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个不同年限的施氮量试验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施肥量对土壤NO3^-—N的累积影响非常大,对0m~2m土层NO3^-—N累积的影响尤为突出。0m~4m土壤剖面的NO3^-—N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蔬菜地70%以上NO3^-—N累积在1m~4m的土层中,1m以下累积的NO3^-—N很难被吸收而成为潜在的地下水污染源。作物吸氮量与化肥氮施用量呈非线性关系。超过正常施氮量,土壤NO3^-—N会大量累积。  相似文献   

2.
喷灌冬小麦农田土壤NO-3-N分布特征及作物吸氮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传统地面灌溉(畦灌)为对照,2002~2003和2003~2004两个生产年度田间试验分析喷灌对冬小麦农田土壤NO3^-—N分布和作物吸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土壤NO3^-—N含量蜂值迁移较浅,土壤NO3^--N主要分布在冬小麦主要根系分布层0~40cm土层内。与喷灌相比,在冬小麦根系层下部,地面灌溉土壤NO3^-N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试验期间地面灌溉土壤NO3^-—N累积淋失量分别为8.68kg/hm^2和7.70kg/hm^2,喷灌条件下没有明显的土壤NO3^-—N淋失,最大累积淋失量只有地面灌溉条件下的3%。2003和2004年喷灌冬小麦地上部分吸氮量分别为235.7kg/hm^2和161,7kg/hm^2,分别比地面灌溉高7.0kg/hm^2和34.7kg/hm^2。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有利于冬小麦后期吸收氮素,喷灌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吸氮量年际之间的差异都小于地面灌溉。  相似文献   

3.
在夏播郑单958(9株/m^2)生长季,研究了不施氮、基施氮 10叶展氮、基施氮 吐丝氮和基施氮 乳熟氮共4个处理下2m土体的无机氮变化和净矿化量。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NO3^- -N在含量、时空交化和受氮肥影响方面均与NH4^ -N不同,20cm以上土层NO3^--N以大口期为界、20cm以下以吐丝期为界前降后升;2m土层NH4^ -N在吐丝前均下降、吐丝后除20cm以上土层乳熟前上升而乳熟后略下降外其它土层无明显规律;NO3^--N的波幅明显大于NH4^ -N,NO3^--N在全生育期垂直分布明显,施氮后20cm以上和80cm以下土层其含量显著增加且受施氮期影响明显,如,推迟施氮能显著增加乳熟一成熟80cm以下NO3^- -N含量;NH4^ -N在吐丝前垂直分布近均匀、吐丝后明显,施氮仅增加0~20cm NH4^ -N含量、对20cm以下无明显影响。另外,土壤氮素净矿化发生在吐丝前且主要在大口期前,吐丝后发生净固定且乳熟前后各近一半,施氮后土壤氮变化平缓且施氮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试验包括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和300 kg N/hm2)两个因素,共10个处理,重复3次.3年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吸氮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偏旱年份,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与不覆盖类似,秸秆覆盖冬小麦吸氮量在3年间呈持续增加趋势.不论秸秆覆盖还是不覆盖,施氮量小于等于150 kg/hm2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施氮量高于150 kg/hm2时,土壤残留硝态氮量则显著增加,0~200 cm剖面出现明显的累积峰,秸秆覆盖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峰较不覆盖处理深40 cm左右.  相似文献   

5.
连续施用氮肥对旱地土训氮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红垆土上进行的大田试验表明,连续施用氮肥显著影响硝态氮在土层中的残留累积、0-20cm土层微生物体氮和矿物固定态氮。当每作施氮量达到112.5kg/hm^2时,则发生残留硝态氮的累积,并随施氮量增加,残留量增加,当每作施氮量低于75.05kgN/hm^2时,不会出现硝态氮的残留累积。补充灌水后,作物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则累积的残留硝态氮显著下降,微生物体氮和施氮水平及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施肥加灌水,作物地上,地下部分生长量增加,土壤中作物残体增加,能源物质充分,微生物体氮相应增加,施肥和灌水对矿物固定态的影响与对残留硝态氮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不同,与试验开始时相比,不施氮、矿物固定态氮显著下降,施氮后保持着试验开始时的水平,表明施用氮肥对维持土壤矿物固定态氮库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施入的氮肥和有机氮矿化产物,除植物吸收、微生物固定、粘土矿物固定、挥发损失和反硝化损失外,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NO3--N形态残存在土壤中。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通过对流和扩散等途径,逐渐向深层移动,脱离根区。影响土壤剖面NO3--N残留累积和淋溶的主要因素包括施氮量、植物吸氮量、前作收获后的植物残留物、氮肥种类、施氮方式和降雨量等。残留NO3--N本身具有很高的生物有效性,但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关键在于残留NO3--N所在深度及其是否能够到达根区。在半干旱区降雨量较高的雨季,NO3--N向深层移动,而在较干旱条件下即使土壤剖面深层NO3--N,也可随水分上移供根系利用,因此土壤剖面中累积的残留NO3--N显著影响氮肥肥效果,许多地方用一定深度土层中累积的NO3--N作为土壤供氮指标,以减少NO3--N的淋溶损失和提高氮肥肥效。过去对半干旱地区土壤剖面中NO3--N的研究主要涉及3方面,一是土壤剖面中NO3--N的残留累积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与根系分布深度相适应土层中残留NO3--N对氮肥肥效的影响,三是根据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确定农田作物施氮量。在分析过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冻融期水氮用量对土壤硝态氮迁移及累积的影响,设置了两个灌水量(375、750 m~3·hm~(-2))、三个施肥水平(100、300 kg·hm~(-2)和500 kg·hm~(-2))组成6种水氮组合,进行田间冬灌试验。结果表明,水氮处理显著增加了相变区(0~60 cm)土壤硝态氮水平,各处理下硝态氮累积量差异显著。未冻期和冻结期0~6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水、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消融期硝态氮累积量随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冻结前、后期土壤剖面聚氮区(特指硝态氮)由0~30 cm逐渐下移至30~60 cm。硝态氮向相变区的迁移量随水氮量的增加而呈增加态势,在N500下迁移趋势更明显。封冻前0~30 cm土壤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30~60 cm土层则增加。冻结期,随施氮量的增加,0~30 cm土层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增加,30~60 cm土层则降低。消融期0~30 cm土层硝态氮相对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而30~60 cm土层则呈现相反规律。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中施肥不科学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2011—2012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0、135、180、225、270 kg·hm~(-2)和360 kg·hm~(-2)六个施氮量,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2011年施氮量180 kg·hm~(-2)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为4 922.22 kg·hm~(-2),显著高于N135,与N225、N270差异不显著;2012年施氮量225 kg·hm~(-2)时,玉米子粒产量达到最大,为10 267.06 kg·hm~(-2),与对照及其它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硝态氮累积量在200 cm土层中随氮素投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处理间差异增大。2011年N180、N225、N270、N360处理间硝态氮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35处理;2012年各施氮处理间硝态氮累积量差异相互显著,N360累积量高达615.50 kg·hm~(-2)。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氮肥吸收利用率达到25.13%。适宜的施氮量能提高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并且200 cm土层内硝态氮累积量较低,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宁夏引黄灌区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磷量分别为0、60、120、180 kg/hm2对春小麦产量、磷肥利用率、吸氮特性和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不同影响,旨在明确该区合理施磷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磷肥(60~120 kg/hm2)能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当施磷量为120 kg/hm2,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为6 215 kg/hm2.春小麦氮素累积动态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吸氮量,但到成熟期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出现损失,损失量达7.7%~13.4%.当施磷量分别为60、120、180 kg/hm2时,0~150 cm土层中的NO3--N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0.6、58.5、62.9 kg/hm2.综合考虑磷肥利用率、小麦产量和降低土体中NO3--N残留等方面的因素,磷肥当季施用量应该控制在60~120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水平下有机肥碳氮比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N0(不施氮)、N1(施N0.067g/kg)、N2(施N0.133g/kg)、N3(施N 0.266g/kg)、N4(施N 0.400g/kg)4个不同氮水平下施入M1(C/N:31.8)、M2(C/N:42.5)、M3(C/N-66.6)不同C/N的有机肥对土壤NO3^-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0,N1,N2水平下,3种不同C/N的有机肥对土壤NO3^-残留量的影响不显著,在N3,N4水平下,M1能够增加土壤NO3^-的残留量,M2和M3能够降低土壤NO3^-的残留量。N3M1,N4M1处理的土壤NO3^-含量分别比N3,N4处理增加了11.6%和14.4%;N3M2,N3M3处理分别比N3处理降低了15.9%和37.9%;N4M2,N4M3处理与N4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东北城市密集区15个中心城市2007-2010连续四年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量等相关指标,利用区位熵模型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近年来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运输联系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运输联系近4年来总体上呈现出小幅度增强态势,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又表现出空间运输联系增强与减弱的交替变化规律;铁路旅客运输联系、公路旅客运输联系、铁路货物运输联系均呈现出加强的态势,仅公路货物运输联系则呈现出小幅度减弱的态势;旅客运输联系呈现上升趋势,货物运输联系则呈现下降态势,但相对而言,旅客运输联系增强的趋势比货物运输联系减弱的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通过GIS平台对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了最优插值图。然后分析了该旗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后认为,在该地区有机质的空间插值用反距离权重法为好,而全氮和速效钾的空间插值以克吕格法的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为好。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变程分别为11853m,8932.2m和732.99m,全氮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而有机质空间相关性较弱。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在91%的面积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0g/kg,其相对高值区呈离散分布,可能与隐域植被的分布有关。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分布相似,在70%的面积中低于0.75g/kg,而速效钾含量中等,介于102.04-103.31mg/kg之间。在三个不同的景观亚区中,乌审凹地亚区的土壤养分状况较好,黄土丘陵亚区养分状况最差,毛乌素沙地亚区介于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13.
宁南半干旱退化山区庭园生态农业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退耕还林还草后如何实现农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宁夏南部退化山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总结试区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4种生态农业模式,系统分析了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及其推广前景,为半干旱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老区农村人口素质与农民经济收入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陕甘宁老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 ,许多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 ,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笔者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 ,阐述了人口素质对经济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并具体分析了陕甘宁老区农户户主文化程度、年龄等农村人口素质与农村经济收入的定量关系。为解决该区域的贫困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神东矿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煤生产基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沙漠区,水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煤炭开采造成潜水位下降、部分水资源流失和污染,加上生活用水和生态建设用水量的增加,近几年缺水现象更为突出。水资源供需趋势恶化严重影响着矿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进而阻碍煤炭基地的持续发展。通过对矿区供水能力和未来用水量的测算,提出改善矿区用水结构、完善水资源管理、治理、保护、节约等制度,重视保水治水技术的引进与矿井水资源化的建议,并提议重点应放在源头控制和事后治理,整治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年MSS及1987、1996和2007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与沙漠化变化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27.7%,24.7%。近30a来,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幅较大,分别增加...  相似文献   

17.
近60年我国旱涝灾情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1950—2010年我国旱涝灾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旱涝灾害受灾和成灾面积变化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旱涝灾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显著增多,是历年灾害受灾面积平均值的1.4倍。就空间分布而言,旱涝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在各区域影响程度不同:华东区、东北区和华中区旱涝并重,华北区和西北区主要以干旱为主,西南区主要以洪涝为主,其中受干旱影响最严重的是华北区,占全国受灾面积的11.09%;洪涝最严重的是华东区,所占比例为7.19%。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西北地区森林、草甸、草原和农田不同生态系统的12种土壤,进行了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中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差异甚大,其变化规律与土壤全氮基本一致,表现为自然土壤中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大于农田土壤。在供试的12种土壤中,酸解性氮为472.7~4021.9mg/kg,平均为1303.5±1153.2mg/kg,占全氮的72.67%±4.01%;随土层增加,酸解性氮所占比例下降,在0~20cm平均为77.1%±3.96%(n=3),20~40cm为70.1%±2.48%。未酸解氮含量为181.1~1888.1mg/kg(平均509.9±21.7mg/kg),是全氮的20.58%~31.95%(平均27.33%±4.02%),与酸解性氮相反,下层土壤非酸解性氮占全氮的比例显著大于上层。在酸解性氮中,氨基酸氮含量变化在195.1~2283.9mg/kg(平均671.4±685.8mg/kg),是全氮的25.67%~48.18%(平均34.24%±4.2%),自然土壤中氨基酸氮所占全氮比例较农田土壤大,自然土壤平均为40.8%±4.2%(n=5),而农田土壤平均为29.6%±4.8%(n=7);氨态氮分布在81.8~662.5mg/kg(平均233.7±226.9mg/kg)范围,占全氮的8.89%~18.99%(平均12.85%±3.03%);氨基糖态氮含量为46.0~665.3mg/kg(平均162.1±184.6mg/kg),是全氮的6.29%~11.99%(平均8.13%±1.91%),绝大部分土样的氨基糖占全氮比例在10%以下;未  相似文献   

19.
影响区域粮食生产的主要相关因素分析--以包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在分析1949-2003年包头粮食生产变化轨迹的基础上,探讨近年来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头市粮食生产经历了两起两落。不同时段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近年来导致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降低。在建立并模拟分析包头粮食生产不同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效果最佳的模型对包头2010年粮食生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包头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按照目前的态势继续减少,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将是5.33~10^5t,人均粮食约240.30kg,仅达规划目标(360kg/人)的66.75%。  相似文献   

20.
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弱势旅游地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在介绍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基础上 ,导入弱势旅游地的概念。并以游客吸引半径为尺度 ,对西安和宝鸡的客源市场竞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发展弱势旅游地的契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