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各地信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著名鱼类遗传育种专家沈俊宝、孙孝文等承担“北方鲤鱼基因工程育种”的科研项目,首先成功地将牛、羊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获得我国第一代转基因鱼。在成功的基础上,又把大麻哈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又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代“全转基因鱼。这一研  相似文献   

2.
正转基因鱼是借助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内,通过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使其优良性状在鱼体上得以表达,并经过人工选育而培育出的一类性状优良、遗传稳定而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等于1985年率先在世界上成功研制出了转基因鱼,并建立了转基因鱼模型,此后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各种转基因动物及转基因植物相继出现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自1985年,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诞生后,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很快应用到鱼类育种中。20年来国内外主要进行了快速生长、抗寒(耐寒)、抗病等方面的转基因鱼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鱼类的基因转移技术和检测方法,转基因鱼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鱼类基因转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因转移为鱼类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自1985年第1例转基因鱼问世至今已获得十几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关于鱼类基因转移成功的报道,分析了各种转基因技术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并对其作用机理、适用对象、条件优化、转化效率等几个方面做了概括性叙述。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技术作为鱼类育种的新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转基因鱼模型建立以来,已经历30多年,获得了30多种转基因鱼。在提高生长速度、抗逆性等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主要对鱼类转基因研究现状及方向作以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郝涤非 《河南水产》1998,(2):15-15,17
转基因鱼的研究,是广大水产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随着有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它必将造福人类社会。本文从转基因鱼的生物基础、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其作一简介。1 什么是转基因鱼 所谓转基因鱼,就是接受了人们导入的体外基因的鱼。由于人们导入的基因一般都是对人类有利的基因,且经过大量实践证明这些基  相似文献   

7.
<正> 近10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趋完善,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为动物定向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鱼类育种中也已获得了迅速发展。1 转基因鱼的产生及育种意义 由于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具有怀卵量大,容易进行胚胎体外操作等特点,用鱼类进行基因转移较之用其他动物既经济又有世代繁殖快等优  相似文献   

8.
周进 《科学养鱼》2003,(10):7-8
转基因鱼是借助生物技术的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鱼体,通过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使其优良性状在鱼体上得以表达,并经过人工选育而培育出的一类性状优良、遗传稳定、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自1985年世界首例转基因鱼在我国诞生之际,距今已有17年。这一全新的生物技术产物,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转基因技术的关心,而是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因素。作为养殖品种,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其作为优良物种所带来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基因鱼是将外源基因导入鱼体内,使其能在此代性状中得到表达,将外源基因导入的常用方法有显微注射、电脉冲、精子携带等方法。我国的转基因鱼研究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存在问题颇多,主要是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对鱼体基础代谢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鱼所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进 《齐鲁渔业》2004,21(2):5-6
转基因鱼是借助生物技术的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鱼体,通过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使其优良性状在鱼体上得以表达,并经过人工选育而培育出的一类性状优良、遗传稳定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鱼类基因转移技术最先在我国建立。1985年我国科学家朱作言等人成功获得了转基因鲫,它证实了外源基因在受体鱼内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鱼类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玉梅 《水产学杂志》2001,14(2):79-81,91
随着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类的技术思想有了质的飞跃。基因转移技术就是这种技术思想酝酿的创新点之一。鱼类是人类食物中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广东鲮等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同农业一样 ,发展淡水养殖业也存在品种改良问题 ,发展和完善基因转移技术 ,将优良性状的基因 ,如生长激素、干扰素、抗冻蛋白、抗病等基因导入鱼受精卵内以达到遗传改良 ,为培育高产、优质及抗逆的养殖鱼类新品系提供新途径[1] [2 ] 。由于鱼类是低等脊椎动物 ,自身优势明显而使得转基因在鱼类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甘炼  刘长军  马旭州  张文博 《渔业现代化》2007,34(3):23-25,20,22
精子载体法是以精子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通过人工授精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胚胎,从而将外源基因带入子代的基因组中以实现基因转移。近年来,由于该法操作简单,并简化了基因导入过程等优点而逐步受到各国学者青睐。目前,精子载体法已应用在鱼类、甲壳类、贝类等水产动物的转基因研究上,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对精子载体法在转基因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前景展望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鱼研究及商品化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转基因技术是农业和医药行业的研究热门。自1985年,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诞生后,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很快应用到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的经济鱼类新品种,并在解决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基因转移等方面的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全鱼”生长激素(GH)基因的克隆与应用,使快速生长转GH基因鱼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需要解决转移基因的定位整合、稳定表达和遗传,以及转基因鱼释放的生态和食品安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总论     
010969transfer水产养殖基因转移技术=Genetechnology及n squaeulture〔刊,英]/Levy JA,Marins LF,SallChezA//Hydrobiologia一2000,420(1)一91一94 水产养殖基因转移技术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给另一种生物以改良其特性,诸如提高生长率、饲料利用率、抗病、以及拓宽生态范围等。转基因生产鱼的程序如下:(1)设计构成遗传DNA;(2)将基因转移给胚细胞;(3)筛选转基因鱼;(4)测定转基因的表现与表型;(5)研究遗传;(6)筛选转基因稳定线。遗传改变生物特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环境有所威协,有利亦有弊。由于生产的转基因鱼供人类消费,…  相似文献   

15.
东海 《现代渔业信息》2006,21(10):30-31
转基因动物工程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遗传育种新技术。我国在转基因鱼研究领域率先进行鱼类转基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关转基因鱼可能有安全性问题,已受到许多育种学家的极大关注。中国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么宗利先生研究认为。转基因鱼安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人们对高蛋白食品要求的增加,可以预期水产养殖业将逐渐承担起满足人类需求的重任。因而培育个体大、生长迅速的鱼类优良品种,其经济价值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体外进行DNA操作已成为现实。转基因鱼的出现就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研究方面的应用实例。目前,转基因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加速生长、抗病性及抗低温能力提高等方面。已有的成果表明,这是创造鱼类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将构建携带H1启动子的肌肉生长抑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导入鲤受精卵核区附近,获得了一批具有RNAi表型的转基因鲤,PCR和分子杂交检测证实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鱼的基因组中,阳性率为32.78%;一龄鱼的生长实验表明,转基因鲤比普通鲤平均生长快0.99倍,其体高和体厚分别平均增长0.22和0.26倍,其中有31.82%的群体平均体厚是普通鲤的1.6倍。结果显示,该质粒表达的发夹环型dsRNA可以有效降解其转录产物,对阻抑肌细胞中同源基因的表达、鲤肌肉的再生能力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抑制作用表现为鲤背部肌肉增厚、体质量增加,说明该基因经转录产生的双链RNA在鲤体内具有RNAi效应。RNAi技术为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转基因鲤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动物的大部分实验都是用实验室的小鼠来完成的,因为它具有形体小,易饲养生活周期短,后代数日多的优点。转基因鱼研究也需要一种饲养条件要求简单,性成熟早,繁殖周期短,产卵易控制的小型鱼类作为实验模型鱼,以能方便地测定构建的基因表达,转录功能等,日本几个实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莉  胡佐忠 《畜禽业》2005,(5):20-23
转基因动物是现代生物技术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研究领域,目前已有转基因小鼠、猪、牛、鱼、鸡等多种转基因动物问世。文章论述了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原理、技术方法,以及转基因动物应用的领域,如生产药用蛋白、抗病育种,作为器官移植供体等,同时也指出了转基因动物存在的不足,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灯笼鱼科鱼类种类繁多, 且同属鱼类形态学相近, 因此利用分子标记对灯笼鱼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具有重要价值。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 b 基因(Cyt b)和 12S rRNA 基因在灯笼鱼科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 对西北太平洋采集的 56 尾灯笼鱼进行扩增, 并进行序列对比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 采集的样本包括 6 种灯笼鱼, 分别为瓦氏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长体标灯鱼(Symbolophorus californiensis)、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细泰勒灯鱼(Tarletonbeania crenularis)、日本背灯鱼(Notoscopelus japonicus)以及某背灯鱼属鱼类(Notoscopelus sp.)。 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 基于 Cyt b 基因的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比基于 12S rRNA 基因的更大。比较灯笼鱼科 2 种基因序列的结构特征, 发现 Cyt b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5 倍, 12S rRNA 基因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 26 倍, 均符合作为 DNA 条形码的基本要求。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每种灯笼鱼均能形成独立分支, 2 个基因均能对 6 种灯笼鱼类进行鉴别; 但在 Cyt b 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中, 每种鱼类能更好与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进行聚类。综上所述, Cyt b 和 12S rRNA 作为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对灯笼鱼科鱼类物种进行鉴定, 且 Cyt b 基因在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上具有更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