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和葡萄糖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等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其中脂肪设5%、10%2个水平,葡萄糖设10%、20%、30%3个水平,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4.79±0.13)g的大黄鱼幼鱼50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WGR和SGR随饲料葡萄糖水平增加而降低,30%葡萄糖组的WGR和SGR显著低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全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糖原、肌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肌糖原含量随着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葡萄糖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然而,在饲料脂肪水平相同时,血清葡萄糖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30%葡萄糖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10%葡萄糖组(P0.05)。饲料脂肪和葡萄糖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丙酮酸激酶(PK)、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6-磷酸葡萄糖酶(G6 Pase)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随饲料葡萄糖水平的升高,肝脏GK、PFK活性升高,肝脏PEPCK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由结果可知,与饲料脂肪水平为10%时相比,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时,随饲料葡萄糖的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有效利用饲料中的葡萄糖。综合本试验结果,建议大黄鱼幼鱼阶段饲料适宜的脂肪和糖水平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下葡萄糖添加水平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肝脏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糖原含量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采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其中蛋白质水平设42%、48%2个水平,葡萄糖添加水平设10%、20%、30%3个水平,共配制6种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14.89±0.11)g的大黄鱼幼鱼50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影响(P0.05),在42%蛋白质水平下,WGR和SGR均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在48%蛋白质水平下,葡萄糖添加水平为10%组的WGR和SGR要高于葡萄糖添加水平为30%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6-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在42%蛋白质水平下,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对肝脏GK、PFK、PK、G6 Pase、FBPase及PEPCK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GK活性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显著上升(P0.05),PEPCK活性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降低的趋势;在48%蛋白质水平下,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对肝脏GK、G6Pase及FBPase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GK活性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肝糖原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42%或48%蛋白质水平下,肝糖原含量随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葡萄糖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仅对大黄鱼少量血清指标[如血清总蛋白(TP)、葡萄糖含量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对胃蛋白酶及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当蛋白质水平为42%时,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能够通过调节糖酵解和糖异生关键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改善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而当蛋白质水平为48%时,随着饲料葡萄糖添加水平的升高,大黄鱼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探索发酵豆粕替代大黄鱼幼鱼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以鱼粉、小麦蛋白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大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含40%鱼粉的基础饲料。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R0组,作为对照组)、15%(R15组)、30%(R30组)、45%(R45组)、60%(R60组)、75%(R75组)的鱼粉,并在除对照组饲料外的各饲料中添加适量晶体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配制6种等氮(蛋白质水平为45%)等脂(脂肪水平为10%)的试验饲料。养殖试验在海水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60尾初始体重为(10.49±0.03)g大黄鱼幼鱼,养殖时间持续56 d。结果表明:各组大黄鱼幼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有下降趋势;与R0组相比,R15、R30、R45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变化(P0.05),进一步提高鱼粉替代比例(R60、R75组),SGR、WGR显著降低(P0.05),FCR显著升高(P0.05);各组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全鱼粗灰分含量有上升的趋势;各组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有下降趋势,谷丙转氨酶活力有升高趋势;通过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30%后会造成肝脏细胞的损伤,替代比例越高损伤越严重。综合各项测定指标,本研究认为:发酵豆粕替代饲料(含40%鱼粉)中30%的鱼粉较为适宜,过高的替代比例会造成大黄鱼幼鱼肝脏组织病变,导致生长速度、存活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以鱼粉、小麦蛋白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葡萄糖、蔗糖、糊精、土豆淀粉、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初始平均体重为(7.06±0.48)g的大黄鱼幼鱼5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浮伐式网箱(1.5 m×1.5 m×2.0 m)中,每天饲喂2次。结果表明: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大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的脏体比、肥满度及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小麦淀粉、土豆淀粉和玉米淀粉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糊精、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黄鱼的肝糖原含量最高,肌糖原含量最低。土豆淀粉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和葡萄糖组(P0.05)。饲料中糖源对大黄鱼肝脏葡萄糖激酶(G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但肝脏1,6-二磷酸果糖酶(FBPase)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结果得出,大黄鱼对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等结构复杂多糖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蔗糖和葡萄糖。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2.42±0.56) g的拉萨裸裂尻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45%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终末体重(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FW、WGR、SGR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PER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组外的其他各组(P 0.05)。FCR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时最低,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通过二次曲线方程回归分析,WGR、SGR和FCR最优时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4.01%、34.09%和35.31%。2)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VI)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取得最小值。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的VSI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的HSI、VI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0%、25%组(P0.05);粗脂肪含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达到最低,显著低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0%、25%、30%组(P0.05)。由此可见,适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鱼体生长速度,增加鱼体可食用部分比例,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但饲料蛋白质水平过高,会降饲料利用率,增加饲料成本。在本试验条件下,拉萨裸裂尻鱼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4.01%~35.31%。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糖源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与糖代谢的影响。试验分别以糊精、小麦淀粉、玉米淀粉、α-淀粉、蔗糖、葡萄糖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饲喂6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初始体长(2.05±0.38) cm、初始体重(3.74±0.83) g]12周,每种饲料投喂3个养殖桶(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40尾虾。结果显示:1)饲料糖源对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P0.05),肝胰指数(HSI)和内脏指数(VSI)以葡萄糖组最高,小麦淀粉组最低。玉米淀粉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最高,蔗糖组、葡萄糖组的FE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糊精组、小麦淀粉组、玉米淀粉组、α-淀粉组(P0.05)。2)小麦淀粉组的全虾、肌肉、肝胰腺粗蛋白质含量最高,葡萄糖组的全虾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最低,且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组、蔗糖组、葡萄糖组全虾和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α-淀粉组的肝糖原含量最高,是蔗糖组、小麦淀粉组的4倍左右(P0.05),α-淀粉组、葡萄糖组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与血清葡萄糖和肌糖原含量呈正相关。3)肝胰脏己糖激酶(H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不受饲料糖源的显著影响(P0.05),丙酮酸激酶(P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则受饲料糖源的显著影响(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得出,6种糖源中,小麦淀粉、玉米淀粉这2种多糖对罗氏沼虾生长的促进效果更好,可为罗氏沼虾饲料的糖源。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中胆汁酸添加水平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及体成分的影响。以360尾健康、平均体重为(12.74±0.14)g的齐口裂腹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4组试验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75、150、300 mg/kg胆汁酸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表明: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饲料系数(FCR)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各胆汁酸添加组的WGR、SGR、PE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胆汁酸添加水平为150 mg/kg时,WGR、SGR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6.63%和1.69%/d;当胆汁酸添加水平为300 mg/kg时,PER达到最大值,为1.64%;FCR则在胆汁酸添加水平为75 mg/kg时有最小值,为1.56。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WGR、SGR、PER和FCR最佳时的胆汁酸添加水平分别为186.83、192.86、166.67和183.33 mg/kg。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幼鱼的肥满度(CF)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各胆汁酸添加组的C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VSI、HSI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全鱼、肌肉及肝胰脏中粗脂肪含量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全鱼及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能有效地提高齐口裂腹鱼幼鱼的饲料利用率,促进其生长,改善其形体指标,减少其肌肉及肝脏中脂肪的沉积。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饲料中胆汁酸适宜的添加水平为166.67~192.86mg/kg。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糖水平对梭鱼(Liza haematocheila)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配制6种不同糖水平(0.50%、8.50%、16.50%、24.50%、32.50%和40.50%)的等氮等脂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3.44±0.15) g的梭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糖水平升高,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以及肠脂比(IPF)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P0.05);饲料不同糖水平显著影响日摄食量(DFI)、饲料系数(FCR)(P0.05)。2)饲料不同糖水平显著影响日氮摄入(DNI)、日能量摄入(DEI)和日脂肪摄入(DLI)(P 0. 05);日氮获得(DNG)、日能量获得(DEG)和日脂肪获得(DLG)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出现显著变化(P 0.05),三者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在0.50%~32.50%组呈上升趋势。饲料不同糖水平显著影响氮保留(NR)、脂肪保留(LR)、能量保留(ER)(P0.05),均在32.50%组有最高值。3)饲料不同糖水平未对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粗脂肪含量在0.50%~32.50%组有上升趋势。4)饲料不同糖水平显著影响肠道脂肪酶(LPS)活性(P0.05);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肠道淀粉酶(AMS)活性在0.50%~24.50%组显著上升(P0.05)。5)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16.50%~40.50%组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未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呈显著变化(P0.05),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在0.50%~32.50%组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在0.50%~24.50%组呈上升趋势(P0.05)。基于WGR和FCR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梭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糖水平为35.00%~38.18%。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胆汁酸对加州鲈生长性能、形体指数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12.67±0.22)g的加州鲈54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胆汁酸添加量为0、75、150、225、300、450 mg/kg的饲料(L1、L2、L3、L4、L5、L6),每组设3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60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加州鲈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胆汁酸添加量为150 mg/kg时,WGR和SGR达到最高,分别为206.09%和1.92%/d,较对照组提高了37.59%和22.29%/d(P0.05);胆汁酸添加量为225 mg/kg时,PER最大,为164.06%,较对照组提高了31.78%(P0.05),FCR最低,为1.56,较对照组降低了24.27%(P0.05)。以二次方程回归可知,WGR、SGR、PER和FCR取得最佳时,胆汁酸添加量分别为311.08、311.29、270.00、271.05 mg/kg。(2)胆汁酸显著提高了加州鲈肥满度(P0.05),降低了其脏体比、肝体比和脂肪沉积率(P0.05)。(3)胆汁酸显著提高了加州鲈蛋白质含量(P0.05),降低了其脂肪含量(P0.05),但各试验组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能提高加州鲈WGR、SGR和FCR,促进其生长,并且可降低FCR料肉比;同时可促进加州鲈体内脂肪代谢,降低机体脂肪沉积,提高其肌肉品质及可食部分比例。根据本试验的结果,建议加州鲈饲料中胆汁酸的添加量为270~311 mg/kg。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拉氏幼鱼生长、体成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3%、28%、33%、38%,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的12种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7.60±0.13)g的拉氏幼鱼。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氏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拉氏幼鱼的PER和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3%和28%蛋白质组的W GR和SGR显著高于33%和38%蛋白质组(P0.05),8%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与5%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达到最高值,而全鱼水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但8%和11%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48 h后,低、中蛋白质组(23%和28%蛋白质组)的存活率高于高蛋白质组(33%和38%蛋白质组),低脂肪组(5%脂肪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2个脂肪组(8%和11%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拉氏幼鱼饲料的适宜蛋能比为23.67~26.03 mg/k J,蛋白质水平为23%~28%,脂肪水平为5%~8%。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0.042±0.002)g的拟穴青蟹仔蟹为研究对象,以鱼油和大豆油(1∶1)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1.93%、3.95%、6.35%、8.14%、10.54%、12.30%、14.22%(实测值)的7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养殖期为3周,用以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每100只拟穴青蟹仔蟹为1个重复,每3个重复饲喂1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拟穴青蟹仔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最大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7.52%。拟穴青蟹仔蟹的成活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22%的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全蟹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有影响显著(P0.05)。全蟹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先升后降,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的组全蟹粗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全蟹粗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持续上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4.22%的组全蟹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饲料脂肪水平对全蟹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拟穴青蟹仔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3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14%的组。由此得出,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拟穴青蟹仔蟹饲料中最适脂肪水平为7.52%。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讨豆粕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胆固醇和牛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肝胰腺和血清胆固醇含量及体成分的影响。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1种为含30%鱼粉的高鱼粉饲料(FM组),另外5种为含12%鱼粉的低鱼粉高豆粕饲料(SBM1~5组),其中SBM1组不添加胆固醇和牛磺酸,SBM2和SBM3组分别添加0.3%和0.6%的胆固醇,SBM4组添加0.3%的胆固醇和0.2%的牛磺酸,SBM 5组添加0.6%的胆固醇和0.2%的牛磺酸。将初始体重为(0.35±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FM、SBM3、SBM4和SBM5组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显著高于SBM1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SBM1组(P0.05),其中以FM组对虾的WGR、SGR和SR最高,且FCR最低,但与SBM3、SBM4和SBM 5组无显著差异(P0.05)。SBM 3、SBM 4和SBM 5组对虾的血清和肝胰腺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SBM1组(P0.05),但与FM组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SBM1组对虾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低于FM、SBM2、SBM3、SBM4和SBM5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SBM 3和SBM 5组(P0.05)。对虾全虾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SBM1组对虾全虾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FM、SBM3和SBM5组(P0.05),与SBM2和SBM4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低鱼粉高豆粕饲料中添加0.6%的胆固醇或同时添加0.3%的胆固醇和0.2%的牛磺酸能够有效地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胆固醇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和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以酪蛋白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20和25 g/kg的胆固醇,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0、C0.5、C1、C1.5、C2和C2.5,饲料中胆固醇实测含量分别为2.6、7.5、12.7、17.2、22.2和27.2 g/kg,投喂360尾平均初重为(84.30±0.25)g的斜带石斑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0.5组WGR、PER和FE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肌肉TC和TG含量不受饲料胆固醇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上升,血清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血清HDL-C/LDL-C呈下降趋势。C2.0组血清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5组血清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0.5、C1.5组(P0.05),C2.5组血清LDL-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清HDL-C/LDL-C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斜带石斑鱼肝脏苹果酸酶(ME)活性呈升高趋势,C1.5、C2.0和C2.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活性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CYP7A1活性则先上升后趋于平稳,以C2.5组活性最高,较对照组升幅达35.48%(P0.05)。本试验中,以W GR和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活性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胆固醇的需要量分别为7.43和8.70 g/k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幼鱼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P35)、40%(P40)、45%(P45),脂肪水平分别为9%(L9)、12%(L12)、15%(L15),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依次标记为P35L9、P35L12、P35L15、P40L9、P40L12、P40L15、P45L9、P45L12、P45L15。选取初始平均体重为27.09 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81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9周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且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P40L1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184.59%和1.49%/d;饲料系数、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饲料蛋白质与脂肪水平对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各组试验鱼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肌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最高值出现在L15组;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肌肉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L15组活性最高(121.98 U/L),与L9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P45组出现最高值(89.79 U/L);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和饲料脂肪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但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尿素氮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35组尿素氮含量为1.97 mmol/L,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水平组(P0.05);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和脂肪水平为12%时云纹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饲料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北方须鳅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进行了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以鱼粉、发酵豆粕和酪蛋白作为蛋白质源,设计了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2.85%、31.09%、40.72%、47.21%和54.08%的5种等脂等能试验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重为(0.77±0.02)g的北方须鳅幼鱼40尾,以重复为单位养殖于水体为80 cm×50 cm×20 cm的水槽中。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2.85%~40.72%时,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再继续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反而显著降低(P0.05)。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2.85%~40.72%时,饲料转化效率和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升高趋势;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72%~54.08%时,饲料转化率和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72%时,试验鱼获得最高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存活率。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北方须鳅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于40.72%后,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并且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1.09%~54.08%时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由增重率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建立二次回归方程,得出北方须鳅幼鱼达到最大生长速度时的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41.57%。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牧区察哈尔羔羊饲粮钙磷适宜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4个不同钙磷水平的饲粮饲喂断奶后察哈尔羔羊,研究钙磷对断奶羔羊生长、钙磷营养消化代谢和排放量、骨骼的影响。选取70日龄健康、体重(16.27±3.33) kg断奶察哈尔羔羊12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4种饲粮,其钙磷含量分别为:Ⅰ组,0.49%、0.28%;Ⅱ组,0.55%、0.32%;Ⅲ组,0.64%、0.47%;Ⅳ组,0.87%、0.70%。饲养试验期65 d,其后,每组选6只羔羊(公母各半),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结果:1)饲粮钙磷水平对断奶羔羊平均日增重、体尺、干物质采食量和饲粮转化率影响皆不显著(P>0.05);2)血清钙含量Ⅳ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Ⅰ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3)Ⅰ组钙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随饲粮钙磷水平升高羔羊钙磷排放量增加(P<0.05);4)Ⅳ组胫骨灰分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Ⅰ组跖骨灰分含量显著低于Ⅲ、Ⅳ组(P<0.05),胫骨磷含量Ⅳ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5)冬春季节改变羔羊饲喂模式增加了内蒙古地区草原生态系统中钙磷的输入。综上所述,饲粮钙磷水平升高降低了断奶羔羊的钙表观消化率,显著增加了钙磷的排放量,提高了羔羊骨骼钙磷沉积。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钙磷含量分别为0.49%、0.28%,内蒙古地区冬春季断奶羔羊即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精氨酸(Arg)与赖氨酸(Lys)配比(Arg/Lys)对全雄黄颡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氨基酸沉积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34±0.05)g的全雄黄颡鱼幼鱼960尾,随机分成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Arg/Lys为2.19/2.61(%/%,下同;Ⅰ组,作为对照组)、1.74/2.08(Ⅱ组)、1.75/3.02(Ⅲ组)、2.63/2.08(Ⅳ组)、2.64/3.12(Ⅴ组)、3.07/2.61(Ⅵ组)、2.19/3.65(Ⅶ组)、3.08/3.65(Ⅷ组)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为期10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1)全雄黄颡鱼的末重、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在Arg/Lys为3.07/2.61(Ⅵ组)时达到最大,除增重率与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及末重、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Ⅳ、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蛋白质效率、成活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以Ⅱ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全鱼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则表现为Ⅵ组最高,且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肌肉水分含量以Ⅶ组最高,且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3)全雄黄颡鱼Lys、缬氨酸(Val)沉积率与饲料Arg/Lys比值呈线性关系,并随着Arg/Lys比值的增大而增加;而全雄黄颡鱼Arg、苏氨酸(Thr)、蛋氨酸(Met)、苯丙氨酸(Phe)、亮氨酸(Leu)、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沉积率与饲料Arg/Lys比值呈二次回归关系,当Arg/Lys比值分别为0.98、1.16、1.17、1.02、1.28、1.11、1.24时,Arg、Thr、Met、Phe、Leu、His、Ile沉积率达到最大值。4)饲料Arg/Lys对血清中各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与白球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饲料Arg/Lys对全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氨基酸沉积率均有影响,本试验中,全雄黄颡鱼饲料中适宜的Arg/Lys为3.07/2.61。  相似文献   

18.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饲料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67%、0.94%、1.24%、1.58%、1.86%和2.11%的6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0.21%,总能17.77 MJ/kg),投喂初始体重为(81.52±2.00)g的吉富罗非鱼60 d,考察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获得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的最佳需要量。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15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精氨酸水平的升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蛋白质沉积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1.58%组达到最高值,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系数在1.58%组达到最低值,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全鱼粗脂肪和肌肉粗灰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饲料系数相似,肌肉粗脂肪呈现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相似的变化趋势,而全鱼粗灰分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的肥满度,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及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中各氨基酸(除酪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外)、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随饲料精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精氨酸水平显著影响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P0.05),也显著影响肝脏和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总一氧化氮合酶和溶菌酶的活性(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精氨酸需要量为1.51%~1.58%,占饲料蛋白质的4.99%~5.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