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清代开封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时期开封地区的洪涝灾害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级及其成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封地区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间的268a中,共发生洪涝灾害78次,平均每3.4a发生一次;轻度涝灾21次,占涝灾总数的26.9%;中度涝灾发生46次,占涝灾总次数的59.0%;大涝灾发生6次,占涝灾总数的7.7%;特大涝灾发生5次,占涝灾总数的6.4%;清代开封地区洪涝灾害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在1644-1780年之间,平均2.4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最频繁阶段;第2阶段在1781-1870之间,平均5.3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较少阶段;第3阶段在1871-1911之间,平均13.7a发生一次,为洪涝灾害最少阶段。涝灾频次变化显示,开封地区洪涝灾害从清代早期到晚期具有明显的波动递减的趋势。兰考县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其次为开封市。该地区洪灾类型可分为河决型、河溢型和降水型,河流容易决堤泛滥、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以及高度集中是该区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宁夏吴忠一带1644-1911年的洪涝灾害等资料为依据,应用了MATLAB软件包中的最小二乘法意义下4次多项式拟合,研究了清代宁夏吴忠一带洪涝灾害时间变化特点,通过MapInfo制图来分析空间变化特征,并仔细研究了该时期这一带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结果表明,该地区清代共发生洪涝灾害92次,平均每2.91年发生一次;整个清代宁夏洪涝灾害分布很不均匀,晚期为洪灾多发期,早期和中期为洪灾较少发生期。在这一带的七个地区中,整个清代中卫、灵武遭受洪涝灾害最为频繁,同心受灾较轻。该地区洪涝灾害以中度涝灾为主,发生频次为53次,占洪涝灾害发生总次数的63.10%,轻度涝灾次数为25次,占总次数的27.17%,大涝灾和特大涝灾发生的次数较少,分别发生了7次和3次,发生频率各占涝灾总数的7.61%和3.26%。大面积洪涝灾害(三、四级)平均每26.7年出现一次,占洪涝灾害发生年总数的11.90%。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清时期(1368AD-1911AD)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44a间,晋陕蒙毗邻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200次,其中小水灾、中水灾、大水灾和特大水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18.50%,41.00%,31.50%,10.00%,各级涝灾分别存在5a左右,20a左右,30a左右,60a左右的周期。在时间分布上,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灾害少发期-稳定增加期-快速增加期,且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6-8月份)。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洪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洪灾发生频次北部地区少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少于西部地区,存在以榆林地区为中心的高频区域和以准格尔旗为中心的低频区域。  相似文献   

4.
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关中平原近200年来历史资料的搜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该时期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关中平原这一时期共发生洪涝灾害81次,平均每2.53年发生1次,从民国中期开始该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该地区洪涝灾害以第二级(中度偏涝)为主,共发生47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58%;第三级(大涝)共发生24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9.6%;第一级(轻度偏涝)和第四级(特大涝)分别发生7次和3次,各占洪涝灾害总数的8.6%和3.8%。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渭河中下游的西安、蓝田、周至、渭南、华县、大荔、华阴以及洛河下游的铜川、千河下游的宝鸡等县市。关中平原近200年来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多集中在夏秋季的7~9月。此外,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稀少,所以同样的降水量在该平原较易造成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明代陕南地区旱灾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明代自公元1369年到1644年的276年间陕南地区旱灾在等级、年际、季节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以轻度、中度旱灾为主,发生次数占旱灾发生总数的43%、28%,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分别占旱灾总数的22%和7%;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共发生112次,平均每2.46年发生一次。根据Hurst指数显示这一时期旱灾整体上呈一个逐渐增强的状态。明代多干旱灾害发生,这主要与气候的异常和降水的变率有关;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以春旱和夏旱最多,分别占旱灾总数的30%和45%,其次为秋旱和冬旱。在空间上旱灾主要发生在商洛地区,汉中地区旱灾较少,这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方史料记载,统计出宝鸡地区公元600年至2000年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宝鸡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为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以中度和大涝灾为主,占灾害记录总数的71.55%,特大洪涝灾害较少发生,占灾害记录总数的8.94%。公元600~2000年1400a的时段可以分为14个洪涝灾害发生阶段:10、11、12、13、14、15世纪为无洪涝灾害或极少洪涝灾害发生阶段,7、8、9、16、17、18、19、20世纪为洪涝灾害多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宝鸡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理位置、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共发生50次,平均5.54年发生一次。明代前期和后期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中期较高。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上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发生较少,其中上游平凉、庆阳和下游的泾阳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根据统计,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6、7、8月。根据洪涝灾害等级序列划分,得出明代该流域二级洪涝灾害发生最多,为25次,占发生次数的50%;其次为一级洪涝灾害,共发生20次,占40%;三级特大洪涝灾害共发生5次,占总次数的10%。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候和该区域的地貌、降水特征决定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公元600-2000年宝鸡地区洪涝灾害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公元600-2000年宝鸡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为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以中度和大涝灾为主,占灾害记录总数的71.55%,特大洪涝灾害发生较少,占灾害记录总数的8.94%。公元600-2000年的1 400 a可以分为14个洪涝灾害发生阶段: 10、11、12、13、14、15世纪为无洪涝灾害或极少洪涝灾害发生阶段,7、8、9、16、17、18、19、20世纪为洪涝灾害多发阶段。洪涝灾害发生频次具有空间差异,9个县区由多到少依次为:宝鸡、扶风、千阳、凤翔、凤县、陇县、麟游、岐山、眉县。最多与最少之间相差26次,空间差异较大。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宝鸡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理位置、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类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娟  赵景波 《干旱区研究》2007,24(5):598-60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代渭河流域关中段洪涝灾害共发生130次,平均每2.06年发生1次.清代中后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下游的大荔、华县、华阴、渭南、潼关5县市.根据涝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该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1级偏涝灾,3级大涝和4级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清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由气候波动和流域自身的地形、降水特征等因素决定的,人为因素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的544年间,汾河中游发生洪涝灾害218次,平均每2.5年发生一次。明代晚期、清代初期和晚期是洪涝灾害的多发期,而明代中前期和清代中期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该段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中部盆地汾河干支流附近的太原、介休、平遥、汾阳、孝义、文水等县。根据洪涝灾害的等级序列得出清代该段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1级和3级涝灾发生次数大致相当,4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少。最后对洪涝灾害原因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水系分布等是明清汾河中游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气候的变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对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主要的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大规模开垦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明代河南大水灾城洪涝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水灾城灾害是洪水灾害中的特大水灾,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明代河南大水灾城灾害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明代河南大水灾城洪水灾害共发生101次,平均每3.65年发生一次。1580、1470、1530、1590年代灾害最为频繁。灾害季节性强,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具体为农历的6、7、8、9月间。主要为河灌型灾害,占水灾总次数的46%,河溢型、雨灾型各占水灾总次数的35%、19%。明代河南有64个州县发生灾害,约占全省的61.5%,祥符、睢州等受灾最为严重。处于黄河南泛区的开封府、归德府受灾严重,南阳府、汝宁府,受灾最轻。总体特征为东部密、西部疏;黄河沿岸及其泛区、沁河流域、伊洛河下游密,其他流域及支流疏。黄河南泛河道不固定、泛溢无常,以及太行山东南缘河道短促,暴雨集中、宣泄不畅等是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宋代自公元960年到1279年的319年间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共发生34次,平均每9.38年发生一次,发生频次时间分布在宋代早、中、晚期变化不均,有显著的阶段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其它朝代相比,宋代洪涝灾害相当少,这主要与当时气候干旱有关。在季节分布上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在空间分布上是从宝鸡、西安、咸阳、渭南、铜川依次减少;在等级分布上,宋代关中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小、中、大、特大四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18.5%,40.8%,25.9%,14.8%;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由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搜集史料,对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虫灾害发生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其它灾害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灾分布呈不均衡性,发生次数较多的时段为1340~1359,1520~1539,1560~1579,1640~1659,1820~1839;1520年之后蝗灾发生频率较高,1380~1520年出现一个"无灾"期;晋北蝗灾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具体为农历的五、六、七月间,夏秋蝗灾可能会连续发生;晋北蝗灾主要发生在大同府、保德州、定襄、五台等地;旱蝗相继,关系密切,时常引起饥疫等灾荒。从典型个案分析,蝗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反复成灾,灾情严重。  相似文献   

14.
清代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方史料记载,统计出清代汉江上游陕南段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清代洪涝灾害总体上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公元1814年以前平均3.09年发生1次;公元1814年以后明显增多,且出现了两次洪涝灾害的高发期。其中1814~1853年间发生34次,平均1.18年1次;1884~1893年间发生了9次,平均1.11年1次。受到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大气环流形势演变的影响,夏秋两季是汉江上游洪涝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其中又以初夏和秋季为主。这些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及移民垦殖对于流域植被的破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西走廊明清时期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空间特征、成因以及气候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明清时期542年中共发生旱灾83次,平均6.5年发生1次.该地区旱灾可分为4个等级,轻度旱灾、中度旱灾、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分别发生13次、44次、19次和7次,发生频率依次为16%,53...  相似文献   

16.
1400-1899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与城市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分析,对1400-1899年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频率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500年内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上呈升高趋势,且沿着渭河流向由西向东各地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逐渐增加。为了探求渭河上游地区城市的兴衰变迁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文中将该地区的城市修筑和洪涝灾害在时间上的频次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并就每个城市的修筑次数与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进行了分别比较。结果表明:在这500年内城市修筑的频次变化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变化大体一致,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的时段对应的城市修筑频次相应较高,只是在时间上略微后移,这正好说明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与城市的修筑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渭河上游地区各城市的洪涝灾害次数与修筑次数成正相关关系,即洪涝灾害次数多的城市,其修筑次数相对较多。由此可见,洪涝灾害是渭河上游地区城市兴衰变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试图分析了历史时期渭河上游地区城市的防洪对策,主要有加固城池、筑堤植柳,甚至迁建城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