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挑选与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相关性好、超前性好的气象因子(雨日数、相对湿度、温湿系数)作为预报因子,应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建立了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的中期预测模型,经回测,历史拟合率为88.9%,对2007年试用,预报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2.
对化州市14a(1996-2009年)来第7代稻纵卷叶螟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通径分析确认:降雨强度是影响第7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降雨量和雨日对第7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不大,但通过降雨强度将产生较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寒地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流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四大主要病害之一。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研究了黑龙江省抗、感不同和熟期不同的6个生产主栽品种稻瘟病的流行规律,分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雨日数以及初始发病率等多种流行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感病品种叶瘟及穗颈瘟发病时间早、发展速度快、发病程度高,发病时间比抗病品种早7~10 d,供试品种田间稻瘟病的流行规律可用Logistic模型描述。分别建立了不同抗、感品种的稻瘟病叶瘟和穗颈瘟的预测模型,其中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季节雨日和相对湿度对田间稻瘟病的流行速度影响最大,是稻瘟病流行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庞振潮 《植物保护》1979,5(5):44-48
金衢盆地位于本省中部内陆,春季多雨水麦类赤霉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春粮的稳产高产影响很大。因此,如果在前期能准确地对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进行预测预报,对提前作好防治准备,战胜和减轻赤霉病的为害,在农业生产上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由于赤霉病主要在大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侵染发病,因此,在当前的预测预报方法中,较多地应用该时期的气温、雨量、雨日等气象因子来分析和预测预报。这种预报方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的气候条件。根据赤霉病的历年资料,利用前期气象因子与病害流行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电标”,建立多元回归预测式和应用多因子点聚图预测法,综合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连续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小麦赤霉病流行条件分析 (一)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关系 根据我县1972至84年资料分析,小麦抽穗前(3月中旬)田间稻桩带菌率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r二0.6662),带菌率与发病程度一致的有9年,拟合率64.3%,相反的4年,其中带菌率高而发病轻的3年,带菌率低而发病重的1年。因此,稻桩带菌率只能作预测的参考依据。 (二)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气象要素 有关资料常以小麦齐穗后20天内的雨  相似文献   

6.
1991年黑龙江省小麦生长期雨日和雨量比历年同期较多,小麦的各种病害都有所抬头,同时还发现一种过去未见报道对小麦具严重威协的病害。 该病在小麦抽穗以后出现发病中心,并逐渐向四周扩展,成片。发病后颖壳变褐,穗芒不张开,穗颈变褐,籽粒干瘪,严重罹病的,千粒重仅十余克。我们对该病进行了初步调查,在我们的鉴定圃中,调查了568份材料,发病的有445份,发病率为78.34%:本院作物所小麦育种地及辐射育种地也都有此病发  相似文献   

7.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春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气晴朗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上午明显高于下午,且不同生育期峰值出现的迟早不同;蒸腾速率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其出现最大值的时间晚于净光合速率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生长季节,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且同一个因子对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强度都有差异,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对蒸腾速率影响最强烈的环境因子,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空气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温度.受环境因子制约最为显著的生理指标是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型,上午高于下午,乳熟期日平均WUE比灌浆期低46.2%,且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WUE的高低变化与降水量的高低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近13年荆州地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发现4月和5月上旬雨日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5749和0.6978;3月和4月的雨日和病叶率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为0.5424和0.4538;而3月雨日、雨量、4月和5月上旬雨日因子与茎病株率有一定相关性。由此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郯城县6年小麦白粉病资料,并选取了与郯城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前一年6月份降水量、3月份日平均相对湿度、3月份日照时数和3月下旬雨日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报因子,应用模糊图的最大树聚类法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中期预报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将包括预报样本(1991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布设在泽库站内的微雨雷达(Micro Rain Radar,MRR)、OTT-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雨量计(Rain Gauge,RG)观测资料,针对2021年9月17日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MRR在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研究了不同雨强MRR观测参量及雨滴谱的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此次过程中MRR与雨滴谱仪及RG的累计雨量结果较为一致,MRR 200 m雨强与雨滴谱仪反演值相关性较好。不同雨强下降水参量在垂直分布上有所差异,雨强Ⅰ档,受蒸发作用影响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雨强由高层至低层表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雨强Ⅱ档,蒸发作用减弱,各微物理量峰值高度有所降低;雨强Ⅲ档,粒子碰并作用增强直径增大,各微物理量随高度的降低而增大。此次降水过程以小粒子为主,在各个高度层小粒子对数浓度的贡献均最大。1000~4000 m小粒子对雨强贡献率均大于90%;1000 m以下中等粒子随着高度降低对雨强的贡献逐渐增大;大粒子在高层对雨强的贡献率大于低层。  相似文献   

11.
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以往资料记载,以15℃作为发病的临界温度,雨日作为病害流行预测预报的主要气象指标。但近年来,在麦子抽穗开花至灌浆初期,阴雨连绵,日平均气温低于15℃,赤霉病也会流行。因此,近两年来,我们对大元麦、早小麦发病与为害的流行因子临界温度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嘉兴一带大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结果证明:4月上旬和大小麦齐穗前、后10天内,空中予囊孢子捕到量;齐穗后10天内12℃、13~C以上连阴雨、湿、温指数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子。以此为依据,应用气象资料相关性,以上年10月下旬—11  相似文献   

12.
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的通径分析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nas oryzae pv.oryzae)是广东省化州市晚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流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年度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在品种基本一致、耕作栽培模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决定该病流行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探索晚稻白叶枯病流行因子的相互关系及主导因子,给流行趋势预报及防治对策提供重要信息,作者通过整理1985~2007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根据气象资料,分别对晚稻白叶枯病流行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通径分析和回归模型建立.  相似文献   

13.
河南小麦白粉病逐年春季流行时间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0-1997年对河南小麦白粉病春季流行的时间动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逐年春季流行程度波动较大,中度以上流行年份有9年,但流行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2)逐年春季流行的时间动态有明显差异,特大流行年份白粉病发病特早,指数增长期和逻辑斯蒂期比其它年份长30d以上,表观侵染速率达0.16以上;大流行年和中度流行年份的始发期相同,表观侵染速率前者达0.16,后者只有0.12-0.14;轻度流行年始发期晚,指数增长期和逻辑斯蒂期短,表观侵染速率低,导致最终病情指数低。(3)小麦越冬返青期的降水量、雨日、水份积分指数、相对湿度对白粉病的始发期有显著影响,但白粉病的最终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拔节孕穗期的水份积分指数、温雨系数、降水量、雨日和温度。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地膜覆盖对棉花枯、黄萎病田间发病的影响,进行了地膜覆盖和露地直播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多雨、气候适宜发病年份,地膜覆盖栽培棉田的枯、黄萎病发病程度明显重于露地直播田。提出了老棉区实行露地直播以控制、减轻棉枯、黄萎病发生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豆灰斑病流行因子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9年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灰斑病流行程度与大豆生长季节的气象条件有关。6月下旬连续3天以上满足日平均气温≥18℃,日最低温度≥12℃,且相对湿度>80%或降雨量0.1mm以上(气象日)的气象条件,病菌就能侵入大豆叶片,经8—15天后叶片就会有病斑出现,温度越高,病害显症越早。大豆成熟前叶部病害发生程度与7天前气象日累加值呈显著指数相关。籽粒发病程度与大豆开花后20天至35天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温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运用 Log-istic 函数和 Fuzzy 函数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叶部和籽粒发病程度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判别分析法,根据浙江省富阳市1984~1995年12年的气象资料,经6个预报因子建立蘑菇害螨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经比较,筛选出上年7~8月份温湿系数,当年7~8月总雨日及温度指数3个因子,其组成的判别方程历史拟合率达917%。经两年的预测验证,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判别分析法,根据浙江省富阳市1984~1995年12年的气象资料,经6个预报因子建立蘑菇害螨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经比较,筛选出上年7~8月份温湿系数,当年7~8月总雨日及温度指数3个因子,其组成的判别方程历史拟合率达917%。经两年的预测验证,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2002-2005年,于不同季节,到云南省灯盏花主要栽培区对灯盏花黄萎病发病情况、病原和发病因子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主要栽培区灯盏花黄萎病的发病率为10%~15%,严重时超过2 0%,该病由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所致。灌水不当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是引起灯盏花黄萎病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直接因子。  相似文献   

19.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影响因子和油菜损失率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995~1997年田间调查研究明确,油菜菌核病茎秆发病在终花后20~25d达到发病高峰;油菜籽产量损失与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密切相关。该病发生程度与每年2月份平均温度、3月份的相对湿度、3月份的累计雨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病害的预测式为=169.5864+10.8802-2.0215-2.2313,验证符合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20.
据1990~1992年辣椒疫病 Phytophthora capsici 的调查研究,我区该病发生规律是:始期为4月中下旬;高峰期有2次,分别为5月下旬及6月中下旬;末期为7月中旬初。气温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首要条件,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雨日与发病成正相关;品种是诱发病害的内因,土质和栽培技术是导致疫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通过水旱轮作、高垄窄畦、三沟配套、地膜覆盖、选用抗病品种、搞好苗床、种子消毒;作好苗期、定植至挂果期的药剂预防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病害。药剂防治以含铜制剂农药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