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症状与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症状类型及其对应的病原菌,本研究对河北省6个市的果园进行了病害调查和样品采集,并对引起不同症状类型的病果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河北省的套袋苹果黑点病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萼洼黑点型、果面黑点型、果面晕斑型和梗洼褐斑型。除了果面晕斑型为单一病原侵染之外,其他类型的病斑均分离获得3种或3种以上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的菌株主要为5个不同属的真菌,分别是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产菌核枝顶孢(Acremonium sclerotigenum)、尾孢菌(Cercospora sp.)和镰刀菌(Fusarium sp.)。致病性检测表明,粉红聚端孢和细极链格孢的致病力较强,为引起该病害的主要致病菌。而产菌核枝顶孢在河北省造成的症状比之前的报道更加多样化。本研究明确了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主要症状类型及其对应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河北省苹果产区苹果果实黑点病大面积发生。该病害在河北省的流行规律以及时空分布尚不清楚,给病害防控带来挑战。2018年对河北省不同市区的4个果园分别进行黑点病调查,并对其在苹果树上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时间进行动态监测,开展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果实黑点病在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果树中层内膛病果率较高,上层外膛病果率较低;套袋苹果的萼洼处发病率较高,以黑点型症状为主;不套袋苹果的果面发病率较高,以晕斑型症状为主;‘斗南'、‘富士'品种的发病率较高,‘中秋王'、‘乔纳金'品种的发病率较低。田间药剂防效试验表明,50%异菌脲1 500倍液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均达54%以上。其次为10%多抗霉素1 000倍液,而80%代森锰锌600倍液、10%吡唑醚菌酯1 500倍液防效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1缺钙症状 1.1果实症状 苹果树体缺钙.往往导致果实发生水心病、苦痘病、红玉斑点病、痘斑病等多种生理性病害,套袋苹果凶缺钙引起的这些生理病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5.
在泰安地区,苹果栽培品种主要有富土、新红星、乔纳金、嘎啦和金冠。据1997~1999年调查发现苹果斑点落叶病、轮纹病和炭疽病等几种病害发生严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果园平均发病率为30%~50%,严重者可达70%,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病原及为害  1)斑点落叶病:该病病原菌主要是轮斑病菌(Alternariamali)的强毒株系。此病病原性很强,无伤接种可直接侵染叶片。菌丝体发育最适温度28℃,最适pH4.5~6。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还可在枝上病斑、皮孔及芽鳞等处越冬。该病菌可以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在叶片上形成具紫色晕圈的病斑…  相似文献   

6.
<正>苹果谢花后至套袋前的病虫害防治是果园全年防治最关键的时期,防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苹果生长期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果品质量。在生产实践中,如果苹果生长前期没有防治病虫害,为后期病虫害的流行积累了大量的菌源和虫源;同时用药不当,还会造成各种药害,果面形成锈斑,使幼叶和新梢生长发育不良,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为了规范鲁西南苹果套袋前病虫害防控技术,进一步提高优质苹果的产出率,实现果农增产增收,笔者介绍苹果谢花后至套袋前病  相似文献   

7.
2014年套袋苹果果面斑点病在烟台严重发生。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其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mali)和点枝顶孢(Acremonium stictum),在苹果不同品种上侵染的种类也不同。经室内离体果实接种病菌测定其致病性,针刺有伤接种处理均发病,无伤接种处理均不发病。表明该病原菌是弱寄生菌,只通过伤口侵染。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对该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了提高果品的外观品质,减少农药在果品中的残留量,促进果品外销,在生产中推广了苹果套袋技术。在各种套袋苹果中,以富士品种数量最多。但在苹果摘袋以后,部分园片的果实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病害。这种病害象苹果的苦痘病;也象苹果的红玉斑点病,因此很多果农误认为缺...  相似文献   

9.
番茄疮痂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平 《植物医生》1999,12(5):15-15
番茄细菌性疮痂病又称斑点病,分布于全世界60多个国家,90年代初在我国不断蔓延,现已成为番茄上一个重要病害。近二年,该病在偃师市危害严重,影响生产很大。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及果实,近地面老叶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形成水渍状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展成圆形或连接成不规则黄色病斑,病斑表面粗糙不平,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期叶片干枯质脆。茎部感病先在茎沟处出现褪绿色水渍状小斑点,扩展后形成长椭圆形黑褐色病斑,裂开后呈疮痂状。果实上主要危害着色前的幼果和青果,果面先出现褪绿色斑点,后…  相似文献   

10.
我国苹果主要病害研究进展与病害防治中的问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苹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2012年中国的栽培面积已超过200万hm2。在苹果的高产优质栽培中,病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子。腐烂病仍是苹果树上的第一大病害,目前正面临第5次大流行的威胁;苹果实施套袋栽培措施后,枝干轮纹病逐年加重,在环渤海湾和黄河故道苹果产区部分果园的危害已超过腐烂病;褐斑病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每年都造成严重落叶;随着城市和道路的绿化,苹果锈病的危害逐年加重,成为部分果园每年必防的病害;病毒病有进一步扩展蔓延的趋势,正严重威胁着新建果园;“黑点病”是自苹果套袋后新出现的一种病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30%;炭疽叶枯病是2011年在我国新发现病害,正威胁着‘嘎啦’、‘金冠’、‘秦冠’等品种的栽培;苹果疫腐病、炭疽病、霉心病、斑点落叶病、白粉病、褐腐病等病害偶有暴发,生产中不可忽视。本文从病害管理角度出发,回顾了近年来,尤其是成立农业产业体系以后,苹果病害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病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苹果病害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省临县、太谷县发现枣贮藏期红粉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絮状霉点,后期形成较厚粉状霉层。从病样中分离获得2株代表性菌株,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特征分析,确定引起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致病菌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适合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pH=4~10,致死温度为48℃、处理10 min。适宜芽管生长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最适pH=6。本研究结果可为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红富士套袋苹果主要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2002年研究明确了红富士套袋果主要果实病害症状为黑点病、褐斑和红晕褐斑病及红点病,分别由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顶孢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和格链孢霉(Alternariamali)侵染所致。筛选出了50%新灵WP、50%多锰锌WP、53%丙森多WP、80%大生M-45WP、50%大敌WP等五种防效优良的药剂,套前交替喷施上述药剂800倍液4次,药效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苹果炭疽叶枯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我国苹果上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为了了解病原菌的产孢条件和产孢动态,为病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测试了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炭疽叶枯病新形成的病叶润湿后,在15℃~30℃下保湿培养2~6 d后可产生大量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其中30℃下产孢量最大,产孢速度最快,仅需2 d时间。炭疽叶枯病菌在新形成的病叶上于15℃~30℃下培养20~30 d可形成子囊孢子,最适温度为25℃,子囊孢子的形成需要高湿环境或叶片润湿。炭疽叶枯病菌的单孢分离菌株于15℃~25℃下,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培养20~30 d也可形成子囊孢子,最适产孢温度25℃。紫外光、黑光和日光都能促进子囊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三七黑斑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七黑斑病"在云南省文山州各县,广西省靖西等县三七产区,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为20~35%,严重达90%以上,是造成三七产量和种子大幅度减产的主要原因。经鉴定该病系Alternaria panax Whetz侵染所致,是我国三七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
本病原菌能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初次侵染源。孢子发芽适温为18~24℃,在温度18℃和相对湿度80%接种,潜育期为5~7天,在温度20℃和相对湿度90%以上,潜育期相应缩短。
该病于3月三七出苗发生。高温多湿雨季蔓延快,为害重。
采取综合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发病中心病株,喷退菌特、代森铵、代森锌、百菌清、炭疽福镁等农药,有显著防效。  相似文献   

15.
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苹果果实不同部位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噻虫胺和呋虫胺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苹果果实不同部位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10年生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分别于蚜虫发生期 (7月10日) 和果实采收前1 d (9月25日) 通过整株喷雾施药,随机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分析各杀虫剂在生长期套袋果实和不套袋果实及储藏期果实不同部位中的残留量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果实套袋情况下,施药后72 h内果实不同部位各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含量均呈现先逐渐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果皮中的残留量最低 (均低于0.08 mg/kg),其中烯啶虫胺和吡虫啉在果皮中的残留量低于最低检测浓度,而在果柄和果肉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果皮中的,表明套袋果实中药剂主要来源于枝叶运输,经果柄进入果实后易向果肉累积;在果实未套袋情况下,施药后72 h 6种杀虫剂在果肉中的含量均高于套袋果实果肉中的,分别是套袋果实果肉中含量的7.75、3.52、3.36、6.57、2.92和3.06倍,表明套袋可有效降低果实中该类药剂的残留量。储藏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向果面喷施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后,药剂主要存在于果皮中,施药后14和21 d在果肉中的含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表明储藏期果皮为该类药剂的主要残留部位,且不易向果肉中转移。  相似文献   

16.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浙江省传统中药材“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在磐安县白术主产区发生一种新的枯斑病。为明确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ITS、LSU、rpb2tub2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引起该枯斑病的病原菌为Phoma exigua。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8,最适碳源与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4℃、相对湿度100%;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7℃和54℃。不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24 μg·mL-1;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其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和0.16 μg·mL-1。由P. exigua 引起的白术枯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新疆首次报道轮枝镰孢菌引起骏枣果实黑点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lack spot disease was found on fruits of Jun jujube in Hetian area, Xinjiang, in June,2010. The typical spots on fruits were round or suborbicular, concave slightly,dark brown and the diameter was about 4 mm. The colony grew fast with irregular edge on PSA medium, while relatively slow with smooth edge on PDA medium. The colonies were white at the early stage, slightly pink finally and flocculent on the both culture medium. The conidia arranged chain shape and the spore chain was basipetal. The rDNA ITS sequence,cyt b gene sequence and EF-1α gene sequence were amplif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homology was above 99% between the isolate and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strains based on the three DNA sequences. By morphology combining with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the pathogen of Jun jujube black spot disease was identified as F. verticillioides. It is the first report on jujube disease caused by F. verticillioides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