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条纹锯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研究。对条纹锯(0–80日龄)的可量性状进行测量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80日龄条纹锯全长的生长符合Y=4.529-(9.227×10-5)X3+0.015X2-0.189X(R2=0.994),干重增长符合Y=0.002X3-0.151X2+3.257X-18.232(R2=0.993),其变化曲线呈"J"型增长。多数功能器官具有异速生长的特性,与摄食、运动相关的功能器官的生长拐点相对较早,在拐点之前,相对于全长呈正异速生长,拐点之后相对于全长呈负异速生长或等速生长。口裂、吻长、眼径、胸鳍、尾鳍的生长拐点分别为20、44、32、36、19日龄,其他相关器官的生长拐点相对较晚,头长、头高、腹长、体高的生长拐点分别为56、37、44、60日龄,其中头长相对于全长在拐点之前呈负异速生长,拐点之后呈等速生长。条纹锯部分功能器官的优先发育保证了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早期摄食能力和对敌害的躲避能力的完善,有效地提高了其生存能力。条纹锯异速生长模型的建立,有助于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适宜条件,从而获得其最适和最大生长效能,为人工繁育和养殖条纹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尖吻鲈仔、稚鱼异速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6日龄尖吻鲈(Lates calarifer)为仔、稚鱼发育的区分节点,采用Auto CAD 2014软件对尖吻鲈(孵化后1~36 d)关键器官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发现,在尖吻鲈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重要器官分化的过程中,均表现出异速生长现象。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在仔、稚鱼期表现出生长速率不同的正异速生长;眼径在仔鱼期为等速生长,稚鱼期转化为负异速生长;仔鱼期的头高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转为负异速生长。在躯干部分器官中,头长在仔、稚鱼阶段均为快速生长,体高及躯干长为等速生长。游泳器官中,仔鱼期,尖吻鲈胸鳍保持等速生长,稚鱼期转为正异速生长;尾鳍在仔鱼期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转化为等速生长,而稚鱼期起始分化的背鳍、臀鳍、腹鳍为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3.
2014-2016年在湖北省黄冈市赤东湖渔场对210尾湖泊野生蛇鮈(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并对0~20日龄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_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可促使成熟的雌性亲鱼产卵。产卵量为38.96万粒,孵出鱼苗13.5万尾,平均催产率、平均受精率、平均孵化率分别为75.0%、64.85%、55.15%。蛇鮈仔鱼的许多关键器官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全长生长分为2个阶段,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10日龄。头长、尾长、吻长均表现为正异速生长,而躯干长、胸鳍长表现为负异速生长。眼径的生长在4日龄时出现拐点,由等速生长转变为负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4.
蛇鮈人工繁殖试验及其仔鱼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6年在湖北省黄冈市赤东湖渔场对210尾湖泊野生蛇鮈(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并对0~20日龄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_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可促使成熟的雌性亲鱼产卵。产卵量为38.96万粒,孵出鱼苗13.5万尾,平均催产率、平均受精率、平均孵化率分别为75.0%、64.85%、55.15%。蛇鮈仔鱼的许多关键器官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全长生长分为2个阶段,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10日龄。头长、尾长、吻长均表现为正异速生长,而躯干长、胸鳍长表现为负异速生长。眼径的生长在4日龄时出现拐点,由等速生长转变为负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5.
卵形鲳鲹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统的理论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孵化后卵形鲳鲹1~36日龄仔、稚鱼各器官测量和分析,研究其在早期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含义,以期为卵形鲳鲹的人工繁殖、育苗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卵形鲳鲹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眼径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头高为等速生长,吻长、眼径和口宽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头长、体高和尾长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各部分皆为等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卵形鲳鲹胸鳍长、尾鳍高和臀鳍长为正异速生长,尾鳍长为等速生长,背鳍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背鳍长和臀鳍长为正异速生长,胸鳍长、尾鳍长和尾鳍高为等速生长。卵形鲳鲹这些关键部位的快速发育,使外源性营养开始后以最小的代谢损耗获得了生存能力的显著提升,对适应复杂的生存压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池塘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第二步足的相对生长生态学意义,采用生物学方法,于养殖周期内采集1 160尾罗氏沼虾(雌虾604尾,雄虾556尾),分别测定全长、体重和第二步足长,并对其第二步足的相对生长式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103日龄开始,罗氏沼虾第二步足长存在显著的性二型现象(♂♀)。在雌、雄罗氏沼虾第二步足长-体重的回归关系中,两方程的b值均显著小于3,说明体重呈负异速生长,即第二步足长生长快于体重生长。此外,雌、雄虾第二步足长-全长同样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征,且第二步足长在拐点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雄虾第二步足生长在全长80.79 mm、75日龄出现生长拐点,雌虾在全长83.10 mm、89日龄出现生长拐点。无论雄虾还是雌虾,拐点之后的异速生长水平均比拐点前升高,且雄性第二步足异速生长水平大于雌性。  相似文献   

7.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滔  肖志忠  刘清华  李军 《水产学报》2012,36(8):1242-1248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全长、体质量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用SPSS 13.0和OriginPro 7.5软件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相似文献   

9.
对池养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作了较深入研究.仔鱼的混合营养期短,仅2~3 d,并处在开食期内,开口摄食率低.5日龄仔鱼全长4.31 mm,开口饵料主要为100~150 μm轮虫:稚鱼饵料为350~800 μm裸腹溞、枝角类幼体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并逐渐转为枝角类为主:后期稚鱼可驯化摄食人工混合饲料.仔、稚、幼鱼具明显的昼夜摄食节率,属晚间摄食为主的昏晨摄食型鱼类.体长与日龄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其曲线回归方程为W=0.0112L3.1827,b=3.1827,接近于3,属等速生长型.  相似文献   

10.
嘉陵江下游蛇鮈肠道形态结构及其异速生长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15—2016年间采自嘉陵江下游合川江段的233尾蛇鮈样本进行肠道形态结构的研究,分析蛇鮈肠道生长模式的特点,并从功能差异的角度探讨其对个体能量需求的适应。结果显示,蛇鮈肠道为Z型盘曲模式,比肠长(RGL)为0.612 8,属肉食性鱼类肠道类型;蛇鮈肠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分区,各分区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肠道指数方面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Segmented结果分析表明,蛇鮈肠道属异速生长,整体肠道于2龄时出现生长拐点(TL=145.07 mm),拐点前为快速生长,拐点后为等速生长。同时,肠道各分区的生长模式不尽相同,前肠和中肠始终保持等速生长,仅后肠从快速生长经拐点转换为等速生长。蛇鮈肠道各分区生长模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功能分化有关,在拐点前,蛇鮈通过后肠的快速增长来提高摄食频率,从而满足其大量的能量需求。本研究不仅能为今后开展蛇鮈的人工养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为探讨鱼类肠道异速生长与食性间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大口鲶仔鱼在0—15日龄内,全长与日龄之间里线性相关,L=4.5849+1.7892T(r=0.9912),体重与日龄呈幂函数相关W=3.2664de0.3221T(r2=0.9783)。个体之间的生长差异较为明显,变异系数由0日龄的5.59升至15日龄的9.95,日增重率随日龄的增长呈双峰抛物线下降曲线,8—13日龄仔鱼对鲤鱼水花和水丝蚓的摄食系数分别为4.76和4.02,对鲤鱼的摄食强度明显大于水丝蚓。通过对南方大口鲶仔鱼生物学习性观察,发现其仔鱼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和昼夜摄食节律,对饵料生物的选择依消化器官和游泳器官的发育程度依次为轮虫、桡足类幼体──枝角类、桡足类──水丝蚓或家鱼水花。  相似文献   

12.
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0.0001x~3–0.0019x~2+0.0098x+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8e–07x~3+0.001x~2–0.011x+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1.314x+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6e–05x~3–0.003x~2+0.036x–0.03、y=0.0004x~3+0.002x~2+0.307x+10.604、y=0.0004x~3–0.007x~2+0.364x+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南方大口鲶仔鱼的生长和摄食。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大口鲶仔鱼在0~15日龄内,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相关,L=4.5849+1.7892T(r=0.9942),体重与日龄呈幂函数相关W=3.2664e0.3221T(r2=0.9783)。个体之间的生长差异较为明显,变异系数由0日龄的5.59升至15日龄的9.95,目增量率随日龄的增长呈双峰抛物线下降曲线,8~13日龄仔全对鲤鱼水花和水丝蚓的援食系数分别为4.76和4.02,对鲤鱼的摄食强度较高。通过对南方大口鲶生物学习性观察,发现其仔鱼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和昼夜摄食节律,对饵料生物的选择依消化器官和游泳器官的发育程度依次为轮虫、桡足类幼体──枝角类、桡足类──水丝蚓和家鱼水花。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真蛸(Octopus vulgaris)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特征,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孵化后1~100日龄真蛸的形态变化特征,并对1~49日龄真蛸的全长、腕长、胴长、胴宽、体重及最长腕的吸盘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32,水温为18.6℃~26.0℃条件下,初孵仔蛸平均全长为(3.05±0.11) mm,大部分初孵仔蛸外卵黄囊在出膜前已吸收完毕,1日龄仔蛸已开口摄食,17日龄稚蛸开始摄食糠虾,35日龄稚蛸开始营底栖生活,60日龄体色由透明发育为乳白色,80日龄体色已与成体相同,100日龄除性腺外,各器官发育成熟,形态特征与成体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真蛸早期(1~49日龄)发育过程中,体重与全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5×10–5x3– 0.0009x2+0.0072x–0.0132;全长与腕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12x3+0.0492x2+0.0243x+0.2179;全长、体重、腕长、胴长、胴宽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01x3+0.0105x2–0.0122x+3.0562、y=–2×10–7x3+4×10–5x2–0.0004x+0.0034、y=–0.0004x3+0.0247x2–0.1037x+0.8214、y=–0.0004x3+0.0124x2 +0.0749x+1.4757、y=–3×10–5x3+0.0025x2+0.0354x+1.4026。依据营养类型、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等参数,将真蛸早期发育分为仔蛸期、稚蛸浮游期、稚蛸底栖期和幼蛸期4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网箱和流水池塘养殖俄罗斯鲟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7年随机从网箱(6m×6m×7.5m)采集1~7龄、流水池塘采8~10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样本500尾,测量体长和体质量,研究人工养殖俄罗斯鲟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养殖俄罗斯鲟的体长(L)与体质量(W)呈幂函数增长相关,其方程为:W=6×10~(-6)L~(3.1292)(R~2=0.9846,n=500),b3,呈异速生长;1~10龄期间,俄罗斯鲟生长分为快速生长期(1~4龄)、稳定生长期(5~8龄)和生长衰老期(9~10龄);拟合出Von Bertallanff的生长方程为:L_t=130.776(1-e~(-0.269(t-0.122)))(R~2=0.948,n=500),W_t=35.709(1-e~(-0.112(t-1.905)))(R~2=0.878,n=500)。生长拐点年龄为4.36龄,拐点处W=8.59kg,L=90.52cm,拐点前生长较快;拐点后,体长生长减慢,体质量生长减慢滞后,10龄后出现负生长。建议人工养殖俄罗斯鲟商品鱼以5龄前上市为宜。  相似文献   

16.
牙鲆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异速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质量与形态性状之间异速生长的遗传规律,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建立牙鲆19个全同胞家系,测量了牙鲆不同日龄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最优联合异速生长模型,将此模型镶嵌到体质量动物模型的每个遗传和环境效应中,进一步分析对多个形态性状异速生长遗传规律。静态异速生长分析表明:体质量与全长之间存在最大异速生长指数(1.415 5),表现为正异速生长,剩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061 5~0.718 0,皆表现为负异速生长。全长与尾柄高之间异速生长指数的正遗传相关最大(0.907 8);全长与尾柄长之间的负遗传相关最大(-0.946 8)。不同模型通过统计标准比较,确定模型Ⅰ为进行牙鲆动态异速生长分析的最优随机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7.
观察研究了10个盐度梯度(7、12、17、22、27、32、37、42、47和52)对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鱼的活力、开口和摄食情况的影响,记录分析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不投饵存活系数、开口率、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等指标。结果显示,盐度对条纹锯仔鱼的活力、摄食及存活有明显影响,其存活和摄食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2–37,最适盐度范围为27–32。盐度低于12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和摄食强度随盐度的降低而降低,盐度高于37时,仔鱼存活率、开口率及摄食强度则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盐度条件下,条纹锯仔鱼SAI值的波动范围为0.034–6.401,盐度为12–37的实验组与7、42、47、52实验组的SAI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32时,仔鱼的SAI值最大,为6.041,SAI值与盐度之间符合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其表达式为y=–5.894+1.155x–0.034x~2+0.000x~3,R~2=0.895,其中,y代表SAI,x代表盐度。盐度为7、42、47和52时,仔鱼的存活率均低于50%,盐度为52、47时,仔鱼在第3、4天存活率分别降为0。盐度为22、27、32时,培育至第5天,仔鱼的存活率均在80%以上。盐度在17–37范围内,仔鱼开口率为60%–85%,且仔鱼均能较好摄食,盐度为32时,仔鱼开口率达到最大值,为85%,仔鱼摄食亦达到最佳状态,摄食率为85%,8日龄仔鱼摄食强度为5.45个轮虫/尾。  相似文献   

18.
<正>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Linnaeus),科,石斑鱼亚科,锯属,常用名美洲黑石斑,也称珍珠斑、翡翠斑或天星斑,属海洋暖温性﹑底栖﹑洄游性鱼类,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大西洋沿岸,其体色艳丽、体态优美﹑肌肉白嫩﹑味道鲜美,是一种有高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重要海产鱼类,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可密养等优点,是海水网箱高值化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目前国内对条纹锯的育苗研究主要包括:贾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大黄鱼仔鱼的昼夜摄食习性及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全长5.0—5.5mm的大黄鱼仔鱼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白天有三个摄食高峰,以下午13:00最高,早上9:00和下午17:00次之。仔鱼在12日龄前生长较慢,12日龄后生长明显加快。全长与日龄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TL=3.7545e~(0.047D)表示。  相似文献   

20.
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 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 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 = 0.0001x3 – 0.0019x2 + 0.0098x + 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 = 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 = –8e–07x3 + 0.001x2 – 0.011x + 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 = 1.314x + 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 = 6e–05x3 – 0.003x2 + 0.036x – 0.03、y = 0.0004x3 + 0.002x2 + 0.307x + 10.604、y = 0.0004x3 – 0.007x2 + 0.364x + 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