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中地区1500年来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洪水灾害史料,分析统计了公元500年~2006年近1500 a间各个世纪洪水发生频率,并对此时间段内气候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关中地区历史时期气候冷暖交替变化较为频繁,洪水灾害多。在公元600~1000年、公元1300~1900年及公元1900~2000年,百年尺度洪灾出现频率分别为21次、34次、12次。同时分析得出该地区洪水灾害频率与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百年尺度洪灾的出现往往与气候的异常波动有密切关系,气候的波动变化导致关中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和年际变化,从而造成该地区洪灾的频繁发生,洪灾在气候突变时出现频率高,气候平稳期出现频率较低。另外根据历史时期灾害频率的统计,预测关中地区近几年发生大规模洪水的可能性小,而小规模洪水发生的频率会较大。  相似文献   

2.
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的洪水灾害史料和水文站记录,统计分析了189BC-2008AD近2200年间的洪水发生频率,并对此时间段内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后期到现代,是汉江上游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18.94次/50a;其次是明末至清前中期和唐末期,洪水发生频率分别为6.5次/50a和6次/50a;再次是西汉初、北宋中期至南宋前中期、明代,是3次/50a左右的频率。洪灾的出现往往与气候的异常波动有密切关系,历史时期,汉江上游的洪水在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时期较为频繁,气候平稳期出现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唐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降水规律和成因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唐代关中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唐中期(公元703~公元840)137年间,这一时期共有水涝灾害41次,平均3.34年就有一次,占唐代水涝灾害次数的68%;唐前、唐后降水较少,水涝灾害次数各占16%;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唐前、中、后期分布很不均匀,水涝灾害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在季节性上的特征也十分显著,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其中尤以农历八月份最为频繁,达16次之多;唐代关中地区气候整体上较湿润,降水丰沛。气候暖湿,年降水量较多,降水集中或持久是造成该时期水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导致植被遭到破坏也加剧了该时期水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冰期关中地区冻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清小冰期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冻灾发生频率做了统计。结果表明:该时期冻灾的发生呈现波动变化,1451-1500A.D.(明景泰-明弘治)、1571-1730 A.D.(明隆庆-清乾隆)、1831-1910 A.D.(清道光-清宣统)这三个时期冻灾发生的频率较高,而1501-1570 A.D.(明弘治-明隆庆)、1731-1830 A.D.(清雍正-清道光)冻灾发生的频率较低。且冻灾的灾害程度与冻灾的发生频率密切相关,冻灾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灾害的程度也较重。此外,与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旱灾发生频率统计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冻灾与旱灾的发生频率基本上为同步变化。旱灾与冻灾的同步增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人口数量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蝗灾的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唐朝中期以前,关中地区蝗灾的发生频率较低,波动幅度也较小,之后,关中地区蝗灾发生频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蝗灾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唐朝后期(801-850A.D.)、明末清初(1601-1650 A.D.)和清末至民国(1851-1950 A.D.)是关中地区历史上蝗灾记载最多的时期。与水灾的发生频率相比较,关中地区的蝗灾与旱灾的发生频率表现出更强的一致性,尤其是900AD(唐末)后,每一个蝗灾频率高峰几乎都与旱灾频率高峰完全同步,说明在关中地区蝗灾的发生与旱灾具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苏地区1368-1911年旱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利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368-1911年江苏地区共发生旱涝灾害362次,其中旱灾发生108次,涝灾发生254次,在旱涝灾害中以涝灾为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旱涝灾害在年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7a、11a、17a和22a 4个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出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的变化特点;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区域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7.
古代黄河中游饥荒与环境变化关系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地方灾害史料收集整理,统计出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共发生了306次饥荒。分析表明:饥荒的发生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环境变化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候寒冷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饥荒发生频率较高;气候温暖时期,农业生产发展,饥荒发生频率较低。历史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引发饥荒,尤其是旱灾与饥荒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环境的恶化也是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频繁发生的饥荒对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建设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北方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CO_2浓度增大时所带来的气候效应作了重点分析,经过综合归纳后得出我国北方气候在今后一百年内的两个基本变化趋势:第一:旱化加重,旱涝灾害频繁;第二: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三十年代,气候继续转冷,之后气候逐步转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地方灾害史料和疫病专著资料的整理收集,统计出黄河中游近2000年来共发生了140多次瘟疫。通过深入的分析,表明瘟疫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在气候恶化时期瘟疫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气候异常变化、旱涝灾害频繁出现时最容易发生瘟疫;从一年之内来看,春夏季是瘟疫多发的时期。况且,瘟疫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最容易发生,它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200年来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对1800-2000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近200年共发生干旱灾害94次,平均2.14年发生一次;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可分为四级,其中发生轻旱灾24次,占旱灾总数的26.6%;中等旱灾47次,占旱灾总数的48.9%;大旱灾19次,占旱灾总数的20.2%;特大旱灾4次,占旱灾总数的4.3%;从1900年代开始,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增加;旱灾以夏旱和春旱最多,占发生次数的32%和28.1%;关中地区中部和东部为旱灾的高发区,其中渭南地区干旱的发生次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从19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拟合曲线有增加趋势;40年代至今旱灾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ree-ring width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the climate factors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a conversion equ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the tree-ring width since 1899 was reconstructed. The results of cross verific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onversion equation is stable and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are reliable. The result of reconstructed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the remarkable fluctua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dry-to-wet variation before the 1940s. The smaller fluctuation and high frequent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40s-1980s and after the 1980s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precipitation became high periodic extent and low frequ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me coincidences with the climate change in Changling Mountains, Helan Mountains and the east of Qilian Mountains. The relatively dry periods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1920s to 1930s,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2004 to 2006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accelerated the desertification, while the relatively humid period during the periods of the 1910s-1920s, 1930s-1940s and 1990s is favorabl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to weaken the climate warming and drying. The perio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the western Hedong sandy land of Ningxia since 1899 are approximately 2-4 years, 5-7 years and 10 years.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祁连山区的逐时、逐日降水资料和山丹军马场大黄沟的云杉树轮宽度资料,研究祁连山区的降水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海拔高度对该地区降水有较大影响,并且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夜间;近40 a来,该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出现了增加趋势,增加幅度达1.25 d/10 a。利用一元二次回归模型重建这一区域200 a以来的降水历史序列。分析表明:整体上19世纪降水比20世纪更加丰富,20世纪初降水出现了突变特征,并逐渐趋于干旱,在20世纪20、30年代曾有严重的旱灾发生,这与该时期在我国北方大范围的干旱事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近200年来关中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关中地区1801-2005年的洪涝灾害等资料为依据,基于MATLAB分析了这一时期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变化趋势,并应用了在最小二乘法意义下7次多项式的拟合预测了该地区未来五年(2006-2010年)洪涝灾害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近200年以来,共发生洪涝灾害83次,平均每2.47年一遇,其中1850-1930年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三十年代遭遇最为频繁,从这以后又逐渐减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尤其在六十年代发生频率达到最高。关中地区的五个省辖区中,从整个这一时期来看渭南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最为频繁,铜川受灾较轻,其他三个地区居于中间;洪涝灾害的阶段性、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所处的气候背景以及人类活动有关。预测了在未来的5年(2006-2010年)内,将发生0.9653次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古发掘资料、零星的历史记载资料和环境变迁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古人类遗址分布在时空上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在时间上有相对集中于某一时期的特征,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古城废弃主要集中在4~5、7~8、11和13世纪四个时期;在空间上具有逐步向山前地带退缩的趋势。另外,古城集中废弃的时间与气候的暖干突变和战争高峰期有着很好的耦合关系,这可能揭示气候的暖干突变和频繁的战争是造成古城废弃的直接原因;4~5世纪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候的暖干突变;7~8世纪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西突厥贵族暴乱、以及吐蕃不断侵犯南疆地区;11世纪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候的暖干突变和长时间的宗教战争;13世纪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海都、都哇叛乱对南疆地区的侵扰。另外,一些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这些古城的废弃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南缘9-14世纪期间气候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昆仑北麓的尼雅剖面沉积物多指标的变化并未记录到 9- 1 4世纪期间“MWP”期间显著温暖特征的存在 ,但是在此期间存在 4次相对冷 (湿 )事件 ,分别发生于约 930 AD至1 0 30 AD前后 ( C- 1 )、1 0 70 AD前后 ( C- 2 )、1 1 0 0 - 1 1 30 AD期间 ( C- 3)和 1 2 1 0 AD前后 ( C-4) ,1 2 1 0 AD之后转入稳定暖干特征时期 ,其中尤以 C- 1冷 (湿 )程度最强。这 4次冷事件持续时间最长约 1 0 0 a,一般在 5 0 a或 1 0 - 30 a之间 ,它们与相间的相对暖干期共同组成了尼雅剖面“MWP”期间冷湿与暖干快速、频繁交替的特征。分析表明 ,“MWP”期间由尼雅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 60 .2 a、1 5 .5 a、1 0 .8a、6.3a和 3.1 7a的显著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区干旱少雨,化学风化微弱。集水区内多数元素的迁移以碎屑形式、水的机械迁移为主,它们在最近400年湖积层中的相对富集或相对分散主要受区域气候干湿波动的影响,并完整记录了16世纪至18世纪早期相对冷湿、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相对暖干、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六十年代相对温干以及七十年代相对凉湿的气候变迁序列。十九世纪以来,本区气候在波动中有偏凉偏湿的发展趋势,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趋向温干。  相似文献   

17.
托克托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从春秋战国至隋代和唐朝至元朝的两次大的兴旺至衰落阶段,又经受了明、清和中华民国时期的大面积军垦。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八十年代初以来,土地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开发。目前,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提倡土地资源集约经营,为下个世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地条件。  相似文献   

18.
过去1500年宝鸡地区农业旱涝灾害与全国冷暖对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周旗 《干旱区研究》2003,20(2):123-126
揭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新的热点。根据我国陕西省宝鸡地区农业旱涝灾害史料 ,统计出 7世纪到 2 0世纪末的 15 0 0年间发生的旱涝灾害的年数 ,应用频数分析法及灾情等级指数分析法 ,发现宝鸡地区历史农业旱涝灾害的频度和灾情 ,均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与全国季风区年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农业旱灾频数对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冷多和暖少的对应关系 ,并且农业旱涝灾情在气温突变时段较严重 ,在气温平稳持续时段较弱。进一步分析表明 ,宝鸡地区农业旱涝频率的变化存在千年周期。在千年周期的结束期 ,即转换期 ,农业旱涝频率变化同步。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是新疆南疆绿洲生态的根本,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相继脱离塔里木河;20世纪40年代以后,喀什葛尔河,渭干河也逐渐脱离干流,形成目前塔里木河流域的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四条源流和塔里木河干流,既"四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