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中提出了"兰州-西宁地区"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文中通过计算区位商识别"兰州-西宁地区"各州市产业集聚状态,筛选出各地区优势产业及其分布特征;并在分析各地重要工、农业产品区域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两横一纵"产业发展格局,"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聚与分工思路,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分析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结构特征,论述了差异巨大、结构畸形为特征的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等级规模特点,分析了职能结构特征,阐明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网络框架、集聚分布型式,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结构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兰州、西宁是我国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中空间距离最近的两座城市。这里集中了甘肃、青海两省的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是两省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精华地带,也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包兰-兰新-青藏经济带交汇的"X"型枢纽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形成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的条件和潜力。论文分析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形成的条件和潜力,并对城市区域形成后的空间结构进行了优化重构研究。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国内影响格局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市场经济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出发,分析兰州与周边部分省会城市开发格局的关系。通过场强模型、市场断裂点模型及最大联系强度模型,从理论上定量计算了兰州与它们之间的空间影响范围及联系强弱状况。计算结果表明:①兰州对省内的东部地区、南部边境及西北地区影响弱;对北部、西部影响力强,向北可达宁夏境内、向西可达青海境内。②兰州对外联系以西宁为主,与银川联系急需加强;与西安联系是重要方向;与成都联系是新时期发展需求;通过乌鲁木齐联系边贸。③经济联系类型包括紧密型———兰州-西宁;摇摆型———兰州-西安、兰州-银川;松散型———兰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运用ESDA方法和传统统计分析法,对1991-2011年内蒙古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东地区与蒙中和蒙西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各区域内部相对差距逐渐缩小;处于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逐渐增多.为促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应加大对东部地区政策倾斜,同时东部地区应该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大东北经济区.  相似文献   

6.
不同区域特殊的自然、区位、历史条件,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形成了城镇体系成长的区域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它影响并决定城镇体系的成长过程与发展规律。引入分形(fractal)理论,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及其形成机理。通过对城镇体系分形维数的研究,反映特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特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分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城镇体系规模等级总体偏小,人口在城镇之间分布的均匀性差。城镇空间发育度较低,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分散性较强,远离中心城市的城镇密度衰减较快。局部区域的城镇空间发育成熟度差,空间分形特征不明显甚至没有形成分形结构。相比而言,相对发达地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化、网络化特征,首位城市发展已经融入到体系的发展中,城镇以群的力量带动区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城镇之间规模分布、空间分布"齐性"都相对较差,首位城市的"孤岛式"发展决定了区域的发展地位。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市流理论,依据城市流强度分析方法,对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各城市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兰州的城市流强度远高于其他城市,是该城市带的集聚辐射中心;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够协调,除兰州外,均表现出城市流倾向度高于城市总体经济实力的特点;城市总体经济...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空间格局控制着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以西安市南郊为样区,应用GIS和RS技术方法,通过对城市化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实证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得出:①西安市南郊城市化水平具有明显的圈层空间格局,即离城市建成区越远,城市化水平越低;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离城市核心区越远,生态服...  相似文献   

9.
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对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8个地级市2002-2008年市区的旅客、货物运输资料分析,研究城市带区域城市间空间联系的分布特征,评价客、货运量在区域系统内各城市分布的均衡程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兰西银城市带各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呈现加强趋势,铁路旅客运输空间联系的加强趋势更为明显;2002年以来该区域客运量分布状况变化不大,货运量极化效应减弱,体现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的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推进城市带经济共同发展,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城市间的协调与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辽宁中南部1995、2000和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G 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区域环境影响强度的空间格局、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辽中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总体为:1995年<2000年<2005年,港口城市的地位优势不断显现;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强度不断增加,区域环境影响强度的变化趋势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及城市发展程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运用核密度估算法、区位熵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分布结构层级分明,以传统技艺为主,民俗、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与传统戏剧次之;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以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双核心集聚带状分布格局,中部、西南地区集聚明显,东南、北部地区分布较少;3)通过从地形、水系、交通等层面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聚集在中南部带状低海拔区域,与主要水系分布空间耦合良好,且与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度较高;4)地形地貎、水系因素、交通因素、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以城市流强度模型计算和分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26座节点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强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两经济带都形成了区域中心、副中心、地方中心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结构体系,但均表现出区域中心、副中心城市数量明显不足的特征;(2)2002-2012年,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对外服务功能水平超越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呈呼和浩特-包头、兰州、西宁三大"桥墩"分段式空间结构,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呈乌鲁木齐和西安东西端点带动下的"杠铃"式空间形态;(3)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心、副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功能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功能下降趋势明显,对外服务功能以综合性强为优势。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由于产业相对偏重化,服务业水平相对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仍较低,其高水平的对外服务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较高的城市功能效率。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西北内陆城市区域———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状况的比较,指出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具有城市化速度加快、聚集规模水平低、空间差异大、腹地基础薄弱、非农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发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以及人口密度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关系最为密切,对区域城市化进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区域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劳动力人均产值、非农劳动力比重等)、区域城市经济集聚规模和水平(如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GDP)以及建城环境(如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区域城市化的作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各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力因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城市规模越小、发展水平越低,影响越大。最后,文章提出了区域城市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和有效推进乌鲁木齐区域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色空间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对西北干旱地区城市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文中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指数等方法,以西北典型山地城市兰州为例,重点刻画了2000-2020年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的绿色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内建成区扩张迅速,边缘扩张明显。兰州中心城区和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均呈现先减后增的“V”型总体变化趋势:2000-201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下降20.6%和0.13%,2010-2020年绿色空间率分别增加31.51%和27.8%。2)城市建设模式和政策差异导致2000-2020年兰州新区绿色空间变化强度(1.65)显著高于中心城区(1.16),二者绿色空间变化特征差异明显。3)2000-2020年研究区内绿色空间破碎化现象显著且普遍,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新疆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近十五年以来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情况,从城市化水平这个侧面来分析新疆城市发展状况。共对87个市县及12地州进行非农业人口比例及综合城市化水平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找出新疆近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聚集分形理论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描述,不仅可以整体上揭示区域旅游吸引物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能定量识别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北京市5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共1057处)为研究对象,运用聚集分形维数测算方法,从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分布格局和各类型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具有显著空间聚集分形结构特征,距城市中心2.43km范围内,旅游吸引物呈松散离散分布,而2.51km至市域范围,旅游吸引物系统结构向心性强呈集聚紧凑分布.观光旅游、主题活动、康体健身旅游吸引物均以城市中心为核心逐步分散布局于主城区内,呈现出紧凑的集聚式分布特征;度假疗养吸引物集聚分布于小汤山地区,沿半径方向吸引物密度递减;民俗体验型旅游吸引物系统以雁栖镇为重心沿半径方向密度小幅度递减,空间分布基本呈均衡状.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系统分形特征的测算研究,刻画出了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分异趋势,为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甘肃城市化发展进程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用地结构、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16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区域与城市两个尺度水平 ,对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城市景观进行研究认为 :在大尺度水平上 ,区域景观生态特征对城市景观特征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而城市景观强大的功能流对区域景观产生干扰作用。城市景观的空间扩展与演化 ,既受区域景观特征的影响 ,也是区域景观演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在小尺度空间上 ,景观功能区、景观斑块与廊道的格局与功能 ,对城市景观格局动态以及维持城市景观多样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利益追求下形成的景观文化 ,将深刻地影响到区域与城市景观演化的方向与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分形是大自然优化的结构形式,分形城市群能最有效地占据空间。清代是长城外侧地区城镇迅猛发展时期,文中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分形理论对清代长城外侧城镇体系的网格分维和聚集分维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区域78个治所城镇空间分布具有分形几何特征,且归绥和直隶地区分形发育度最好,围绕归化城和承德府为中心向周围密度衰减分布;伴随着点-轴系统的发展,城镇空间结构历经随机阶段、孕育阶段、发展阶段的三个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