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紫色土无机磷形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对22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紫色土0~100 cm土层无机磷形态进行分级测定,研究了各形态的无机磷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磷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均较试验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以猪粪+NPK(M+NPK)处理土壤增加最多,其中有效磷含量增加了6倍;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的处理土壤有效磷、全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出现了下降,其中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51.1%和53.5%。除了Fe-P 和Ca10-P含量下层高于上层外其余各形态无机磷都表现为耕层高于下层的特征。各处理Ca2-P、Al-P、Ca8-P、O-P等无机磷的剖面分布较为相似,均呈20~60 cm下降比较迅速,80~100 cm变化不大或者稍微上升的趋势,而Fe-P则表现为下层含量高于耕层。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无机磷对紫色土有效磷的贡献为Ca2-P(0.9569)>Al-P(0.9265)>Ca8-P(0.9100)>Fe-P(0.8277)>Ca10-P(0.7449)>O-P(0.7362)。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磷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并能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固定,增强其在土壤中的移动,促进土壤磷素向有效态转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对砂姜黑土无机磷的影响,基于实施多年的秸秆还田与施肥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1)、常规施肥量50%+秸秆全量还田(HN4)、不施肥+秸秆全量还田(HN0)、常规施肥+秸秆移除(N1)、常规施肥量50%+秸秆移除(N4)、不施肥+秸秆移除(N0)处理,采用田间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剖面分布及累积特点。结果表明,同等化肥施用水平下,秸秆还田较秸秆移除显著提高了土壤Ca2-P和Fe-P的含量,提高幅度最高达219.05%和51.35%,两种形态无机磷占无机磷总量的百分比也显著提高;Ca8-P和Al-P含量整体上有所降低,Ca10-P含量显著降低,无机磷总量有所提高。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无机磷的活化效果随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使土壤Ca2-P、Ca8-P、Al-P和Fe-P含量显著降低。与秸秆移除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促进了Ca10-P等潜在磷源的转化和分解。Ca-P(Ca2-P、Ca8-P、Ca10-P)和Fe-P所占比例最高,为供试土壤无机磷的主要构成形态。常规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的快速提升,常规施肥量50%条件下秸秆还田促进了表层土壤Olsen-P的提升,而无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Olsen-P含量的提升无明显效果。土壤Ca2-P、Ca8-P、Al-P和Fe-P与土壤Olsen-P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4种无机磷与土壤Olsen-P关系密切,可能为土壤有效磷的重要来源。因而,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会加速土壤无机磷的耗竭,秸秆还田与化肥合理配施,可通过将缓效态无机磷转化为Ca2-P和Fe-P等高活性无机磷,提高土壤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3.
3个冬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磷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天油4号,陇油8号)不同生育时期(出苗期、五叶期、十叶期、返青期、现蕾期)采集的土壤样品为对象,对土壤的全磷(TP)、速效磷(AP)、有机磷(orP)和无机磷(inP)及无机磷组分铝磷(AL-P)、铁磷(Fe-P)、钙磷(Ga-P)和闭蓄态磷(O-P)含量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个冬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347~1.694 g/kg和0.060~0.117 g/kg,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均属于较高水平。(2)土壤中的磷素以无机磷为主(1.018~1.398 g/kg),占全磷总量的75.58%~82.53%;无机磷组分以钙磷(Ga-P)含量最高,占无机磷总量的58.15%~70.93%;其次是铝磷(AL-P),占9.98%~11.80%;闭蓄态磷(O-P)占4.65%~4.94%;铁磷(Fe-P)最少,占1.15%~1.29%。(3)3个冬油菜品种土壤无机磷总量随着冬油菜的生长先降低后增加,有机磷含量的变化与之一致;土壤铝磷与闭蓄态磷的含量也是随着冬油菜的生长先降低后增加;钙磷含量随着冬油菜的生长呈现"M"型的变化趋势,而铁磷的含量则出现与之完全相反的"W"型。(4)3个冬油菜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全磷含量间无显著差异;在越冬前陇油7号的各土壤磷组分含量大体上都低于其他两个品种的冬油菜。  相似文献   

4.
连续6年施磷肥对土壤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期施磷肥对土壤磷素积累、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是国内外土壤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从2008年开始在京南地区进行的紫花苜蓿连续6年施用磷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田土壤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试验地土壤为褐潮土,试验开始前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为11.2 g/kg,全磷为0.77 g/kg,速效磷为5.66 mg/kg,pH为8.3。结果表明,连续不施磷肥土壤的全磷、速效磷、无机磷各组分含量较连续施磷肥处理均明显降低,说明连续施用磷肥可显著扩大土壤中的有效磷库;不施磷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全磷下降了6.94%,速效磷下降了16.3%,施用磷肥处理耕层土壤全磷增加1.3%~13%,速效磷增加164.7%~335.9%;不同的施磷肥处理对Ca2-P含量的影响最大,不施磷肥的土壤Ca2-P几乎耗竭,而施磷处理的Ca2-P增加幅度可达19~36倍;此外,施用磷肥也使土壤Ca8-P、Ca10-P、Al-P、Fe-P、O-P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2013年的停施磷肥试验可知继续施磷肥的处理(F2)与停施磷肥的处理(F2')在土壤磷素水平、苜蓿产量及养分含量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磷肥存在明显的后效作用,之前积累在土壤中的磷素具有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有机肥的施用对三峡库区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通过施用牛粪有机肥种植牧草,重点研究有机肥施肥量对土壤质量和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氮、磷和钾含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与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后土壤氮含量增幅较大;土壤中铜、锌、铅、镉、砷含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符合《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说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未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但施用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年限紫穗槐根际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含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种植年限的紫穗槐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 采用Tiessen等修正后的Hedley土壤磷素分级方法,对其有效磷、全磷及不同形态磷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限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从无机磷含量特征可以看出除了H2O-Pi(水溶磷)和Conc.HCl-Pi(浓 HCl提取无机磷)外,其余无机磷均是Y60的含量最高。不同形态磷:除Y28的NaHCO3-Po(0.5 mol/L NaHCO3提取有机磷)外,其他株龄的NaHCO3-Pi(0.5 mol/L NaHCO3提取无机磷),NaOH-Pi(0.1 mol/L NaOH提取无机磷),NaHCO3-Po,NaOH-Po(0.1 mol/L NaOH提取有机磷),Conc.HCl-Po(浓 HCl提取有机磷)含量均是根际高于非根际土壤相应磷指标含量。根际土壤有效磷与Dil.HCl-Pi和Conc.HCl-Po含量显著相关(P<0.05),H2O-Pi与Total-P含量显著相关(P<0.05),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与pH值和根际全磷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施用有机物料对宁夏沙化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当地易得的杨树(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枝条、玉米(Zea mays)秸秆、牛粪为原料,通过桶栽方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单施和配施对宁夏沙化土壤碳氮含量、酶活性及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对照相比,单施和配施有机物料(除牛粪外)均使土壤的碳、氮组分含量(除无机氮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施牛粪处理增加了土壤的无机氮,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均最高,但是土壤C/N(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C/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较低;杨树枝条+玉米秸秆+牛粪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土壤酶活性(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以及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物量(是对照的3.33倍)最高,而单施牛粪却出现抑制紫花苜蓿生长的现象。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显示,杨树枝条+玉米秸秆+牛粪处理对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效果最佳。该研究为宁夏及其它类似地区沙化土壤改良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磷是动物机体必需的常量矿物质元素之一 ,在动物机体内磷的含量仅次于钙。为避免因饲喂过量的磷而增加磷的排泄 ,造成环境污染 ,有必要对市售饲料级无机磷酸盐的可消化磷含量进行准确的测定。目前关于饲料级无机磷酸盐利用率的评定方法主要有 :1 )体外溶解度法 ;2 )相对生物学利用率法 ;3)平衡试验法。平衡试验法是通过配制一种含磷比较低 (小于 0 2 % )的半合成饲粮作为基础饲粮 ,用参试无机磷酸盐替代基础饲粮中某一含磷极低的饲料原料 ,配制成试验饲粮 ,并且使试验饲粮中可消化磷的含量低于猪的营养需要量。通过饲养试验 ,利用公式套算…  相似文献   

9.
土壤无机磷是高寒生态系统有效磷的重要来源,研究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的土壤无机磷组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本研究采用Tiessen修订的Hedley磷素分级法,分析了岷江源区卡卡山和斗鸡台亚高山森林-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界面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无机磷组分的季节动态(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末期)和空间赋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形态土壤无机磷的含量受到生长期、植被类型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5);斗鸡台土壤活性无机磷(NaHCO3-Pi)含量在生长季初期最低;卡卡山草甸(56.0 mg·kg-1)、树种线(68.4 mg·kg-1)和密闭森林(65.7 mg·kg-1)土壤活性无机磷含量在生长季末期最高(P<0.05);两处生态系统界面的土壤中等活性无机磷(NaOH-Pi)含量在生长季末期均达到最高值(P<0.05)。2)密闭森林样带的土壤无机...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自制秸秆牛粪生物有机肥对桉树林下牧草产量、品质及林下土壤肥力的影响,试验在桉树林下套种桂牧1号杂交象草,在牧草每次刈割后施用不同的追肥处理,结果显示:100%尿素组牧草产量最高,50%尿素+50%自制秸秆牛粪生物有机肥组、100%自制秸秆牛粪生物有机肥组牧草产量次之,不施肥组产量最低(P0.05)。3组的牧草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比不施肥组含量高(P0.05),100%自制秸秆牛粪生物有机肥组牧草磷含量最高,不施肥组牧草磷含量最低(P0.05)。在林下土壤肥力方面,100%自制秸秆牛粪生物有机肥组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含量、pH值最高(P0.05),尿素组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P0.05)。由此可知,自制秸秆牛粪生物有机肥能够一定程度提高桉树林下牧草的产量和品质,改善桉树林下土壤肥力,对其营养元素及生产工艺进一步调整后用于桉树林下农业种植,改善林下土壤肥力生产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磷在鱼类生长、代谢、骨骼矿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水中磷的含量低且鱼类对水中的磷利用率很低,鱼类所需的磷大部分源于摄食的饵料.文章从鱼类饵料中磷的来源与形式、不同形式磷的利用率、适宜的钙磷比、磷需要量的评价指标以及海水鱼与淡水鱼对饵料中磷的需要量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鱼类对饵料中磷的需要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施磷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及磷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施磷量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吸磷量及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布特征。试验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2O5 0 kg·hm-2(CK)、50 kg·hm-2(P1)、100 kg·hm-2(P2)、150 kg·hm-2(P3),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平均分4次分别在返青后的分枝期、第1茬、第2茬、第3茬刈割后3~5 d施入。结果表明,各茬次苜蓿植株叶片、茎秆磷含量在P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叶片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23%,0.275%,0.292%和0.218%;茎秆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02%,0.223%,0.201%和0.146%。苜蓿叶片磷含量大于茎秆磷含量。滴灌苜蓿植株的干草产量、吸磷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1茬P2处理达到最大值,数值分别为6.54 t·hm-2和13.78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各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滴灌苜蓿总干草产量在P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达21.24 t·hm-2。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1处理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在第1茬达到最大值为28.37%。滴灌苜蓿植株吸磷量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当施P2O5为100 kg·hm-2(P2)时,能够有效促进苜蓿根系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提高苜蓿磷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轮作系统磷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土高原塬区,对保护性耕作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和作物吸磷量进行了动态观测。保护性耕作处理为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对轮作系统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夏播大豆产量对秸秆覆盖有积极响应;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使土壤磷在0~5 cm层次表聚化,土壤磷含量随着保护性耕作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nts和ts 处理下大豆籽粒吸磷量比对照显著提高111%和82%,秸秆覆盖提高了作物对磷的吸收;小麦-大豆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揭示了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作物系统磷动态的影响,为该系统的磷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马红  孟捷  李宁 《草业科学》2021,(2):231-238
为明确不同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以营养液水培的试验方法,分析了0(P0)、50(P1)、100(P2)、500(P3)1000(P4)和1500μmol·L?1(P5)磷水平下,6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结果发现,各品种总根长、根表面积均在P1处理时达到最大,新牧一号、耐盐之星、肇东、巨能Ⅱ4个品种在P2低磷水平时总根长、根表面积高于陇东、龙牧801。设定磷水平下,各品种根体积仅在P0、P1处理时存在差异性,陇东根体积在P1、P2、P3、P5处理下均小于其他品种。P1处理时新牧一号、龙牧801根系磷吸收效率高于其他4个品种,P2、P3、P4处理下肇东根系磷吸收效率显著(P<0.05)高于其他品种。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在P1时达到最大且同浓度磷水平时各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低磷水平下,耐盐之星、巨能Ⅱ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综合各耐低磷指标表明新牧一号、耐盐之星的耐低磷性高于其他品种是较好的磷高效品种,其次是肇东、巨能Ⅱ,而陇东、龙牧801则可归纳为磷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15.
超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阿拉善荒漠类草地的5种超旱生灌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全P及有效P含量进行比较,并分析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含磷量特征,结果表明,霸王、驼绒藜、沙木蓼和四合木4种灌木根际土壤全P、有效P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红砂根际土壤虽全P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有效P含量却低于非根际土壤.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非根际土壤有效P和全P含量显著相关,而根际土壤有效P和全P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测定代表性肉鸭饲料原料的总磷和植酸磷含量及其磷真利用率,并建立各原料真可利用磷的预测模型,丰富肉鸭饲料原料数据库,为肉鸭饲粮配方的精确配制提供科学依据.试验收集全国各地常用肉鸭饲料原料,以不同来源饲料原料的化学成分特点及变异规律为依据选出30种代表性样品,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样品的总磷和植酸磷含量,以成年樱桃谷...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D3(VD3)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骨磷代谢利用的影响。试验选用480只1日龄艾拔益加肉公雏,采用2×4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设2个饲粮非植酸磷水平[0.45%和0.23%(实测值为0.44%和0.21%)]与4个VD3添加水平(0、1 000、2 000和4 000IU/kg),共8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期21d。结果表明,与0.21%非植酸磷水平相比,0.44%非植酸磷水平显著提高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胫骨灰分含量和胫骨灰分磷含量(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F/G)和胫骨灰分磷绝对沉积率(P0.05);与不添加VD3相比,饲粮中添加VD3显著提高肉仔鸡ADG、15~21和1~21日龄ADFI、胫骨灰分含量和胫骨灰分磷绝对沉积率(P0.05),显著降低1~21日龄肉仔鸡F/G(P0.05);0.21%非植酸磷水平下,与不添加VD3相比,饲粮中添加VD3显著降低肉仔鸡死亡率(P0.05),显著提高21日龄肉仔鸡胫骨灰分磷重量(P0.05),添加2000IU/kg VD3显著提高14日龄肉仔鸡胫骨灰分磷重量(P0.05);0.44%非植酸磷水平下,与不添加VD3相比,饲粮中添加VD3显著提高肉仔鸡胫骨灰分磷重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VD3可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并降低死亡率,促进磷在骨骼中的代谢利用。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草地土壤磷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的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磷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及植被因素对土壤磷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0和10-20cm土层土壤全磷(TP)含量随着海拔由高到低而显著降低;两土层中,土壤全磷与土壤有机碳、土壤中0.05mm粘粉粒含量及植被盖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全磷沿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没有一致规律性;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海拔高度和草地类型的变化没有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两土层中土壤速效磷/全磷比值(AP/TP)与土壤pH值以及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该区土壤pH值和温度的变化能显著影响土壤磷的活化;多数样地0-10cm土层速效磷显著高于10-20cm土层,可能归因于植物对磷素的表聚作用。  相似文献   

19.
Dairy cow bone phosphorus (P) mobilization and deposi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 requirements were studied over the lactation cycle. Thirty Holsteins received a common diet during the dry period and one of the following three dietary treatments that varied in P percentage during the subsequent lactation (44 weeks): (i) 0.36 throughout (constant P, 0.36‐0.36‐0.36), (ii) 0.36 for 30 weeks then 0.29 for 14 weeks (P changed once, 0.36‐0.36‐0.29), and (iii) 0.43 for 10 weeks, 0.36 for 20 weeks, and 0.29 for 14 weeks (P changed twice, 0.43‐0.36‐0.29). Six P balanc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including one during the dry period and five along lactation, based on P intake, faecal P, urinary P and milk P, when appropriate.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during balance to analyse bone formation (osteocalcin) and resorption (pyridinoline) marker concentrations and rib biopsie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bone P content. Phosphorus balance was negative during weeks ?4 to ?1 relative to lactation for all groups and remained negative for cows fed 0.36% P during weeks 1–5, but showed a positive value for cows that received 0.43% P. The balance was close to zero for all groups at weeks 19–23 and showed a clear retention during weeks 38–42; by the end of lactation, cows re‐stored most of the P mobilized earlier. The pattern in P balance was consistent with changes in blood bone metabolism marker concentrations, rib bone P content, and faecal and urinary P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experiment, indicating that cows, irrespective of the dietary P treatments received, mobilized P from bone during the late dry period when fed a low‐Ca diet and early lactation, and re‐stored P in late lactation. This dynamic of P metabolism ca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dietary P requirements and ration form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