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灌水量和施钾水平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在甘肃敦煌棉田设3个灌水量和5个钾肥施用水平,研究水分和钾肥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明确西北内陆特早熟敦煌棉区棉花钾肥与水分的合理指标.结果表明:灌水和钾肥均会影响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衣分,最终影响棉花的产量.其中灌水量主要影响棉花的单株结铃数,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棉花的单株结铃数相应增多,但棉花的生育期相对延长,因而降低棉花的霜前花率.钾肥对棉花的单铃重、衣分和产量影响很大,试验各处理施用钾肥后,与对照(不施钾肥)比,棉花的单铃重、衣分和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要使钾肥发挥最好的肥效,必须严格控制灌水量,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40 mg/kg的沙壤土条件下,灌水总量控制在3 000 m~3/hm~2,K_2O施用量为105.0 kg/hm~2时,可以使棉花的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
河西内陆灌区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河西内陆灌区不同灌水量和氮肥施用量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3个灌水水平和5个氮肥水平,供试棉花品种为陇棉2号.结果表明,灌水量和氮素都会影响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衣分,最终影响棉花的产量.其中灌水量主要影响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和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棉花的单株结铃数相应增多,但棉花的生育期相对延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棉田恶性杂草田旋花对棉花的危害程度及其竞争临界密度,通过田间杂草密度梯度试验,研究了北疆地膜覆盖棉田田旋花对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田旋花竞争对棉花株高和叶片数影响不大,但当田旋花密度达3株/m~2时,棉花植株鲜重和叶片SPAD值显著降低;田旋花竞争对棉花生殖生长的影响要显著高于对营养生长的影响;当田旋花密度达3~5株/m~2时,棉花蕾铃数为6.5~6.9个/株、单铃重为(5.4±0.2)g/个,产量指标及籽棉产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田旋花竞争也可降低棉花的脱叶效果,并影响棉纤维马克隆值和成熟度等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4.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 (D1)、390 (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型结构、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棉花产量提高的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组合。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相同时,降低种植密度会提高棉花株高7.09%~21.66%、茎粗4.36%~13.02%、株宽5.76%~18.69%,增加果枝始节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果枝长度;种植密度对果枝始节位与果枝夹角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相同时,降低缩节胺用量会增加棉花株高7.01%~21.83%、株宽4.61%~9.01%、果枝数1~2台,并有效增加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与果枝夹角,但会降低棉花茎粗3.39%~8.30%。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M2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为6 6...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糜子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河曲大红黍为材料,设定6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糜子的株高、茎粗、分蘖数等形态指标,单株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值、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运用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密度与作物产量的经验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值时,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大,茎粗变细,分蘖数减少和光合生理指标均降低,穗重、穗粒重和有效穗粒数逐渐减少,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产量降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二次曲线模型的方程式为Y=176.78471+ 11.51879X-1.29607X2,理论最适密度范围为4万株/666.7m2-5万株/666.7m2.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结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棉95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水平(3.0、5.0、7.0、9.0与11.0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呈增加趋势,果枝台数与果节数呈降低趋势;单株内围铃、外围铃、下部铃、中部铃、上部铃的成铃数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的成铃数,内围铃呈递增趋势,外围铃、下部铃、中部铃与上部铃则先增后减。不同处理之间的子棉产量差异达极显著,单位面积干物重与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之间的棉花纤维品质只有马克隆值差异显著,其他指标如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和伸长率差异均不显著。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的产量损失和模型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接菌试验及统计分析表明:棉花黄萎病始花期的病情指数与棉花产量损失的相关性最强。在一定范围内种植密度愈高,群体间的补偿作用愈显著,适当密植是弥补损失的一项措施。还表明生病主要通过减少单株结铃数影响产量,绒长亦受到影响,而对单铃重、衣分影响不火。用多元回归法选取始花期病指(X2)与密度(X4),建立的产量损失预测式为:
L=1-exp[-exp(1.028LnX2-0.000157X4+0.9967)],r=0.8643,SLX=0.079。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种植下棉花群体质量主要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尉犁县,在相同的气候、土壤质地、肥水条件下,对18×104株/hm2,22.5×104株/hm2,27×104株/hm2三种高种植密度下棉花群体质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密度为18×104株/hm2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密度,单位面积皮棉产量下降,三种栽培密度下以18×104株/hm2的棉花群体质量主要指标单位面积总铃数、铃重、结铃率、干物质累积、叶面积系数最优。试验结果证明,现行常规管理模式下,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棉区,高肥力棉田棉花种植密度不应超过18×104株/hm2。  相似文献   

9.
密度对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大豆群体植株形态特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透光率、光能截获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比叶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存在差异,高密度与低密度群体之间差异显著;株高、平均茎长及平均柄长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节数、平均茎粗、平均柄粗及...  相似文献   

10.
在陇东旱塬生态条件下,田间测定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选用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的适宜田间杂草密度。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覆盖白色地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随田间杂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杂草密度至少达到116.68株/m2和163.48株/m2时,分别选择覆盖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可使玉米株高、株高整齐度、茎粗、茎粗整齐度、果穗长、果穗粗、穗粒数、百粒重、有效成穗株率、单位面积有效果穗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较覆盖白色地膜有明显改善,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较覆盖白色地膜均有显著提高,产量增幅分别达到1.89%~48.18%和3.87%~47.72%,纯收益增幅分别达到4.49%~157.16%和11.21%~158.88%。  相似文献   

11.
不同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通过大田试验,分析塔里木地区不同枣棉间作间距对花铃期棉花生长发育以及品质的影响,为优化枣棉间作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棉花与红枣行间距主要影响棉花盛铃-吐絮进程。M1模式(距离红枣1.5 m处种植棉花)棉花生育期最短,为143 d;M3模式(距离红枣0.5 m处种植棉花)最长,为149d。2花铃期,M2模式(距离红枣1.0 m处种植棉花)株高、茎粗、成铃数均优于其他模式。3M1模式棉花叶片、茎秆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模式。4M1模式棉花产量为2 436.79 kg·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但是衣分率(0.447)、霜前花率(83.2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2模式籽棉产量为4 071.87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随棉花与红枣行间距的减小(M1→M3),棉纤维反射率小幅上升,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呈降低趋势。结合生产实际,阿拉尔垦区幼龄枣园中棉花与红枣保持1.0 m距离,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棉花受棉铃虫为害后的补偿效应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的试验结果,建立了以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为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果枝数、模拟被害蕾(7月上旬)和被害幼铃(8月上旬)四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行为反应表明:低密度(小于2千株/亩)或高果枝数(大于16个/株)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退;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相对来说,密度和果枝数是影响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模拟计算表明:允许蕾被害584—656个/百株和幼铃被害187—225个/百株,并配以密度4360—4520株/亩和果枝数14.4—15.06个/株的措施,可获取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最后给出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分状况下化控对棉株蕾铃数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桶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状况下喷施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和缩节胺(DPC)对棉花蕾铃数量、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籽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含水量的高低是决定籽棉产量的重要因素,水分高则产量高。喷施调节剂后棉株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未喷施处理。喷施DPC对棉株蕾铃生长影响较小,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喷施DPC可使棉花增产,但纤维品质下降。喷施AFD对棉株蕾铃生长影响较大,使棉蕾铃数在生育期内的变化从大幅升降趋势变为先升后降的平缓趋势或缓慢上升趋势,对棉蕾开花成铃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抑制了新蕾生成,使得伏前桃产量明显增加,秋桃产量大幅下降,导致籽棉产量减少,棉花纤维品质略微改善。  相似文献   

14.
调查山东省聊城市棉田杂草种类,分析其数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中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牛筋草、马唐、稗、千金子;莎草科主要有异型莎草;阔叶杂草主要有藜、鳢肠、马齿苋、反枝苋等。各科杂草都会明显降低棉花的株高、果枝数、铃数和单铃质量等产量指标,其中对成铃数的影响最大。与无草区相比,杂草混生对棉花的生长影响最大,棉花株高、果枝数、铃数、单铃质量分别降低了52.9%、65.6%、87.6%、15.5%,棉花产量降幅高达90.5%;其次为阔叶杂草生长区,棉花产量降低87.5%;禾本科、莎草科杂草对棉花的影响亦很高,棉花产量分别降低69.8%、57.7%。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果明确了模拟棉苗受小地老虎为害造成断苗缺株后,周围棉株有不同程度的补偿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效铃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缺1株苗成铃能获得101.85%的补偿,籽棉平均补偿率达87.24%,损失率为12.76%。但自连续缺2株以上,则补偿率下降为50.62%-35.75%,损失率上升为49.37%-64.24%。补偿量和损失量(率)是随缺株数的增加而增长,而补偿率则随缺株数增加而下降,在不同缺株数间  相似文献   

16.
以双膜覆盖栽培技术为研究基础,通过探索不同揭膜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的地膜覆盖及揭膜方式,以期有效解决残膜污染问题。田间自然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即膜侧播种+双膜覆盖+苗后头水前揭膜(T1)、膜侧播种+双膜覆盖+苗后揭上膜(T2)、裸播(T3)、膜下播种+单膜覆盖+苗后揭膜(T4)、膜下播种+双膜覆盖+苗后揭上膜(CK),测定棉花农艺性状、生育期、成铃、产量及品质指标,进而分析处理间差异。结果表明:T1处理对棉花株高影响不显著,T2和T4处理对株高影响较小,而T3处理则导致株高显著降低,对棉花生长具有抑制作用;T1、T4和CK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杂草数量,T2和T3处理对杂草数量的控制力度相对较弱;揭膜方式的变化对棉株生育期天数及产量形成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影响;T3处理会显著降低棉...  相似文献   

17.
彩色棉抗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灌水量和灌水次数,以熟性相当的白色棉中熟品种作对照,考查两个彩色棉品种的抗旱性能。结果表明:灌水量不影响白色棉纤维的色泽度,但对彩色棉的色泽度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彩色棉纤维色泽度降低;灌水量对彩色棉和白色棉的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都不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对纤维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少水处理(B2)的影响最大,其中少水处理(B2)和高水处理(CK)相比,A1、A2、A3三品种纤维长度分别减小0.8 mm、1.1 mm和0.9 mm;随着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减少,各品种生育期均相应提早,但对彩色棉生育进程的影响较小,其中少水处理(B2)与高水处理(B5)相比,两个彩色棉品种生育期分别较对照减少17d和16 d,而A3白色棉对比品种较对照减少20 d;随着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的减少,各品种蕾铃脱落率增高,产量下降,但彩色棉两品种均较白色棉品种蕾铃脱落率低4.1%~7.0%,产量降幅小1.0%~10.9%,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能。  相似文献   

18.
南疆棉田十一星瓢虫对棉蚜的生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疆尉犁县两处棉田,4个品种十一星瓢虫的种群动态、人工诱集和棉蚜防治效果测试观察,发现:在南疆不同品种的棉田中,十一星瓢虫是棉田棉蚜的主要天敌,约占棉田瓢虫总数的80%左右;十一星瓢虫与棉蚜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跟随关系,发生期比棉蚜滞后1周左右。人工诱集十一星瓢虫的数量与诱集箱放置的位置和箱内的诱集物有关。放置在棉田周围林带中的诱集箱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多,其次是棉田埂箱,棉田内诱集的数量最少;诱集箱放入蜂蜜和花粉蜜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多,放入花粉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次之,不放任何诱集物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少。越冬后的十一星瓢虫早期释放到棉田中心蚜株上可以有效防治蚜虫危害,中心蚜株株高比未释放瓢虫处理的增高59.5%,果枝数增加20.3%、蕾数增加100%、铃数增加81.4%,单株产量增加81.1%。  相似文献   

19.
杂草稻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杂草稻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同杂草稻密度对水稻基本苗、株高、单株鲜重、分蘖、倒二叶长与宽均没有影响。而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实际产量等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杂草稻密度为1株/m2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9.15%,当杂草稻密度达7株/m2时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50%以上,杂草稻密度达到12株/m2时水稻产量损失可高达72.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