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自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现以来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关于其病原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植物病理学常规方法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25℃;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及最适温度分别为5~30℃(最适20℃)和0~35℃(最适2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光暗交替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pH 4.0~10.0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最适为pH 6.5,产孢的pH范围为6.0~7.0,最适6.5,pH 4.5~9.2条件下孢子均可萌发,最适pH为7.0;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分别在相对湿度95%和75%以上可萌发,水中萌发最好;枸杞叶片浸渍液、葡萄糖液等营养条件对孢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制定枸杞褐斑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辣椒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 et Wolf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D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8.0~9.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 10 min。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的蔗糖溶液,适宜氮源为1%的甘氨酸溶液;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5~6,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2℃10 min。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不同温度、湿度、pH、光照对柑桔炭疽菌的不同分离系作单因子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次生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7℃,最适pH值为6~7,在相对湿度为100%时产孢率最高,需要一定的营养。光对次生分生孢子形成的作用受温度影响,当温度在25℃以上产孢率最高的是黑光与黑暗交替和黑光的处理;温度在25℃以下时产孢率最高的是连续24小时的荧光处理。次生分生孢子形成必需要光。复因子试验的结果表明主效因素为温度,产孢率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全黑暗-015-查彼培养液-pH8-水-25~29℃及先昼后夜-011-1%蛋白胨液-pH6-水-20~23℃。  相似文献   

4.
砖红镰孢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砖红镰孢(Fusarium lateritium)在10种不同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固体培养基以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水琼脂上生长较差,菌丝也最稀疏;液体培养基中以查氏酵母浸膏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大,无菌水最差。砖红镰孢在10~30℃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5℃,低于5℃或高于35℃时不生长。在pH 4.98~9.18的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 7.38。荧光下生长最好,菌丝干重也最多,紫外灯照射对砖红镰孢生长有不利影响。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丙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钠等无机氮作氮源。病菌致死温度为50℃ 10 min。大型分生孢子在10~30℃、相对湿度90%~100%和pH 4.98~9.18的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38和相对湿度100%中的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新疆枣果黑斑病发生规律及温湿度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新疆枣果黑斑病的发生规律,于2012—2014年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的枣园定点观察,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采集自枣树不同组织中的病菌,依据枣树不同部位病菌的分离率分析枣果黑斑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及方式、发病时间和致病关键因子等。结果表明:枣果黑斑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的形式在树皮和落叶上越冬;病菌整年存在于主干树皮上,分离率达80%~100%;病菌于5月中旬开始侵染枣花,分离率最高达83%~86%;一年生枝条和叶片均在6月初被侵染,分离率分别为71%~84%和85%~95%;6月下旬病菌开始侵染枣果,分离率为50%~58%;枣果上病菌的分离率与空气中的温湿度呈正相关,在枣果膨大期和白熟期,当温度达到25~28℃、相对湿度高于70%并持续2周时,枣果中病菌的分离率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6.
引起苹果霉心病的病原菌主要有两种,即链格孢和粉红单端孢。前者侵染引起的病果症状多局限于心室,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能发病,一般不影响食用价值。后者侵染引起的病果生长期多数症状不明显,贮藏期发病与温度、O2、CO2有关,温度是主要因子,呈正相关性。苹果入窖后40天,窖温在10℃左右或10℃以下,O22%-4%,CO210%-14%是有利于苹果贮藏而不利于苹果霉心病发病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引起云南核桃叶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本文对分离自叶枯病病斑上的一株拟盘多毛孢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和载玻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是引起云南核桃叶枯病的新病原。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光周期L//D=12 h//12 h,最适生长pH为4~8。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受pH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下不萌发,最适萌发pH为4~5;在高于90%的相对湿度下才能萌发。分生孢子在20~25℃下萌发率最高,全光照最适于孢子萌发;核桃叶汁液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荔枝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2~36℃,最适28~32℃;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8~32℃。在pH 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5~6;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3~4,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 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发育无显著性影响。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10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 30 min。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马唐生防菌弯孢霉(curvularia sp.)菌株QZ-200营养生长、孢子萌发及孢子形成的因子。该菌在SCS(黄豆粉-玉米粉-蔗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为28℃;pH为2~11,最适pH为6;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磷酸氢二铵为N源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45℃,最适为28~30℃,失活温度为52℃10min;pH为2~11,适宜为5~8;以自由水或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率最高;1%蛋白胨、1%牛肉浸膏、0.1%的TW-80、1%马唐煎汁和0.2%的菜籽油溶液明显提高萌发速度。该菌孢子形成的温度为15~35℃,最适为28℃;连续光照比光暗12h交替处理更有利于产孢,黑光灯为最佳光源。  相似文献   

11.
 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可造成草莓烂果,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采后保存。为了探明日光温室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在2013—2014年生长季和2014—2015年生长季,对北京地区草莓日光温室空气中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数量、草莓花瓣带菌率和灰霉病病果数进行了动态监测和调查,同时对日光温室中气象因子进行了系统监测和记录。结果表明,在草莓日光温室中,利用孢子捕捉器捕获的灰葡萄孢分生孢子数量在一天中主要集中在5:00-18:00,以11:00-14:00数量最大。在一天中每小时捕获的分生孢子数量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新增草莓灰霉病病果数与7 d前当天捕获的分生孢子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2,P≤0.01),与7 d前当天的新鲜花瓣带菌率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7,P≤0.01),这为利用捕获的分生孢子数量和新鲜花瓣的带菌率预测7 d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日光温室中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为该病害的防控和预测测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凹玻片上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对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率随葡萄糖浓度升高而增加,但附着胞形成率下降,芽管长度增加,附着胞的直径几乎没有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都有所增加。不同pH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生孢子在pH 2.0~9.0的溶液中可以萌发,并产生附着胞;最适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pH是在5.0~6.0。不同pH处理的致病试验结果说明。在23℃时病斑在pH 4.0~8.0条件下都可产生;致病试验结果也发现,17℃时,pH6.0处理能发病,但不形成分生孢子团,pH 5.0处理不发病;15℃时,pH 5.0和pH 6.0的处理都不能发病。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显示,菌落生长最适温度是25℃左右,高温抑制菌落生长。寄主表面侵染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芽管长度变化很大,芽管可以纵向沿着脊或沟延伸,也可横向通过脊沟;附着胞均在沟底或近底部形成。  相似文献   

15.
闽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楠是我国特有珍稀优良用材乡土树种,市场前景广阔。叶斑病是闽楠推广种植过程中新出现的叶部病害,可影响树木正常生长。闽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研究,有助于明确病原分类地位和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防治。通过形态学特征观测和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闽楠叶斑病病原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闽楠小孢拟盘多毛孢ZZ-03菌株以Czapek或PDA+PBL培养基(pH 6.0)28℃黑暗恒温培养有利于菌丝生长;以PDA培养基(pH 8.0)28℃黑暗恒温培养有利于菌株产孢;以pH 8.0、28℃、全黑暗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以葡萄糖为C源、牛肉浸膏为N源有利于菌丝生长,以葡萄糖为C源、蛋白胨为N源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4℃,最适为10~17℃。分生孢子离体后在2℃ 5天,7~17℃ 3天,20℃ 2天都还有侵染力。分生孢子在0~100%的湿度下都可以萌发,湿度愈大萌发率愈高,尤以在水面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湿度必须在65%以上,湿度愈大发病愈重。分生孢子在pH2.2~12.4的范围内都可以萌发,以pH4.2~7.7最适。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裂的杀伤作用。在直射阳光下分生孢子的寿命比散光和黑暗条件下短。分生孢子荫发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光照能促使分生孢子的形成。在自然条件下,分生孢子形成有昼夜变化的规律,白天形成的孢子数比夜间形成的孢子数约大3倍。分生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力15公里以上,传播的有效高度大于979公尺。  相似文献   

17.
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对昆虫病原真菌侵染害虫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温湿度变化下,球孢白僵菌Bb2352对梨网蝽和东亚飞蝗侵染率的变化动态与趋势。结果表明,在1.0×107孢子/mL悬浮液接种、25℃饲养条件下,2种不同昆虫的死亡率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经检验湿度效应对死亡率的数量影响吻合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DM模型),拟合得到的新的时间-湿度-死亡率(THM)模型能准确地描述球孢白僵菌Bb2352侵染的湿度效应。THM模型显示,当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梨冠网蝽的死亡率增速明显快于蝗虫;梨冠网蝽死亡率随湿度变化的时间效应参数γ在第8 d(γ8)达到最大,而东亚飞蝗死亡率随湿度变化的时间效应参数γ在第11 d(γ11)达到最大,显示出球孢白僵菌Bb2352侵染不同昆虫的湿度效应有所差异。在温度效应研究中,当环境相对湿度>95%时,菌株Bb2352侵染2种目标昆虫的累计死亡率均在25℃达到最大,增加或降低温度均会降低菌株Bb2352的侵染效率。Logistic模型拟合显示该模型能准确反映球孢白僵菌Bb2352侵染目标害虫的温度效应。本文中湿度THM模型和温度Logistic模型的构建是数学描述昆虫病原真菌对害虫侵染温湿度效应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2月,甘肃省白银市水川镇日光温室中的西葫芦发生了严重的根腐和茎基腐,部分棚室病株率达50%,从病根和病茎上分离得到拟漆斑菌属真菌3株,病株分出率27.3%。采用胚根和茎基部接种法测定了菌株FG-62对西葫芦的致病性:茎基部接种后27 d,植株开始出现凋萎;接种后40 d,两种接种法的西葫芦苗均呈现严重根腐和茎基腐症状,茎基部接种的西葫芦凋萎株率达30%;从病根和病茎上均可再分离出原接种菌。菌株FG-62在PDA平板上25℃培养14 d,产生大量墨绿色至黑色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无色至淡榄黑色,单胞,杆状或腰鼓状,两端钝圆,大小为(7.04~9.15)μm ×(1.97~2.46)μm,聚集的分生孢子呈黑色。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菌株FG-62(GenBank 登录号 MK252098)的rDNA-ITS序列与露湿拟漆斑菌Paramyrothecium roridum分离物E-469 (GenBank 登录号KY582183.1)和CBS 357.89(源自模式材料,GenBank 登录号NR_145077.1)的序列相似性分别达99.65%和96.83%。依据病原菌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将其鉴定为露湿拟漆斑菌P. roridum (Basionym:Myrothecium roridum)。这是露湿拟漆斑菌引起西葫芦根腐和茎基腐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