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明农果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机理,提出适合南疆地区最优的农果间作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枣棉间作系统进行研究,以种植模式(枣棉间作和枣、棉单作)和田间配置(棉花种植行数分别为2、4、6行;棉花株距分别为10 cm和12.5 cm)为参试因子,共9个处理,田间随机排列,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 m×10 m。测定了各处理的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水分当量比(WER)等指标。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复合群体的耗水特性,枣棉间作耗水量较单作加权平均增加9.5%,棵间蒸发量降低11.4 mm,蒸散比降低13.5%。棉花种植行数显著影响复合群体的耗水特性,间作6行棉花较间作2行棉花耗水量增加9.1%~13.9%;间作6行棉花分别较间作4行和2行棉花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35.2 mm和66.3 mm,棵间蒸发量分别降低24.2 mm和33.7 mm,蒸散比分别降低16.0%和22.2%;棉花株距变化仅对土壤贮水消耗量有显著影响,I3处理(间作棉花4行)土壤贮水消耗量较I4(间作棉花2行)高24.4 mm,I1(株距10 cm)较I2(株距12.5 cm)高14.7 mm。枣棉间作群体对40~6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最高,20~40 cm土层次之,80~100 cm土层最低;单作枣树对土壤深层水分利用较多,单作棉花则主要消耗浅层土壤中的水分,枣棉间作能够较好地利用土壤各层的水分。就土壤贮水利用而言,增加棉花行数或减小株距有助于促进40~80 cm土层土壤贮水的利用。不同枣棉间作处理的WER都大于1,说明枣棉间作较单作提高了农田WUE。间作棉花种植行数为4行、株距为12.5 cm时,枣棉间作综合效益最优,产量为7 460 kg·hm-2WUE为11.37 kg·mm-1·hm-2WER为1.34。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内蒙古旱作区禾本科、豆科及茄科间作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旨在揭示燕麦(Avena sativa Linn)与不同作物间作及其单作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及土地当量比(LER)等方面的优势机理。本试验设置燕麦、黑豆(Glycinemax(L.)merr)、苜蓿(Medicago sativ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单作和黑豆间作燕麦、苜蓿间作燕麦、马铃薯间作燕麦共7个处理,探讨各处理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间作黑豆土地当量比最高,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1.62和1.65。燕麦间作黑豆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较苜蓿间作燕麦、马铃薯间作燕麦显著提高了5.00%~51.61%和5.73%~52.29%。2015年和2016年播种后75 d苜蓿间作燕麦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黑豆间作燕麦,分别提高了29.47%和40.56%。黑豆间作燕麦对比其他两间作处理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70%~17.89%和11.36%~26.47%,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1.51%~55.22%,蔗糖酶活性提高了5.73%~52.29%,是该地区最优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于2014年在宣威市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开展了玉米间作马铃薯集雨保墒抗旱栽培复合技术试验研究。试验处理包括:T1:玉米+开沟覆膜‖马铃薯;T2:玉米+打塘覆膜‖马铃薯;T3:玉米+平作覆膜‖马铃薯;T4:玉米平作覆膜单作;T5:马铃薯单作。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玉米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它处理,T1、T2处理0~7.6 cm土层玉米平均土壤含水量比T4处理最多增加28.32%,0~20 cm土层最多增加28.12%;间作处理马铃薯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马铃薯单作,T1、T2处理马铃薯平均土壤含水量在0~7.6 cm和0~20 cm两个土层分别比T5处理最多增加23.52%和12.78%;T1、T2处理玉米产量、复合产量和土地当量比(LER)均高于T3处理,其中,T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最大(LER=1.20),比T3处理增加10.52%,产量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杨树(Populus L.)/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林草复合系统中两种植物根系的分布及相互关系,利用WinRHIZOTM对3 a生紫花苜蓿和7 a生杨树在单作和间作条件下0~60 cm土层中的根长密度(RLD)、平均根直径(ARD)和比根长(SRL)的分布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间作紫花苜蓿RLD降低了10.01%~54.29%,20~60 cm土壤中紫花苜蓿ARD降低了11.15%~37.30%, 间作苜蓿的SRL比单作苜蓿高10.52%~28.78%;间作增加了 0~40 cm土层中杨树ARD的20.36%~28.08%,增加了苜蓿种植区域0~20 cm土层中杨树RLD的15.51%~34.23%。杨树SRL受到的影响较小,仅在8月5日的0~20 cm 土层中测得单作和间作SRL存在差异,单作杨树SRL比间作杨树高14.46%。单作和间作苜蓿的最高产量均在第一次收获时期,间作降低了苜蓿的产量,在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收获中产量分别降低了24.7%、30.9% 和 43.7%,与单作苜蓿相比,杨树/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中苜蓿的总产量减少了31.2%。通过计算土地当量比,发现杨树与紫花苜蓿复合经营为杨树林带增加了额外来自紫花苜蓿的收入,能够提高系统41%的生产力。综上所述,林草复合系统中紫花苜蓿根系分布及生长受到了不利影响,而杨树根系受到了有利的影响。相比单作种植,林草复合系统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提高新疆地区防护林带生态和经济回报率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外源硫化氢(H2S)对干旱胁迫下芸豆苗期光合与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奶花芸豆224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法控水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供水为对照,将硫氢化钠(NaHS)作为H2S供体进行5种浓度喷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降低了芸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降幅为48.79%~63.72%;提升了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幅为22.00%~78.28%;提高了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增幅为91.11%~185.47%;增加了游离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增幅为30.98%~55.55%。随复水天数增加,各类指标值不同程度增加。施用外源NaHS后,与MD处理(干旱胁迫+喷施0 mmol·L-1外源NaHS溶液)相比,芸豆叶片光合效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浓度为0.2 mmol·L-1时增幅最大,分别为39.18%~89.69%、28.40%~94.63%和15.03%~86.12%;膜脂过氧化程度表现为先降后升,0.2 mmol·L-1浓度时降幅最大,为19.91%~48.37%。相关分析表明,同类特性各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光合效率、膜脂过氧化指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不同类特性间,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之间正相关性最强。综上可知,外源H2S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芸豆苗期光合与生理特性的不利影响,减轻植株受到的伤害,增强其抵御干旱的能力。NaHS溶液喷施浓度为0.2 mmol·L-1时缓解芸豆苗期干旱胁迫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杨树‖紫花苜蓿种间相互作用对根系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对3 a生苜蓿和7 a生杨树在单、间作条件下0~60 cm土层中的根长密度(RLD)、平均根直径(ARD)和细根比根长(FSRL)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间作杨树与苜蓿的RLD、ARD和FSRL在土壤中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存在显著差异。与单作苜蓿相比,间作苜蓿0~60 cm土壤中的RLD降低了54%,20~60 cm土壤中的ARD降低了18.8%,0~60 cm土壤中的FSRL提高了14.5%。与单作杨树相比,间作杨树0~20 cm土壤中的RLD增加了21.6%,0~60 cm土壤中的ARD和FSRL分别降低了14.5%和6.72%。(2)刈割措施会导致苜蓿RLD的下降。4月下旬苜蓿RLD最大,6月下旬和8月下旬苜蓿RLD显著下降(P<0.05),间作苜蓿受到刈割的影响比单作苜蓿大,RLD表现为4月下旬单作苜蓿>4月下旬间作苜蓿>6月下旬单作苜蓿>6月下旬间作苜蓿>8月下旬单作苜蓿>8月下旬间作苜蓿。当地苜蓿一年刈割3次,间作苜蓿在每次刈割后FSRL会出现峰值,间作苜蓿的峰值比对应单作高12.3%~21.82%。间作杨树FSRL在6月上旬和8月下旬各出现一次峰值,间作杨树的峰值比对应单作高2.8%~16.7%。(3)整个生长季间作苜蓿产量比单作减少了43.8%。通过计算土地当量比(LER=1.42),说明这种间作模式比单作提高了42%的生产力。(4)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RLD与苜蓿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间作苜蓿干草产量的关键因素在于提高RLD。综上所述,间作对苜蓿产量和根系的RLD、ARD不利,但促进了苜蓿FSRL的提高与杨树根系分布和发育。相比单作,间作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防护林生态经济效益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黑麦草、75%怀豆+25%黑麦草和100%黑麦草共5个处理,还田量均为4 t·hm-2。采用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培养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2、N2O、CH4)通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绿肥残体相比,绿肥残体还田土壤CO2累积排放通量提高了11.3%~80.2%,土壤N2O排放提高了15.8%~51.1%,综合增温潜势(GWP)提高了11.9%~79.4%(P<0.05)。随绿肥残体还田量的增加,土壤CO2排放通量和综合增温潜势(GWP)均呈线性增加,土壤CH4吸收通量则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N2O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并在还田量约为3 t·hm-2时达到最大。相同还田量下添加黑麦草残体较怀豆残体具有更高的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而添加怀豆残体较黑麦草残体显著促进了土壤N2O排放;(2)土壤温室气体累计通量与绿肥残体混合物中黑麦草比例存在线性相关,随黑麦草添加比例的提高,土壤CO2排放通量显著增加了5.8%~19.7%(P<0.05),GWP显著增加了5.3%~17.7%(P<0.05),而N2O排放通量显著下降了11.2%~41.5%(P<0.05),CH4吸收通量则显著下降了13.4%~50.9%(P<0.05)。综合来看,选择非豆科作物比例较低的绿肥残体,并以较低生物量进行还田,能在保持低GWP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配置模式对枣棉间作棉花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下宽窄行(45 cm+15 cm)和等行距(30 cm)配置模式对枣棉间作棉花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配置模式棉花在盛花期以前LAI、SPAD及Pn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盛花期后差异显著。棉花Pn全生育期呈抛物线形态变化,蕾期以低密度等行距较高,随密度增大各处理Pn呈下降趋势,Pn在盛花期达到峰值,中密度宽窄行最高,为34 μmol·m-2·s-1,盛铃期、吐絮期以高密度宽窄行最高,各时期均以冠外区高于冠下区。高密度种植利于降低宽窄行t0,提高Vm,Vm最大值为269.8 kg·d-1,分别比中、低密度高11 %、52.8%,而中、低密度等行距Vm高于宽窄行,高密度反之。△t、t1t2表现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因此,枣棉间作棉花适宜宽窄行、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生长年限对衰败期苜蓿和中老龄柠条的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的影响,在2014年于地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强烈侵蚀中心的神木六道沟小流域,测定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ALF10、ALF13、ALF33和ALF49)和柠条(KOP10、KOP25、KOP43和KOP73)的叶片光合参数、叶结构性状参数以及0~40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SWC0-400)。结果表明:对于衰败期苜蓿,ALF10和ALF13叶片净光合速率(Pn)差异不显著(P>0.05),而后随生长年限的延长逐渐降低,ALF33和ALF49比ALF13叶片的Pn(24.01 μmol·m-2·s-1)分别降低了2.32 μmol·m-2·s-1和7.76 μmol·m-2·s-1。相比ALF10,随生长年限延长SWC0-400恢复至10.88%(ALF13),而后随着生长年限延长降低至8.81%(ALF33)和6.12%(ALF49)。土壤水分对ALF33的限制作用不明显,水分胁迫使ALF49非气孔限制值比ALF33增大了0.340。对于中老龄期柠条,叶片Pn随生长年限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KOP25和KOP43叶片Pn最大且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比KOP10(6.62 μmol·m-2·s-1)分别增大了6.57 μmol·m-2·s-1和7.66 μmol·m-2·s-1,KOP73比KOP43叶片Pn降低了4.95 μmol·m-2·s-1。对于同为黄绵土生长的KOP10、KOP43和KOP73SWC0-400随生长年限延长逐渐上升,分别为8.50%、9.06%和10.71%。土壤水分恢复使KOP43叶片气孔及非气孔限制值比KOP10柠条降低了0.185和2.180。此外,柠条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与P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514。研究结果表明衰败期苜蓿和中老龄期柠条叶片光合性能呈波动式变化,这与土壤水分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释尿素N(T4)和90 kg·hm-2缓释尿素N(T5)6个处理,分析不同缓释尿素减施量对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氮素吸收与转运、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减施处理(T4和T5)显著降低收获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NO-3-N累积量,同时提高0~40 cm土层NO-3-N占比。施用缓释尿素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T3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2.9%和13.6%。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缓释尿素减施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T4处理最大,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0.2%~50.0%。施用缓释尿素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提高产量;T4处理两年产量分别为8 434、9 060 kg·hm-2,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19.7%和13.9%,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17.3%和10.4%,其经济效益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33.3%和34.0%,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26.8%和23.2%。缓释尿素减施显著降低氮素表观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通过拟合分析发现,缓释尿素施用量为208.7 kg·hm-2时,两年产量分别为8 054、8 806 kg·hm-2,净效益分别为6 890、8 475 CNY·hm-2NHI分别为78.2%和78.9%,可实现西北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1.
抗旱保水剂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水剂对烤烟生长及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的施用在烟草生长前期抑制了烟草的生长,但随生长期的延长,抑制作用有所缓解;低剂量保水剂(15 kg/hm2)的施用提高了烟叶中还原糖、钾的含量,并能显著地降低淀粉、烟碱和氯离子的含量,有利于烟叶品质的改善.保水剂的施用量为15 kg/hm2和30 kg/hm2时能明显提高烟叶的经济性状,增加烤烟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封立平  孙伟  陈长法  焦奎 《植物检疫》2002,16(6):324-327
以邻苯二胺 (OPD)底物为例 ,用抗原直接包被法 (DAC -ELISA)同线性扫描极谱法 (LSV)相结合 ,检测烟草花叶病毒 (TMV)的提纯液 ,检出限可达 0 2 5ng/ml,TMV粗提液的最高稀释比为 1 :1 0 2 4 0 0 ;检测烟草环斑病毒 (TRSV)提纯液 ,检出限为 1 0ng/ml,粗提液的最高稀释比为 1 :1 0 0 0 0 ,该方法的灵敏度比DAC -ELISA光度法提高了 5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烟草赤星病危害烤烟产量产值损失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烤烟生长中后期 ,应用40%菌核净500倍液人为控制烟草赤星病发生程度 ,形成不同危害梯度 ,以研究烟草赤星病对产量产值的影响。经试验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中上等烟产量损失率(Y1)与病情指数(X)的关系式:Y1=0.1516+1.2824X;产值损失率(Y2)与病情指数(X)的关系式:Y2=0.3239+0.9831X。  相似文献   

14.
从重庆黔江烟草田间分离获得一株烟草青枯菌拮抗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wu31 2(简称swu31 2)。采用逐步提高药物浓度的方法,筛选获得了抗链霉素300 μg/mL对烟草青枯病菌拮抗活性稳定的swu31 2突变菌株。采用灌根接种法,研究其在烟草根、茎和叶表面及内部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swu31 2能在烟草各组织的表面及内部定殖。该菌株在烟草各组织内部的数量均表现为“由增到减”的趋势。在接种后第8天定殖数量达到最高峰,随后有所下降;到第20天各组织内的数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105 cfu/g 以上)。同时,在接种20 d后,烟草的根、茎和叶的表面仍然可以检测到swu31 2的存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swu31 2的菌液和活性物质对烟草青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先施swu31 2菌液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防效好于农用链霉素(51.25%),分别为60.87%和 60.32%,而后施菌液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防效也分别达39.50%和20.90%。  相似文献   

15.
烤烟垄间膜侧抗旱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正宁县烤烟垄间和膜上两种不同栽培方式,分别从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土壤温湿度的变化、烤烟抗病性、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烤烟垄闻栽培比常规膜上栽培自然降水利率增加,使10 mm以下的无效降水变为有效降水,有效保证了烤烟需水关键期的水分需求;0~50 cm土壤湿度提高15%;上中等烟叶比例提高了23.6%;平均增产921 kg/hm2,增值8 871元/hm2,效果显著.烤烟垄间膜侧抗旱栽培新技术相比常规膜上栽培技术,除抗旱、抗病、增加土壤水分,提高产量产值外,同时能提早揭膜、培土追肥、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别适合在温凉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进行烤烟垄闻膜侧栽培,是烤烟抗旱栽培的一项新措施,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6.
研究建立了烟叶及土壤环境中嘧肽霉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鲜烟叶样品采用V(乙腈):V(水)=19:1的混合溶剂提取,干烟叶及土壤样品采用V(乙腈):V(水)=17:3的混合溶剂提取,经PEP-SPE固相萃取柱净化,HPLC检测。结果表明: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嘧肽霉素在鲜烟叶、干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7%~89.6%、78.7%~81.5%和79.6%~97.8%,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9%~5.7%、2.1%~5.8%和3.2%~6.1%;烟叶和土壤中嘧肽霉素的最小检出量(LOD)均为0.05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田间不同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时间下烟叶及土壤样品中嘧肽霉素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嘧肽霉素在鲜烟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4~5.1 d和1.3~3.1 d;于烟草现蕾-成熟期,以2%嘧肽霉素水剂按有效成分28.2~42.3 g/hm2的剂量施药2~3次,距末次施药后7、14和21 d,烟叶及土壤中嘧肽霉素的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昆明市烟草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昆明市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中烟草病毒病、黑胫病、赤星病、炭疽病、白粉病、野火病的发生观测研究,浅析了2011年昆明市6种烟草病害的发生趋势和发生特点。结果表明:2011年昆明市烟草赤星病、炭疽病、白粉病、野火病的发生较为轻微。  相似文献   

18.
吴红波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07,33(6):121-123
研究了贵州省烟田蚜虫的种类,结果表明:迁入到烟田的蚜虫隶属9种,其中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麦长管蚜(Macrosiphum miscanthi)占诱集蚜量的90%以上,尤以桃蚜数量最大,是烟田传播病毒病的主要蚜种,能传播多种烟草病毒病。试验结果还表明,单作烟田和毗邻油菜的烟田病毒病发病较高,麦套烟的发病较轻;甘蓝蚜、豆蚜和萝卜蚜基本上不能在烟叶上定殖。  相似文献   

19.
防治烟草赤星病拮抗根际芽孢杆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健康烟草根分离到669株根际芽孢杆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代谢产物活性检测,筛选到9株抑制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活性较强的菌株,其菌体及粗代谢产物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0 mm以上;离体防效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表明,菌株B6、B75的含菌发酵液和粗代谢产物的离体防效分别为75.6%、76.9%和62.5%、64.7%,小区防效分别为70.3%、75.8%和60.3%、64.4%。粗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试验发现,菌株B75的粗代谢产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抑制赤星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与产孢。  相似文献   

20.
钾水互作对烟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钾水互作对烟草植株形态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云烟89(Nicotiana tabacumL.)为材料,通过盆栽沙培试验测定不同水分和钾处理相互组合下烟草株高、叶长、叶宽、叶片数以及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等指标。试验设置正常供水、轻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3个水分处理,以及施K+浓度分别为2.4、5.4、9.9 mmol/L 3个钾处理。结果表明:水分对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显著;钾对叶长和叶宽的影响显著;水分和钾水互作对净光合速率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显著。轻度水分胁迫下,高钾处理有利于烟草光合作用;重度水分胁迫下,高钾处理不利于烟草光合作用。低钾处理下,随着水分胁迫加重光合速率下降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高钾处理下,随着水分胁迫加重光合速率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正常供水条件下,5.4 mmol/L的钾浓度是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