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棉花体内的假单胞菌及其对棉苗根病的防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绿僵菌无纺布菌条制作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接种优良液体种子的基础上,以单位面积的产孢量为指标,筛选了制作多种蛀干害虫的病原——绿僵菌无纺布菌条的最佳营养组合及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营养条件为(g/L):白砂糖20g、黄豆粉40g、蛋白胨6g;琼脂含量对产孢量无显著影响;最佳培养条件为:25℃下,相对湿度(RH)95%,产孢量可达3.6×10^8~3.7×10^8孢子/cm^2。  相似文献   

3.
镰刀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河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2013-2016年,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八个地区的2 425株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2013-2016年监测数据显示,河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2016年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具有相似的敏感性,且对啶酰菌胺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仅在唐山地区检测到了啶酰菌胺的高抗菌株;而不同地区采集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具有差异,但均为咯菌腈的敏感菌株。因此,啶酰菌胺和咯菌腈仍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但应严格控制其使用频率,监测灰霉病菌对其敏感性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5.
抗咯菌腈禾谷镰刀菌的紫外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咯菌腈的室内抗药性风险,本研究通过室内紫外照射获得抗咯菌腈突变体,分析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的抗药性、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经紫外照射5min,获得17株抗咯菌腈突变体,其对咯菌腈的EC50为72.78~290.09μg/mL,是亲本菌株的4 000~17 000倍;抗性突变频率为1.7×10-6,可稳定遗传;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最适pH均为8,与亲本菌株相同;菌落生长速度低于亲本菌株;在含有0.9mmol/L NaCl的PDA培养基中培养的菌落形态与不含NaCl的PDA培养基中的相比,亲本菌株和4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减少,而1号和16号抗性菌株色素沉积增加。推测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存在中等或高等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室内抗药性测定表明抗性突变体对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均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从该省11个地市分离的95株菌株的毒力,通过方差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咯菌腈与多菌灵、戊唑醇对病菌毒力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咯菌腈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0.1 μg/mL;咯菌腈对供试95株菌株的EC50范围在0.003~0.088 μg/mL之间,平均EC50为0.011 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咯菌腈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67.4%供试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EC50平均值0.007 μg/mL作为小麦赤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及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县市内的菌株对咯菌腈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1~8.3;除周口市沈丘县的菌株外,其余县市的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咯菌腈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005~0.028 g/mL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6倍;小麦赤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与其对多菌灵、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尽管存在着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可通过药剂复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7.
从蔬菜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生防格氏沙雷菌(Serratia grimesii)CNY-04,利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的抑制效果,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试验对CNY-04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对CNY-04菌株相关性状及抑菌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NY-04菌株对灰霉病菌拮抗能力强且遗传稳定,抑菌圈直径达到34 mm; CNY-04可对灰霉病菌菌丝结构造成破坏;可显著抑制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9%;CNY-04菌株不产生硝吡咯菌素、氢氰酸及水解酶类,可产生嗜铁索和蛋白酶;抑菌物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抑菌物质由灰霉病菌诱导产生,与已报道的沙雷菌属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8.
细辛叶枯病病原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番茄灰霉菌抗药性测定和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安徽省番茄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的抗性。结果表明,田间有BSDSNS、BSDSNLR、BSDSNHR、BHRDSNS、BMRDLRNS、BHRDLRNS、BHRDLRNLR7种抗性类型,对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具有抗性的菌株分别占试验总菌株数的28.3%、20%和73.3%。  相似文献   

10.
艾丁湖极端环境中嗜盐菌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997年~1998年秋春季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进行了微生物区系调查,先后在不同地点采集了不同类型的土样及水样多个,对其中有生态意义的20多个水样进行了不同类型嗜盐菌的分离和计数。37℃培养下,每克湿土壤中极端嗜盐菌量为1.4×102~1.0×106,中度嗜盐菌量为0~1.7×105,中度嗜盐菌在46℃培养下,菌量达0~5.7×105,高温条件下菌量比中温多。所分离30多株的纯菌株的菌落及个体形态具嗜盐菌特征,并产多种颜色色素。  相似文献   

11.
为研制高效的生物农药,利用自主分离的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生防菌株M-1,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和温室盆栽生防试验研究其对小麦苗期赤霉病的防效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菌株M-1及其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率分别为57.71%和72.95%;且均能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88.10%和77.18%,与化学药剂多菌灵的防效相当;同时使与抗病性相关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5.37%和29.0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87.51%和25.15%,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43.95%和38.74%,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提高了40.74%和7.82%,可诱导植株产生抗病反应,提高抗病能力;也使细胞膜透性分别降低了35.94%和32.15%,丙二醛含量降低了41.76%和3.23%,能减轻病菌对细胞膜的伤害;并能增加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N、P、K的含量及吸收量,使株高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3.33%和8.31%,生物量增加了34.45%和17.59%。表明菌株M-1对小麦苗期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不仅能提高小麦幼苗的抗病能力,还能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对小麦白粉病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此病害适宜发生的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对该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温度高于26℃时,试验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止小麦白粉病病程的时间缩短,据此建立了不同温度(x)与相应终止病程的时间(y)的关系模型为y=21 900e-0.303 5x2=1.65<χ20.05,7=14.07)。同时,根据高温区病害的严重度(y)与温度(x)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其关系模型为:y=-3.00x+76.60(r2=0.922 1**),由此计算获得了连续10 d(一个病程时间)温度为25.53℃即可终止此病害的病程。该试验结果将为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寡孢节丛孢菌和褶生轮枝菌对根结线虫的致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在同一色谱条件下测定混剂中吡唑醚菌酯和噁唑菌酮含量的方法。采用ODS C18、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离,以甲醇+水(体积比为80∶20)为流动相,在254nm波长下,经保留时间定性确证,峰面积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噁唑菌酮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5和0.999 6;变异系数分别为0.68%和0.45%;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28%和100.32%。  相似文献   

15.
以棉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菌丝体中提取的蛋白质为抗原,制备出3个生理小种、6个菌系的抗血清。琼脂双扩散试验效价1/16—1/32。这些抗血清与串珠(F.moniliforme)、半裸(F.semitectum)、木贼(F.equiseti)和茄病(F.solani)等4种镰刀菌的双扩试验,无肉眼可见或仅有微弱的沉淀线出现,其血清学关系较远;与尖孢种内的黄瓜(F.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菜豆(F.oxysporum f. sp. phaseoli)和啤酒花(F. oxysporum f.spp.)等3个专化型的双扩试验,具有明显的沉淀线,其形状、条数及清晰度有差异并出现交叉,血清学关系较为密切;与棉枯萎镰刀菌3个小种14个菌系的双扩试验,具有多条沉淀线,融合多,分枝少,同源反应比异源反应清楚,其血清学关系更为密切。 综合分析镰刀菌的形态,致病性和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镰刀菌血清学关系与镰刀菌形态学、致病性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相关性、血清学方法可作为棉枯萎镰刀菌分类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变化动态及对这两种QoI类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再评价,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系统检测了2011—2019年自河北、内蒙古和吉林三省(自治区)采集的866个菌株对嘧菌酯及2014—2019年采集的620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于2018年和2019年采用茎叶喷雾法,评估了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7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下降,年份之间的波动幅度大于省份之间的波动幅度;不同年份检测的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抗性频率分别为18.18%~64.22%和60.28%~100%,抗性指数分别为0.30~0.41和0.40~0.50;三省(自治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抗性频率分别为41.85%~46.08%和75.00%~86.36%,抗性指数分别为0.35~0.37和0.44~0.47。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和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  相似文献   

17.
菌株AF0907是从土壤中分离到的1株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不仅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很好的拮抗活性,对其他多种植物病原菌都具有很好的拮抗效果.为了明确菌株AF0907对赤霉病菌的抑菌机理,本研究首先使用平板对持法对拮抗物质进行定位,结果表明该菌分泌的拮抗物质主要位于细胞上清液中.采用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细胞上清液,确定了60%的硫酸铵饱和度是沉淀该拮抗物质的最佳条件;分别研究了温度、pH值、蛋白酶K、氯仿对该拮抗物质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拮抗物质在低温下比较稳定,在60℃以上的高温下,活性迅速降低;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不稳定;该拮抗物质分别加入蛋白酶K和氯仿作用后拮抗活性分别下降了60.68%、80.07%,因此,初步判断该拮抗物质为蛋白质.利用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分离纯化了该拮抗蛋白并进行了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该拮抗蛋白的分子量为48 kDa;利用PPSQ-31A蛋白自动测序仪测定拮抗蛋白N-末端15个氨基酸序列为:His-Glu-Phe-Pro-Thr-Tyr-Lys-His-Met-Tyr-Gln-Val Met-His-Leu.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辣木主要病害及病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桂芝  刘昌芬 《植物保护》2008,34(4):121-124
西双版纳引种的辣木主要病害具体表现症状为:嫩梢萎蔫、枝条溃疡、枝条回枯、果荚褐腐,经病原菌分离、接种和切片镜检,确认是2种病原真菌引起。病原菌经过培养,显微镜观察,鉴定为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Berk.&;Rav.)和黑星菌(Fusicladiumsp.)。  相似文献   

19.
 2014~2016年,由于栽培管理及重茬等原因,大白菜枯萎病在我国大面积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明确引起大白菜枯萎病的病原菌,本课题组从山东、内蒙古、河北、甘肃等大白菜主产区采集了具有典型枯萎病症状的病样,并对样品中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分别具有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 (F. solani) 和木贼镰刀菌 (F. equiseti)的形态学特征。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3种病原菌均能使大白菜发病,且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此外,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和mt SSU序列的测序比对,3种病原菌与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同源性分别达99%~100%,这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尖孢镰刀菌引起白菜枯萎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引起白菜枯萎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从76株粪生真菌中筛选出1株辣椒枯萎病生防菌株LJ-S2L1,并利用菌落直径法、纸片扩散法、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试验评价了其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菌株LJ-S2L1对辣椒枯萎病菌抑菌率达71.67%,可使辣椒枯萎病菌菌丝发生隘缩或断裂,抑菌圈直径达32 mm;菌株LJ-S2L1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滤液均对辣椒枯萎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61.57%和56.48%。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LJ-S2L1发酵液对辣椒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在1000μL/m L时达到72.10%,抑制中浓度为300.63μL/m L;盆栽试验防治效果达到71.8%。根据形态学特征结合其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LJ-S2L1鉴定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