增加了5.92—10.95和2.61—15.28个百分点;围栏内三种草地类型优良牧草产草量和根量明显增加(P<0.05),围栏外三种草地类型由于放牧利用过重及管理差,造成优良牧草产草量和根量明显减少,表明围栏内三种草地类型正处于进展演替之中,而围栏外则处于逆行演替之中,并提出了减少围栏外草地放牧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放牧草地的产量和质量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放牧草地的管理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牧草产量,另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牧草质量,其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放牧家畜的生产性能。本文根据最新草地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放牧草地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为了达到期望的家畜生产性能而应遵循的放牧草地产量和质量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贵州草地施肥主要考虑土壤特性、工程类型、草地植物种类、草地利用方式等因素。贵州草地多位于喀斯特山区,土层瘠薄,pH值酸性,草地施肥量应高于平原地区。人工种草施肥量高于改良草地,永久性草地应施用维持肥。豆科牧草以磷肥为主,禾本科牧草以氮肥为主,通过施肥措施可调节混播草地组分比例。放牧草地由于家畜粪尿返还养分,草地施肥量低于刈割草地。  相似文献   

9.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概念、理论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云  贺金生 《草业学报》2014,23(3):313-324
 平衡理论强调家畜和草地资源之间的生物反馈,主张采取保守放牧策略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草地管理的目标是调节草地牧草供给量和家畜饲草需求量平衡。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新草地科学”,则强调气候因素尤其是降水,决定着干旱、半干旱区草地承载力,主张采取机会主义策略,充分利用草地并维持草地基况。传统上,草地载畜量的确定是先计算生长季末的草地产量,利用草地利用率等校正系数校正,再除以家畜的年平均需求量;但由于其没有考虑牧草质量、饲喂价值和家畜营养需求,载畜量估计存在误差,从而导致争议。本文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了草地载畜量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比较了草地产量载畜量、营养载畜量(包括标准干草载畜量、总可消化养分及可消化粗蛋白载畜量、能量载畜量)差异,归纳了草地载畜量在应用上的争议。本文指出,由于牧草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采用家畜营养需求法估测的载畜量值通常较草地产量法为低,放牧实践上应采用2种方法相结合估算草地载畜量,根据估算数较低者确定草地载畜量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草地通常既存在平衡态,也存在非平衡态;而基于平衡理论的保守放牧策略在放牧率和放牧压力上,与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机会放牧策略存在差异;放牧管理应结合气候条件、草地基况、草地产权制度、政府贴现与否及市场价格等因素,选择保守放牧策略或机会放牧策略,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由于生态模型通过模拟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及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是草地管理的基础,本文归纳了草地放牧管理相关的生态模型和放牧管理应用程序,以期为草地放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10,他引:25  
刘颖  王德利  王旭  巴雷  孙伟 《草业学报》2002,11(2):22-28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实验,研究了放牧强度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种群的高度、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趋势不同,草地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一定程度的放牧可增加禾草在群落中的比例,提高牧草质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群落密度有增大的趋势,植物多样性指数先增高后降低,即中度放牧下多样性指数最大,有利于多样性的维持,多样性增加又增强草地对放牧的缓冲力。植物种数与多样性指数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昆明小哨示范牧场草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草地植物37科119属143种。其中,人工种植牧草2科7属10种,野生植物37科114属133种。经多年的放牧演替,人工草地以东非狼尾草—白三叶、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白三叶两种草地型为主,草地植被盖度达95%以上,鲜草产量24-32 t/hm2,牧草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天然草地包括草丛草地和灌草丛草地2个类型。草丛草地形成了以鼠尾粟+毛花雀稗、知风草+刺芒野古草2种类型为主,植被盖度75%-85%,鲜草产量9-12 t/hm2,牧草品质中等,为较好的天然放牧草地。灌草丛草地以地盘松—扭黄茅型和川梨—白茅型草地为主,植被盖度65%-75%,鲜草产量5-9 t/hm2,牧草品质和适口性均较差,采食率较低。利用不同放牧家畜采食习性的差异,肉牛放牧系统中引入山羊等家畜充分利用草地植物,是有效提高放牧系统草地生产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在云贵高原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为对象,研究了单播人工牧草的生长动态,采用生物控制论方法组建了人工草地放牧管理的最优控制模型,并根据试验区人工草地的观测结果,对实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确定出试验区单播人工草地的最优牧草采食量,提出了相应的放牧管理控制对策,为人工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了优化模式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暖季放牧条件下人工草地牧草的生长特点,为制定合理放牧制度提供依据,于2001~2003年开展了暖季放牧牦牛对多年生人工草地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放牧2年后轮牧人工草地播种牧草比例为95.27%,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86.15%,无放牧人工草地为58.01%。轮牧人工草地牧草月风干重最高值3 198.8 kg/hm2,连续放牧人工草地为3 023.2 kg/hm2。放牧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生长率,轮牧人工草地的牧草生长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放牧还影响着第2年播种牧草的生长,轮牧能促进种子出苗数,播种牧草的鲜重,风干重和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5 088.88 kg/hm2,3 053.33 kg/hm2和480 kg/hm2,均高于连续放牧人工草地和无放牧草地,轮牧人工草地杂草鲜草产量最低,为193.33 kg/hm2。适宜的放牧是保持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四川草原》2006,(2):33-33
<正>我国草地面积辽阔,类型复杂,物种丰富。据调查,我国草地7000多种植物中可被家畜采食的牧草达4296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其重要, 研究内容极其丰富,如:放牧、割草等人类活动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草地,特别是高寒草甸、荒漠草原、沙地等具有恶劣环境下的草地生  相似文献   

15.
人工草地放牧系统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在云贵高原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为对象,研究了单播人工牧草的生长动态,采用生物控制论方法组建了人工草地放牧管理的最优控制模型,并根据试验人工草地的观测结果,地实例进行计算与分析,确定出试验区单播人工草地的最优牧草采食量,提出了相应的放牧管理控制对策,为人工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了优化模式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了解蜡地的牧草产量是决策草场放牧管理的基础。然而,可用于放牧物牧草产量是随季节变化。在羊茅草地的不同九落内测定了牧草生物量变化,此项研究在Alberta南部两个实验基地进行。在Stavely附近的PorcupineHills,粗糙羊茅、帕里燕麦草一草地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苔草3个群落上从4-5月开始到9月底逐月取样对生物量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粗糙羊茅、帕里燕麦草-草地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苔草  相似文献   

17.
不同放牧率对混播草地牧草与羔羊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种放牧率对混播草地牧草和羔羊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率的增加,牧草产量、叶面积指数明显下降(P<0.05)并使茎叶比显著减少(P<0.05)。放牧率的增大,羔羊个体生产速度显著降低(P<0.01),单位面积的畜产品产量依次为中组>低组>高组。并得出羔羊生长量与放牧强度及采食牧草干物质量存在密切关系,同时放牧率影响肉的品质,放牧率不同,草地系统生物学转化效率中组比低、高组高,且草地生产能力最大。由此得出,混播草地以中等放牧率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放牧草地群落的冗余与补偿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张荣  杜国祯 《草业学报》1998,7(4):13-19
放牧草地群落的冗余与补偿是植物与环境、植物与动物协同进化的产物,是在草地实现其功能最大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放牧强度下,可有三种形式的冗余存在,即生长冗余、组分冗余与内禀冗余。草地群落冗余的原因,有过度放牧、过轻放牧及草地群落固有的特性所导致。一定环境条件下,冗余与补偿是互逆的过程,补偿生长是冗余产生的条件,而冗余是补偿生长的必然结果。削减冗余可望获得草地产量的补偿或超补偿,从而提高草地的优良牧草产量。实现牧草生长的补偿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草地群落功能不饱和、牧食后足够的恢复生长时间、充足的水分养分条件、毒害草较弱的竞争能力以及恢复生长的基础生物量等。最佳的利用方式是放牧草地群落只有内禀冗余存在,而没有生长冗余和组分冗余。  相似文献   

19.
试验于2010年6~9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的混播人工草地上进行。试验分为划区轮牧组和连续放牧组,轮牧组与连续放牧组各设3个重复,轮牧区每个重复各有5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时间为6d。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放牧制度对各组草地牧草的干物质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各组草地牧草的营养物质影响差异显著(P<0.05);划区轮牧组牧草的粗蛋白质(CP)含量有高于同期连续放牧草地牧草的趋势,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低于连续放牧草地的牧草;对绵羊增重影响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刘海泉  黄文惠 《草地学报》1991,1(1):100-105
在南方业热带海拔1200米左右的中山区,在以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的草地上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模拟放牧和直接放牧两种处理。放牧试验为放牧强度的单因子试验,选择了三个水平的放牧强度,即放牧后草地牧草留槎高度为3cm、5cm 及7cm。模拟放牧试验为放牧强度与放牧草丛高度的两因子试验,各选三个水平,即强度为牧草留槎高为3cm、5cm、7cm,放牧草丛高度为15cm、20cm、25cm。通过三年(1987—1989)的试验表明,不同放牧强度、放牧草丛高度对草地组成、牧草产量的影响明显,在当地生态条件下,适宜的放牧强度是放牧后草地留槎在5cm 左右,放牧草丛高度在20cm 左右,这时的牧草采食率在55%右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