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阿古拉生态水文试验区的固定沙丘上选取了两组具有代表性的3、5和9年生小叶锦鸡儿灌丛,采用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连续15 d内比较了干旱、两次降水后(15.6、33.1 mm)灌丛内距离基茎3等分点及边缘处土壤水、降水与植株木质部水的δ18O值,研究了小叶锦鸡儿从干旱到雨后的用水模式变化,同时结合不同位置根系密度和灌丛内不同位置水分动态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在干旱条件下主要靠减少体内水量损失来维持生存而非利用深层土壤水,可能会将表层凝结水作为用水来源;雨后1 d内3种小叶锦鸡儿植物水δ18O值均趋向降水,3 d内3、5年生小叶锦鸡儿植物水δ18O值变化显著,9年生则基本不变;雨后5 d内10~60 cm为3种树龄小叶锦鸡儿的主要吸水层位,0~10 cm土壤水不是稳定的用水来源,3、5年生小叶锦鸡儿灌丛1/3处和边缘处及9年生边缘处水会优先被利用;随树龄增加小叶锦鸡儿的浅根系密度显著增大使其能有效利用降水,但灌丛下深层土壤水补给愈发困难,不利于地区水文平衡。建议人为控制大树龄小叶锦鸡儿的分布密度。  相似文献   

2.
在北温带地区收集了536个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WorldClim V2.0提供的19个气候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5种模型(最大熵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广义增强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分析了小叶锦鸡儿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模拟了其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小叶锦鸡儿的地理分布主要受温度和降水的日、季节变化以及生长季的温湿度控制;(2)最大熵模型对小叶锦鸡儿分布的模拟结果最好,随机森林模型和广义增强模型次之(AUC>0.9);(3)模型准确模拟出小叶锦鸡儿在甘肃省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南部以及蒙古国中部和东部等地区的分布概率较大,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上区域小叶锦鸡儿的分布动态.本研究可为小叶锦鸡儿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地理分布预测和灌丛化草原生态系统评估提供数据和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3.
灌丛化草原已经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的一种重要植被景观类型,在我国以内蒙古草原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现象最为典型。为探索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的最佳测量方法,本研究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和正镶白旗内选取了17个典型样地,对比了“标准枝”和“标准样方”两种直接测量方法获取的地上生物量精度。同时,采用real-time kinematic(RTK)获取到的高度、不规则冠幅面积等4种直接易测因子和衍生的3种复合因子,研究了在无损条件下间接测量地上生物量的可能性,构建了用于研究区小叶锦鸡儿灌丛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标准枝”法(R=0.95,P<0.01)预测的生物量要比运用“标准样方”法(R=0.84,P<0.01)预测的生物量更精确且对灌丛的损害性更小。2)在易测因子相关性分析中,单因子冠幅、不规则冠幅面积、不规则冠幅周长之间关系紧密,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8(P<0.01),可用于小叶锦鸡儿地上生物量的预测;高度与其他单因子关系一般,相关性系数为0.67~0.72(P<0.05),但是基于高度因子衍生表征体积的冠幅与高度乘积因子、冠幅周长与高度乘积因子、...  相似文献   

4.
齐泰高速公路位于松嫩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耐旱护坡植物的选择对防止公路边坡水土流失,增强路基稳定性及公路周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2年龄灌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干旱棚控水法,对灌木进行5个水分梯度处理(对照、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极重度胁迫)21 d后,测定灌木叶片的电导率、叶绿素(Chl)总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以及脯氨酸(Pro)含量,探讨3种植物的抗干旱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3种灌木叶片的Pro含量、膜质透性(RPP)呈上升趋势;叶片的Chl总量、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紫穗槐和小叶锦鸡儿的叶片MDA含量和SS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柽柳叶片MDA和SS含量呈上升趋势。通过隶属度函数得出3种灌木对干旱胁迫适应程度由高至低为紫穗槐>小叶锦鸡儿>柽柳。紫穗槐适宜种植在轻度干旱和极重度干旱边坡,柽柳适宜种植在中度干旱边坡,小叶锦鸡儿适宜种植在重度干旱边坡。  相似文献   

5.
小冠花抗氧化保护系统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动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控水法对小冠花(Coronilla varia)持续干旱胁迫18 d后复水,以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75%的小冠花为对照,在持续控水干旱胁迫第3,6,9,12,15,18 d及复水后第3d分别采集小冠花叶片,研究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超氧阴离子(O2-·)含量对干旱及复水处理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小冠花叶片RWC及SOD,POD,CAT活性在干旱处理的前6d内,APX活性、AsA和O2·含量在干旱处理的前9d内,均和对照无显著差异;此后,叶片RWC直线下降,在干旱处理第12d时,降至49%,而后又缓慢下降;SOD活性呈上升(9 d)下降(12~15 d)-上升(18 d)的趋势;POD活性先升(9 d)后降(12~18 d);CAT活性和O2-·含量增加;APX活性和AsA含量变化一致,呈先升(12~15 d)后降(18 d)的趋势.但复水后,各指标均能很快恢复至对照水平.说明干旱胁迫对小冠花抗氧化保护系统有重要影响,但此作用和干旱进程密切相关;同时,小冠花对干旱胁迫适应性较强,复水后能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石羊河下游人工梭梭水分利用策略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石羊河下游主要固沙造林树种,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强,构成了风沙灾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本研究基于原位观测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梭梭水分来源的季节性变化,以期为民勤绿洲边缘退化防护体系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生长季,人工梭梭根际垂直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水分含量为0.87%,120 cm深度处土壤水分偏高;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5月(1.22%) 4月(1.05%) 6月(0.83%) 7月(0.80%) 10月(0.67%) 8月(0.65%)。不同季节人工梭梭0-60 cm表层根际土壤水δ18O富集效应明显,变化剧烈,60-200 cm土层δ18O逐渐减小且相对稳定。Iso Source模型表明,人工梭梭春季对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为45.15%,60-120 cm中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为20.6%,20-60 cm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为20.1%;夏季对0-20 cm表层、60-120 cm中层、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分别为32.5%、24.75%、22.1%;秋季主要对0-20 cm表层、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利用较多,利用比例分别为44.4%和48.75%。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是人工梭梭重要的季节水分来源,建议在日常抚育管理中可采取人工辅助降水入渗的方法来维持林地土壤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7.
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灌丛引入和降水梯度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灌丛引入过程及降水的响应特征,采用室内萌发法和野外水分激发法,对宁夏荒漠草原封育草地、放牧地、不同年限(3、12、22 yr)和间距(40、6、2 m)柠条灌丛地开展草地-放牧-灌丛引入过程的土壤种子库萌发及其对不同降水梯度(-60%,-40%,-20%,0,20%,40%)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年限、间距引入灌丛地0~200 cm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封育草地和放牧地(P0.05),随着灌丛年限和密度增加,加剧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旱化加重,使得灌丛地无明显春季返潮期,土壤水分仅为8.14%、8.83%,分别显著低于同期封育草地和放牧地16.00%、13.00%,在这样的水土条件下不同年限、间距灌丛地室内萌发下的0~10 cm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6186和5831粒·m~(-2),分别高于封育草地、放牧地2965、2065粒·m~(-2)(P0.05)。各样地主要集中于0~5 cm土层,占萌发总数70.04%,且均以一年生猪毛蒿萌发为主,高达87.12%~96.55%,并随灌丛年限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多年生草本萌发种类仅为5种;不同降水梯度野外激发下的不同年限、间距灌丛地种子萌发平均数量为855和640粒·m~(-2),以降水量+20%时所激发土壤种子库萌发密度最高,分别为2266和1600粒·m~(-2),一年生与多年生草本种子库萌发密度和种类均随降水量升高而增加,且均在降水梯度最大时(+40%)呈下降趋势,而且相较于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在不同灌丛地萌发率高达90.58%~100.00%,显著高于放牧地或封育地(P0.05),在灌丛引入过程中对土壤干旱和降水变化表现得更为敏感和适应。  相似文献   

8.
作为石羊河下游主要固沙造林树种,人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强,构成了风沙灾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本研究基于原位观测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梭梭水分来源的季节性变化,以期为民勤绿洲边缘退化防护体系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生长季,人工梭梭根际垂直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水分含量为0.87%,120 cm深度处土壤水分偏高;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5月(1.22%)>4月(1.05%)>6月(0.83%)>7月(0.80%)>10月(0.67%)>8月(0.65%).不同季节人工梭梭0-60 cm表层根际土壤水δ18O富集效应明显,变化剧烈,60?200 cm土层δ18O逐渐减小且相对稳定.IsoSource模型表明,人工梭梭春季对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为45.15%,60?120 cm中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为20.6%,20?60 cm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为20.1%;夏季对0?20 cm表层、60?120 cm中层、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比例分别为32.5%、24.75%、22.1%;秋季主要对0?20 cm表层、120?200 cm深层土壤水分利用较多,利用比例分别为44.4%和48.75%.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是人工梭梭重要的季节水分来源,建议在日常抚育管理中可采取人工辅助降水入渗的方法来维持林地土壤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9.
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灌丛引入和降水梯度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宁夏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灌丛引入过程及降水的响应特征,采用室内萌发法和野外水分激发法,对宁夏荒漠草原封育草地、放牧地、不同年限(3、12、22 yr)和间距(40、6、2 m)柠条灌丛地开展草地-放牧-灌丛引入过程的土壤种子库萌发及其对不同降水梯度(-60%,-40%,-20%,0,20%,40%)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年限、间距引入灌丛地0~200 cm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封育草地和放牧地(P<0.05),随着灌丛年限和密度增加,加剧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旱化加重,使得灌丛地无明显春季返潮期,土壤水分仅为8.14%、8.83%,分别显著低于同期封育草地和放牧地16.00%、13.00%,在这样的水土条件下不同年限、间距灌丛地室内萌发下的0~10 cm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6186和5831 粒· m-2,分别高于封育草地、放牧地2965、2065粒·m-2(P<0.05)。各样地主要集中于0~5 cm土层,占萌发总数70.04%,且均以一年生猪毛蒿萌发为主,高达87.12%~96.55%,并随灌丛年限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多年生草本萌发种类仅为5种;不同降水梯度野外激发下的不同年限、间距灌丛地种子萌发平均数量为855和640粒·m-2,以降水量+20%时所激发土壤种子库萌发密度最高,分别为2266和1600粒·m-2,一年生与多年生草本种子库萌发密度和种类均随降水量升高而增加,且均在降水梯度最大时(+40%)呈下降趋势,而且相较于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在不同灌丛地萌发率高达90.58%~100.00%,显著高于放牧地或封育地(P<0.05),在灌丛引入过程中对土壤干旱和降水变化表现得更为敏感和适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平茬对灌丛群落草本植物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平茬、一年平茬1次和一年平茬2次共3种处理,分析了平茬前后群落特征与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平茬相比,两种平茬处理下群落内禾本科植物密度均显著增加,平茬第二年禾本科生物量显著高于未平茬处理;平茬后两年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平茬次数增加均有增加趋势,且一年平茬2次处理时,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未平茬处理;草本群落总生物量随平茬次数增加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平茬后植被C、N含量、C/N比无显著变化,但植被N/P比显著增加。可见,平茬处理改变了小叶锦鸡儿群落的结构特征,提高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禾本科植物的密度,有助于典型草原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1.
在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制约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最主要的生态因子,而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仍有很多不确定性。针对此现象,于2018年生长季在科尔沁沙地运用野外增减雨装置开展控制试验,通过自然对照、减少30%降水量、减少60%降水量、5月起连续干旱45 d、6月起连续干旱45 d、增加30%降水量、增加60%降水量7种试验处理,以期揭示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物种组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从而为植物生长对降水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减少60%降水量将造成沙地草本群落向单一结构发展,使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减少,其减少率依次为8.57%、1.36%和4.80%,同时降低植物生产力。2) 5月起连续干旱45 d对沙地草本植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无显著影响。3) 6月起连续干旱45 d影响沙地草本植物多个物种重要值,导致物种密度减少,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影响不显著。半干旱沙地植物群落对长期干旱事件响应较大,对短期极端干旱事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2.
在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制约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最主要的生态因子,而植物群落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仍有很多不确定性。针对此现象,于2018年生长季在科尔沁沙地运用野外增减雨装置开展控制试验,通过自然对照、减少30%降水量、减少60%降水量、5月起连续干旱45 d、6月起连续干旱45 d、增加30%降水量、增加60%降水量7种试验处理,以期揭示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物种组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从而为植物生长对降水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 减少60%降水量将造成沙地草本群落向单一结构发展,使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减少,其减少率依次为8.57%、1.36%和4.80%,同时降低植物生产力。2) 5月起连续干旱45 d对沙地草本植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无显著影响。3) 6月起连续干旱45 d影响沙地草本植物多个物种重要值,导致物种密度减少,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影响不显著。半干旱沙地植物群落对长期干旱事件响应较大,对短期极端干旱事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3.
黄彩变  曾凡江  雷加强 《草业学报》2016,25(12):150-160
采用盆栽实验,设计干旱(30%~35%FC)、中水(60%~65%FC)和湿润(80%~85%FC)3个水分梯度以及不施氮、低、中、高4个氮素水平的完全随机组合试验,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素添加对骆驼刺幼苗生物量、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骆驼刺幼苗的生物累积、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均受到水氮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但不同生长时期响应格局不同。对于1年生幼苗,总根系生物量在干旱低氮处理下最高,但与中水不施氮处理差异不明显;比叶面积和叶氮含量在干旱中氮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片组织密度值却最低;在干旱高氮处理下细根比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细根组织密度却明显较低。对于2年生幼苗,中水中氮处理的叶片、细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累积均最高;比叶面积在对照处理(干旱不施氮)下最高,叶片组织密度值却最低;干旱低氮处理的细根比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细根组织密度明显较低。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间无明显相关性,但叶片与总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氮含量与比叶面积也呈显著正相关,细根比根长与细根组织密度、比叶面积与叶片组织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对水氮条件变化的响应并不同步,地上与地下生长的关联主要表现为叶片和根系生物量累积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苹果园长期生草覆盖后深层土壤水分及果树根系的分布规律,以期阐明旱作条件下果园根水互作关系,为黄土旱塬区果园生草覆盖实践的优化提供依据。试验于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苹果园中进行,设置果园生草覆盖(生草为鸭茅草,2014年建植)和清耕处理,以一年生作物田为对照;连续两年夏季测定果树行上和行间距离树干100和200 cm共4个位置0~5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和果树细根长密度,分析生草覆盖对果园深层水分亏缺及细根长密度的影响。清耕果园0~300 cm土壤水分较对照农田下降了6.7%~8.3%(P<0.01),而300~5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对照农田差异不显著(P>0.05);生草覆盖果园0~500 cm整个剖面的土壤水分均低于清耕果园,平均下降了11.5%~12.3%。果园生草覆盖6~7年后0~500 cm土层土壤较对照农田水分亏缺量为163.9~172.1 mm,是清耕果园水分亏缺量的3.2~4.2倍。果树根系在0~100 cm土层的细根长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0.187 cm·cm-3,生草覆盖促进了0~100 cm土层果树...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呼吸、根系现存量和根系净生长量的影响,揭示土壤呼吸与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区进行对比性试验。放牧强度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将50 hm2试验样地分为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个梯度,3次重复。每个放牧强度下设有4个不同水分处理(减水50%、自然降水、增水50%和增水100%)。在不同水分处理小区内,采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用根钻法测定根系现存量,根袋法测定根系净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呼吸和群落地下生物量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土壤呼吸速率随着降水的增多显著增加(P<0.05);在整个生长季中,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群落地下生物量在减水50%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根系净生长量在增水100%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减水50%处理(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根系现存量和根系净生长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在干旱的荒漠草原,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和群落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 合理密植 选质地较好的土壤建园 ,生长周期内除要均衡供应水分外 ,还应合理密植。试验表明 :种植密度为每 6 6 6 .7m2 2 0 0株 ,泰国蕉植株粗壮 ,挂果高度约 2 .5m,可用密植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 及时排灌 香蕉植株组织柔软 ,根系肉质浅生 ,叶片水分蒸腾量大 ,需水较多 ,又怕积水 ,对干旱也非常敏感 ,蕉地土壤湿度须保持稳定。坚持长期保持土壤湿润的原则 ,开好排灌沟。试管苗定植后 1个月内应淋水而不灌水 ,避免土壤板结 ,使定植穴湿润。雨天及时排水防涝 ,抽蕾后土地保持湿润。3 科学施肥 按“前促、中重、后补”原则施肥。先挖…  相似文献   

17.
梭梭     
梭梭 ( H alaxylon ammodendron ( Mey.)Bunge) ,别名梭梭柴、琐琐 ,藜科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 6~ 7m。主干扭曲 ,具节瘤。嫩枝有节 ,叶退化成鳞片状 ,由嫩枝进行光合作用。花两性 ,种子小 ,扁圆形 ,具膜质翅胞果半球形 ,黄褐色 ,种子黑褐色 ,花期 5~ 7月份 ,果期 9~ 1 0月份。梭梭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东部、中部和北部 ,甘肃河西走廊 ,内蒙古的西部。适生于干旱荒漠区地下水位较高 ,有一定含盐量的湖盆地及周围沙地、河床边缘、固定半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上 ,在砾石沙质戈壁也能生长。梭梭抗旱性强 ,耐风蚀、沙埋 ,在年降水1 0 0 mm左右 ,沙层内含水率 1 %~ 3%的立地条件下 ,仍然能够正常生长。在甘肃民勤沙区1.2 %的沙丘含水量即可维持梭梭的正常生长 ,低于 0 .8%生长受到抑制 ;梭梭根系强大 ,主根可达 3~ 5 m,侧根长也在 5 m以上 ,能够充分利用地下水、大气降水和沙层内的凝结水。当炎夏干旱季节到来 ,部分嫩枝又自行脱落 ,使蒸腾水分的面积减小 ,以保存体内的水分。同时 ,这些嫩枝外表光亮 ,对阳光有反射作用 ;细胞液...  相似文献   

18.
1 高换前准备 高接前一年冬季,对改接树的一侧进行深翻改土施肥,使根系得到更新。次年再更新另一侧。高接前要灌足水,待气温回升,树液开始流动时,选取最佳砧穗组合,开始高接。2 高接方法 准备好手锯、电工刀、三角形嫁接刀、方块薄膜、绑扎薄膜(宽4 5cm )及柑桔保鲜袋等。几人为一组,互相配合,以提高工效。每组第一个人负责整形截干。首先根据树龄树形,先取着生合理的6~1 0个副主枝,在距分杈处1 0~2 0cm处锯断,尽可能降低接口高度。同时注意留一定数量辅养枝,老龄大树应留一枝“拔水枝”。然后由第二人清理锯下的树枝,用电工刀将锯口…  相似文献   

19.
柠条     
柠条 ( Caragana korshinskii Kom.) ,也叫毛条、白柠条 ,牛筋条。为豆科锦鸡儿属的落叶大灌木 ,高 3~ 5 m,冠幅 3~ 4m,枝条粗壮通直 ,基部托叶及羽状复叶的先端小叶变成细刺 ,小叶 5~1 0对 ,先端有细针尖刺 ,小叶两面密生灰白色平贴短柔毛 ,在良好的环境下 ,能长成小乔木 ,有明显的主干。分布范围广 ,抗旱性能强 ,我国西北的沙漠绿洲或黄土丘陵区都有生长。柠条根系发达 ,防风蚀、保土性能强 ;具根瘤菌 ,能改良土壤 ;分枝稠密 ,沙埋后能产生不定根 ,固沙作用强。柠条是优良的“三料”植物 ,枝条富含油脂 ,易燃耐烧 ;枝、叶既是很好的绿肥 ,又是优良的饲料。枝干皮层厚 ,富含纤维 ,可以剥麻。柠条是阳性树种 ,耐旱、耐寒、耐高温 ,是“三北地区”固沙造林的优良树种之一。物候期由于各地气候差异而不同。在河西走廊沙区 ,一般 3月下旬萌动 ,4月下旬展叶 ,5月中旬开花 ,6月下旬种子成熟。种子成熟后荚果易开裂 ,应及时采种。柠条种子不耐贮藏 ,当年发芽率为 90 % ,贮藏 3年后 ,发芽率降至 30 %。1 育苗柠条育苗以沙壤土为好 ,盐碱严重的土壤育苗不易成活。...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金皇后)出苗与保苗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土壤质地,苜蓿出苗和保苗所需的土壤水分不同,苜蓿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下限:沙土为4.4%,粘壤土为7%;苜蓿保苗土壤含水量下限:沙土为4%,粘壤土为6%;无论是出苗还是保苗,栽植苜蓿所需的含水量沙土都低于粘壤土.大田沙地试验表明:随着苜蓿出苗时间的延长.苜蓿根系不断向下延伸,对苜蓿死亡起决定作用的土层也不断增厚,播种出苗1~5d内,O~5cm土层含水量起决定作用;播种出苗6~9d内,影响苜蓿生命的土层达到5~10cm;播种出苗9~18d内,影响苜蓿生命的土层达到10~15cm.只有当整个根系层的土壤水分全部低于4%时,苜蓿才会死亡,局部水分低于4%时苜蓿仍可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