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与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及原因。广东蚕种生产比较稳定,原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低,普通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7年平均为2.8%。在实施蚕种集团磨蛾集中检疫条件下,胚种传染不是广东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原种发生微粒子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野外昆虫;普通种生产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是丝茧育蚕区广泛污染,病原多渠道传入原蚕区及原蚕区净化不彻底,原蚕期食下感染病原所致。丝茧育蚕区病原随洪水扩散至原蚕桑园和养蚕环境是近年几个重疫场微粒子病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外地不良蚕种流入是导致蚕区病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两次使数县丝茧育遭受严重损失。发现广东蚕区桑园及野外昆虫患微孢子虫病比较普遍,对蚕种生产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提出了宏观防治对策及开展几项关键性防治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2~2006年5年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普通种场蚕种生产成绩分析,看出:原种出库时间上半年随月份往后推移,单张原种产量、公斤茧制种量呈下降趋势,一代杂交种病毒超标淘汰率呈上升趋势;下半年随月份往后推移,单张原种产量、公斤茧制种量呈上升趋势,一代杂交种病毒超标淘汰率呈下降趋势。原种出库时间上半年最好控制在3~4月份,下半年最好控制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  相似文献   

3.
正3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3.1实施蚕种母蛾集中集团磨蛾镜检,杜绝胚种传染执行"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验细则",对全省原种和普通种实施集中检验。蚕种检疫方法分别采取1986年和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的"广东省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和"广东省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两种检疫法的病蛾检出概率均达0.99,高于原检疫法,原种可确保无毒,普通种采用分户制种,  相似文献   

4.
我场于1997年起,承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防治微粒子病(攻关)计划专题的研究任务。其目标是:通过实施综合防治技术,并作出示范,为完善和建立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的新的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两年来,由于场领导的高度重视,职工的共同努力,以及有关专家的亲临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7年全年生产原种8477张,微粒子病的淘汰率  相似文献   

5.
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我省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推广应用收到较好效果,使病卵的淘汰率逐年降低,对提高种质量,预防母蛾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1989年,农业部召开了一系列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会议,交流总结了经验。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的问题,日益受到注意。广东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为提高原种母蛾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下达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的试验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以3800张原种检  相似文献   

6.
李旭 《四川蚕业》2009,37(3):37-38
我场原蚕共育的消毒防病,综合运用全防干、半防干,采用单张原种收蚁,第二龄分箔饲育等技术。结果表明,同期比较的两对交品种,单张原种平均可增加产茧量4公斤,公斤茧制种量可提高0.5张,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中期之前 ,本县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微粒子病发生基本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但在1995年以后进入了一个微粒子病流行时期(表1和表2)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原种问题、桑虫暴发、环境污染和管理等人为或自然的因素。本文对1995年以来本县蚕种生产中场部和原蚕区、春季和秋季之间蚕种淘汰率和无毒蚕种率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中得到一些体会和引起一些思考。从春秋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的比较来看 :在场本部 ,春季的淘汰率显著低于秋季 ,无病率显著高于秋季 ;而在原蚕区 ,春秋季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从场本部和原蚕区蚕种生产中…  相似文献   

8.
提高桑蚕单张原种制种量,对降低普通种生产的成本,提高蚕种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蚕业生产的发展,我区蚕种场生产普通种逐年增加,但平均单张原种制种量较低,与先进蚕业省区的江、浙、川对比相差较大.据有关资料报道,浙江省每年生产400多万张普通种,只需6万张原种,平均单张原种制种量接近70张,如按每张原种40元算、则生产一张普通种需原种费成本O.57元.我区1991年24个蚕种场共生产普通种730316张,用去原种34916张,平均单张原种制种量只有21张,则生产一张普通种需原种费成本1.90元,比浙江省高2.3倍.又如1991年春期,浙江省德庆县庆丰蚕种场生产普通种12.7万张,只需原  相似文献   

9.
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原种带毒的可能性;原蚕区原蚕、普通蚕混养,且普通蚕饲养带毒合格种;桑蚕、野外昆虫交叉感染;水源遭污染且原蚕区防微措施不全等。可采取的防微对策;认真抓好源头关,饲养无毒原种,这是防微的关键;其次要加强微粒子病的检测工作,发现有毒、及早淘汰;并加强对原蚕区的管理,认真抓好水源管理和桑叶关,实行全方位的消毒防微。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生产产量质量的主要因素,蚕业界因微粒子病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所以对微粒子病的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鲁兴萌等通过对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认为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等客观因素是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刘吉平通过对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40年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规律及广东省近10年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情况分析,认为气候、地理是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但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程度预测尚未见报道,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对科学决策指导生产至关重要.作者根据湖州市某原蚕区种场19年毒率检测统计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对微粒子病发生程度作长期预测探讨,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