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存亡休戚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立足我国渔业生物多样性现状,针对我国渔业生物过度开发和保护不足等难题,提出了通过开展渔业生物DNA条形码研究来推动我国渔业生物多样性学科发展的思路,详细阐述了DNA条形码在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物种分类鉴定、生物多样性监测、外来物种评价、水产品市场监管、渔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展望了DNA条形码可以成为渔业生物区系研究、水域生态研究、电子分类技术以及宏DNA条形码新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呼吁扎实推进我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共享。  相似文献   

2.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位于黄渤海交汇处,是渔业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与洄游通道,也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为系统掌握庙岛群岛毗邻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0年9、11、12月和2021年3―12月对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115种,其中,鱼类49种,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8种,腕足动物1种。鱼类主要为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虾虎鱼类和其他鱼类;甲壳动物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其他甲壳类。3―6月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东南部,7、8月集中分布于调查海域西南部,其余调查月份没有明显的高密度集中分布区。7―10月整个调查区域呈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11、12月则具有较高的渔业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白姑鱼和日本鼓虾在生物量(r= –0.75, P<0.01)和丰度(r= –0.73, P<0.01)方面均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主要生物类群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水深和温度可能是影响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的主要因子(P<0.05),其中,棘皮动物和酸浆贝(Terebratella coreanica)与水深表现出正相关性,其他大部分种类与温度表现出正相关性。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 ABC曲线)分析发现,庙岛群岛毗邻海域ABC曲线虽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W统计值为负,仅有3个月的W统计值为正(接近于0),说明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群落整体受到较高程度干扰,仅部分季节呈现中等程度干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为探究典型岛屿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内在、环境与人为因素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持,但典型岛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尚需进行长时间序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渔业分配中的攀比之风危及渔业安全李新民(大连渔港监督局)关键词:渔业,分配,渔业安全目前,国有企业、集体渔业、个体渔业之间,渔工、渔民之间在收入分配中的攀比之风越演越烈。这种不正常的攀比所形成的效应,影响了渔业安全生产,甚至给渔工渔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  相似文献   

4.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正渔业水域是水生生物生存与渔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发展、城市化的的快速扩张、对环境的破坏也给渔业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外部物质与能量排入渔业水域,造成水域生态平衡被破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并造成生物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甚至物种的消亡。如果出现大面积急性注入,甚至可能造成水域内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6.
《淡水渔业》2012,(3):96
<正>《淡水渔业》是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现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科学、生物技术、遗传与育种、渔业生态与资源、水生生物多样性、渔业环境与保护、渔业设施与机械、网具与捕捞、水产养殖与增殖、水产生物病害控  相似文献   

7.
渔业水域是指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增养殖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和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的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中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DNA条形码数据信息系统是规范管理DNA条形码数据和实现数据共享的有效解决方案。项目在采集我国重要渔业生物的凭证标本及相应DNA条形码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提交数据的规范格式,实现物种、凭证标本和DNA条形码的三级关联,构建了中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http://www.fishery-barcode.cn)。该平台数据信息由物种名录数据库、凭证标本数据库和DNA条形码数据库组成,涵盖6020种渔业生物的凭证信息和DNA条形码资源。平台能够提供方便的网络查询,实现未知渔业生物样本的DNA条形码物种鉴定。研究首次构建涵盖我国重要渔业生物的DNA条形码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国内外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为渔业生物分类、种质资源利用、濒危物种保护和水产品物种物种鉴定提供重要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9.
2016年2月和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拖网采集到33种鱼类和18种无脊椎动物,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渔业生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以此估算其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跨度范围大,δ~(13)C值范围为–19.71‰~–14.01‰(跨度5.70‰),δ15N值范围为7.05‰~13.69‰(跨度6.64‰),其中鱼类的碳、氮同位素跨度范围最大;(2)以滤食性双壳类为基线生物估算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平均营养级范围为2.66~4.21,甲壳类营养级范围为3.08~3.72,头足类营养级范围为2.83~3.49,腹足类营养级范围为3.54~3.62,渔业生物营养级主要处于3.0~4.0营养级,以初级和中级肉食性种类为主;(3)根据聚类和食性文献资料分析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存在5种食性类型,包括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根据营养结构特征,浙江南部近海食物网营养结构可划分为4个营养群,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杂食性种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小型鱼类、虾类及头足类,中级消费者主要为底栖蟹类、腹足类和混合食性鱼类,高级消费者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本研究建立了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7年夏季和2018年冬季于大亚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该研究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分析了大亚湾渔业生物的δ~(13)C、δ~(15)N基本特征,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并探讨了不同季节渔业生物营养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渔业生物的δ~(13)C介于-19.66‰~-15.19‰,均值为(-17.26±0.86)‰;δ~(15)N介于11.63‰~16.01‰,均值为(13.59±0.96)‰。以小型浮游动物的δ~(15)N平均值作为基准构建渔业生物营养级谱,发现大亚湾海域渔业生物的营养级介于2.99~4.28,鱼类的营养级跨度最广,食性较复杂。运用SIBER模型计算了渔业生物的7个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发现部分生物摄食共同的饵料,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此外,夏季群落营养冗余度比冬季低。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碳、氮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有机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以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为对象,对其沉积物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储量及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淇澳岛7种主要红树[秋茄(Kandelia 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 opetala)、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群落表层沉积物TOC质量分数介于1.125%~1.969%,TN质量分数介于0.058%~0.136%。其中秋茄林内TOC含量最高,无瓣海桑林缘TOC含量最高,而木榄林内、林缘TOC含量均最低,且各红树群落TOC含量均呈林内大于林缘的特征。表层沉积物碳氮比(C/N)为12.032~26.690,显示出高等植物对其有机质组成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其中植被内源有机碳的平均贡献率约为70.21%。受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0~30 cm层沉积物的TOC和TN含量均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0~30 cm层沉积物有机碳储量(SOC)介于56.83~69.54 t·hm?2,显示出淇澳岛红树林湿地较强的有机碳埋藏能力。  相似文献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主要有机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场池塘两个养殖周期中总有机碳(TOC)、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的两个周期中(4—7月、7—9月),14个池塘BOD5分别为(8.62±3.08)mg/L和(10.47±3.87)mg/L,CODMn为(13.09±3.98)mg/L和(16.16±6.07)mg/L,TOC为(17.60±5.91)mg/L和(20.32±6.07)mg/L。TOC/CODMn分别为(1.35±0.22)和(1.32±0.30);TOC/BOD5为2.10±0.44和2.08±0.63;BOD5/CODMn为0.66±0.13和0.65±0.11。TOC、CODMn和BOD5两两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第一个养殖周期中:BOD5=0.4174TOC+1.2777,r=0.8022;CODMn=0.5616TOC+3.2091,r=0.8342;BOD5=0.6264CODMn+0.4209,r=0.8106。第二个养殖周期中:BOD5=0.4764TOC+0.7902,r=0.7480;CODMn=0.7941TOC+0.0237,r=0.7962;BOD5=0.568CODMn+1.2912,r=0.8920。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TOC、CODMn和BOD5之间的相关方程,可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互换算,从而与不同的水质标准或其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的水质管理和健康养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budget of the integrated aquaculture system of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jellyfish Rhopilema esculenta and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as investigated in a cofferdam (1.202 km2) for 13‐month field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input of TOC to the system was 498 300 kg year?1, of which photosynthesis accounted for 26.8% of input TOC. The TOC production of the sea cucumber was 3668 kg year?1, and that of the jellyfish and the shrimp was 714 kg year?1. The TOC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input TOC by sea cucumber production was 7.4‰, and that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increased by 18.9% than that of sea cucumber monoculture model through integration with jellyfish and shrimp. The outflow TOC from the system was 336 600 kg year?1, which account for 92.7% of the inflow TOC. The integrated aquaculture system not only produce aquatic products, but also eliminate 7.3% of the inflow TOC, therefore, this system was not only a production system of aquatic products, but also an organic matter purification system for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The TOC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system can be probably improved by means of increasing stocking density of the sea cucumber and/or the shrimp.  相似文献   

14.
2013年7月22、23日对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海水中总有机碳(TOC)、CODMn、石油类和叶绿素 a 含量的分布特征及排污口处连续12 h 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 TOC 与 CODMn、石油类和叶绿素 a 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监测结果显示,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12个调查站位的 TOC 含量在1.23~1.49 mg/L,各站点差异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1号站位连续12 h 监测结果显示,TOC 含量在1.30~1.57 mg/L,各时段差异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南海石化排污口附近的站点所监测到的 TOC、CODMn及石油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值,与其他站位监测结果差别不大。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石化排污未引起该海域明显有机污染。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海水中 TOC 与石油类呈显著正相关,与 CODMn亦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15.
对虾养殖池沉积环境中TOC_TP_TN和pH及质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袁有宪 《水产学报》2000,24(3):247-253
1995年冬季,研究了青岛地区即墨市丰城、王村、城阳区上马、流亭等乡镇的对虾养殖区80个虾池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pH与池龄的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TOC随年代而积累,除即墨丰城泥沙质虾池外,与池龄成正线性相关,相关系数(γ)为0.7422 ̄0.8330(P<0.05);沉积物中TN亦随年代而积累,所有调查区沉积物中TN与池龄成正线性相关,相关系数(γ)为0.4603 ̄0.8574(P<0.05);沉积物中TP随年代而降低,与池龄成负线性相关,城阳流亭养殖区的相关系统(γ)为0.4261(0.1>P>0.05),其它养殖区(γ)为0.4956 ̄0.9060(P<0.05)。沉积物的pH与池龄的关系无规律可循。提出了虾池底质环境质量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东山湾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影响因子及其污染状况,研究分析了TOC的含量分布特征,并讨论了TOC与叶绿素a、盐度、化学需氧量、重金属及粒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山湾水体中TOC的浓度范围为1.24~2.33 mg·L-1,平均值为1.78 mg·L-1.其浓度的分布特征呈湾内高于湾外的格局;春季东山湾水体中TOC浓度高于夏季;表底层水体中TOC浓度变化不明显.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2% ~0.78%.其含量的分布趋势呈现湾中部高湾口低的格局.东山湾水体中有机碳与叶绿素a及COD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沉积物中有机碳与粘土及重金属(Hg、Cu、Zn和Cr)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乳山湾东流区滩涂贝类养殖环境中自身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6、8和10月对乳山湾的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乳山湾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TOC、TP的平均含量及其各层次含量均未超标,TN部分超标。无论平面分布还是垂直分布,TOC、TP、TN的含量季节差异不明显,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TP、TN、TOC最大值,集中在污水排放口和高密度养殖区;垂直分布,大部分站位表层以下垂直变化基本趋于平稳,各层次含量基本相近;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相比,TOC、TP的平均含量及其各层次含量基本表现为养殖区大于非养殖区,但二者相差不大。结果显示,乳山湾集约化贝类养殖对其滩涂养殖环境尚未造成积累性自身污染。  相似文献   

18.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每季度在流沙湾内湾养殖区、外湾养殖区和外湾非养殖区采集沉积物和水质样品,测定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质量分数,以及底层水溶解氧(DO)和水温(T),结合水动力分析,研究其表层沉积物中富营养物质碳( C)、氮(N)、磷(P)的分布特征和受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流沙湾的物理地形决定了湾内流场水流缓慢、内外湾之间水交换过程缓慢的固有特征。底层水 DO 自春季开始逐步升高,冬季达到最大值。内湾养殖区的底层水 DO 均值低于外湾。表层沉积物 TOC 和 TP 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但 TN 质量分数在春、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养殖区的 TOC、TN 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且以内湾养殖区最高,其 TP 空间差异不显著。流沙湾表层沉积物 TOC 年平均有机碳污染指数为1.29,TN污染指数达2.98,而 TP 磷污染指数仅为0.92,表明该海域已受到中等水平的氮污染和低水平的有机碳污染,且现有养殖格局加速了养殖区的富营养物质沉积。  相似文献   

19.
Survival analysis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ompare experimental exposure methods of Loma salmonae (Microspora) in rainbow trout (RBT) by measuring xenoma onset and clearance time. Twenty‐eight naive RBT were exposed per os (fed L. salmonae spores) and 28 RBT were exposed by cohabitation with 28 L. salmonae‐infected RBT. Exposed fish were examined once every week (7 days) post exposure (PE). For xenoma onset,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the time to first appearance of branchial xenomas, was 6 weeks PE for both per os and cohabitation exposure. For xenoma clearance,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the time to total clearance of branchial xenomas, was 10 weeks for per os exposure and 12 weeks for cohabitation exposur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rvival curves of per os fish compared with cohabited fish for both xenoma onset and xenoma clearan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xenoma development was greater for per os exposure (0.1745 cases per fish‐week) compared with cohabitation exposure (0.1342 cases per fish‐week). Similarly, the rate of xenoma clearance was greater for per os exposure (0.1028 cases per fish‐week) compared with cohabitation exposure (0.0885 cases per fish‐week). Differences between exposure methods wer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spores. Survival analysis was useful for examining the onset and clearance of L. salmonae and may have ap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disease dynamics in aquaculture.  相似文献   

20.
对虾养殖池沉积环境中TOC_TP_TN和pH垂直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袁有宪 《水产学报》1999,23(4):363-367
1995年冬季,测定了青岛地区四个池龄10年以上的对虾养殖池不同层次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pH并研究了其垂直分布。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TOC和TN污染较底层严重,泥质虾池表层污染较泥沙质更严重。沉积物中TP为输出过程而导致缺乏,TP的受扰动层与TOC和TN的污染层基本一致。沉积物的pH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