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及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利用功效函数和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分析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决策,并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安全影响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城生态安全由自然生态安全、社会生态安全与经济生态安全共同构成,土地整理通过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对区域自然环境要素、防灾抗灾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率和供给能力以及区域生态管理等生态安全组成要素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章讨论了土地整理前后区域生物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及社会与经济要素的变化,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生态安全的负面影响和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认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益于增加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堰塘整理是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分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堰塘,可以将其按用途分为灌溉水源型堰塘、生活水源型堰塘、养殖型堰塘、荒废型堰塘以及特殊功能型堰塘,不同类型的堰塘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整理模式,不同的整理模式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也不同,因而在整理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对湖北省武穴市魏高邑镇土地整理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堰塘整理,从生态环境的宏观影响来看,工程是合理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虽然它会带来一些不利的环境影响,但这些不利影响经过调整和采取相应对策是可以得到减免的,它可以使整理后的环境总体质量较整理前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RS/GIS的江汉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1995/2000年Lantlsa TM影像数据及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数据与相关资料,研究了汉江流域中下游(湖北省境内)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大.1995年与2000年的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别为260.025和260.526,说明该区土地利用开发的强度有增大的趋势;(2)从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来看,该区未利用地(变化率为4.391)正在被加速开发,草地(2.836)与水域(1.664)受干扰严重,这对汉江流域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将产生深刻的影响;(3)由于总面积较大,变化面积最大的耕地及林地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率分别为0.424和0.344,说明维系该区人-地系统的基本因素保持相对稳定.本研究还表明,利用RS/GIS结合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物量变化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北省安陆市烟店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传统公式法计算生物量,分析了实验区土地整理前后生物量的变化.并据此探讨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的生物量变化对区域环境的潜在影响,认为生物量的显著增加也必然会产生明显的生态影响,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结合湖北省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在MapGIS、Matlab等软件支持下,采用自然增长法、双线性人口增长模型与劳动平衡法对张沟镇规划目标期人口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开展农地整理是实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于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非常重要、生态安全威胁性非常大的低山丘陵区而言,农地整理应依据整体性、趋势开拓、协调共生、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等原则进行有序化的规划和设计.本文结合国家投资农地整理项目的个例,对低山丘陵区农地整理的有序化设计作了实证研完,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利的和有害的影响.在综合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使土地整理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生态补偿,并从生态结构的合理性、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了由植被覆盖率、景观破碎度等17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前后的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调节土地整理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和干扰方式以及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有利和有害的影响。在综合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生态结构的合理性、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了由植被覆盖率、景观破碎度等17个指标组成的生态环境干扰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前后的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调节土地整理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和干扰方式以及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内陆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广泛的生态效应。2000年以来,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探究由此引发的生态效应。利用2000-2013年共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借助RS和GIS工具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各时期的LUCC及其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分析了总体景观格局和不同景观类型的变化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总体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综合值及其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和耕地面积逐年下降,林地、建设用地和沙滩地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由2000年的249.08上升到2013年的251.41,土地利用强度持续增加;总体景观格局指数和不同景观类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景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稳定性变弱;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总体景观格局指数相关系数为0.927,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使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趋于负面化。研究结果反映LUCC引发景观的破碎化和不稳定、鄱阳湖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负向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