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俄罗斯木霉菌株GAU 1-X-2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碳氮源、酸碱度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对俄罗斯木霉(Trichoderma rossicum)菌株GAU 1-X-2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木霉菌株GAU 1-X-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0℃;菌落在pH值为5.0~12.0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pH为7.0时,生长最快,pH值为8.0时产孢量最大;营养生长最好的碳源为甘露醇,产孢量最好的碳源为葡萄糖;营养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在供试的7种氮源中,培养6d未观测到该菌株产孢;完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8℃,10min。  相似文献   

2.
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生长温度10~30℃,最适生长温度20~25℃;在14~26℃下培养时,RH100%和 pH 6.3~7.2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则以在25℃和RH+水滴及在24~26℃和pH 6~7时较高。黑暗处理促进菌丝生长,日光灯照射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7℃10min。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和醇类作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增进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能很好利用供试氮源L-白氨酸、L-胱氨酸和L-天冬氨酸等。L-组氨酸作为氮源时病菌产孢量最大,而氯化氨作为氮源时病菌不产孢。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芒果链格孢叶斑病菌的致病力差异和生物学特性,以便为病害的发生危害规律、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离体叶片法评价了采集自云南省和四川省的14个病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发现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以菌株109致病力最强。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对不同致病力、不同采集地的6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是28~32℃、较适宜生长的pH为7、能广泛利用供试的9种碳源、氮源中的硝酸钾和L-天冬氨酸有利于菌丝生长,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这说明芒果链格孢叶斑病菌能适宜较高的环境温度、广泛的酸碱环境和多种碳氮源。  相似文献   

4.
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是近几年鉴定的云南蚕区桑园发生桑褐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培养基及碳源和氮源、p 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褐斑壳丰孢的菌丝适宜在PDA培养基和PDA+1%桑叶碎片培养基(简称PDA桑叶培养基)上生长,其中PDA桑叶培养基是最佳的产孢培养基;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物质分别是麦芽糖、蛋白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产孢量最大,而在所有有氮源和无氮源物质的培养基上均不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p H值为6~9,而p H 6时产孢量最大;在22~28℃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连续黑暗条件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的致死温度条件为50℃水浴处理10 min。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桑褐斑壳丰孢有很强的营养利用和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07-2008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VA001),依据Koch′s法则,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适合该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甜瓜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甜瓜培养基、梅干培养基。在碳源和氮源中,麦芽糖(Maltose)、乳糖(Lactose)、甘露醇(Mannitolum)、赖氨酸(Lysine)、牛肉膏(Beef extract)、氨基乙酸(Aminoacetic acid)、组氨酸(Histidine)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蔗糖(Sugar)、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硝酸钠(Sodium nitrate)、丙氨酸(Alanine)有利于病菌的产孢。苜蓿黄萎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pH值为7.0-9.5,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引起细绿萍黑腐病病原菌种类,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常用杀菌剂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联合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细绿萍黑腐病的致病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生物学特性表明,细极链格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均为25℃,全黑暗条件下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pH值在6.0~8.0时更利于其产孢,在CM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而在PSA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碳源选择上,在丙三醇上生长速度最快,而甘露醇最有利于其产孢;氮源选择上,在硝酸钾上的生长速度最快,且酵母浸膏最有利于其产孢。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细极链格孢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32.5%苯甲嘧菌酯SC的抑制活性最强,EC50为0.001 2μg·mL-1。  相似文献   

7.
依据柯赫氏法则鉴定了由内蒙古和陕西北部采集的标样,确认沙打旺黄萎病病原菌为大丽轮枝孢营养体亲和群VCG2B,对22种豆科牧草和饲料植物和温室接种测定表明该菌对沙打旺、红豆草、鹰嘴豆、胡枝子、绛三叶、毛苕子、鹰嘴紫云英、救荒野豌豆和大英野豌豆有很强的致病性,对豌豆、扁豆和草木樨状黄芪致病性弱。红三叶、黄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花苜蓿、中生苜蓿、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无明显表现症状,仅维管束变色,由变色部位  相似文献   

8.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百香果采后果腐病是黄果百香果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生长pH为4.5~5.5,最适生长温度为31~34 ℃;其可利用蔗糖、甘油、D-半乳糖等11种供试碳源;可利用硫酸铵、氯化铵、L-天冬酰胺等11种供试氮源,尿素为最难利用的氮源;不同光照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4种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戊唑醇和丙环唑的毒力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72 mg·L-1和0.7067 mg·L-1,均小于1 mg·L-1;其EC95值分别为90.5459 mg·L-1和33.1295 mg·L-1,均小于100 mg·L-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温度、pH和不同营养条件对捕食线虫真菌圆锥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conoides)生长及产孢特性的影响,分析其在碳氮饥饿条件下几丁质酶的表达水平,优化该菌的培养条件,为该菌的扩大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圆锥节丛孢菌AC-shz1菌株接种于YPSSA培养基,分别置于不同温度(15、20、25、30和35℃)、pH(5.0、5.5、6.0、6.5、7.0、7.5和8.0)、碳源(果糖、半乳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纤维素、几丁质)、氮源(甘氨酸、苯丙氨酸、蛋白胨、酵母粉、硫酸铵、尿素)和碳氮比(1∶1、5∶1、10∶1、20∶1、40∶1)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菌丝的生长速度及形态,测定其产孢能力;在碳氮源饥饿条件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4种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圆锥节丛孢菌在温度15~30℃均能生长,其中以25℃时菌丝生长最快且产孢能力最强;在pH为6.5~7.5时菌丝生长良好,其中以pH 7.0时产孢能力最强。圆锥节丛孢菌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其中含葡萄糖的培养基产孢量最高;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蛋...  相似文献   

10.
马唐生防菌厚垣孢镰刀菌ZC20130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李岩  高兴祥  房锋  李美 《草业学报》2016,25(3):234-239
厚垣孢镰刀菌ZC201301对杂草马唐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效,本研究通过单次单因子法对菌株ZC201301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C201301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和CAJ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值为6~8;菌株ZC201301在多种培养基上均能产孢,最适产孢培养基为马唐汁液培养基,日光灯照射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是对产孢有一定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菌落生长需要充足氧气,气/液小于1:1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湿度是影响ZC201301发挥生防效果的重要因子,环境湿度小于60%时生防效果下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该菌适宜培养,这对于其生防菌剂的制备及在田间条件下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 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DNA-ITS 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H 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 pH 8.0,孢子萌发最适 p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 rDNA-ITS 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杨凌区紫花苜蓿叶枯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在生产中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采自陕西省杨凌区苜蓿叶枯病病样进行致病菌分离、纯化、分子鉴定、离体叶片及活体致病性测定,确定了引起陕西省杨凌区苜蓿叶枯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对苜蓿叶枯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该菌最适pH值为7;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该菌生长;可溶性淀粉是其较好的碳源,而对果糖利用效果最差;最适氮源为硝酸钾,而对硝酸铵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3.
从草坪禾草根腐病病株不同发病部位分离到的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腐霉属的瓜果腐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pH值、碳氮源营养和多种培养基对瓜果腐霉菌菌落扩展、孢子囊产量和卵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瓜果腐霉菌菌落扩展的温度范围为15~40℃,最佳温度为30~35℃,孢子囊产生的最适温度为15~25℃,卵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0~25℃。菌落在pH值为7~8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孢子囊产量最大的pH值为9~10,pH值为6时卵孢子的产量最大。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卵孢子的产生,光照条件下孢子囊产量最大,紫外光处理能加速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囊的产生,但同时却抑制了卵孢子的形成。淀粉对孢子囊和卵孢子的产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瓜果腐霉可以很好的利用NH4NO3产生孢子囊,而脲有利于卵孢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0~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2℃.在pH值5~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值5~9;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5 min.  相似文献   

15.
红豆草黑腐病菌菌丝生长和产毒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红豆草自然发生的黑腐病病斑上分离得到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菌株,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6种培养液中均能生长并且产毒,但在PSK培养液中生长及产毒最好;在1-19d的培养时间内该病菌均可以生长及产生毒素,而在13 d时菌丝生长量及其产毒能力均达到最大,菌丝生长与产毒能力间显著正相关;该病原菌在5-4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并产生毒素,但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而最适合产毒的温度为15℃;在pH值为3~11的范围内,该病菌均能生长并产毒,而且偏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及其毒素的产生,菌丝生长和产毒的最佳pH值分别为4和6。  相似文献   

16.
接种鉴定了由9种植物分离得到的12个大丽轮枝孢(VerticiliumdahliaeKleb.)菌株对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和苜蓿(Medicagosativa,M.falcata,M.media)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绿豆、西瓜、茄子、棉花、向日葵、番茄、马铃薯、萝卜和沙打旺分离菌株都能正常侵染沙打旺,引起典型表观症状和维管束变色。绿豆和西瓜分离菌株侵染苜蓿后能引起轻微的表观症状,其他菌株侵染后仅引起维管束轻度变色,但由变色部分可分离出大丽轮枝孢,这表明苜蓿可以无症带菌。  相似文献   

17.
大丽轮枝菌颉颃细菌2-14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棉田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棉花黄萎病病原茵--大丽轮枝茵颉颃活性的2-14菌株,经菌落和茵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鉴定,该茵株为Bacillus velezemis.抑菌谱试验说明,2-14茵株对几种植物病原茵都有抑制作用,有较高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分离到的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进行病原对抑菌药剂敏感性的室内试验,为有效防控该病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在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与已知近缘菌株核糖体大亚基rRNA序列的比对,明确该病原菌在分类上属于核盘菌科(Sclrotiniaceae)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 S.Imai)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该病原菌的主要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为:子实体单个子囊内的8个子囊孢子在未成熟期排列为2列,随着子囊孢子的生长发育,排列方式逐渐由2列变为不规则的线性排列;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菌丝及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0℃;病原菌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8,最适宜生长的pH为7。80%百菌清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0.012 0 mg/mL,可选择百菌清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进行化学防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