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牧交错带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畜牧业在农牧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畜牧业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于2001年11月成为禁牧试点县的宁夏盐池县为案例,在对69户农牧户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和处理的基础上,从劳动力用工、物质和资金投入三个方面对禁牧前后畜牧业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计算羔羊出栏、成羊出栏、毛(绒)、当年羔羊增值等收益得出每只羊的年收益,对比发现,畜牧业经营方式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养殖的转变使畜牧养殖的投入产出结构随之发生改变,净收益短期内呈现下降趋势,成为实现农民增收及生态恢复成果保护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7年赴禁牧区宁夏盐池和草畜平衡区内蒙古鄂托克旗获取的307份农牧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认知、收入影响、个人特征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对两区域农牧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农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高于草畜平衡区; 2)补奖认知、收入影响和家庭特征对两区域农牧户满意度均具有显著影响,个人特征对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补奖对家庭重要程度、补奖的及时性和对成本上升的弥补效果对两区域农牧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政府的监管力度、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和草地面积对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影响显著,从事养殖业人数、养殖规模和收入变化对草畜平衡区农牧户满意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机会成本法的草原生态补偿中禁牧补助标准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蒙古470户牧户样本数据,运用机会成本法对禁牧补助标准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陈巴尔虎旗三个旗县禁牧补助标准的估算结果分别为7.77元/亩、5.97元/亩、10.90元/亩,三个旗县禁牧补助标准的估算结果的平均值为8.21元/亩,三个旗县实际禁牧补助标准的平均值为5.92元/亩,估算标准比实际标准高2.29元/亩。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中认为实际禁牧补助标准存在偏低,并且需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宁夏全境实行禁牧政策以来,处于农牧交错带的盐池县生态与环境变化受到广泛关注。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TM/ETM+和MODIS NDVI数据,定量反演生态参数,计算3个时点的生态资产,评估禁牧政策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盐池县生态资产总值分别为1.62×108、2.15×108、2.70×108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水土保持价值比重最大,其中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为占研究区总面积最大的草地;单位面积生态资产价值最高的为旱地,10 a间生态资产总体呈递增趋势,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增幅明显,说明过去10 a来禁牧政策有助于生态资产的增加,环境质量总体趋好。  相似文献   

5.
禁牧政策下农户违规放牧行为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牧政策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伴随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户作为禁牧政策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影响政策的可持续性。文中基于2011-2013年在宁夏盐池县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揭示了禁牧政策下农户违规放牧行为特征、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违规行为具有博弈性、风险性的特征,其主要成因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受农户禀赋,包括资源、资金及能力的禀赋,草原的产权不清晰与政府管理执行力度差异的影响。建议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从农户角度出发,对草原进行合理管理与利用,而非一刀切的禁牧。  相似文献   

6.
补奖标准的制定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文中结合2013年锡林郭勒盟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数据,从牧民视角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下禁牧及草畜平衡补奖标准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过低,补奖标准的制定要由生态环境的需求方(以政府为代表)与生态环境的供给方(牧户)共同决定,满足“补奖金额=牧民减少的那部分牲畜所能创造的纯收入”;另外,补奖标准的制定要服从牧民意愿,应具有地域性、动态性;最后,补奖资金的发放应该采取“先减后补”的滞后方式,即牧户当年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在下一年按照统计的实际减畜情况进行发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蒙古乌审旗农牧民家庭的问卷调查,从局地尺度上探究禁牧政策对家庭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及家庭土地利用方式对政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在政策作用下,农牧民家庭根据其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决策;② 禁牧政策通过限制家庭土地利用活动,在该地区的生态恢复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家庭对政策的适应是一种有限的“主动适应”过程;③ 家庭的年龄结构对土地利用决策产生影响,年轻家庭的决策比较大胆,年老家庭的决策趋于保守。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牧民家庭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如对人工草场应进行适度的补贴,提供圈养舍饲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服务。  相似文献   

8.
游牧民定居条件下草地利用空间分异及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民定居后,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草地资源利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对草地资源利用空间特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选取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在当曲流域和郭庆村等不同空间尺度,采用部门座谈、村户调研和样方调查等方法,辅以GPS跟踪及GIS数据,分析游牧民定居条件下的草地空间功能分异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发现定居条件下草原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趋于分化,不同功能区其资源生态效应不同。定居可能引发资源利用过度和资源利用不足,草场过牧退化与欠牧萎缩等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禁牧对植物个体功能性状的影响,在新疆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及昌吉市阿什里乡对短期禁牧下蒿类荒漠草地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的个体表型特征、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比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伊犁绢蒿个体功能性状对短期禁牧的响应因禁牧地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呼图壁和玛纳斯样地的大多性状如株高、地上生物量、叶片数、叶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P 0. 05),而昌吉样地多数功能性状虽为增加,但均不显著。总体分析可知,短期禁牧后伊犁绢蒿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叶片数、茎生物量、叶生物量依次显著增加21. 32%、48. 97%、104. 50%、50. 18%、100. 00%(P 0. 05),根颈直径、一级及三级分枝数出现显著下降,而二级分枝数、生殖生物量、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变化不显著。伊犁绢蒿个体表型性状与其构件生物量及分配比间均具有显著的联动效应,且短期禁牧可引起其部分个体功能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发生显著改变。研究表明,短期禁牧促进伊犁绢蒿个体功能性状的恢复,利于退化蒿类荒漠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干旱区生态战略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张百平 《干旱区研究》2006,23(3):381-383
我国生态建设以部门工程性措施和基于林业的政策为主,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却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地理地带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表示植被与环境具有高度的区域共轭性和动态稳定性,是生态恢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生态恢复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部门生态工程在理念、战略、制度和政策上都存在不足,难以应对该复杂系统;沙漠内外情况差异很大,需要区别对待,沙漠内部表现相对稳定,而外围的生态退化应是治理的重点;干旱荒漠区地广人稀,易于实施生态移民,促使退化环境的自我修复;建议研究和建立"阿拉善国家生态特区",赋予特殊国家政策,为我国西部特别是干旱区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有助于实现我国从部门工程性生态战略向区域性综合生态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牧业区10个嘎查(村)、102户农牧民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乌审旗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措施,限制其采取适应措施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农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①农牧民主要通过打井灌溉、贷款和寻求农牧业以外其他工作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②限制农牧民采取适应措施的因素主要是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③ 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养殖业收入、草场面积和性别是影响乌审旗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主要因素,种植业收入、家庭年纯收入、年龄和性别是该旗农民进行气候变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乌审旗未来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更多地关注低收入人群。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西部区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邰生霞  何桥  毕佳 《干旱区研究》2007,24(3):364-368
以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为研究区,针对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的复杂性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及城市空气污染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在西北草原牧区普遍存在,具有代表性.据此,提出了若干改善西北草原牧区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为例,对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选择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区域为移民点,移民过程中需要防止“政府悖论”,走开发型生态移民道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牧民转移,鼓励企业参与牧民转移,设立生态环境税和生态移民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s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is important for mak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Taibus Banner, Duolun county and Zhengxiangbai Banner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we identified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n ecosystems in these agro-pastoral areas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ogether with the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In 2011,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onsumption(EFC) was 0.665 g hm2, and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production(EFP) was 2.045 g hm2, which was more than three times the EFC.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rable land consumption(EFAC)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FC,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rassland production(EFGP)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FP. Bo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rassland consumption(EFGC) and EFGP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ome, indicating that income was mainly depended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he households with higher incomes consumed more livestock products. The full-time farming households(FTFHs) had the highest EFP,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rable land production(EFAP), EFGP and EFGC, followed by the part-time farming households(PTFHs) and non-farming households(NFHs), which indicated that part-time farming and non-farming employment reduced the occupancy and consump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on local ecosystems and natural resources to some extent. When farming households engaged in livestock rearing, both the EFAP and EFAC became smaller, while the EFP, EFC, EFGC and EFG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footprints among different household group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making ecosystem conservation policies. Encouraging the laborers wh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participating in non-farming employment to move out of the rural areas and increas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ivelihoods of rural households are important in reducing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and improving the welfare of households in the study area. Moreover, grassland should be utilized more effectively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以往国内外关于草地生态足迹的研究都采用牛肉来换算,这种方法对过度荒漠化草原地区来说不太适合.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引用固定转换因子计算生态承载力.应用生态足迹法、"RS"技术及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调整通用产量因子,弥补固定转换因子本身的不足,提高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适合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乡(苏木)尺度生态足迹定量研究.结...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前人对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基础上,从退耕者所得到的经济效益角度,评价退耕还林政策的方法,并以甘肃4个退耕还林试点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步骤为:首先,构建评价所需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所需指标数据,再运用费用效益法估算政策实施前后退耕者所得纯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政策实施前后退耕者所得纯经济效益的大小,从而实现退耕还林政策对退耕者经济纯效益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哈雅教学牧场 ,采用随机区组法对短花针茅草原在不同刈割时期、次数和高度下的生物量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 ,旨在探索短花针茅草原的合理利用方式 ,为草原放牧畜牧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短花针茅草原对刈割高度较为敏感 ,适宜的刈割高度为 2 cm;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生长缓慢 ,再生能力差 ,不宜于频繁利用 ,一年适宜利用 1 -2次 ;考虑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 ,一年两次利用的间隔期应为 2 -3个月 ;一年一次利用的最佳利用期为 8月中旬以后。  相似文献   

18.
1957-2007年额济纳荒漠绿洲暖干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957-2007年额济纳旗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资料,使用距平分析、趋势分析、累计距平、滑动t检验、Yamamoto等方法,分析额济纳旗51年来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干燥度等变化趋势以及干燥度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51年来额济纳旗年、季平均气温均明显上升,年降水量及夏季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干燥度亦呈逐渐下降趋势,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干燥度在1989年发生了突变.在西北部分地区出现暖湿化趋势,额济纳旗则呈现明显的暖千化趋势,在气候暖干化趋势下,额济纳旗环境无疑将承受更大压力,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考虑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从而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源地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比较及抗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的文冠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引种在该地的8个种源地的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文冠果叶表皮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和细胞壁;叶肉组织分化明显,具有发达的输导组织和维管束鞘伸展区;在中脉区域普遍存在黏液细胞和含晶细胞。选取叶片总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上、下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8个抗旱性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文冠果叶片抗旱指标的灵敏度大小顺序依次是: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之比>海绵组织厚度>下角质厚度。叶片结构上体现的抗旱性顺序是:呼伦贝尔阿荣旗>山东泰安=伊旗乌兰木伦>阿旗坤都林场>翁牛特旗经济林场>内蒙古农业大学>敖汉旗双井子林场>磴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澄清内蒙古究竟有多少种景天属植物,这些植物在内蒙古的生态分布情况。我们应用形态—地理分类的方法,对内蒙古景天属Sedum植物进行认真研究。研究认为:《内蒙古植物志》第二版记载的北景天(Sedum kamtschaticum Fisch.)和兴安景天(Sedum hsinganicumChu.)应为费菜;确定了兴安景天(Sedum hsinganicum Chu.)和费菜(Phdeimusaizoon L.)为温带亚洲分布种;阔叶景天(Sedum roborowskii Maxim.)为青藏高原东部分布种;藓状景天(Sedum polytrichoides Hemsl.)为中国-日本分布种;内蒙古景天属植物从东部渗入了1种东亚成分,从西南部渗入了1种青藏高原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