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幼虫取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小地老虎Agrotisipsilon、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4种鳞翅目害虫卵和棉蚜Aphis gossypii共5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发育历期最长(12.95 d)、蛹期最短(9.69 d),取食棉蚜时发育历期最短(10.28 d)、蛹期最长(10.39 d);幼虫食物对蛹重、成虫羽化率、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飞行能力测试中,幼虫食物显著影响成虫的累计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而对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则无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长(13.5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占60%,平均飞行速度最小(0.49 km h 1)、所有个体飞行速度均小于1.0 km h 1;取食棉蚜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短(9.3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仅占36.85%,平均飞行速度最大(0.75 km h 1)、21.05%个体飞行速度大于1.0 km h 1。结果说明,幼虫食物是影响日本通草蛉个体发育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橘小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严重威胁我国的果蔬生产。本研究利用昆虫趋光性,在室内使用光谱范围广、高分辨率单色仪以及自制昆虫趋光行为反应盒测定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在交配前后对8种不同波长单色光的行为反应,并利用智能调控波长LED灯测定橘小实蝇雌雄虫对不同颜色光的趋向率。结果表明,橘小实蝇雌成虫交配前趋光率较高的光为400 nm紫光和550 nm黄绿光,交配后为500 nm绿光、550 nm黄绿光;雄成虫交配前对400 nm紫光、500 nm绿光和550 nm黄绿光敏感,交配后对紫光区400 nm和黄光区575 nm敏感;趋向率对比试验中,与日光对比,雌成虫明显更加趋向506 nm绿光,雄成虫则对506 nm绿光和553 nm黄绿光的趋向率更高。综合分析橘小实蝇在单色光刺激下的趋避光行为反应和对不同颜色LED灯趋向反应,可见橘小实蝇对绿光和黄绿光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群居型与散居型东亚飞蝗飞行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对群居型和散居型的东亚飞蝗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0h,结果表明:群居型东亚飞蝗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6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7h。不同日龄的成虫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羽化后4日龄成虫的飞翔能力较弱,以10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13日龄已具下降趋势。雌雄个体间飞翔能力无显著差异。散居型成虫不具备远距离飞行的能力,各日龄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同日龄的群居型个体。  相似文献   

4.
华北北部地区二代棉铃虫成虫迁飞行为的雷达观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迁飞习性是棉铃虫区域性灾变的生物学基础,明确棉铃虫的迁飞行为对发展预警技术有重要的意义.2000年7~8月华北地区棉铃虫大发生期间,利用昆虫雷达和空中诱虫灯在河北省廊坊市观测研究了棉铃虫成虫的迁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与地面棉铃虫相比,高空棉铃虫具有明显的迁飞昆虫生理特征.棉铃虫成虫一般在日落后30 min(20:00)左右大量起飞,种群密度在1 h后达到峰值.此后,随着成虫的大量迁出,空中密度逐渐下降.棉铃虫成虫从低空到高空起飞过程中位移方向多呈顺时针旋转,借助夏季盛行风飞行.成虫飞行成层多集中在200~300m高度,最高可达1000 m.多数个体位移速率35~45 km/h,整个夜间的迁移活动持续7~8 h,迁移距离大约250~450km.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作者以河南省新乡县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结果表明,食物质量对棉铃铃虫滞影响不大,光帮温度是诱导该虫滞育的主要因素,以12:12(光照时数:黑暗时数)光周期诱导作用最强,高温对滞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幼虫是感受滞育信息的敏感虫态,不同虫龄间感受程度差别不大。在22℃、12:12光周期下幼虫以少一半时间接受短光照处理才能产生滞育个体,处理时间越长滞育率越高。供试棉铃虫在22  相似文献   

6.
实验条件下黏虫、棉铃虫和小地老虎的定向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定向是昆虫迁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行为,定向行为的微小差异将导致迁飞轨迹的巨大差异。为建立实验室测定夜间迁飞昆虫定向的方法,本文尝试了室内用自制的飞行模拟器测定诱捕到的正在迁飞的黏虫、棉铃虫和小地老虎的定向行为。结果表明这3种昆虫的单个个体都存在显著的定向行为,但只有黏虫存在共同定向行为。黏虫在模拟飞行过程中飞行时间最长并且能很快转向其偏爱的方向进行定向,用飞行模拟器可以很好地测定其定向(包括方向及持续时间),因此这种方法适于用来进一步研究黏虫的定向机制。而棉铃虫飞行时间较短,定向不稳定,小地老虎自由旋转时间较长,定向角度杂乱,是否适合用此飞行模拟器研究其定向行为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诱虫灯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诱集效果,在室内测试了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对390~550 nm 10种不同波长光源的趋光行为反应,以及光刺激对其4种视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蛾和雄蛾对10种波长光源的趋光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雌蛾对绿光区510、520 nm和550 nm的趋性较高,趋光率分别为68.5%、65.0%、63.5%;雄蛾对绿光区520 nm及紫光区420 nm的趋性较高,趋光率分别为69.0%和60.5%。雌雄成虫对510 nm和550 nm的趋光率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但其他供试波长处理下,雌雄成虫的趋光率均无显著的性别间差异。520 nm光源刺激下,雌蛾和雄蛾均表现为3日龄(雌:65.0%;雄:69.0%)和5日龄(雌:59.1%;雄:61.4%)的趋光率最高,而1日龄(雌:41.4%;雄:24.1%)的趋光率最低。雄蛾受520 nm光刺激20 min后,其紫外光敏感蛋白(UV-ops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是对照组的3.61倍;但长波敏感蛋白1(LW-opsin1)、长波敏感蛋白2(LW-opsin2)...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天敌昆虫趋光性中光源因子与虫源因子的作用,采用室内多向行为选择方法研究光波长、刺激时长和性别结构对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趋光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65~630 nm波长范围内,光波长对龟纹瓢虫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的趋光性有显著影响,其对365 nm处紫外光的趋光率最高,为27.90%;对625~630 nm处红光的趋光率最低,为6.50%。在120 min范围内,光刺激时长对龟纹瓢虫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的趋光性有显著影响,且该影响与光波长有关。利用紫外光刺激龟纹瓢虫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5 min时的趋光率(41.07%)显著高于其它刺激时长处理,且其它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光刺激时长的增加,龟纹瓢虫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对紫外光、蓝光短波长的趋光率降低,对红光和黑暗处理的趋光率增加。在紫外光、蓝光、绿光及橙光处理下性别结构对龟纹瓢虫有显著影响,雌性单性种群偏嗜紫外光和绿光;雄性单性种群偏嗜绿光和橙光;雌雄性比为1∶1的两性种群偏嗜紫外光、蓝光和橙光。表明光波长是龟纹瓢虫趋光性的核心诱因,性别结构及光刺激时长具有重要的协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光谱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二点委夜蛾趋光反应特性,利用光行为学方法研究了14种不同波长单色光对其成虫趋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40~605 nm波谱范围内,成虫的趋光率较高,均在56.0%以上;雌成虫对360 nm紫外光、440 nm蓝光、524、562 nm绿光及605 nm橙红光的趋光性较强,趋光率分别为75.0%、72.5%、72.5%、72.0%和71.5%;雄成虫对360、380 nm紫外光、440 nm蓝光、498 nm绿光及605 nm橙红光的趋光性较强,趋光率分别为73.0%、71.0%、71.5%、70.0%和69.0%;性别对二点委夜蛾趋光行为略有影响,除雄成虫对483 nm蓝光的趋光率显著高于雌成虫外,雌、雄成虫对其它单色光的趋光率、避光率均无显著差异;二点委夜蛾雌、雄成虫的避光率较低,均在4.0%以下。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且对360 nm紫外光趋光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粘虫飞翔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粘虫 Mythimna separata(Walker)飞翔活动频率和飞翔能力随蛾龄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22~24℃条件下,4~8日龄飞翔活动最频繁,5~7日龄飞翔能力达到最强。吊飞24小时,可平均累计飞翔23.7小时,190.386公里;吊飞72小时,最多可连续飞翔41.42小时,累计飞翔431.699公里。飞翔速度一般在2~4米/秒范围内,其中少数个体达5.3米/秒,众数为3.1米/秒。顺风飞翔,粘虫飞翔速度随风速的增加逐渐降低。其逆风飞翔的最大风速平均为4.4米/秒(以上速度、距离系修正值)。飞翔能力与营养,特别是成虫期的补充营养关系密切。飞翔的适宜温度为11~32℃,最适温度在17℃左右,下限约为8℃。飞翔活动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光照为0.3勒克斯,飞翔活动开始减少,5勒克斯以上完全停止飞翔。飞翔活动有两个峰,其一在晚18:45~21:00,其二在翌日凌晨1:00~5:00。粘虫蛾的卵巢发育和产卵情况,吊飞的与未吊飞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RNAi技术对GSTs基因进行沉默处理,明确了沉默棉铃虫GSTs基因可以影响其对甲氧虫酰肼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通过饲喂siRNA在1d内就可以有效干扰GSTs基因表达,进而降低了GSTs酶活性;停止饲喂siRNA后,RNA干扰效果并不会立刻消失;沉默GSTs基因后,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敏感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典型光活化毒素α-三噻吩(简称α-T)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影响。结果表明:近紫外光照(300~400 nm)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幼虫GSTs活性无显著影响,但两种昆虫GSTs对α-T的反应不同。无光照条件下,α-T对亚洲玉米螟离体GSTs活性没有影响,而高浓度α-T能抑制棉铃虫离体GSTs活性;高剂量α-T可使两种昆虫活体GSTs活性升高。光照条件下,高浓度和高剂量α-T抑制棉铃虫GSTs活性,而不影响亚洲玉米螟离体GSTs活性,但低剂量α-T抑制其活体活性,而高剂量α-T则诱导其活性增加。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GSTs对α-T反应的差异,可能与它们对药剂的敏感性以及药剂在两者体内的穿透、运转、贮藏、代谢等生理特性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棉铃虫块状食诱剂田间诱捕效果的影响,2018年7月-9月在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和原阳县的棉花、大豆、玉米、花生田,利用蛾类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比较了块状食诱剂对棉铃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食诱剂分别与2种诱捕器结合,在4种作物田对棉铃虫成虫均具有明显的诱捕作用;蛾类诱捕器诱集到的棉铃虫成虫数量是三角形诱捕器的1.2~6.5倍。因此,蛾类诱捕器与棉铃虫块状食诱剂结合使用可以更有效诱捕田间棉铃虫成虫。  相似文献   

1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是机体对抗内源或外源性诱导产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一种保护酶系。研究表明,紫外光照(300~400 nm) 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SH-PX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诱导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GSH-PX活性升高。经光活化毒素α-T处理后,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GSH-PX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可能是昆虫对α-T引起的氧化协迫作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不同施氮肥量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中、高3种施氮肥水平处理条件下,随着氮肥量的增加,棉田棉铃虫落卵量增加,棉苗蚜、棉叶螨种群数量减少,发生为害减轻,但棉伏蚜种群数量增加。中等施氮肥条件下,第二、三代棉铃虫幼虫数量高于低和高施氮肥处理,对棉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存活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6.
猎物对普通草蛉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猎物对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Stephens)]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能力的影响,研究了普通草蛉幼虫取食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榆长斑蚜[Tinocallis saltans(Nevsky)]、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枸杞木虱(Poratrioza sinica YangLi)和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卵共6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蚜发育历期最短,为(9.66±0.13)d、取食麦蛾卵发育历期最长,为(11.35±0.26)d;取食麦蛾卵时蛹期最短,为(7.33±0.16)d、取食萝卜蚜时蛹期最长,为(8.85±0.25)d;幼虫取食棉蚜死亡率最低,为(20.05±0.2)%、取食萝卜蚜时死亡率最高,为(31.25±0.52)%;幼虫取食截形叶螨不能完成幼虫期生长发育;幼虫取食棉蚜时蛹最重,为(8.27±0.20)mg,取食枸杞木虱时蛹最轻,为(7.28±0.18)mg;幼虫取食枸杞木虱时羽化率最低,为(69.29±0.79)%、取食萝卜蚜时羽化率最高,为(77.25±1.94)%;幼虫取食麦蛾卵时雌虫寿命最长,为(71.54±1.87)d、取食榆长斑蚜时雌虫寿命最短,为(57.35±3.66)d。幼虫取食不同食物对普通草蛉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幼虫食物是影响普通草蛉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普通草蛉幼虫取食棉蚜最适合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7.
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为试虫,建立Na+-K+-ATPase最佳反应系统,研究典型光活化毒素α-三噻吩(简称α-T)对Na+-K+-ATPase的影响。棉铃虫Na+-K+-ATPase 活力最佳测试条件为酶源蛋白浓度6 μg/mL,反应温度35~40℃,反应时间6 min;亚洲玉米螟则为酶源蛋白浓度8 μg/mL,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6 min。近紫外光照(300~400 nm)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离体Na+-K+-ATPase活力基本没有影响,但对活体活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α-T对两种昆虫离体和活体Na+-K+-ATPase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光照组α-T对亚洲玉米螟Na+-K+-ATPase的抑制率高于无光照组,且处理浓度或剂量越高,其抑制率越大;对棉铃虫Na+-K+-ATPase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Pyrethroid resistance in field populations of Australian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is primarily a consequence of the overproduction of esterase isoenzymes which metabolise and sequester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Biochem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yrethroid-resistance-associated esterases in H armigera are inhibited by the insecticide synergist piperonyl butoxide (PBO). Esterase inhibition by PBO did not occur immediately after dosing, but exhibited maximum inhibition 3-4 h after dosage. Esterase activity subsequently recovered until full activity was restored by 24 h. Topical bioassays using a pre-treatment of PBO showed that maximum H armigera mortality was achieved with pre-treatment times corresponding to maximum esterase inhibit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with correct temporal application, PBO can restore pyrethroid efficacy against H armigera. It would also be expected that restoration of efficacy with other conventional insecticides, currently compromised by esterase-based resistance mechanisms, would occ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