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博期腾湖流域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遥感技术确立生态风险受体,通过生态风险的综合计算和GIS分析叠加,得到博斯腾湖区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表明:局部地区为高矿化度及富营养化危害;随着水域面积的缩小和水环境恶化,芦苇长势不断衰退。开都河入大湖河口区和西泵站区为洪涝灾害高发区;西南小湖区面积不断萎缩,矿化度严重;大湖平均水质为III级。在以博斯腾湖湖水水质改善、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保持为前提,实施水源地工程、灌区改造工程、芦苇湿地恢复工程和东泵站等工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2.
博斯腾湖流域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遥感技术确立生态风险受体,通过生态风险的综合计算和GIS分析叠加,得到博斯腾湖区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表明:局部地区为高矿化度及富营养化危害;随着水域面积的缩小和水环境恶化,芦苇长势不断衰退。开都河入大湖河口区和西泵站区为洪涝灾害高发区;西南小湖区面积不断萎缩,矿化度严重;大湖平均水质为III级。在以博斯腾湖湖水水质改善、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和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保持为前提,实施水源地工程、灌区改造工程、芦苇湿地恢复工程和东泵站等工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3.
新疆博斯腾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新疆博斯腾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利用价值(物质生产、休闲旅游功能)和间接利用价值(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生物栖息地、文化科研功能)进行了货币化的评估,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湿地的主要作用是为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涵养水源.在制定博斯腾湖湿地建设与发展规划时,要重视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持续性,要均衡考虑区域内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出了博斯腾湖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利用的思路,以期为博斯腾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博斯腾湖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生态风险评价是一个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性的过程,是发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基础。本研究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尝试对干旱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进行系统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其目的在于为区域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这对于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促进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主要生态风险源主要为:洪涝、干旱、水体矿化度和富营养化这四大类生态风险。利用遥感技术确立生态风险受体,通过基于景观的生态风险的综合计算和GIS叠加,得到博斯腾湖区域综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图。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决策探讨。  相似文献   

5.
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玛纳斯河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为了保证流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并进行实时客观评价,提高生态环境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的效率,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因此,本文根据流域生态环境历史与现状的调查结果,对流域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分析,将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归纳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标准,选择数学模型对流域进行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形成定量反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成果,并根据玛纳斯河流域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对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建议,为该流域的各种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AHP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建立了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生态因子的具体权重,得出了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对甘肃省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了主要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提出了相应对策,以确保甘肃省生态环境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构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是保护湿地资源、维持其正常功能的有效有段之一。文中在遵循科学性、综合性、主导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等稳定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三江平原湿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湿地生态环境、湿地服务功能、人类社会影响3方面分析,遴选24项指标,构建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就其各指标生态意义进行了解释。参考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评价指标量化、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因子赋值、稳定性评价数学模型构建等步骤,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划分为很不稳定、不稳定、轻度稳定、中度稳定、高度稳定5个等级层次。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可以解释该区湿地稳定性的成因与机制,明确湿地稳定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协调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以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次综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14项指标作为石河子市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各指标的权重,表明植被覆盖是影响石河子市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污染负荷与水网密度状况。通过综合评价表明,2000—2005年间,石河子市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介于0.35—0.55之间,说明该区可持续发展处于中等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偶尔有不适人类生存的制约性因子出现。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博斯腾湖湿地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采集博斯腾湖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HNO_3-HF-HClO_4体系及全自动石墨消解仪消解,以AAS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法测定Cu、Ni和Pb的含量。研究发现:博斯腾湖湿地沉积物中Cu、Ni和Pb的含量分别达到12.11(7.37~28.75)mg·kg~(-1)、117.51(90.03~195.38)mg·kg~(-1)和6.94(0.99~23.19)mg·kg~(-1),Cu和Pb的含量均低于背景值,而Ni的含量远高于背景值,是背景值的4.66倍。重金属累积程度依次为:NiCuPb,Ni的地累积指数处于2级以上污染水平,Cu和Pb地累积指数均处于0级污染水平,Ni为博斯腾湖湿地沉积物中主要富集的重金属元素,Cu和Pb基本无富集;3种重金属累积程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博斯腾湖西岸的累积程度相对偏高。湿地沉积物中Cu、Ni和Pb的潜在生态风险均为低等级,可产生轻微生态危害;但Ni对湿地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贡献度最高,其潜在生态风险不容忽视;就整个环湖区湿地来看,西岸潜在生态风险相对偏高,与累积程度的评价结果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0.
近26 a博斯腾湖芦苇湿地的动态监测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自我调节净化湿地、水量平衡、调节气候等功能的湿地植物群落的重要建群种——芦苇(Pragmites australis),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以博斯腾湖周围区域1 050 m等高线内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以近26 a(1990-2015年)的Landsat解译数据与气象、水文数据相结合,应用线性回归建模、广义线性建模等方法,分析博斯腾湖芦苇湿地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近26 a博斯腾湖大湖芦苇面积变化以2000年为界分为2个阶段,1990-2000年芦苇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水位.②博斯腾湖小湖芦苇面积的动态变化不太明显,1990-2000年芦苇面积波动上升,但幅度较小;2000-2015年波动上升,变化幅度较大.其主要驱动因子是生态需水量和人为育苇等.③水位与芦苇面积拟合的非线性关系表明,大湖芦苇生长最佳水位为1 046.66 m.本研究可为博斯腾湖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及其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博斯腾湖水污染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监测资料的分析 ,对博斯腾湖水质污染的特点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 :(1)造成博斯腾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农田排盐水入湖 ,导致湖水污染 ;(2 )博斯腾湖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黄水区 ,主要超标物是可溶盐、COD和氨氮 ;(3)污染物入湖量最大的时间是 7~ 9月 ,入湖污染物约占全年入湖量的一半 ;(4 )博斯腾湖水质的污染主要是几个大排水渠引起的 ,它们的排放量占全部排水渠排放量的 80 %以上。同时 ,根据博斯腾湖水污染的特点 ,提出了农业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叶茂  徐海量  任铭 《干旱区研究》2012,29(5):907-912
基于塔里木河下游8次生态输水资料和植被调查,从输水时间与天然植被落种时间的生态默契角度,分析了8次输水时间、水量以及博斯腾湖与塔里木河来水的规律,并根据塔里木河下游32种植物的落种时间,分别从不同乔、灌、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落种与河道过水时间的相关性,对目前输水时间的合理性进行了评判,从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生态恢复的角度,提出了塔里木河下游最适宜的输水时间。结果显示:① 由于调水沿途损耗较大,目前输水正以博斯腾湖调水向依靠塔里木河来水转变,因此,塔里木河有没有水向下游输送是生态输水的先决条件;② 前8次输水过程中,过水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和8-10月两个时间段,这是由于博斯腾湖水量49.73%在4-6月;而塔里木河水量82.33%集中在8-10月;③ 从8次输水看,由于没有考虑到天然植被的落种更新问题,因此,河道过水时间与天然植被的相关性偏低,塔里木河来水的输水时间较博斯腾湖更为合理;④ 从下游乔、灌、草落种时间看,最适宜的输水时间是7-9月;从塔里木河给水时间的可行性看,每年最佳的给水时间是8月中旬到9月底。  相似文献   

13.
博斯腾湖水质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因子分析法是主成份分析方法的推广和深化,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损失较少信息,减少评价指标,针对主因子进行分析,使水质评价结果更为合理和有效。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博斯腾湖水质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博斯腾湖水质的3个主因子。因子1以高锰酸钾指数(CODMN)、总硬度、总氮(TN)、pH值、硝酸盐(NO3-)为主,揭示了无机物的污染指标;因子2以总磷(TP)和生化需氧量(BOD)为主。揭示了有机污染指标;因子3以溶解氧(DO)为主,反映了生活类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4.
博斯腾湖径流入湖、出湖口过近的水文现状对有机物浓度及其空间分布形成制约。采用MIKE21软件构建水动力水质二维数值模型,分析工程方案对博斯腾湖有机物污染的改善效果。根据模拟结果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在现状基础上实施扬水站东移或引开都河水3×10^8m^3·a^-1进入黄水沟,均可显著改善博斯腾湖有机物污染,年均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分别降低13.4%和8.91%;两方案同时实施效果更为显著,年均COD浓度降低20.2%;通过工程实施改善博斯腾湖有机物污染切实可行。但在流域尺度上,工程方案仅改变了有机物平衡而未改变总量,博斯腾湖有机物污染改善源于污染物转移至下游孔雀河。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博斯腾湖湖周水体碳和盐离子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在大湖区周边及开都河取水样和表层土样,分析湖周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在秋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周围土壤碳及水体盐离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周水体中POC浓度的空间变化较大(0.1~1.2 mg•L-1),而DOC浓度的变化较小(8.5~12.3 mg•L-1)。两者在出湖口和入湖口处的浓度均较低,与开都河的浓度相近。与早期相比,博斯腾湖水中无机碳存在由CO3 2-向HCO3-转化的现象。回归分析显示,水体中各形态碳与土壤碳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水体中碳的含量受周围土壤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新疆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博斯腾湖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也是新疆境内现存的最大湖泊。湖泊水位为 1 0 4 8.0 m左右 ,东西长约 5 5 Km,南北宽 2 0~ 2 5 km,湖水水面积为 1 1 60 km2 ,湖水容积 84.1× 1 0 8m3 ,水深在 8~ 1 5 m之间 ,平均水深 8.1 m。具有蓄洪灌溉 ,提供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改善焉耆盆地及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与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功能。全新世以来的水环境变化 ,尤其是近 5 0年来博斯腾湖水环境的变化 ,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1~ 4] 。经过实地考察、调查、取样分析和系统研究认为要使博斯腾湖的含盐量降低到和保持在 1 .0 g/L以下 ,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叙述了近30年来博斯腾湖水位、容积、水质、芦苇资源、渔业资源、水生生物等的变化,并对博斯腾湖未来的环境演变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干预后的博斯腾湖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博斯腾湖流域原有的水文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水资源问题也日趋严重,并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在人类活动干预后博斯腾湖流域的水位、水环境变化、成因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