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本研究建立了检测DHAV-3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在107~102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7,检测下限为22copies/PCR。将200只2日龄雏鸭随机分为4组,依次对每组雏鸭肌肉注射0.2ELD_(50)、2ELD_(50)、20ELD50的DHAV-3(SD1201株)和生理盐水,并于感染后1、2、6、12、18、24、36、48、72、96h从各组分别随机取3只雏鸭,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HAV-3于感染后1h即可在3个试验组雏鸭肝脏中检测到,病毒含量为102~103 copies/g,2h后在心脏、脾脏、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均检测到该病毒。各器官中的病毒含量于感染后36~48h达到高峰期,至72h病毒含量仍维持稳定。此外,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被检器官中的病毒含量与初始感染剂量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DHAV-3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芩藿饮对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300只健康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60只。试验组分别为芩藿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病毒组、空白组。6日龄时,除空白组外,其他各试验组雏鸭腿部肌肉注射DHAV-1人工染毒造模;雏鸭感染病毒1h后,芩藿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按照高剂量(0.6mL·只~(-1))、中剂量(0.4mL·只~(-1))、低剂量(0.2mL·只~(-1))添加芩藿饮于饮水中进行治疗,连续给药3d;病毒组和空白组饮水中不给予任何药物。在给药治疗的第4、8、48小时采集病料测定相关指标。比较各试验组雏鸭的病死率;观察肝病理剖检及HE染色切片;分析雏鸭血液中DHAV-1 VP1基因拷贝数;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AST、ALT、TP、ALB、GLO)和细胞因子(IL-2、IL-6、IL-8、IFN-β)含量;评价芩藿饮对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芩藿饮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雏鸭的病死率;与病毒组相比,芩藿饮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雏鸭血液中DHAV-1 VP1基因拷贝数(P0.05);修复DHAV-1对肝造成的损伤;降低感染雏鸭血清中AST、ALT含量,增加TP、ALB、GLO含量;促进机体IL-2、IL-6、IL-8、IFN-β细胞因子的分泌。高剂量芩藿饮对实验感染性鸭肝炎病毒雏鸭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基因A型鸭甲肝病毒(DHAV-A)MY弱毒株对雏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阐明细胞因子在DHAV-A弱毒疫苗免疫中的作用,利用荧光定量RT-PCR(RRT-PCR)方法,检测DHAV-A MY弱毒株接种1日龄SPF雏鸭后0.25、0.5、1、2、3和5d共6个时间点肝、脾和脑组织中IFN-α、IFN-β、IFN-γ,以及IL-1β、IL-2、IL-6、IL-8和TNF-α共8种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并结合各时间点DHAV-A的荷载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肝和脑组织中2d时间点以及脾组织中3d时间点病毒荷载量达到最高;三种组织中,8种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均随着病毒荷载量的增加而升高,且在各组织病毒荷载量最高时间点,8种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证明DHAV-A MY弱毒株可刺激雏鸭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IFN-γ和TNF-α以及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IL-8mRNA的转录,本研究丰富了DHAV-A MY弱毒株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经症状,部分雏鸭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22.5%(9/40)。剖检病、死鸭可见心内膜出血,脾肿胀、坏死,肝、肾变性肿胀,脑膜充血。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见出血;脾淋巴细胞局灶性坏死并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变化。雏鸭感染后第1天各器官就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3天器官病毒含量除脾外均达峰值,后逐渐下降。雏鸭攻毒后第5天血清中出现微弱的中和抗体,以后逐渐升高,第17天时达峰值。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后能迅速入侵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大量复制,呈组织泛嗜性特征,造成全身广泛性组织损伤,重症雏鸭死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雏鸭接种病毒后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感染并迅速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5.
用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感染后12、24、48、96、168h和14d雏鸭血液、肝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血清中NO含量在接种后48h开始升高,一直持续到接种后96h,接种后7d恢复正常;肝脏组织中NO含量仅在接种后24h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在其他时间未表现有差异;脑组织中NO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没有变化。血清中的TNF和IL-2含量在接种后24h均表现升高,接种后96h降低,其他时间无改变。感染雏鸭的肝组织在接种后24h表现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变化,接种后48~96h呈增生性病变,而接种后各时期脑组织均呈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由此表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雏鸭体内NO、TNF和IL-2发生变化,并且与肝组织损伤、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检测成年鸭体内鸭瘟强毒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鸭瘟病毒(DPV)强毒经人工接种和同居感染100日龄鸭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病毒在鸭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试验结果表明,DPV强毒经肌肉注射进入鸭体后6h可在肝、脾、血液和粪便中检测到DPV DNA;DPV强毒经肌肉注射到鸭体后各受检样品被检测到DPV DNA的先后顺序为:肝、脾、血液和直肠粪便(6h)→肺、脑和腿肌(12h)→肾和胸肌(24h);同居鸭于混群后48h在肝、肺、血液和直肠粪便中检出DPV DNA;DPV强毒经同居感染鸭后各受检样品检测到DPV DNA的先后顺序为:肝、肺、血液和直肠粪便(48h)→脾和脑(72h)→胸肌和腿肌(96h)→肾(120h)。  相似文献   

7.
鸭瘟病毒弱毒株在免疫雏鸭体内的分布和排毒规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鸭瘟病毒(DPV)弱毒Cha株经皮下、口服和滴鼻3种途径免疫1日龄雏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病毒在体内分布和排毒规律。Cha株免疫雏鸭后,对血液、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直肠、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肌肉、骨髓、粪便和食道共19种组织PCR检测结果如下:(1)皮下接种雏鸭后4h,即可在心、肝、脾、肾、法氏囊、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和小脑共10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所有采取的组织器官均可检测到DPV的DNA。(2)口服接种雏鸭后4h,可在舌和食道中检测到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胰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2种组织器官中检出DPV的DNA。(3)滴鼻接种雏鸭后4h,未能在各种组织中检出DPV的DNA;8h后,可在心、肝、脾、肾、胸腺、延脑、大脑、小脑、舌、食道和血液共11种组织中检测到DPV的DNA。(4)在3种免疫途径中,检出时间最早和检出率最高的组织器官为肝脏、脑(大脑、小脑和延脑);3种途径免疫的鸭,从免疫后12h至21d均能从所有采集的组织中检测出DPV DNA。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用大肠杆菌分离株O_(28)人工感染15日龄雏鸭,并于接种后32h、40h、48h、56h、64h分别从接种组和对照组随机采取2只鸭的心、肝、脾、肺、肾、脑、胰、法氏囊、盲肠扁桃体等器官组织,按常规方法制作成石蜡切片,观察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学动态变化,以探讨该病菌感染鸭的发病机理,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雏鸭在感染大肠杆菌后32~64h,感染鸭的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数量减少,有纤维素渗出,并感染后48h可见病鸭的心、肝、肺和胰等大量的菌体聚集等病理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侵入雏鸭机体后对各组织器官的损害主要集中在32~64h,此时间段能使鸭全身各器官组织均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机体局部抵抗力下降,并抑制了全身抵抗力而诱发鸭大肠杆菌病,造成病鸭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24-48h为感染鸭死亡高峰,试验发病的死亡率为80%;感染雏鸭肝、脾、胰、肾的组织病理变化分别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坏死性脾炎,胰局灶性坏死及肾小叶的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肝、肾组织的脂肪染色结果表明,肝脏有脂肪蓄积,而肾脏未见有脂肪蓄积。  相似文献   

10.
人工感染鸭疫里氏杆菌雏鸭的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人工感染7日龄雏鸭,对其进行了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鸭疫里氏杆菌24h后,感染鸭开始出现死亡,且在48h内全部死亡。剖检可见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在感染鸭的心、肝、脾、肺组织出现纤维素性炎症,脑和肾组织分别出现脑膜炎和坏死性肾炎等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雏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DTMUV)后血清中相关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在不同日龄雏鸭中的差异性,本实验分别对5日龄、10日龄、25日龄雏鸭静脉接种DTMUV,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对雏鸭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及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日龄雏鸭接种DTMUV后,血清中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体液免疫在抗DTMUV的感染中发挥了主要作用。5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L-6、IFN-γ含量均较低;10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L-6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但IFN-γ含量仍低于对照组;25日龄雏鸭血清中IL-2、IL-4、IFN-γ含量在接种后一周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6含量则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综上所述,雏鸭接种DTMUV后细胞免疫受到了一定抑制,随着日龄的增长,DTMUV对雏鸭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减弱,细胞免疫也逐渐在抗DTMUV的感染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鸭肠炎病毒(DEV)强毒GZ株经腿部肌肉注射感染15日龄雏鸭后,应用建立的SYBR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在雏鸭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结果显示,感染后3 h即可在肝、脾、脑、胸腺、肾和肺6种组织中检出病毒核酸;感染后6 h,除上述组织外还可在十二指肠和盲肠检测到;感染后10 h又可在胸肌和心肌等检测到。不同受检组织病毒核酸检出量有所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脑、肝、脾、胸腺、肾、十二指肠、盲肠、肺、胸肌和心肌。为阐明DEV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
选择隔离饲养至20日龄的健康雏鸭120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0.5mL/只灭菌生理盐水,Ⅱ、Ⅲ、Ⅳ组分别皮下注射0.5mL/只1∶5稀释的鸡源、鹅源和鸭源新城疫病毒SPF胚液,并分别置于25℃隔离环境下饲养与观察。分别于感染后4、8、12、16d每组随机抽取雏鸭7只颈静脉放血致死,采集心、肝、脾、肺及肾组织,制成10%的组织匀浆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或含量,探讨异源新城疫病毒感染对雏鸭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异源新城疫病毒的雏鸭组织SOD、CAT、GSH-Px活性和MDA含量变化不同,感染鸭源和鹅源新城疫病毒的雏鸭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明显,而感染鸡源新城疫病毒的则变化不明显。这说明不同来源的新城疫病毒对雏鸭的感染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致病机理,以14日龄试验鸭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建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理模型,并在感染后6、12、24、36、48、60、72、84h,7d扑杀试验鸭,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胰腺,常规病理学方法研究其在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雏鸭经嗉囊和气管注射2种途径感染血清Ⅰ型RA,均成功建立了人工感染动物模型。消化道感染的潜伏期为6h,感染后24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于36~72h,死亡率85%,72h后停止死亡。呼吸道感染潜伏期为12h,感染后24h开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于60~84·h,死亡率65%,84h后停止死亡。与消化道感染途径相比,呼吸道感染途径的潜伏期多6h,死亡高峰时间延后24h,死亡率低20%。心、肝发生病理变化最早,肺、肾、脑、胰较晚,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脾脏最晚。组织学病理变化比解剖病理变化提前6~12h。纤维素性心包炎比纤维素性肝周炎早24h出现,时间依次为感染后24、48h。各器官首先表现充血,轻度肿大,呈浆液性、纤维素性及生理性炎症反应。组织细胞先是肿大,继而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坏死,最终导致细胞核浓缩、核裂解。呼吸道感染途径的各种动态病理变化,比消化道感染途径晚6~24h。感染后84h,病鸭开始产生一定免疫力,至7d产生较强免疫力而耐过。  相似文献   

15.
鸭瘟病毒强毒株在感染鸭实质器官内的增殖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瘟病毒(DPV)CHv强毒株经皮下注射、滴鼻和口服3种途径分别感染20日龄天府肉鸭,于攻毒后10、30、60、90min以及4、12、48、72h和9、15d每组分别剖杀2只鸭,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等实质器官,应用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对DPV在这些器官的分布和增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PV分布到具体器官的速度与感染的途径、鸭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皮下注射是DPV分布到各实质器官速度最快的途径。30min于皮下感染鸭的肝、脾、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肺、脑、肾,口服感染鸭的肺和法氏囊,滴鼻感染鸭的心脏和哈德氏腺均检测到DPV-DNA;90min所有受检样品中检测到DPV-DNA。鸭抗DPV感染的免疫器官的重要性依次是脾、胸腺、法氏囊和哈德氏腺,30min内DPV-DNA分布到脾、胸腺、法氏囊的速度和数量决定了DPV感染的潜伏期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途经感染鸭的相同器官在同一时间内的DPV-DNA拷贝数大多以皮下感染鸭为最高。DPV致死鸭的法氏囊和肾是DPV-DNA含量最高的实质器官。  相似文献   

16.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用小鼠复壮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经测定其滴鼻途径的LD50=1×10-4.5/0.2 mL,口服途径的LD50=1×10-2.375/0.2mL.用100 LD50剂量,以口服、滴鼻途径分别感染雏鸭,于感染后6 h、12 h、18 h和24 h取心、肝、肺、肾及胸腺进行组织活菌计数.口服和滴鼻感染后12 h,从胸腺、肝、心、肺检测到生长繁殖的病原菌,18 h从口服感染组的肾脏检出目标菌,24 h从滴鼻组的肾脏检出目标菌.口服感染12 h,胸腺中菌数最高,达5.33×103 CFU/g,依次是肝、肺、心、肾.滴鼻感染12h,肺中菌数最高,达5.00×103 CFU/g,依次是胸腺、肝、心、肾.24 h均以胸腺菌数最高.表明检测体内鸭巴氏杆菌抗原或分离病原菌,首选器官是胸腺和肺,其次是肝、心.同时取心、肝、肺、肾、脾、胸腺、法氏囊、腺胃和十二指肠制作病理切片.消化道途径感染出现病变的最早时间是侵入后6 h,呼吸道途径感染出现病变的时间小于6 h.口服途径感染雏鸭后6 h,各器官都表现以充血为主要特征的轻微病理变化,6 h~12 h表现以细胞肿胀、开始细胞变性为特征的病理变化.12 h~18 h表现细胞变性加剧,开始核浓缩、核碎裂为特征的病理变化.18 h~24 h表现核浓缩、核碎裂加剧,细胞溶解的细菌损伤病理,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器官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相伴的免疫损伤.滴鼻途径的病理变化与口服途径相似,但病理进程有所提前.鸭多杀性巴氏杆菌对胸腺、脾、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造成病理损伤,以胸腺和脾脏的损伤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毒力的鸭肝炎病毒株人工感染雏鸭,建立了鸭病毒性肝炎病理模型。于感染后1、3、5、7d剖杀雏鸭,采集血液和肝脏样品,测定血浆和肝组织中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研究了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雏鸭感染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后1d,血浆NO含量开始上升,3d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试验结束;肝组织NO含量在感染后1d便显著升高。不同毒力株感染组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SOD活性在感染后1d便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不同毒力株感染组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的MDA却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雏鸭感染鸭肝灸病毒后产生的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接种4日龄雏鸭后的组织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雏鸭接毒12 h肝、肾呈现轻度细胞变性;48 h后组织变性程度减轻,汇管区周围细胞增生;144 h细胞核、浆染色加深,组织修复迹象明显;14 d结构正常。接毒12 h脾脏白髓、法氏囊滤泡中淋巴细胞减少,72 h脾、24 h法氏囊中淋巴细胞有所增多。心脏、肺、脑组织在接毒各期皆有轻度的充血、出血。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与标准毒导致的多组织变性、坏死相比,其变性轻而可逆;与疫苗HY所致的组织变化相似,但结构恢复时间早。结果表明: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接种4日龄雏鸭,虽可造成雏鸭肝、肾等实质器官轻微的组织病变,但损伤的组织结构可在短期内修复,并恢复至正常;脾脏、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在接毒后,也由减少到增多。本研究为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用作鸭肝炎疫苗株的安全性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接种4日龄雏鸭后的组织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雏鸭接毒12 h肝、肾呈现轻度细胞变性;48 h后组织变性程度减轻,汇管区周围细胞增生;144 h细胞核、浆染色加深,组织修复迹象明显;14 d结构正常.接毒12 h脾脏白髓、法氏囊滤泡中淋巴细胞减少,72 h脾、24 h法氏囊中淋巴细胞有所增多.心脏、肺、脑组织在接毒各期皆有轻度的充血、出血.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与标准毒导致的多组织变性、坏死相比,其变性轻而可逆;与疫苗HY所致的组织变化相似,但结构恢复时间早.结果表明: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接种4日龄雏鸭,虽可造成雏鸭肝、肾等实质器官轻微的组织病变,但损伤的组织结构可在短期内修复,并恢复至正常;脾脏、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在接毒后,也由减少到增多.本研究为鸭肝炎鸡胚化弱毒株MY用作鸭肝炎疫苗株的安全性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不同毒力的鸭肝炎病毒株人工感染雏鸭,建立了鸭病毒性肝炎病理模型.于感染后1、3、5、7 d剖杀雏鸭,采集血液和肝脏样品,测定血浆和肝组织中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研究了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雏鸭感染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后1 d,血浆NO含量开始上升,3 d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试验结束;肝组织NO含量在感染后1 d便显著升高.不同毒力株感染组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SOD活性在感染后1 d便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不同毒力株感染组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的MDA却高于或显著高于时照组.提示,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产生的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