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正近年来,为加大长荡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长荡湖先后实施了4轮网围整治,目前还剩溧阳网围养殖责任区9 800余亩。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转变大水面渔业发展方式,科学设置网围养殖设施,充分发挥渔业的生态功能,对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荡湖湖管会管理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长荡湖又名洮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上游,跨金坛、溧阳两地,水域面积85平方公里,江苏十大淡水湖之一,常年平均水位1.2~1.5米,是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具有行洪泄洪、饮用水源、旅游观光、渔业生产等功能。一、长荡湖水生态现状和研究背景为加强水质研判和预警分析,生态环境部门在长荡湖设立了国家级水质监测断面和江苏省水质监测站点,全面监测长荡湖水质现状和动态变  相似文献   

3.
长荡湖是江苏省十大淡水湖泊之一,2009年以来,常州市金坛区先后分三轮开展长荡湖网围和捕捞整治,于2016年底全省率先拆除湖泊全部网围和捕捞设施,实现湖区所有养殖和捕捞户退养退捕、转产转业。而后在此基础上,又打出废弃船舶清理、生态清淤、退圩还湖、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组合拳",并大力发展"人放天养"大水面增殖渔业,促进长荡湖由生产型湖泊向生态型湖泊不断转变。  相似文献   

4.
正长荡湖是金坛人民的母亲湖,江苏省十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85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长荡湖率先开展了网围养殖技术研究,长荡湖网围养殖面积一度达6.8万亩,占湖区总面积的53%,成为金坛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围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荡湖自然生态环境。进入21世纪,金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开展了长荡湖网围整治、餐饮船集中归并整  相似文献   

5.
<正>为加快转变金坛市河蟹养殖的增长方式,挖掘增产、增收的潜力,提高河蟹养殖单位面积产量,2009年,金坛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金坛市儒林镇的长荡湖观光渔业科技示范园内进行了"产量100kg/667m2、平均规格200g以上、效益10000元/667m2"的河蟹生态高效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6.
正长荡湖是江苏省十大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东南部,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试验成功了"湖泊网围养鱼"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以此开启了长达30年的网围养殖征程。21世纪初,长荡湖又率先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拆除网围养殖,恢复湖泊生态功能。并于201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长荡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努力发  相似文献   

7.
渔业纵览     
正2018长荡湖开捕仪式在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举行2018年9月15日,在风光秀美的长荡湖水城露营基地,2018长荡湖开捕仪式正式举行。本次活动由江苏省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主题为"一湖清水、鱼跃长荡"。随着金坛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长荡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陈锁龙的一声令下,长荡湖国有捕捞队的成员迅速将大网收拢,长荡湖2018年开  相似文献   

8.
长荡湖水生植被动态及其渔业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清顺 《水产学报》1989,13(1):24-35
本文根据1983年—1984年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整理而成。文中论述了长荡湖现有水生植被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分布,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及其利用。经过分析比较,发现近30年来,长荡湖水生植被经历了旺盛—衰竭—恢复—旺盛的演替过程,揭示了引起植被变化的各种因素。随着水生植被的动态变化,长荡湖的鱼类种群结构,渔获对象及捕捞工具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植被的盛衰同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消长丰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最后指出了长荡湖水植被的演替趋势和潜在危机,强调了合理利用和定向改造水生植被的重要性,并对今后如何发展我国湖泊渔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荡湖网围养鱼已进行了5年,摸索了一套湖泊网围养鱼的技术。本文即对5年来长荡湖网围养鱼的技术经济效益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河蟹土池育苗与以前的工厂化育苗相比,节省成本且整个过程很少用药,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国内长江流域的河蟹养殖规模、产量最大,长江水系河蟹大都未经遗传选育,优势性能遗传不稳定,还曾一度出现辽蟹南下、瓯蟹北上的局面,造成河蟹苗种来源复杂、养殖效果不稳定的现象,亟须通过选择育种进行遗传改良,选育出符合生产发展需要、抗逆性强的河蟹新品种。河蟹“长荡湖1号”是自2017年起选育的适合长荡湖地区生长的河蟹新品系,现对2022年河蟹“长荡湖1号”A/B系繁育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8年1月至12月在白马湖进行的12次浮游动物调查数据,采用K-优势度曲线法对浮游动物种(类)群进行排序计算白马湖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值(),并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其生态位分化状况。结果表明: 白马湖浮游动物共出现优势种(类)群20种,依据白马湖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值,可以分为以下3个类型:广生态位种(类)群、中生态位种(类)群和窄生态位种(类)群三大类群。广生态位种(类)群如针簇多肢轮虫、桡足幼体、无节幼体等,在各个季节均出现且在大部分的站位点都有较高的个体百分比,生态位宽度值全年均较高,表明这些种类的浮游动物的生态适应能力较强。窄生态位种(类)群如懒轮虫、等刺异尾轮虫、褐砂壳虫等,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其丰度相对较小,并且一年中分布不均匀或者只在个别季节少量出现。RDA分析表明,总氮、氨氮、pH和溶解氧对浮游动物时空生态分化有直接影响,而高锰酸钾、总磷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2.
淀山湖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近50年淀山湖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现状。随时间的推移,淀山湖的水质不断恶化,藻类密度不断上升而种类数持续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野生鱼产量持续下降。必须加强淀山湖的综合整治,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的水文条件保障着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以博斯腾湖小湖湿地为例,依据能值理论系统地计算湖泊湿地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并运用相关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计算结果与四项关键水文参数,综合确定研究区适宜的生态需水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小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2013年以前的上下波动(平均年增幅-0.2%,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转变为2013年后的持续增加状态(连续6年增加,平均年增幅6%);区域来水量则经历了2000-2003年的丰水期、2005-2013年的枯水期以及2013年以来的水量持续增加等三个阶段;生态需水核算结果建议博斯腾湖小湖湿地应保证一年之内日均流量低于8.3 m^3/s的天数不超过72天,而一年之中日均流量超过20.8 m^3/s的天数不低于80天,湿地生态需水量在8.0-8.7 10^8m^3/a之间,最适宜生态水位范围为1047.4-1047.6m。本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了湖泊湿地生态需水,对区域水资源调控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鱼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环境治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现状,分析了造成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5大因素,从4个方面探讨了治理青海湖生态环境及恢复鱼类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2~2003年对昆承湖水中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分析,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52个种属,年平均数量为161.10万个/L,生物量为2.47mg/L;浮游动物4门56个种属,年平均数量为582、36个/L,生物量为3.40mg/L。通过对湖泊鱼类结构调整,恢复水生植物,力求昆承湖渔业朝生态渔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模拟与分析白洋淀试点区域水质改善工程前后的水质变化情况,探索水质改善效果,为白洋淀水质改善提供思路与经验。基于实测地形、气象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现状污染源、大气沉降、风扰底泥释放等数据资料,运用MIKE软件构建了白洋淀二维水动力和水质数学模型,选取现状水量未清淤(方案一)、增加补水流量1.5倍+未清淤(方案二)、增加补水流量2.0倍+清淤0.1 m(方案三)、增加补水流量2.0倍+清淤0.2 m(方案四)4种优化方案,模拟了典型时刻下白洋淀区域内的流场分布形态和主要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白洋淀淀区内水体流动速度普遍较小,在增大补水流量和清淤的情况下,流场的改变集中于入淀河流的下游,几乎不改变主淀中的流场分布。随着清淤深度的增大,底泥的污染物释放作用进一步削弱,但削弱的幅度较小。由此确定对白洋淀底泥厚度较大、水质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开展清淤工作,建议清淤厚度0.2 m左右。在清淤的基础上,对淀区进行合理补水,入口河流选用常年水质较好的河段,建议补水体积不超过现状补水方案的2倍。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内陆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生态效应。2000年以来,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探究由此引发的生态效应。利用2000-2013年共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借助RS和GIS工具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各时期的LUCC及其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分析了总体景观格局和不同景观类型的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总体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综合值及其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和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林地、建设用地和沙滩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由2000年的249.08上升到2013年的251.41,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总体景观格局指数和不同景观类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稳定性变弱;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总体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为0.927,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使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趋于负面化。研究结果反映LUCC引发景观的破碎化和不稳定、鄱阳湖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负向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8.
滆湖北部底泥疏浚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滆湖北部湖区生态系统对底泥生态疏浚的动态响应,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滆湖北部湖区采集沉积物和生物样品,分析底泥疏浚对底泥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滆湖北部疏浚区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营养盐含量低于未疏浚区,说明底泥疏浚是削减沉积物内源负荷的有效手段。与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浮游植物的密度、生物量有所减少,且群落中蓝藻所占的比例下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上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滆湖北部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疏浚区底栖动物中的寡毛类的数量和生物量与未疏浚区基本相等,而摇蚊类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则下降了80%以上。底泥疏浚区大型水生植物的种类、覆盖度和生物量与未疏浚区相当。  相似文献   

19.
星海湖是干旱地区典型城市湖泊湿地,其生态环境及生态需水量极大程度上受土地利用变化及相关政策影响。以星海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遥感技术解译影像,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通过水量平衡原理、FAO56Penman-Monteith法开展1996-2018年星海湖湿地湖泊及周边植被生态需水研究,旨在为石嘴山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星海湖土地利用格局以水域为主,建设用地、草地次之。水域面积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从6.42km2(占比6.42%)增加至43.11km2(占比43.11%);区域植被面积仅在1996-2005年期间迅速增加,增加至20.68km2(占比44.35%),之后逐年减少,至18年植被总面积为9.21km2(占比19.64%)。(2)星海湖湿地生态需水总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仅在2014年有所下降,在2018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高: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13449.80×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13674.34×104m3;1996年生态需水总量达到最低:最小生态需水总量为2177.11×104m3,适宜生态需水总量为2314.37×104m3。合理的土地利用配置及管理,对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及局部生态环境改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松花湖湖滨带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松花湖湖滨带水文、水质、地貌等资料,对卫星遥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和空间统计分析,选取丰水期和平水期两个时期,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附近的湖滨带近岸水体营养物质进行采样调查与实验分析,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围绕湖滨带人工干扰程度、湖岸稳定性、湖滨带植被覆盖情况、总氮浓度、总磷浓度、叶绿素浓度,建立松花湖湖滨带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结合各地点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与行政区划,对松花湖湖滨带进行功能区划,并针对各功能区提出生态修复措施。结果表明,松花湖湖滨带的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为主,占湖滨带总面积44.91%,其次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与草地,分别占19.96%和19.21%,林地、交通运输用地与住宅用地的比例较低,分别占7.97%、4.64%、3.30%;湖滨带水体总氮浓度为2.04 mg/L,总磷浓度为0.23 mg/L,叶绿素浓度为6.25μg/L,景区、耕地的总氮、总磷、叶绿素含量高于其它区域;湖滨带生态脆弱性指数1.412~7.953,平均值为3.78,总体处于轻度脆弱,西部地区处于轻度脆弱,东南部地区处于微度脆弱,东北部地区处于重度脆弱;根据脆弱性级别将湖滨带划分为4个功能区,为非点源污染防治区、旅游观光开发区、湿地生态保护区、蛟河生态重建区。对松花湖湖滨带进行区划并提出分区生态修复重点,可为该区域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