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理化性质:抗倒酯属环己烷羧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纯品外观为白色粉末:熔点:31.1℃~36.6℃;蒸气压(25℃):2.16×10^-3pa;水中溶解度(g/L,25℃):蒸馏水中1.1(pH3.5);缓冲液中2.8(pH4.9),10.2(pH5.5),21.1(pH8.2);n-辛醇,水分配系数(25℃):10gPow=-0.29(pH6.9);化学名称:4-环丙基(羟基)亚甲基-3,-5-二氧代环己烷甲酸乙酯:结构式:  相似文献   

2.
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16个典型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阿齐克苏河河谷沿线西部较东部干旱的现象;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且碱化现象较明显,土壤pH值垂直分布无明显特征;有机质含量,P含量均贫乏。2)含盐量与含水量呈正相关(R=0.584),与P含量相关性不明显(R=-0.1...  相似文献   

3.
采用芬顿氧化、臭氧氧化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氯吡啶醇钠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探讨了影响处理结果的各种要素.试验结果表明芬顿反应的最佳条件是:废水初始pH=3~4,H2O2投加量为5mL/L,FeSO4 10%的量为5g/L,反应时间为2h;芬顿氧化后出水直接进行臭氧氧化,臭氧氧化停留时间为80min.经过预处理后,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到89.2%.处理后废水的5d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B/C)由0.06提高到0.38.  相似文献   

4.
青铜峡灌区土壤中三氮及盐分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青铜峡灌区田间土壤中非点源污染物(总氮、硝氮、氨氮和盐分)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剖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各类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基本上以60 cm深度为分界线,下层变化较小,而且作物生长期前后土壤中不同深度各类污染物含量变化与灌溉过程、施肥强度等关系密切;土壤中三氮含量变化幅度呈硝氮〉氨氮〉全氮的趋势,总...  相似文献   

5.
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植物修复效应进行分析比较。经5个月场地修复试验,相关植物生理、土壤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金鸡菊和紫花苜蓿根区土壤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去除率最高可达75.33%和69.88%;(2)7%和9%油污土壤对金鸡菊生理特性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且其根区土壤p H、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紫花苜蓿(P<0.05);(3)金鸡菊根区土壤中食烷菌属(Alcanivorax)、嗜盐单胞菌(Halomonas)和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紫花苜蓿(P<0.05);(4)油污浓度增加抑制了紫花苜蓿植物生理进而限制其根区TPH去除率,而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得金鸡菊根区土壤TPH去除率高于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6.
抑制蒸腾对番茄生长及植株镁、钾、钙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日光温室生产中蔬菜频繁出现营养失调,导致产量、品质明显下降,为探明番茄养分失调是否与蒸腾受到抑制有关,通过2个水培试验分别研究了短期(24 h)及长期(24 d)喷施蒸腾抑制剂对中杂9号和改良毛粉两个番茄品种蒸腾、生物量和镁、钾及钙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24 h)抑制蒸腾,蒸腾量减少20.6%、镁吸收量减少4.5%,蒸腾与番茄镁吸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长期(24 d)喷施蒸腾抑制剂减少了番茄生长量、光合速率,蒸腾量减少47.5%时镁吸收量减少17.1%,钾、钙吸收量分别减少12.9%和44.1%,不同番茄品种间对钾、钙、镁的吸收无显著差异。可见,抑制蒸腾减少番茄对镁、钾、钙的吸收。北方日光温室冬茬栽培中高湿、寡照等不良环境因子会诱导番茄营养失调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嘧苯胺磺隆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11):60-60
理化性质:嘧苯胺磺隆属于胺磺酰脲类除草剂。嘧苯胺磺隆纯品外观为无味白色细粉末:熔点:157℃;分解温度:185℃;蒸气压(25℃):〈1.4×10-4Pa;溶解度(20℃):水中(mg/L):26.2(pH4),629(pH7),38900(pH8.5);  相似文献   

8.
螺虫乙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31(5):58-58
理化性质:螺虫乙酯是新型特窗酸类杀虫剂。纯品外观为无特殊气味的浅米色粉末;分解温度为235℃;熔点:142℃;蒸气压(25℃):1.5×10-8Pa;溶解度(20℃):水中33.4mg/L(pH6.0-6.3),有机溶剂中(g/L):正己烷中0.055,乙醇中44,甲苯中60,乙酸乙酯中67,丙酮中100-120,二甲基亚砜中200-300,二氯甲烷中〉600;正辛醇/水分配系数(20℃):logPow=2.51(pH7);化学名称:4-(乙氧基羰基氧基)-8-甲氧基-3-(2,5-二甲苯基)-1-氮杂螺[4,5]-癸-3-烯-2-酮;结构式:  相似文献   

9.
以“典型污染区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为依托,在北京北天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包气带氨氮土壤污染原位修复试验研究,通过间歇布水、曝气的方式为包气带土著微生物提供适宜环境,强化氨氮的转化与去除.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和开放系统的非稳定性等因素造成前期氨氮的转化速度和效率相对较低;经改善试验条件和添加氨氧化工程细菌(AOB),氨氮的转化去除率由17.3%快速提高至63.0%左右;试验后期,上层点位(-4.2m)氨氮浓度由600mg/L逐步降低至300mg/L左右,土壤中氨氮浓度增加的趋势得以控制.试验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为类似试验研究积累了成功经验,可供包气带原位修复工程应用及推广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微絮凝法对冬季黄河兰州段低温低浊水中浊度、有机物、氨氮的最优去除效果,采用响应面中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混凝剂(PFAC)与助凝剂(PAM)投加量、絮凝转速、絮凝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微絮凝工艺去除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絮凝法对低温低浊水中浊度、有机物、氨氮去除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混凝剂投加量8. 16mg/L、助凝剂投加量6. 04mg/L、絮凝时间35. 03min、絮凝转速90. 24r/min。在此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浊度去除率为77. 95%、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为55. 22%、氨氮去除率为94. 62%。研究结果为兰州城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以"金鹏1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对处于不同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条件下的番茄生长及产量进行分析。在此试验条件下,各因素对叶片数的因子贡献率的主次关系为:施氮量=施磷量灌水量施钾量;对叶果比的影响表现为: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坐果率表现为: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60%~83.78%的灌水量有利于降低叶果比进而促进产量的增加;氮肥、磷肥用量达到0.96 g·kg~(-1)、P_2O_50.528 g·kg~(-1)土时会导致叶片数和叶果比增加,坐果率和产量下降;随着灌水量、施氮量、施钾量的增加番茄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灌水量为83.78%W,施氮量为0.77N g·kg~(-1)土,施磷量为P_2O_50.421 g·kg~(-1)土,施钾量为K2O 0.670g·kg~(-1)土时产量达到最大值为467.5 g·株~(-1)。  相似文献   

12.
叶面喷施镁肥对缺镁番茄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年来北方日光温室中栽培番茄缺镁普遍发生和日益严重的问题,研究了叶面喷施MgSO_4、Mg(NO3)2及不同施用量对秋冬茬缺镁番茄K、Ca、Mg吸收和分配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缺镁的矫正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番茄生育进程各处理番茄叶片Mg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Ca含量先下降后基本稳定,其中,Mg和Ca以第1穗果膨大期到第2穗果膨大期下降幅度最大,降幅分别为17.8%和39.1%。(2)喷施Mg肥显著提高叶片中Mg的浓度及携出量,喷施含镁0.4%的MgSO_4·7H_2O溶液叶片镁含量及携出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5和1.78倍,而对根、茎和果实中Mg的浓度及携出量无明显影响;从产量上看,喷施含镁0.2%和0.4%MgSO_4·7H_2O及0.2%Mg(NO3)2·6H_2O溶液与不喷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8.0%、8.9%和5.3%,但差异不显著。(3)土壤交换性K/Mg均大于适宜值,K、Mg养分比例严重失调,而石灰性土壤养分失调后叶面补施Mg肥,Mg从叶片向其他部位的转运有限,必须降低钾肥施用量,使养分平衡供应。  相似文献   

13.
乌梁素海生态恢复机理与工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我国干旱区典型草型湖泊—乌梁素海设立试验基地 ,进行生态恢复工程试验研究。研究表明 :乌梁素海受富营养化影响 ,正在向芦苇沼泽—碱蓬盐化草甸—白刺荒漠方向演化。生态恢复机理是 :( 1 )减少大型水生植物有机氮、磷向底质的沉降 ,削弱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积累与储备 ;( 2 )减少大型水生植物死亡后矿化成氨态氮 ;( 3)控制底质中有机氮向水体释放生成氨态氮。采用机械化方式收割大型水生植物转移营养盐 ,抑制生物促淤效应以及对芦苇区进行园田化生态管理是乌梁素海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 ,也是乌梁素海环境与资源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猪场废水处理工艺中3个阶段出水(原水、厌氧水和仿生态塘水)与地下水1∶5混水和厌氧水不同灌溉量对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夏玉米产量以及植株吸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水不同灌溉量对各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影响差异较显著,而不同阶段出水混水灌溉对各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厌氧水不同灌溉量处理下玉米产量呈现中量厌氧水高量厌氧水低量厌氧水的趋势,不同处理阶段出水混水灌溉时,原水与地下水1∶5混水灌溉产量较其他处理高;仿生态塘混水灌溉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最高。建议适宜的猪场养殖废水厌氧出水灌水定额为500 m3/hm2,适宜的混水灌溉处理为仿生态塘水与地下水1∶5的配水比例。  相似文献   

15.
于2018—2019年在河南科技学院试验田,以百农红花1号为材料,设计氮、磷、钾三因素和无肥(N0、P0、K0)、低肥(N1、P1、K1)、中肥(N2、P2、K2)、高肥(N3、P3、K3)四水平试验,以T1(N0P0K0)为对照,T2 (N0P2K2)、T3(N1P2K2)、T4(N2P2K2)、T5(N3P2K2)、T6(N2P0K2)、T7(N2P1K2)、T8(N2P3K2)、T9(N2P2K0)、T10(N2P2K1)、T11(N2P2K3)为不同配施水平,共11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用量及配比对红花产量的影响,探讨氮、磷、钾不同用量及配比下红花生育期各器官中有效成分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红花花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以T5最高,与T1相比增加59.44%,随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以T4最大,与T1相比增加42.87%;红花种子产量随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T4最高,与T1相比增加116.52%。氮、磷、钾肥不同用量及配比对红花生育期各器官中黄酮含量影响有相同规律,从苗期到成熟期,叶和茎黄酮含量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根中黄...  相似文献   

16.
西部农业土壤固定态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西部地区24种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的固定态铵、固铵能力、全钾、缓效钾、无效钾、交换钾、交换铵、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有机质和pH等,研究了它们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平均179mg/kg,占全氮16.6%;土壤固铵能力平均27.8%;土壤固定态铵与固铵能力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钾、缓效钾、无效钾极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pH、交换钾、交换铵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C/N比对好氧堆肥中NH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牛粪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的混合,设置5个不同C/N比处理(T1=15、T2=20、T3=25、T4=30、T5=35),研究其对条垛式好氧堆肥过程中的NH_3挥发损失和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肥堆前24 d有11.1%~23.1%的总氮损失,堆体C/N比越低,总氮损失率越高。堆肥结束时,T1~T5处理的总氮损失率为10.1%~24.1%,其中由NH_3挥发造成的氮损失占总氮损失的30.9%~40.5%。堆肥过程的NH_3挥发主要发生在升温期和高温期,此期的NH_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95%以上,是总氮损失的主要途径。堆肥前6 d各处理堆体铵态氮积累并达到最高值,导致pH值迅速升高,是造成堆肥NH_3挥发的直接原因。堆体C/N比越低,pH值越高,NH_3挥发量越大,由此造成的氮损失占总氮损失的比例越大。堆肥材料总氮的90%以上为有机氮,其降解主要发生在堆肥前24 d,堆体初始C/N比越低,有机氮矿化越快。不同有机氮组分的降解速率不同,以氨基酸态氮和酰胺态氮的降解为主。当堆体初始C/N比低于25时,堆肥材料中氨基酸态氮和酰胺态氮等有机态氮快速降解产生大量的铵态氮,由此导致堆体pH值的迅速升高,是导致堆肥过程中大量NH_3挥发和氮素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The severity of natural infections induced by the root rot fungus Collybia fusipes depends on soil factors. Severely infected trees usually show reduced vigour, as evidenced by poor growth. However,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reduced vigour could be a cause of the severe infection. The objective wa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factors, tree vigour and susceptibility of Quercus robur to C. fusipes by artificially inoculating mature trees. Two experiments compared oak trees of different ages and dominance class and oak trees growing on different type of soils. The inoculum survival and the infection success were poor in both experiments when waterlogging was severe. Inoculum survival was better in soil with increasing sand/clay ratio, carbon/nitrogen ratio and decreasing pH and calcium, magnesium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ak vigour and success of infection or surface area of lesions were inconsistent, with a slightly higher infection success on co-dominant/suppressed oaks in one experiment and a higher surface area of successful infection on dominant oaks in the second.  相似文献   

19.
新疆精河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疆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对该区域的pH、水溶性盐分、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等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内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异质性明显,人类的干预程度严重影响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各土壤质量要素的空间变异程度不同,其排列顺序依次为有效磷>有机质>碱...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水平的差异及施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选取陕西省周至县农耕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猕猴桃园和小麦—玉米轮作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含量、养分相关性、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猕猴桃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55±3.13)g·kg~(~(-1)),(80.58±14.69)mg·kg~(~(-1)),(23.37±6.09)mg·kg~(~(-1)),(102.79±12.74)mg·kg~(~(-1)),pH值为7.32±0.49;小麦—玉米农田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4种养分含量分别为:(19.43±2.63)g·kg~(~(-1)),(78.80±11.39)mg·kg~(~(-1)),(24.83±6.06)mg·kg~(~(-1)),(95.03±11.75)mg·kg~(~(-1)),pH值为7.41±0.58。猕猴桃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小麦—玉米农田,仅有效磷含量比小麦—玉米农田偏低。研究区主要养分要素的变异系数都处于10%~100%,属于中等空间变异性。在猕猴桃园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在小麦—玉米农田,pH值与有机质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研究区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为丰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速效钾含量总体缺乏。整体上猕猴桃园比小麦—玉米农田养分水平高,这主要与不同的田间管理和施肥状况有关。因此,今后应采取维持氮肥、控制磷肥、增加钾肥的措施,并十分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此外,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区培肥管理,普及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也是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