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南海水产研究所区又君研究员主持的"马鲅全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在广东珠海通过了专家组的现场验收。马鲅俗称午笋、祭鱼、鲤后、午鱼等,是一种多脂肪的名贵鱼类,在我国南方地区很受欢迎。南海所项目组针对四指马鲅当前捕捞数量少且市场上较难买到等问题,在近年四指马鲅规模化人工繁殖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完成了全人工繁育过程,培育出全长3.0cm~6.0cm的子二代鱼苗约900万尾,在国内首次获得四指马鲅的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育苗成功,并  相似文献   

2.
正四指马鲅(Elentheronema tetradactylum)隶属于鲻形目、马鲅亚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俗称马友鱼、午鱼,是一种暖温、广盐性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在中国东海、南海均有分布。目前四指马鲅养殖已经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现通过对四指马鲅病鱼进行采样与检测,初步分析其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四指马鲅俗称午仔鱼、章跳等,因胸鳍下方有4条游离丝状鳍条而得名"四指马鲅",主要生活在浅海及河口附近。我们多年前已开始野生四指马鲅捕捞与驯养工作,2013、2014年相继开展了四指马鲅人工繁育试验,共驯化培育出体长3厘米左右四指马鲅苗种100.5万尾。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受精卵来源受精卵来源于金门县某水产养殖场,为人工催熟亲鱼自然产卵。2.孵化收集受精卵于室内育苗池(长方形半埋  相似文献   

4.
正四指马鲅俗称午鱼、马友、牛笋,属于马鲅目、马鲅科,主要生活在浅海及河口附近,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的食用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2013—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东石贝类养殖场开展四指马鲅土池大面积混养花蛤试验,并取得良好成,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  相似文献   

5.
正四指马鲅,也称为马友,俗名章跳、午鱼、牛笋、祭鱼,是著名水产养殖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沿海水域,松散浅泥底。天然四指马鲅的数量较少,只是流刺网、底拖网等中的兼捕对象,产量不高。近年来台湾地区在内港用箱网开始养殖四指马鲅,并出口大陆,但苗种的生产尚未形成产业化的技术路线。而人工育苗在大陆得到开展,特别是在珠海取得全人工育苗的批量生产,现有少量相关的研究报告。四指马鲅池塘养殖技术未见报导,2015年5月我们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四指马鲅     
<正>四指马鲅隶属于马鲅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俗名马友、午鱼、牛笋、祭鱼、鲤后、王鱼等,其生长迅速,池塘养殖条件下当年就可达0.5kg左右,盐度适应范围广,除可在海水中养殖以外,经淡化后,也可在咸淡水和淡水中养殖,养殖空间巨大。外形特征体延长,略侧扁,一般体长30cm~50cm、体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中国马鲅科(Polynemidae)鱼类的分类地位,测定了中国7省10个地点马鲅科鱼类3属5种33条COI基因5′端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5属16种41条同源序列,共分析了6属20种马鲅科鱼类DNA条形码。结果显示,20种鱼类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9.6%,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9%的22倍;其中14种形成了单系分支,支持其物种有效性。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和多鳞四指马鲅(E.rhadinum)种间遗传距离(16.0%)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1.2%)的13倍,支持将二者作为2个独立物种的分类处理。多鳞四指马鲅种内遗传距离(2.3%)大于2%,形成了2个自展数据支持率为99%的分支,分支间遗传距离(4.8%)是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1%)的48倍,表明在中国沿海分布的多鳞四指马鲅有可能存在2个亚种或隐藏种。黑斑多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与马达加斯加多指马鲅(P.malagasyensis)外部形态极为相似,种间遗传距离仅为1.0%,且在分子系统树上镶嵌混杂为一支,仅根据分子数据结果,推测二者可能为同一物种;但由于没有可检视的标本,也不能排除GenBank序列种名注释中形态鉴定出错的可能。马伦氏多指马鲅(P.mullani)与七丝指马鲅(Filimanus heptadactylus)也混为1支,分支内遗传距离仅为0.1%;如果不是GenBank序列种名注释出错,则二者应为同一物种。GenBank序列中来源于北部湾的六丝多指马鲅(P.sexfilis),则可能是黑斑多指马鲅的错误鉴定。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地理群体多鳞四指马鲅形态差异,本研究基于2018~2019年采自海门、如东、舟山、三门、珠海的5个地理群体的133尾多鳞四指马鲅个体进行35个可量性状和8个可数性状测定,并拍摄保存样本照片用于几何形态学分析。多鳞四指马鲅的传统形态学和几何形态学分析结果均表明:5个地理群体的多鳞四指马鲅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和地理距离成正相关,但尚未达到种群分化的程度。这可能是更新世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导致南海和东黄海之间形成地理隔离所致;但随更新世末期海平面上升,因多鳞四指马鲅极强的洄游习性,仍有部分群体可以在黄海和南海之间进行长距离洄游,以及鱼卵和仔稚鱼存在随洋流扩散从而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交流,从而导致不同地理群体群体间虽存在着较大的形态特征差异,但形态和遗传分化仍未能达到种群分化水平。综上,鉴于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四指马鲅在不同海域繁殖、索饵出现的时段差异,建议对这5个地理群体中三门群体和舟山群体2个管理单元划分,而如东群体与海门群体划为1个管理单元,珠海群体划为又1个独立的管理单元。针对5个地理群体按4个管理单元进一步制定特别管理政策,以期既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又保障广大渔民的生计。  相似文献   

9.
四指马鲅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四指马鲅()精巢的组织结构和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养殖四指马鲅的精巢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精巢位于腹腔背侧,紧贴中肾和鳔的腹面,为一对延长的扁平带状器官,呈灰白色,两条精巢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组织学上属典型小叶型精巢;根据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时期:3月龄精巢发育至第I期(精原细胞增殖期),4月龄发育至第II期(精母细胞增长期),5~7月龄发育至第III期(精母细胞成熟期),7~9月龄发育至第IV期(精子开始出现期),最早在10月龄发育至第V期(精子完全成熟期)达到初次性成熟;参与生殖排精后的精巢为第VI期(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子发生过程经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6个时相,其细胞及细胞核直径逐级减小,核质比发生规律性变化;电镜下显示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逐渐浓缩,电子密度增加,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內嵴结构逐渐丰富;精子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鞭毛轴丝为典型“9+2”结构。本研究阐述了四指马鲅雄鱼精巢的组织结构及初次性成熟精巢发育及精子发生过程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丰富了四指马鲅的繁殖生物学内容,为掌握四指马鲅的繁殖规律和提高人工繁育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夏威夷的六指马鲅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filis)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和非洲暖水域。1973年夏威夷海洋生物研究所开始以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六指马鲅养殖实验。六指马鲅的产卵和月亮的望朔有关,一般是在下弦左右产卵,产卵期从4~5月份到10月份,一直延续6~7个月。产卵时辰大约在每晚8:30~9:3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