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通过探讨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确定胭脂鱼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水平。试验设计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和3个脂肪水平(6%、8%和10%),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6.40±0.02)g的胭脂鱼幼鱼8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3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放养胭脂鱼幼鱼30尾。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二者对上述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5%蛋白质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40%和45%蛋白质组(P0.05),而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6%脂肪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8%和10%脂肪组(P0.05),6%和8%脂肪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0%脂肪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则与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提高到40%时,全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全鱼粗脂肪含量越高,全鱼水分含量则相反。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全鱼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必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P0.05),饲料中脂肪水平仅显著影响全鱼精氨酸含量(P0.05)。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全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仅观察到全鱼饱和脂肪酸中的C14∶0和C18∶0含量有一定的变化。由结果可知,胭脂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6%~8%。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精氨酸(Arg)与赖氨酸(Lys)配比(Arg/Lys)对全雄黄颡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氨基酸沉积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34±0.05)g的全雄黄颡鱼幼鱼960尾,随机分成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Arg/Lys为2.19/2.61(%/%,下同;Ⅰ组,作为对照组)、1.74/2.08(Ⅱ组)、1.75/3.02(Ⅲ组)、2.63/2.08(Ⅳ组)、2.64/3.12(Ⅴ组)、3.07/2.61(Ⅵ组)、2.19/3.65(Ⅶ组)、3.08/3.65(Ⅷ组)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为期10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1)全雄黄颡鱼的末重、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在Arg/Lys为3.07/2.61(Ⅵ组)时达到最大,除增重率与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及末重、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Ⅳ、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蛋白质效率、成活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以Ⅱ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全鱼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则表现为Ⅵ组最高,且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肌肉水分含量以Ⅶ组最高,且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3)全雄黄颡鱼Lys、缬氨酸(Val)沉积率与饲料Arg/Lys比值呈线性关系,并随着Arg/Lys比值的增大而增加;而全雄黄颡鱼Arg、苏氨酸(Thr)、蛋氨酸(Met)、苯丙氨酸(Phe)、亮氨酸(Leu)、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沉积率与饲料Arg/Lys比值呈二次回归关系,当Arg/Lys比值分别为0.98、1.16、1.17、1.02、1.28、1.11、1.24时,Arg、Thr、Met、Phe、Leu、His、Ile沉积率达到最大值。4)饲料Arg/Lys对血清中各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与白球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饲料Arg/Lys对全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氨基酸沉积率均有影响,本试验中,全雄黄颡鱼饲料中适宜的Arg/Lys为3.07/2.61。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进而确定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质45.00%,粗脂肪7.00%),饲料中晶体赖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0.60%、0.90%、1.20%和1.50%,实测各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58%、1.89%、2.15%、2.41%、2.67%和2.90%。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 g左右的黄颡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58%组黄颡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赖氨酸水平为2.41%时具有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以1.58%组最低,显著低于除2.1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脂肪含量以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P0.05),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均以2.41%组最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2.41%组最高。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中总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亦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需要量为2.61%(相当于饲料蛋白质的5.80%)。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YHY)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生长性能、全鱼及肌肉氨基酸组成以及肝胰脏抗氧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0%、1.5%、2.0%和2.5%的YHY,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YHY0(对照)、YHY0.5、YHY1.0、YHY1.5、YHY2.0和YHY2.5]。选择初始体重为(5.53±0.14) g的青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青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效率(PER)上升后逐渐平缓。YHY1.5和YHY2.0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YHY2.5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YHY1.5、YHY2.0和YHY2.5组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YHY对青鱼幼鱼全鱼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在YHY2.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添加水平对青鱼幼鱼肌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YHY2.0和YHY2.5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YHY显著增加了青鱼幼鱼全鱼以及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以及呈味氨基酸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价(AAS)、化学价(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P0.05)。4)青鱼幼鱼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YHY添加水平为1.5%时,青鱼幼鱼肝胰脏的T-AOC及T-SOD活性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对青鱼幼鱼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有利于改善肝胰脏细胞空泡化现象。综上所述,基于SGR和PER的数据分析,在饲料中添加1.57%~2.02%的YHY能提高青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同时,YHY能提高青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的氨基酸含量、肝胰脏抗氧化指标,改善肌肉品质,并且不会对青鱼幼鱼的肝胰脏组织形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和葡萄糖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等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其中脂肪设5%、10%2个水平,葡萄糖设10%、20%、30%3个水平,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4.79±0.13)g的大黄鱼幼鱼50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WGR和SGR随饲料葡萄糖水平增加而降低,30%葡萄糖组的WGR和SGR显著低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全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在饲料脂肪水平相同时,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30%葡萄糖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丙酮酸激酶(PK)、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6-磷酸葡萄糖酶(G6 Pase)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肝脏GK、PFK活性升高,肝脏PEPCK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由结果可知,与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相比,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有效利用饲料中的葡萄糖。综合本试验结果,建议大黄鱼幼鱼阶段饲料适宜的脂肪和糖水平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下葡萄糖添加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糖原含量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其中蛋白质水平设42%、48%2个水平,葡萄糖添加水平设10%、20%、30%3个水平,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4.89±0.11)g的大黄鱼幼鱼50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影响(P0.05),在42%蛋白质水平下,WGR和SGR均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在48%蛋白质水平下,葡萄糖添加水平为10%组的WGR和SGR要高于葡萄糖添加水平为30%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6-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在42%蛋白质水平下,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对肝脏GK、PFK、PK、G6 Pase、FBPase及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GK活性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显著上升(P0.05),PEPCK活性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降低的趋势;在48%蛋白质水平下,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对肝脏GK、G6Pase及FBPase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GK活性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肝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42%或48%蛋白质水平下,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仅对大黄鱼少量血清指标[如血清总蛋白(TP)、葡萄糖含量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对胃蛋白酶及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当蛋白质水平为42%时,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改善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而当蛋白质水平为48%时,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大黄鱼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对鲤鱼的生长性能、形体指标、抗氧化活性及全鱼鱼体组成的影响。选取120尾体重相近的鲤鱼,随机分为5个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以基础日粮组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075%、0.10%、0.125%、0.25%DMY,试验期为64 d。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DMY对鲤鱼的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有促进作用,添加0.125%和0.25%DMY极显著提高了鲤鱼WGR(P0.01),添加0.25%DMY使其SGR显著提高(P0.05),添加0.075%、0.10%、0.125%、0.25%DMY各浓度使其FCR极显著降低(P0.01),添加0.125%和0.25%DMY使其HSI、CF极显著提高(P0.01)。不同浓度的DMY可以提高鲤鱼血清的抗氧化性,添加0.25%的DMY使其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CAT活力显著降低(P0.05);添加0.075%、0.10%、0.125%、0.25%DMY使其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添加不同浓度DMY对鲤鱼全鱼鱼体组成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改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绿原酸对黄河鲤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375尾平均体重为(50.11±0.72)g的黄河鲤鱼鱼种,根据饲料中绿原酸添加量将黄河鲤鱼鱼种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不添加绿原酸)、0.015%添加组、0.030%添加组、0.045%添加组、0.060%添加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经过50 d的饲喂,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黄河鲤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肌肉中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045%添加组黄河鲤鱼鱼种的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0.015%添加组、0.030%添加组、0.060%添加组的黄河鲤鱼鱼种增重率有提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0.045%添加组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的水分、粗灰分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0.045%添加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组溶菌酶(LSZ)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饲料中添加绿原酸可明显改善黄河鲤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推荐添加量为0.045%。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桑叶添加量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别采用添加发酵桑叶0%(对照组)、2.5%、5.0%、7.5%、10.0%的5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粗蛋白质32.14%,粗脂肪4.95%),投喂初始重量(15.01±0.12)g的草鱼幼鱼50 d。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发酵桑叶提高了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其中,发酵桑叶添加量为7.5%时草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效率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添加不同计量发酵桑叶对试验鱼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以及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添加量为10%时,全鱼粗灰分含量最大,全鱼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最小(P <0.05);添加发酵桑叶对血清葡萄糖无显著影响(P> 0.05),但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 <0.05)。结合本试验结果,饲料添加不超过7.5%发酵桑叶不会影响草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添加发酵桑叶后有助于草鱼脂类代谢和肝脏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拉氏幼鱼生长、体成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3%、28%、33%、38%,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的12种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7.60±0.13)g的拉氏幼鱼。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氏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拉氏幼鱼的PER和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3%和28%蛋白质组的W GR和SGR显著高于33%和38%蛋白质组(P0.05),8%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与5%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达到最高值,而全鱼水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但8%和11%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48 h后,低、中蛋白质组(23%和28%蛋白质组)的存活率高于高蛋白质组(33%和38%蛋白质组),低脂肪组(5%脂肪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2个脂肪组(8%和11%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拉氏幼鱼饲料的适宜蛋能比为23.67~26.03 mg/k J,蛋白质水平为23%~28%,脂肪水平为5%~8%。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常规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葡萄糖和小麦淀粉2种碳水化合物,分别设0、15%、30%3个碳水化合物水平,共配制5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每种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体重为(8.53±0.07)g的大黄鱼50尾,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大黄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葡萄糖水平由0增加到30%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0增加到15%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升高(P0.05),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15%增加到30%时,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FCR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FCR在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由0增加到15%时显著降低(P0.05),由15%增加到30%时显著升高(P0.05)。15%或30%水平下,小麦淀粉组大黄鱼的终末体重、WGR和SGR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葡萄糖组(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30%小麦淀粉组显著低于0小麦淀粉组(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种类和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6-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升高持续升高,而随饲料小麦淀粉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且15%和30%水平下葡萄糖组均显著高于小麦淀粉组(P0.05)。由此得出,与葡萄糖相比,摄食含小麦淀粉饲料的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且饲料中添加15%小麦淀粉时能促进大黄鱼生长。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究扣除Lys、Met及Thr对6~9月龄生长母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确定扣除3种过瘤胃氨基酸是否会通过改变MCP产量影响小肠氨基酸的吸收。选取72头5.5月龄左右,体重200 kg左右的荷斯坦母牛,分为4组,每组18头,分别为理论氨基酸平衡组(PC)、扣除30%的Lys组(PD-Lys)、扣除30%的Met组(PD-Met)及扣除30%的Thr组(PD-Thr)。试验期为105 d,预饲15 d,正试期90 d。基础日粮均为同一玉米-豆粕-苜蓿型全混合日粮,所选用的氨基酸添加剂均为过瘤胃氨基酸。试验期内,每30 d采集一次瘤胃液,测定相应的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扣除Lys和Thr对生长母牛瘤胃pH值、NH3-N浓度及MCP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PD-Met组MCP含量有较PC组降低的趋势。此外,PD-Met组的丙酸摩尔比例较PC组显著升高(P0.05),从而导致该组乙丙比显著低于PC组(P0.05)。PD-Met组的瘤胃微生物Ace及Chao指数较PC组显著下降(P0.05),Prevotella_7丰度显著升高(P0.05),表明扣除Met影响了瘤胃微生物的生长和物种组成;扣除Lys及Thr均未对瘤胃微生物区系及组成产生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中扣除30%的过瘤胃Lys及Thr未影响生长母牛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微生物生长,到达小肠的氨基酸水平不受MCP影响,主要受由日粮所提供的氨基酸水平限制;但扣除Met导致瘤胃微生物丰富度下降,Prevotella_7丰度增加,丙酸比例升高,从而导致MCP合成量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通过在低蛋氨酸(Met)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蛋氨酸二肽(Met-Met),评价Met-Met在幼鲤饲料中的有效性并确定幼鲤的Met需求量。试验用幼鲤初始体重为(16.7±0.08)g,随机分为7组,每组6个重复,每桶30尾鱼。在以豌豆浓缩蛋白作为蛋白质源的低Met基础饲料[Met含量为4.8g/kg,半胱氨酸(Cys)含量为4.4g/kg]中分别添加0、1.5、2.0、2.5、3.0、4.0g/kg的Met-Met,饲喂6组试验鱼,分别命名为M0、M1.5、M2、M2.5、M3、M4组;剩余的1组试验鱼饲喂含10%鱼粉同时补充3.0g/kg晶体DL-Met的试验饲料,命名为FM组,作为正对照组。饲养试验持续10周。结果显示:与M0组相比,各Met-Met添加组幼鲤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P<0.05),而饲料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分别以增重率、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通过一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获得幼鲤Met需求量分别为8.1、7.9g/kg;以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获得幼鲤Met需求量为7.6g/kg。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Met-Met均可显著增加全鱼中Met、Met+Cys、赖氨酸(Lys)、色氨酸(Trp)、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缬氨酸(Val)、组氨酸(His)的含量(P<0.05),而各Met-Met添加组与FM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M0组幼鲤必需氨基酸沉积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M0、M1.5、M2、M2.5组的Met沉积率显著高于FM组(P<0.05);除M1.5组外,各Met-Met添加组的Lys沉积率均显著高于M0组(P<0.05),且各Met-Met添加组与F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M4组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显著高于FM和M0组(P<0.05)。M2、M4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M0组(P<0.05)。血浆丙二醛(MDA)含量以M3组最低,显著低于除M1.5、M4组外的其余各组(P<0.05)。由此得出,在Met缺乏的基础饲料(含4.8g/kgMet)中添加适量Met-Met可有效促进幼鲤摄食和生长,促进脂肪的转运与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基于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沉积率的回归分析,获得幼鲤Met需求量为7.6~8.1g/kg(饲料中Met-Met添加量为2.95~3.47g/kg),占饲料蛋白质的2.0%~2.1%。饲料中Met-Met所提供的Met与天然蛋白质源中Met在消化吸收与利用上特性相似,以Met-Met为来源评估幼鲤Met需求量会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5.
《饲料工业》2017,(18):5-9
为探讨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大菱鲆幼鱼营养组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初始体重(24.89±0.51)g的大菱鲆幼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01%、0.02%、0.04%、0.08%的N-氨甲酰谷氨酸,进行8周养殖。结果表明:NCG对大菱鲆幼鱼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有影响,0.01%组和0.02%组全鱼水分较低,0.02%组全鱼粗蛋白质最高,对照组肌肉水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和0.01%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NCG水平升高,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对全鱼灰分影响不显著(P0.05)NCG水平在0~0.02%间,肌肉中精氨酸和氨基酸总量逐渐升高,继续增加饲料中NCG含量,指标无显著性升高。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含量和肝脏中精氨酸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各组间指标呈一定的差异。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逐渐增大,各组间指标呈一定的差异。通过饲料中NCG添加浓度与精氨酸酶活性回归分析,NCG的适宜量为0.0212%。上述研究表明大菱鲆幼鱼饲料中添加适量NCG有助于促进机体内源精氨酸合成,提高肌肉中精氨酸的含量,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钙、磷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性能、体成分、组织钙和磷水平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在钙添加水平为0、0.50%、1.00%的条件下,分别添加0、0.40%、0.80%、1.20%、1.60%的磷,配制15种不同钙和磷水平的试验饲料。将1 800尾初始重为(0.38±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15组,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每组3重复,每重复40尾虾。养殖8周。结果表明:1)饲料钙添加水平及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WGR、SGR、PER、FCR和存活率(SR)(P0.01)。2)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肌肉粗蛋白质(CP)、粗脂肪(CL)、粗灰分(Ash)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CL、Ash的含量(P0.05);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P、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3)饲料钙添加水平和磷添加水平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肌肉、虾壳的钙和磷水平(P0.01)。4)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酚氧化酶(PO)活性,钙离子(Ca2+)含量(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的影响对虾血清ALP、PO的活性,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无机磷(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Ca2+的含量(P0.05);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ALP活性,Ca2+、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TG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断依据,通过二次回归曲线模型分析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钙和磷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1.00%和1.26%。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配制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72%、0.90%、1.00%、1.24%、1.41%、1.63%和1.86%的7种等氮等脂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9.79±0.04)g的军曹鱼84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进行为期16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0.90%和1.0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0.72%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00%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00%组的饲料系数最低,除与0.90%和1.24%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72%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9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除与0.72%和1.00%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24%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0.72%和0.90%组(P0.05)。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肌肉中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1.00%组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1.63%组(P0.05)。由此可见,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可提高军曹鱼的生长性能和体蛋白质含量;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军曹鱼对饲料中蛋氨酸的需要量为1.12%(占饲料蛋白质的2.43%)。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饲料中添加龙须菜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共配制了6种龙须菜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2%、3%、4%和5%的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15.94±0.10)g的草鱼8周。每种饲料投喂4个水箱(重复),每箱30尾鱼。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添加比例龙须菜对草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及饲料效率(FE)没有显著影响(P0.05)。2)各试验组的肝体指数(HSI)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与除5%添加组外的其他试验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全鱼、肝脏及肌肉的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皆无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中不同添加比例龙须菜对全鱼粗灰分与粗脂肪、肝脏粗脂肪及肌肉水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以5%添加组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5)饲料中龙须菜添加比例影响了草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除C14∶1、C20∶0、C20∶2外,其他肌肉脂肪酸的含量均受到饲料中龙须菜的添加比例的显著影响(P0.05),其中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及n-3/n-6 PUFA均在3%添加组获得最高值。1%、2%、3%、4%和5%添加组肌肉C20∶5(EPA)、C22∶5(DPA)、C22∶6(DHA)以及EPA+DHA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龙须菜对草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能降低血脂含量,影响草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并能提高功能性脂肪酸DHA、EPA及PUFA的含量;饲料中添加3%的龙须菜能更好地增加肌肉功能性脂肪酸含量,而添加5%的龙须菜则草鱼生长相对较好,降低血脂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Met)和赖氨酸(Lys)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6只健康3月龄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限量饲喂4种不同饲粮:对照组(Ⅰ组)饲喂16.28%粗蛋白质(CP)的高蛋白质饲粮,试验组饲喂13.40%CP添加0.23%Lys并分别添加0(Ⅱ组)、0.06%(Ⅲ组)、0.12%(Ⅳ组)Met的低蛋白质饲粮,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Ⅱ组平均日增重(ADG)最低,Ⅱ、Ⅲ、Ⅳ组ADG随饲粮Met水平增加而增加,Ⅳ组ADG与Ⅰ组基本相同.2)Ⅰ组56 d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56 d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28 d血清尿素氮(UN)含量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56 d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极显著低于Ⅱ、Ⅲ组(P<0.01),血清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高于Ⅳ组(P<0.05),28 d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或P<0.01).3)Ⅱ、Ⅲ、Ⅳ组相比,Ⅳ组28 d血清UN含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Ⅳ组28 d血清AKP活性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但血清球蛋白(GLB)、TP含量随饲粮Met水平升高而增加,血清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UN含量随饲粮Met水平升高而降低.由此可见,在13.40%CP的饲粮中添加Lys和Met,仔鹿的ADG可达到16.28% CP饲粮的水平,饲粮中添加0.12%Met有利于仔鹿生长和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20.
选用初始体重为(78.58±1.93)g的吉富罗非鱼27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维生素D水平为0(对照组)、200、400、800、1 600、3 200 IU/kg的6种饲料(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0%和7.6%),饲养12周后,通过对其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确定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水平。结果表明:各维生素D添加组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00、400、800、1 600 IU/kg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200 IU/kg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各维生素D添加组全鱼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维生素D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饲料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200、400、800 IU/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在200 IU/kg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D可促进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维生素D添加过量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影响脂肪代谢。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59.8 IU/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