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氮肥施用对石灰性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揭示长期土壤化学物质投入量的不断增加给土壤造成的“亚健康”现象,更新石灰性土壤不会产生钙亏缺的传统理念,本试验研究了施用NH4Cl、( NH4 )2SO4、NH4NO3和尿素4种常用氮肥对石灰性土壤表层交换性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经NH4Cl、1/2(NH4)2SO4、NH4NO3三种同体积不同浓度铵态...  相似文献   

2.
以22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化肥(NP)下不同种植体系土壤交换性钙在剖面上分布与累积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为石灰性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较高;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钙在土壤剖面上发生淋溶累积现象,在140~180 cm土层产生累积峰,累积峰值: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为13 180mg/kg、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为12597mg/kg、红豆草-小麦(2a)轮作为11 960mg/kg、豌豆-小麦(2a)+玉米轮为11 778mg/kg、小麦连作为11 590mg/kg、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为11 290mg/kg;不同种植体系0~200cm土壤交换性钙的总累积量以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最高,为269.67 t/hm2,小麦连作最低,为218.78 t/hm2。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钙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不同主要是由作物和种植方式不同引起,不同种植体系0~200 cm土壤交换性钙的总累积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新疆阿拉尔垦区土壤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样地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对新疆阿拉尔垦区荒漠植被下的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以砂粒为主,有机质在表层积聚现象明显,土壤氮、磷含量偏低,土壤钾素含量较高.供试土壤的pH呈碱性反应.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研究区的土壤类型在系统分类中可归属为3个土纲、3个亚纲、3个土类和4个亚类,其中剖面T-01属于暗沃简育湿润雏形土,剖面T-02属于石灰干旱正常新成土,剖面T-03属于斑纹简育湿润雏形土,剖面T-04属于暗瘠简育正常潜育土.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的地带性荒漠土壤中,广泛分布着碱化的亚类。主要是碱化漠钙土。它相当于美国分类中碱化粘化旱成土(Natrargias),是一种严重板结的低产土壤。研究荒漠碱化土壤碱化程度分级,对其改良利用有着重要意义。荒漠碱化土壤的主要化学特征是碱度和pH值较高。这是由于碱化土壤含有一定量的交换性钠(镁),以及有时出现Na_2CO_3或MgCO_3等碱性盐之故。因此有人用水溶性HCO_3~-+CO_3~(2-) 总量减去水溶性Ca~(2+)+M~(2+)离子总量之差值,来衡量碱度之大小。但是水溶性碱度只是碱度的一部分。通常用交换性钠(镁)饱和度作为碱度的指标,但是它的全部也不能反映碱度,乃因交换性钠并不能完全解离。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化学指标,以补上述各指标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叶面喷施镁肥对缺镁番茄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年来北方日光温室中栽培番茄缺镁普遍发生和日益严重的问题,研究了叶面喷施MgSO_4、Mg(NO3)2及不同施用量对秋冬茬缺镁番茄K、Ca、Mg吸收和分配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缺镁的矫正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番茄生育进程各处理番茄叶片Mg和K含量呈下降趋势,Ca含量先下降后基本稳定,其中,Mg和Ca以第1穗果膨大期到第2穗果膨大期下降幅度最大,降幅分别为17.8%和39.1%。(2)喷施Mg肥显著提高叶片中Mg的浓度及携出量,喷施含镁0.4%的MgSO_4·7H_2O溶液叶片镁含量及携出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55和1.78倍,而对根、茎和果实中Mg的浓度及携出量无明显影响;从产量上看,喷施含镁0.2%和0.4%MgSO_4·7H_2O及0.2%Mg(NO3)2·6H_2O溶液与不喷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8.0%、8.9%和5.3%,但差异不显著。(3)土壤交换性K/Mg均大于适宜值,K、Mg养分比例严重失调,而石灰性土壤养分失调后叶面补施Mg肥,Mg从叶片向其他部位的转运有限,必须降低钾肥施用量,使养分平衡供应。  相似文献   

6.
发菜生态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在荒漠草原上的食用蓝藻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的生态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着眼于发菜对干旱、严酷气温以及贫瘠的碱性钙质土壤的适应性。文章推测了发菜正常生活要求干湿交替条件与过湿环境不利于生长的原因;还分析了土壤含量高CaCO_3,具高碱性条件对藻体胶质的形成,积累以及原植体形态建成的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发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冠层-大气氨交换的季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冠层氨交换对麦田氨挥发的贡献,从农学和生理角度揭示冠层氨挥发的机理,本文以冬小麦‘小偃22’和‘郑麦36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冠层NH_3交换动态;枯、黄叶和根茬对冠层NH_3挥发的影响;监测了不同生育期的叶片硝酸盐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质外体铵浓度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氮代谢指标,考察了其与冠层氨交换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孕穗~扬花之前冠层吸收氨,为氨汇,其对农田氨挥发的消减率可达23%~40%;孕穗~扬花之后以冠层释放氨,为氨源,其对农田氨挥发的贡献率达17%~27%。小偃22冠层氨的吸收与挥发分别较郑麦366高28%~47%和19%~68%。氮肥施用下的土壤和冠层氨交换比不施氮处理高2.82~3.19kg·hm~(-2)和0.972~1.463 kg·hm~(-2),高肥力土壤和冠层氨交换比低肥力土壤高15.18~15.55 kg·hm~(-2)和0.947~1.438 kg·hm~(-2)。枯、黄叶对冠层氨挥发的作用受品种、生育期及土壤肥力等的影响。在高肥力和施氮(N180)条件下,收获后的麦茬也是氨释放源。冠层氨挥发与土壤温度、质外体铵浓度和可溶性蛋白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硝酸盐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结论: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冠层与大气的氨交换以吸收为主,进入灌浆期后,以释放为主,氨交换方向受到生育期及氮素代谢过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小麦品种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防治西瓜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安全、高效防治技术,本研究对浅耕、深耕、浅耕+棉隆、深耕+棉隆4种土壤连作障碍处理耕作机械化技术防治西瓜根结线虫的效果及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普通耕作模式相比,4种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西瓜根结线虫的数量,提高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增加西瓜的产量。其中,以深耕+棉隆处理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深耕+棉隆处理可以增加交换性镁和有效硒的含量,对交换性钙和有效铜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评价认为深耕+棉隆处理适于在西瓜根结线虫发生非常严重的地区推广应用,而对于根结线虫发生特别轻的地区,仅以浅耕处理就能有效控制其危害。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耕作措施与化学农药熏蒸相结合防治根结线虫的新方法,对于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碱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松嫩平原盐渍土属内陆苏打盐渍型,盐分组成中以苏打(Na2CO3)和小苏打(NaHCO3)为主。该类型土壤兼有不同程度的盐化和碱化特征。在中重度苏打盐渍土的典型区域,选择了不同土壤剖面,测定计算了土壤pH、总碱度、碱化度(ESP)和钠吸附比(SAR)等主要碱化特征参数,并分析了这些参数在0-200cm土壤剖面上的变化特征。对苏打盐渍土碱化特征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坡地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选取黄土高原4种典型植被:柠条、马铃薯、苜蓿和枣树,与裸地作比较,对自然表层土壤中磷素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含量0.55~0.85 g/kg,速效磷含量2.402 ~5.920 mg/kg,均处于较低状态;无机磷含量占全磷的60.76%~90.8 5%,在各无机磷形态中,以C a-P(79.37%)为主,几乎没有闭蓄态磷(O-P); 不同无机磷形态的比例顺序是:O-P <Ca 2-P<Al-P<Fe-P<Ca8-P<Ca10-P,其中柠条林地的Ca2-P和Ca8-P无机磷最高,其次是枣树,马铃薯和苜蓿几乎相等.相关分析表明,Ca2-P和Ca8-P与速效磷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Ca2-P和Ca8-P是土壤速效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部不同类型土壤光谱特征及对有机质含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疆地区淡栗钙土、冷钙土、石灰性黑钙土、石膏灰棕漠土等4种土壤类型的反射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石灰性黑钙土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其它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高于14 g·kg-1时光谱反射率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有机质含量很低(<8 g·kg-1)时,土壤的光谱反射率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分别采用593.6 nm波段的原始光谱反射率、661 nm波段的反射率去除包络线和547.4 nm波段反射率的一阶微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建立回归模型,经检验三种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有机质的含量,其中光谱的一阶微分预测精度相对较高,可较好地预测北疆主要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绿洲土壤盐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蒙古阿拉善盟腰坝绿洲为研究区,根据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及室内实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腰坝绿洲表层土壤的含盐量及各盐分离子分布。结果表明:腰坝绿洲表层土壤呈碱性氯化物-硫酸盐型盐渍化土,土壤阳离子聚积以Ca~(2+)和K~++Na~+为主,阴离子聚积以HCO_3~-为主,土壤全盐量呈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分布特征;土壤中K~++Na~+、SO_4~(2-)和Cl~-呈强变异性,全盐量、Ca~(2+)、Mg~(2+)和HCO_3~-呈中等变异性,p H呈弱变异性;土壤全盐量与SO_4~(2-)、Ca~(2+)、K~++Na~+、Cl~-和Mg~(2+)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p H与Mg~(2+)、Ca~(2+)、Cl~-和SO_4~(2-)之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了反映土壤盐分组成和碱度的2个主成分因子,得出表征土壤盐渍化的特征因子为SO_4~(2-)、K~++Na~+、Ca~(2+)、Cl~-,并进一步建立了主成分综合得分方程,计算出了42个土样的综合得分,分值范围为3.6~10.7,平均值为5,标准差为1.5,呈中等变异性。该研究可为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防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中主要探寻人为去除富硒土壤中可溶态硒(SOL-Se)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EX-Se)后,土壤中的硒在不同培养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形态和价态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硒的主要赋存形态为有机态硒(OM-Se),其次为EX-Se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FMO-Se),SOL-Se和残渣态硒(RES-Se)最少。SOL-Se和EX-Se中均存在Se~(4+)和Se~(6+),不存在Se~(2-),且主要以Se~(6+)为主,Se~(6+)占SOL-Se和EX-Se总量的73.9%~76.1%。土壤中SOL-Se和EX-Se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FMO-Se、OM-Se和RES-Se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培养后土壤中SOL-Se和EX-Se的Se~(4+)和Se~(6+)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土壤干旱异常阶段特征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为揭示黄土高原严重土壤干旱的时空特征,主要使用EOF,REOF、C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近40a(1961~2000年)的土壤干旱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土壤干旱变化以全区一致为主,干旱趋势趋干加重,20世纪90年代干旱加剧最为明显;干旱存在2~4a和7~9a左右的年际振荡.以2~4a为主;干旱最容易在7~10月发展到最重,其间干旱信息由高原中部向西、向东、向北传播;7~10月干旱变化存在3个敏感区,划分了3个次区域,各次区域间干旱强度、频次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关中盆地黄土为研究对象,综合野外采样、室内模拟试验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了黄土包气带中不同深度典型物质成分(有机质含量、CaCO_3、氧化物)变化趋势以及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并选取黄土(L_1)和古土壤(S_5)为例,探讨黄土包气带中典型物质成分对氨氮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包气带吸附量的变幅(300~1 100 ug·g~(-1))较解吸量的变幅(100~380 ug·g~(-1))大,其吸附量随深度增加呈波浪下降,解吸量在浅层(-20 m以上)波动较大而在深层稳定;对于不同深度土壤,相邻古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基本均大于黄土,整体而言黄土的平均解吸率比古土壤高8.65%。黄土包气带中物质成分对氨氮的吸附/解吸行为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有机质和CaCO_3,其与氨氮的吸附/解吸呈正相关,而氧化物的影响较小。因此,不同深度黄土包气带中典型物质成分含量变化是引起氨氮吸附/解吸差异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沿线均采用高矿化度咸水灌溉,土壤盐分是该线新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长期灌溉条件下土壤表层盐分与土体内部盐分差异性,在沙漠公路定点采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等对土壤盐结皮层与盐结皮层下(0-100cm)土层电导率、全盐量的关系、盐离子含量、各土层盐离子间相关性关系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结皮层土壤盐分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沿线不同层次土壤pH均呈碱性,处于弱变异程度,相比较盐结皮层更趋向于碱性。长期高矿化度水灌溉下,盐结皮层土壤盐分离子与结皮层下(0-100cm)盐分离子在剖面出现显著分异。盐结皮层以NaCl、CaSO4、MgSO4、MgCl2等盐类为主,而盐结皮下土壤以NaCl、Na2CO3、MgCl2、MgCO3盐类为主。这是极端干旱区长期高矿化度水灌溉下盐分离子淋溶-积聚的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拟基于Cd-Zn复合污染下干旱区绿洲土壤的胡萝卜盆栽试验,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胡萝卜土壤中Cd、Zn的形态分布进行分析,同时就生物利用性形态的变化研究了Cd、Zn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1)原状土壤中Cd和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随着复合胁迫浓度的增加,Cd的主要赋存形态逐步转变为碳酸盐结合态和可交换态,Zn主要赋存形态逐步转变为以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但有效态和潜在有效态的比例大大增加。2)胡萝卜对Cd、Zn的富集作用均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对Cd的富集能力远远大于Zn。3)胡萝卜吸收的Cd和Zn不仅包括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还包括了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来的铁锰氧化态和有机结合态。  相似文献   

18.
文中通过静态箱采样,利用Turbo Matrix 100型热解析仪与气相色谱联用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如水分、温度、光照和玉米秸秆添加等对绿洲干旱区土壤羰基硫(COS)和二硫化碳(CS_2)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土壤COS和CS_2的平均通量分别为1.17、3.28pmol·m~(-2)·s~(-1),淹水土壤COS和CS_2的平均通量分别为-11.11、-3.41pmol·m~(-2)·s~(-1),干旱土壤作为COS和CS_2的源,淹水土壤则为其汇,且淹水土壤交换强度高于干旱土壤。与淹水土壤相比,玉米秸秆的添加使得COS和CS_2的交换强度分别提高了34.2%和149.27%。同时测得COS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干旱土壤总交换量基本平衡,表现为微弱的释放,淹水土壤总体表现为较强的吸收。CS_2则表现不明显。水分和温度虽然与交换通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对交换方向和强度有重要影响。对以上过程的讨论提示我们非生物产生和消耗过程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灌区盐渍化土壤制图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壤质地、质地层次组合和总盐含量为指标,进行千旱区盐渍化土壤分类.结合野外调查采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土壤技术,对研究区盐渍化土壤进行制图研究,定量评价土壤质地和盐渍化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以轻盐化(36g/kg)为主,面积为1 535.7 kM2(64.7% );3种类型盐渍化土壤(全a轻盐化土、表a轻盐化土壤和腰黏轻盐化土壤)的总面积为1517.4 kM2(63.9%),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盐渍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制作完成的盐渍化数字土壤图为研究区盐溃化土壤的改良及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钾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后土壤中特殊吸附性钾(SAK)和非特殊吸附性钾(NSAK)储量增加,但水溶性钾(WSK)和非交换性钾(NEK)则有明显的下降,单施N水溶性钾下降了48.24%,单施P下降32.32%,NP配施和NPK配施分别下降10.61%和17.93%,非交换性钾降幅为8.56%~24.91%.增施钾肥可以缓解因长期施肥作物生长所携出的钾素,增加耕层土壤中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及特殊吸附性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对速效钾的重要性依次为WSK>NSAK>SAK>NEK,土壤速效钾与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呈显著相关,与特殊吸附性钾和非交换性钾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