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地形特征对鱼类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根据2011年5月(春)和2010年11月(秋)在苏北浅滩中部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部海域沙脊潮沟处鱼类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的分析,讨论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鱼类空间分布差异与潮沟系统的地形地貌有关,春季潮沟外侧海域是小黄鱼、鰐等洄游性鱼类的渔场,潮沟海域是洄游性鰐和方氏锦鰑的渔场位置,沙脊海域是赤鼻棱鰒等非洄游性鱼的渔场。秋季鱼类空间分布仅与潮沟系统沙脊地形相关,沙脊海域主要是大银鱼的索饵场和越冬场。鱼类数量季节变化还与鱼类产卵洄游和生长相关。春季重量密度(16.08 kg/km2)大于秋季(10.74 kg/km2),而秋季尾数密度(16.3×103尾/km2)大于春季(5.36×103尾/km2)。春季鱼类规格较大,与部分成鱼具有到这一海域进行产卵洄游的习性有关,而秋季同种鱼则以幼体居多,且优势种个体小,与秋季部分鱼类幼鱼在此处索饵和育幼有关。总体上,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特有地形,使得这一海域春季是鱼类的产卵场,夏秋季是育幼场,因而在渔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辐射沙洲海域浮游动物特征和吕泗渔场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辐射沙洲海域浮游动物饵料变化规律和吕泗渔场的形成机制,于2012年5月(春季)和2012年9月(秋季)采集了苏北浅滩辐射沙洲核心海域浮游动物样品,通过聚集强度、方差贡献、优势度及逐步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分析了苏北浅滩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与辐射沙洲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春、秋两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分布均表现出沙脊水域高于潮沟水域,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不同水域平均生物量分别为沙脊水域606.63 mg/m3、沟底水域428 mg/m3、沟口水域为178.55 mg/m3,秋季为沙脊水域208.01 mg/m3、沟底水域181.30 mg/m3、沟口水域60.47 mg/m3;春季不同水域平均丰度分别为沙脊水域560.76个/m3、沟底水域389.39个/m3、沟口水域161.28个/m3,秋季为沙脊水域184.15个/m3、沟底水域56.42个/m3、沟口水域112.14个/m3。春、秋季桡足类均占绝对优势。研究表明:研究水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与地形和潮波系统有关,沙脊水域的浮游动物数量高于潮沟水域,其原因一方面是潮沟地形造成沙脊上流速较小,潮沟中流速较大,另一方面东海前进潮波与南黄海旋转潮在沙脊线附近汇合,导致处于交汇处的沙脊水域水动力较弱,因此浮游动物容易在沙脊水域集聚和摄食。苏北浅滩潮沟系统海域的饵料水平远高于其他水域,其优势种群主体为桡足类,是经济鱼类主要的饵料组分,这是吕泗渔场成为我国著名渔场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乐清湾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和渔业资源现状,对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种类数、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鱼类49种,隶属于10目26科39属。结果显示,春季物种数较秋季少,春季在瓯江口水域物种明显较少,秋季物种数空间分布大致为东西走向;春季种类重量多样性低于秋季,但尾数多样性高于秋季,鱼类种类数与多样性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乐清湾口海域的鱼类种类类型以近岸河口性鱼类为主,且大多为广温、广盐性种类;该海域位于河口,受瓯江径流影响较大;受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影响,该海域暖水性种类较多;种类数平面分布特征主要是春季受瓯江径流淡水水团影响,而秋季受交汇水团影响,物种丰富;两季鱼类多样性不同,是因为鱼类个体大小、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6年夏季(7~8月)、冬季(11~12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101种,其中底层鱼类52种,中上层鱼类8种,甲壳类33种,头足类8种。辽东湾近岸海域和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总体上JACCARD相似性系数超过50%。优势种分析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口虾蛄(Oratosguilla oratoria)为辽东湾近岸海域四季共有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为黄海北部近岸海域四季共有种。除夏季外,渔获物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渔获量季节变化上以夏季最高;群落多样性指数(D、H'、J')季节变化上均以秋季最高。与历史数据相比,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种类数变化不明显,但中上层鱼类如黄鲫(Setipinna taty)、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下降,本地性资源如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大泷六线鱼、口虾蛄、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成为主要渔业生物。两个海区近岸海域2006~2007年各季节渔业生物总平均体质量均小于40 g,各季节的更替指数均大于80。多样性指数、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分析显示,总体上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稳定性较低。平均体质量的结果表明,渔业生物群落主要由小型个体和大中型的低龄群体组成,与历史数据对比,其小型化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资源状况,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用得到的数据分析了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1)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有106种,隶属于12目47科80属;(2)本次调查鱼类种类数春季为63种,秋季为85种,总体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春季明显减少,而秋季却略有增加;(3)2个季节的鱼类优势种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为黄鮟、日本红娘鱼和细条天竺鲷,秋季优势种为细条天竺鲷和日本发光鲷;(4)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值为秋季大于春季,春、秋季均匀度指数(J')对比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都较小,且春、秋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基本都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均以80 m以上水深区间较高;(5)通过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得,春季在35%的相似水平上分为3个群落,秋季在45%相似水平上分为2个群落,秋季物种相似度比春季高,春季在生物量和丰度水平上均比秋季低。研究表明,舟山群岛外海域的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未受干扰状态,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6.
苏北浅滩中部海域春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5月和9月苏北浅滩如东海域虾类调查资料,研究了苏北浅滩中部海域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讨了主要优势种密度对总优势种密度的影响,并结合该海区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因素对虾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次调查中,共鉴定出十足目18种,口足目2种。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的计算,得出该海域春季主要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秋季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尽管春季各站位平均种类数稍高于秋季,但秋季虾类种间分布较均匀,致使该海域虾类重量和尾数多样性指数(H')均值秋季(1.59,1.85)皆高于春季(1.13,1.57)。不同生态类群虾类种类变化形成季节更替,更替率为55%。黄海冷水团和长江冲淡水的季节变化是影响该海域虾类种类生态类群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辽东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20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该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据此分析辽东湾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空间结构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并计算群落季节更替与迁移指数,建立鱼类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调查结果显示:辽东湾春、夏、秋3个季节共捕获鱼类58种,其中春季34种、夏季49种、秋季46种;优势种春季为短吻红舌鳎、黄鲫和皮氏叫姑鱼,夏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白姑鱼、皮氏叫姑鱼和斑鱼祭,秋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六丝钝尾虾虎鱼、黄鲫和皮氏叫姑鱼;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为1.34~1.63,丰富度指数为1.44~1.68,均匀度指数为0.60~0.64;辽东湾鱼类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靠近湾顶的北部近岸浅滩水域群落、辽东湾中南部深水区群落和辽东湾湾口深水区群落,其中春季和夏季可分为3个群落组,秋季分为2个群落组;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在春、夏季与底层温度相关性系数最高(春季R=0.270、夏季R=0.408),在秋季与水深相关系数最高(秋季R=0.37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结果显示,辽东湾鱼类丰度优势度曲线均位于生...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5月(春季)在舟山沿岸渔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料,采用群聚的物种相似性、多样性指数、RDA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多样性和群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81种,隶属于12目39科63属,以近海暖水种为主;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37.04%,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优势种计算结果显示,春季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2.16%;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占总渔获量的43.56%;春季多样性高于秋季,但2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均为调查海域南部最低,越往北多样性指数越高,且东部海域高于西部海域;ANOSIM检验显示,各群落间差异极显著;相似性百分比(SIMPER)显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等7种,中华小沙丁鱼(Sardinella nymphaea)、鳀(Engraulis japonic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等9种,分别是春、秋季各组群的典型种及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分歧种。RDA研究结果显示,盐度、温度是舟山沿岸渔场鱼类群落结构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捷  陈佳杰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14,38(8):1097-1105
为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在吕泗渔场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海海域春夏两季共出现虾类18种,其中春季11种,夏季15种;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研究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春季以暖温性生态类群为主,夏季以暖水性生态类群为主。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的外侧。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水团变化、地形、水深是导致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具明显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斑(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小型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季节变化上,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516~1.998,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494~0.869,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230~3.777,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11.
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9月、2011年5月和8月对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鱼类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鱼类28种,以杂食性耐污小型鱼类为主,其中鲤科鱼类占65.52%。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大幅减少,且表现出营养结构简单化、鱼类资源小型化的特征。保护区鱼类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可分为石佛寺水库上游、石佛寺水库下游和感潮河段3个区段。保护区上游鱼类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下游;鱼类物种数秋季高于春季,而鱼类个体数均匀程度春季高于秋季。典范对应分析发现秋季TN(F=3.25,P=0.012)和水温(F=2.86,P=0.016)为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舟山崎头洋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2个季度月的单船底拖网渔获的鱼类样品,对舟山渔场崎头洋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及数量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共获得鱼类50种,隶属于11目27科,以石首鱼科和缎虎鱼科的种类最多,各有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4.0%;(2)根据适温性可将其划分为暖水性和暖温性2种适温类型,以暖温性为主,有36种,占鱼类总种数的72.0%;(3)春季主要集中在舟山本岛一小干岛海域,而秋季则集中在舟山本岛一小干岛海域以及穿山半岛一六横岛西南海域;(4)春季优势种有六丝矛尾锻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等5种,而秋季优势种仅龙头鱼1种;(5)通过分析优势种的种群组成和底层温盐数据,发现该海域在春季可能为带鱼、棘头梅童鱼和鲈鱼等幼鱼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基于2018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在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共捕获鱼类83种,隶属于9目51科,其中优势种鱼类2种,重要种18种,隶属于5目11科,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和龙头鱼。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测度(NMDS)分析表明,春、秋季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均可分为3组,且群落组间差异显著,龙头鱼、七星底灯鱼、赤鼻棱鳀等是影响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ABC曲线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受到中度干扰(W=0.027);秋季鱼类群落处于较为严重干扰状态(W=-0.185)。典范对应(CCA)分析表明,水深、温度和盐度为影响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海洋理化因子。与2015年和2017年同期资源量相比,2018年11月生物量和丰度均大幅增加。研究表明,保护区的建立对渔业资源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想要将海洋资源恢复到理想状态,需要进行长久的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6—2018年的调查数据,对淮河江苏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鱼类56种,隶属于7目14科42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6.07%。刀鲚(Coilia nas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分别为冬季、夏季、秋季和春季的第一优势种。刺网和地笼的年CPUE均值分别为(1190.15±220.28)g/(net·d)和(74.87±12.96)g/(net·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88~3.85、2.75~4.74和0.74~0.81。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冬季、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春季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淮河江苏段不同区域的鱼类群落相似性均低于57.02%。SIMPER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也表明,盱眙断面和金湖断面不同季节的鱼类群落组成平均相似性仅为41.85%和36.23%,而盱眙断面和金湖断面平均相异性达到了71.21%。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河段、不同季节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保护区上、中、下游的鱼类开展了每个季度一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4科50属,其中鲤形目43种、鲈形目6种、鲇形目5种,合鳃鱼目2种,鳉形目1种;计算57种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越南■及鲤鱼为2017-2018年度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下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最高,夏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各监测点之间的种类相似性系数显示,保护区上中游、上下游之间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中下游种类组成为中等相似,春夏、春冬、夏冬及夏秋季节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春秋、秋冬季节为中等相似;ABC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及冬季鱼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秋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春、秋2季对江苏北部的东西连岛、车牛山岛、达山岛及平山岛4个海岛设置9条断面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潮间带生物127种,种类组成以藻类居首位(占35.43%),其次为软体类(占28.35%),甲壳类居第三(占16.54%)。内湾海岛共发现56种,主要种类为软体类;外海海岛92种,主要种类为藻类。优势种主要有白条地藤壶(Chthamalus withersi)、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和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该区域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4150.42g·m^-2,以软体类最高(占81.93%)。平均生物密度17642ind·m^-2,以甲壳类最高(占76.91%)。不同生境的生物量分布为外海〉内湾;不同潮区的生物量分布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季节分布为秋季〉春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