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扫螨净防治荔枝瘿螨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南 《广西植保》2000,13(1):28-29
荔枝瘿螨 ( Eriophes litchiicheif er)属蜱螨目 ,瘿螨科。俗称毛蜘蛛。其成、若螨刺吸荔枝叶片 ,花穗和幼果汁液 ,使受害部位长出似毛毡的绒毛 ,这种由于荔枝瘿螨为害所引起的荔枝叶片和果实产生畸形的症状称为荔枝毛毡病。荔枝瘿螨是荔枝主要害虫之一 ,在荔枝产地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由于瘿螨隐蔽躲藏在毛毡内 ,药物很难渗透到毛毡内部将瘿螨杀死 ,所以 ,产生毛毡病后一般药剂的防治效果都很差。过去防治荔枝瘿螨使用的药剂主要是三氯杀螨醇和克螨特 ,由于经常使用 ,瘿螨容易产生抗药性 ,为了寻找其它有效的防治药剂 ,笔者于 1999年春、夏…  相似文献   

2.
荔枝叶瘿蚊(Dasineurasp.)和瘿螨(EriophyeslitchiiKeifer)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及东南亚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主产区的新害虫,危害十分严重[1]。荔枝叶瘿蚊种群的扩散速度快,世代多,自我保护能力强[2,3]。荔枝瘿螨个体小,每年可发生10代以上,有厚而密的毛毡保护(又名毛毡病),故化学防治根本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4,5]。因此,寻找抗荔枝瘿螨和叶瘿蚊荔枝品种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调查了两种害虫在三月红、妃子笑、糯米糍和淮枝4个不同荔枝品种上自然种群密度,初步研究了荔枝品种的抗虫…  相似文献   

3.
钦州市荔枝瘿螨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界秋 《植物医生》2003,16(5):21-23
钦州市是广西乃至全国荔枝生产的主要产区 ,2 0 0 2年栽培面积达 10 .7万hm2 。近年来钦州市荔枝生产受荔枝瘿螨的危害日益严重 ,1999年、2 0 0 0年、2 0 0 1年、2 0 0 2年荔枝瘿螨危害面积分别为 3.2万hm2 ,3.6万hm2 ,3.9万hm2 ,4 .2万hm2 ,有些果园受害率高达 80 %~ 10 0 %。荔枝瘿螨 ,又名荔枝瘿壁虱 ,俗名荔枝毛蜘蛛、发狗耳 ,被害叶叶背长出绒毛 ,状似毛毡 ,故又称毛毡病。笔者几年来在调查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此螨发生加重的主要原因 ,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1 发生原因荔枝瘿螨在钦州四季均有发生 ,一年发生 10代以上 ,世…  相似文献   

4.
中国荔枝新害虫—荔枝叶瘿蚊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等平  曾美玲 《昆虫天敌》1992,14(1):42-46,29
本文首次报道荔枝叶片上发生的瘤状虫瘿,经初步鉴定,属双翅目、瘿蚊科、叶瘿蚊属Dasineura sp.。研究了此虫在广东荔枝主产区的发生为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并据此提出防治建议,进行了初步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荔枝植绥螨种类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绥螨是控制荔枝瘿螨及其他害螨的有效天敌。作者归纳了文献中记载的植绥螨共25种并调查与鉴定了我国荔枝园的植绥螨共4属14种,对重要种类的形态和习性作了简要描述,列出了属种检索表。江原钝绥螨和卵形真绥螨是荔枝上的优势种,是有利用价值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仿生胶对枸杞瘿螨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生胶已成为一项防控病虫害的新技术,本文研究了仿生胶对枸杞瘿螨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的影响。种群动态研究表明:仿生胶处理对瘿螨的发生量有着很好的控制作用,与药剂处理和对照处理差异显著;应用几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和Iwao、Taylor的回归方程式,分析和测定了3种处理瘿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采果期仿生胶处理阶段性地改变了瘿螨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药剂处理和对照处理均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7.
桧三毛瘿螨(Trisetacus juniperinus Nal.)是引起柏类苗木嫩芽枯萎的主要原因。该瘿螨主要以成螨于12月上旬在被害芽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受气温的影响,1年中有2次增殖高峰,旬平均气温超过25℃时,瘿螨数量急骤下降。刺状针叶类型的寄主受害重,鳞状针叶类型的寄主受害轻;成年树受害比幼苗重,但后者引起的损失比前者要大。防治桧三毛瘿螨的时间以在瘿螨增殖高峰之前,5月和8月为好,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洒,效果可达97%以上,不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8.
荔枝分位瘿螨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wao平均拥挤度,从生指数,聚集性指标,Taylor的幂法则等方法测定了荔枝分位瘿螨的空间分布型,同时比较了几种常规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9.
荔枝(Litchi chinensis)害螨仅记述过荔枝毛瘿螨(Eriophyas litchii)和比哈小爪螨(Oligonychus biharensis)两种。最近笔者在福建省漳州(芗城)、龙海县和南安县农科所等地荔枝园中采集到另一种叶螨,初步鉴定为海南小爪螨(Oligonychus hainanensis)。此螨为害荔枝叶片,使受害叶片正面呈现许多灰白色小斑点,严重发  相似文献   

10.
荔枝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荔枝的主要害虫有荔枝蝽蟓(TessaratomapapillosnDrury),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荔枝龟背天牛(AristobiafestdoVoet)荔枝叶瘿纹(Dasinerusap.)荔枝瘿螨(EriophyeslitchiiKeifer)等。果农采用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国内外目前仍依赖化学防治,荔枝的主要害虫都有相应的重要天敌。  相似文献   

11.
瘿螨是植物病毒病的一类传播媒介。根据国内外大量最新资料,从瘿螨生物学,为害和病毒不的角度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小麦线条花叶病毒,小麦斑点花叶,黑麦草花叶病,冰草花叶病,葱属植物病毒,小麦糜疯病,黑醋栗退化病,无花果花叶病,桃花叶病,樱桃斑驳花叶,蔷薇丛簇病和木豆不孕花叶病这12种已被确认为瘿螨所传播的病毒病的特点,症状,病毒特性和防治方法,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螨传病毒。  相似文献   

12.
链霉素对几种卵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链霉素(Streptomycin)对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药剂含量为200-600单位/ml的PDA培养基上接种7d后菌丝生长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87.5%-92.2%、78.2%-82.2%。用孢子萌发法测定,链霉素对荔枝霜疫霉菌和白菜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孢子囊有推迟萌发时间、降低萌发率的作用。200-600单位/ml链霉素液处理孢子囊24h萌发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48.6%-60.8%、5.3%-10.6%,芽管的长度随药液浓度增加而缩短。200-400单位/ml链霉素防治采后荔枝霜疫病、辣椒疫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5.8%-97.1%、89.6%-91.7%。200-400单位/ml链霉素防治盆栽辣椒疫病、小白菜霜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2.4%-87.7%、61.8%-68.1%。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新型杀螨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荔枝叶螨的活性,对荔枝叶螨的不同螨态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玻片浸渍法和浸叶法测得的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成螨的LC_(50)分别为0.977和0.248 mg/L,其毒力分别是对照药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的0.50和7.33倍;分别采用浸叶法和浸叶碟法测定了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幼若螨和卵的活性,LC_(50)分别为0.094和0.380 mg/L,活性分别为对照药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的4.07和98.40倍。处理24 h后,相同浓度的30%乙唑螨腈悬浮剂和43%联苯肼酯悬浮剂对荔枝叶螨的产卵抑制率和产卵抑制指数无明显差异,但处理48 h及72 h后,30%乙唑螨腈悬浮剂的产卵抑制率和产卵抑制指数显著高于43%联苯肼酯悬浮剂。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乙唑螨腈悬浮剂稀释4 500倍药后1 d防效达73%以上,药后20 d防效仍维持在90%以上,30%乙唑螨腈悬浮剂防治荔枝叶螨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优于43%联苯肼酯悬浮剂。  相似文献   

14.
一种高效分离荔枝霜疫霉病菌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贞陆  黄思良 《植物保护》2008,34(6):137-138
作者将常规植物病原菌组织分离法改进成一种适合于荔枝霜疫霉病菌分离的简便、高效的新方法。分离的荔枝果实经过100 μg/mL多菌灵及36 μg/mL链霉素的混合药液浸泡处理,在无菌保湿的条件下采用病果对健果进行病害诱发后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该新方法分离荔枝霜疫霉病菌的成功几率大于传统组织分离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明确从土壤中筛选得到的拮抗细菌OR-1、OR-2、OR-3、ON-6的分类地位和生防效果,采用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这4株细菌皆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subitilis.拮抗菌对荔枝霜疫霉菌、炭疽菌菌丝生长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ON-6菌株的发酵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2.34%和70.36%,其次是OR-1菌株.拮抗菌处理组褐变指数均小于对照组以及杀菌剂处理组,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OR-1菌株防褐变效果最好.常温下,拮抗菌发酵液对离体鲜果病害防治效果优于对照组和杀菌剂处理组,其中ON-6菌株的防治效果最佳;4℃低温储藏处理40天后,拮抗菌发酵液处理组的防治效果高于对照和杀菌剂处理组,且差异显著(P<0.05),以ON-6和ON-3菌株的防治效果最佳.表明拮抗菌发酵液对荔枝鲜果上的霜疫霉菌和炭疽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隶属于茸鞭生物界卵菌门疫霉属,由其引起的荔枝霜疫病是目前荔枝生产上一种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荔枝产量和鲜果品质。双组分信号途径在微生物中参与多种生命活动,但是在卵菌中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荔枝霜疫霉中鉴定到2个杂合型组氨酸激酶(PlHK1、PlHK2)和1个响应调控蛋白(PlRR1)。其在卵菌中是保守存在的,并且与真菌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功能域分析表明,PlHK1和PlHK2的C端额外的融合了1个磷酸转移功能域(Hpt),这与真菌和植物的存在显著差异。转录分析表明3个基因在荔枝霜疫霉侵染阶段上调表达,并且响应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以上结果揭示了双组分信号系统可能在疫霉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隶属于茸鞭生物界卵菌门疫霉属,由其引起的荔枝霜疫病是目前荔枝生产上一种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荔枝产量和鲜果品质。双组分信号途径在微生物中参与多种生命活动,但是在卵菌中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荔枝霜疫霉中鉴定到2个杂合型组氨酸激酶(PlHK1、PlHK2)和1个响应调控蛋白(PlRR1)。其在卵菌中是保守存在的,并且与真菌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功能域分析表明,PlHK1和PlHK2的C端额外的融合了1个磷酸转移功能域(Hpt),这与真菌和植物的存在显著差异。转录分析表明3个基因在荔枝霜疫霉侵染阶段上调表达,并且响应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以上结果揭示了双组分信号系统可能在疫霉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洋真菌的筛选及其对离体荔枝果霜霉病和炭疽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北部湾红树林区的近海海底沉积物与海水样品中分离出64株海洋真菌,以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拮抗对象,发现有8株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MF-3、MF-13、MF-15和MF-16的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94%以上;菌株MF-3和MF-16的发酵滤液对荔枝炭疽病菌抑制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70%以上.用菌株MF-3、MF-6、MF-8、MF-13和MF-9的发酵滤液进行荔枝离体果防病保鲜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保鲜处理2~4d后,鲜果的褐变指数小于对照组,其中菌株MF-9防褐变效果最好.在26~32℃下,用5株菌的发酵滤液分别浸泡鲜果1d后接种荔枝霜疫霉,3d后菌株MF-6、MF-8、MF-9和MF-13处理的发病率分别是68.3%、71.67%、66.18%和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2%和烯酰玛琳的84.2%(P<0.05),能推迟鲜果晚发病1d.接种炭疽菌3d后,菌株MF-6处理的发病率仅为64.44%,与多菌灵(62.76%)和代森锌(62.54%)效果相当.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菌株MF-3、MF-6、MF-8、MF-9和MF-13分别为布雷正青霉Eupenicillium brefeldianum、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阿达青霉Penicillitun adametzii、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短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The phytophagous mite, Aceria litchii (Keifer), is one of the major pests of litchi (Litchi chinensis Sonn.) in Asia and Australia. By sucking on the...  相似文献   

20.
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 Lo et H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寄主范围广,在荔枝产区为害严重。为明确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对荔枝叶螨的潜在控制能力,采用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分析了胡瓜新小绥螨在不同温度下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捕食效应以及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均有较强的嗜食性,但对雌成螨几乎不取食。在20.5~32.5℃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 Ⅱ型方程,20~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处理时间、瞬间攻击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卵和若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8~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捕食能力最强、捕食量最大,处理时间最短,但当温度达到32℃以上时捕食量开始减小。另外,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荔枝叶螨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当益害比为5:10时荔枝叶螨种群数量在第9 d下降了40.78%。综合分析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捕食的最适温度为28~32℃,在荔枝叶螨种群密度较低时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可起到一定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