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乌苏里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乌苏里江捕获野生唇(鱼骨)(Hemibarbus labo)亲鱼150余尾,经人工繁殖获得鱼苗,饲养于池塘中,研究其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和性腺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野生亲鱼及其F1在池塘中饲养下,性腺可自然发育至成熟,繁殖季节(5-6月)雌、雄亲鱼会出现明显的副性征,注射催产激素HCG、LRH-A2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雌性亲鱼产卵,水温22~26℃时,药物的效应时间在17~22 h,人工繁殖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87.55%、68.95%、92.5%和5.75%.唇(鱼骨)的卵为圆形、灰白色或淡绿色,遇水后产生较强的黏性,吸水膨胀卵径为(2.32±0.12)mm(n=50),体质量400~900 g的雌性亲鱼绝对怀卵量为(3.19±0.85)×104粒(n=15).水温22~24℃时,从卵授精到仔鱼孵出需要积温69.43℃·d,到仔鱼平游摄食需要积温139.25℃·d,刚出膜的仔鱼全长(6.1±0.3)mm,平游时全长达到(8.9±0.4)mm.在哈尔滨地区人工池塘养殖唇(鱼骨),1+龄鱼体质量为(17.20±2.46)g,2+龄鱼为(89.84±9.30)g,3+龄鱼为(234.94±25.94)g,4+龄鱼为(371.57±64.65)g;雄性3+、雌性4+有部分个体性腺成熟,5+龄时多数个体可发育至性成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育成功,可初步解决苗种来源和池塘养殖问题,并为野生资源的增殖和人工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 ℃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 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 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 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3.
花[鱼骨]形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花(鱼骨)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唇(鱼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外观上花(鱼骨)与唇(鱼骨)的吻长、下唇、两侧叶、颐部中央的三角形及体色有所差别,其他无明显不同;在可数及可量形状等指标上,鳃耙数、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等有较大不同,其他指标大多数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4.
唇(鱼骨)池塘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唇鲋夏花培育、1龄秋片苗种培育和2龄秋片苗种培育生产性试验.夏花培育池0.67 hm2,轮虫高峰期下塘唇(鱼骨)水花鱼苗10万尾.经24 d培育,鱼苗的平均全长达34.92 mm,增长4.04倍,平均体质量达0.285 g,增长142.5倍,鱼苗在22日龄后体质量增长较快,出塘唇(鱼骨)夏花8.2万尾,成活率82%.1龄秋片苗种培育试验池塘面积0.27 hm2,放养夏花8万尾(平均全长2.58 cm),经142 d培育,平均全长达16.62 cm,增长6.44倍,平均体质量达37.88 g,增长291.38倍,出塘秋片鱼种6.248万尾,成活率78.1%,饵料系数2.5.2龄苗种培育池塘0.2 hm2,放养1万尾(平均体质量15.6 g),经101 d饲养,平均全长达18.21 cm,增长1.56倍,平均体质量达56.66 g,增长3.63倍,出塘唇(鱼骨)鱼种9960尾,成活率99.6%,饵料系数2.2.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催产花[鱼骨]亲鱼9组,雌鱼平均体质量105g,催产率82%;获受精卵1.2万粒,受精率85%;获水花1.0万尾,孵化率84%。水花鱼苗于池塘中养殖120d,收获鱼种7200尾,平均体长12.45cm,平均体质量20.47g,养殖成活率72%。平均水温21.5℃,花[鱼骨]受精卵120h破膜;破膜后第15d,臀鳍出现,平均全长12.5mm,外部形态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花(Hemibarbus maculates)(♀)×唇(H.labeo)(♂)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9—2011年进行花(♀)×唇(♂)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规人工干法授精获得花(♀)×唇(♂)杂交受精卵,受精卵在(20±1)℃水温下孵化,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达到89.3%、72.6%和67.9%。杂交子一代仔鱼在受精后68h,30min出膜。经过25~30d饲养,夏花鱼种体长达到3~4cm,成活率66%。试验结果证明花(♀)×唇(♂)杂交子一代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且鱼苗、鱼种及成鱼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对唇[鱼骨]和花[鱼骨]进行了网箱养殖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蓄水池内搭建网箱,分别放养平均规格38.7g/尾和39.1g/尾的Ⅰ冬龄唇鱼骨和花鱼骨冬片鱼种,放养密度0.98kg/m^2,投喂饲料粗蛋白38%~40%的人工配合饲料,经240d养殖期,唇[鱼骨]平均规格达到226.8g/尾、花[鱼骨]平均规格219.8g/尾;试验结果经两样本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t=2.23〉t0.05=2.02,唇[鱼骨]与花[鱼骨]的体重增长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相似文献   

9.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相似文献   

10.
花(鱼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花(鱼骨)人工繁殖基础上进行了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花(鱼骨)为小型鱼,抵御不良环境能力差,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提供良好的水质条件和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饵料.鱼苗的适宜放养密度为 400~450尾/m2.成鱼养殖要强化喂养和轮捕轮放,合理的起捕规格为250 g.  相似文献   

11.
花(鱼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2年进行人工催产获得成功,利用养殖的子代作为亲本进行人工繁殖,共催产942组,产卵828万粒,受精率83.9%,出苗568万尾,孵化率81.8%,为花(鱼骨)繁育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获得3批次鸭绿江水系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 Pallas)受精卵,对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描述,研究饥饿对初孵仔鱼的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鸭绿江水系唇(鱼骨)骨成熟的卵细胞为圆形,米黄色,卵径为(1.94士0.13) mm.受精卵具有弱黏性,卵径为(3.07士0.12) mm.在水温14~24.5℃,胚胎发育共历时约94h2min,主要发育时期包括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初孵仔鱼全长(8.07士0.27) mm,卵黄囊体积为(0.55士0.12)mm3;对照组仔鱼6日龄时卵黄囊基本全部被吸收;在13日龄时,其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2.58士1.03) mm和(0.010 8士0.002 2)g;在24日龄时,其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7.21士0.99) mm和(0.0237士0.0054)g;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与日龄之间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82 6和R2=0.963 6.与对照组相比,饥饿仔鱼在6日龄时全长和体质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其13日龄时的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9.32士0.47) mm和(0.002 2士0.000 5)g.不可逆点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水系唇(鱼骨)仔鱼从5日龄时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可达65%,在7~10日龄达最高摄食率(100%),出膜后第12~13天进入PNR期,并于14日龄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丰溪河花(鱼骨)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集于江西广丰县境内丰溪河的480尾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成鱼和仔鱼为研究对象,从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等方面对花(鱼骨)的食性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花(鱼骨)成鱼主食水生昆虫,也摄食黄蚬、螺蛳等软体动物和小鱼、小虾.花(鱼骨)的食物由摇蚊幼虫等16类饵...  相似文献   

14.
蒋宏雷  吴雄飞 《河北渔业》2011,(3):12-14,19
通过真鲷♀×黑鲷♂杂交,获得杂交F1.研究发现,杂交鱼苗在培育期间有3个死亡高峰;培育密度以1万~1.8万尾/m<'3>为合适,在此密度下培育至稚仔鱼最高培育成活率可达36%;在水温22~23℃,从初孵仔鱼到1 cm需27 d,水温17~18℃,从初孵仔鱼到1 cm需36 d.  相似文献   

15.
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P.dentatus♂)。花美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美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人工繁殖的一冬龄、二冬龄花[鱼骨]亲鱼和野生亲鱼(2~3龄)的个体生殖力。结果表明,人繁子代培育的花[鱼骨]亲鱼一冬龄可达性成熟,但在同体长范围内(18~21cm),野生亲鱼和人繁一冬龄花[鱼骨]亲鱼的个体相对生殖力差异极显著,人繁一冬龄和人繁二冬龄个体相对生殖力差异极显著,而野生亲鱼和人繁二冬龄亲鱼的个体相对生殖力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人繁二冬龄花[鱼骨]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在0.6~4.2万粒/尾,平均为2.05万粒/尾,相对生殖力为8.07~17.53万粒/kg,平均为137粒/g;而人繁一冬龄花[鱼骨]的相对生殖力仅为0~5.87万粒/kg,平均为34粒/g。研究认为,花[鱼骨]人工繁殖子代亲鱼在池塘培育条件下完全可以进行人工催产。  相似文献   

17.
赵朝阳 《水产学报》2008,32(4):614-620
以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磷酸二氢钾为磷源配制6个磷水平(0.32%、0.58%、0.83%、1.09%、1.35%和1.59%)的等氮等能的精制饲料,饱食投喂花(鱼骨)[初始体质量为(7.97±0.07)g]8周,探讨饲料磷水平对花(鱼骨)生长、饲料利用、骨组织无机物含量、血清磷的影响,确定花(鱼骨)对饲料磷的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磷水平从0.32%上升到0.83%时,增重、饲料效率随之而提高,但超过此水平后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折线模型分析饲料磷水平与相对增重率之间的关系,花(鱼骨)获得最大增重时饲料磷的最低需求为0.91%.(2)脊椎骨、鳃盖骨和鳞片的矿物组成受到饲料磷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二次曲线回归方程拟合饲料磷水平与脊椎骨灰分率的关系,花(鱼骨)脊椎骨达到最大矿化时饲料磷为1.17%.(3)血清磷水平随饲料磷的增加而升高,饲料磷对血清钙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体增重、磷存留率、骨灰分含量、血清磷浓度等多项生物学指标,花(鱼骨)对饲料磷的需要量为0.91%~1.17%.  相似文献   

18.
杂交是目前水产育种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育种途径,为了选育一个能够促进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改善目前养殖褐牙鲆发病严重的现状的牙鲆类养殖新品种,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犬齿牙鲆(P.dentatus)(♂)的杂交进行了研究。在Nikon MS800解剖镜下对褐牙鲆(♀)×犬齿牙鲆(♂)人工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并使用Nikon数码相机拍摄其发育特征,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脱膜孵化期共9个时期,除克氏泡出现时期以及胚体开始扭动时期具有相对特异性外,胚胎发育过程与褐牙鲆相比无显著差异。在水温(16.5±0.5)℃,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67 h完成孵化。(19±0.5)℃水温下,仔鱼3 d以前营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3 d开口摄食营外源性营养(前弯曲期仔鱼),20 d左右进入变态期(弯曲期仔鱼),40 d后基本完成变态进入稚鱼阶段,生活方式由浮游转为底栖生活,50 d左右全身被鳞。同时观察了自胚胎发育时期至幼鱼期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过程,描述了仔鱼变态期冠状鳍条、眼位置和尾部的发育、变化过程。早期生活史无鳔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获得类型丰富、具杂交优势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在黑鲷(♀)×真鲷(♂)杂交子代养殖成功的基础上,于2016年4—5月,挑选经强化培育的杂交子代(♂)及黑鲷(♀)为亲鱼(雌雄配比1∶1),养于室内同一水泥池,水温16~20℃,盐度23~25,收集同步发育的自然受精卵进行孵化,采用显微摄像观察,记录回交子代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时序与形态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回交子代的受精卵孵化、胚胎及仔鱼发育正常;在水温18~20.2℃、盐度25、微充气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42.5h完成胚胎发育,仔鱼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2.08~2.45mm;在水温18~21.8℃、盐度23~25的条件下,经过约4d时间,仔鱼卵黄囊消失,完成早期仔鱼发育阶段。试验表明,黑鲷(♀)×真鲷(♂)杂交子代的可育性,也为进一步的鲷科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更多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用酚/氯仿提取法提取了唇[鱼骨]、花[鱼骨]和长吻[鱼骨]鱼鳍组织的总DNA,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1140bpCyt b基因片段,纯化后进行测序。所得同源序列用Mega3.1软件分析,并结合鮈亚科其它种类Cytb基因序列用NJ法和UPGMA法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I)三种鱼Cytb基因片段序列碱基平均差异百分比为13.7%,变异位点201个,转换颠换比为4.6;(2)[鱼骨]属三种鱼类成一单系群,唇[鱼骨]与花[鱼骨]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