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足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足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设7组,盐度实验在2~32.1‰范围内设16个梯度,光照分为自然光和黑暗两组。实验显示:10℃以上海蜇无足囊繁殖迹象,15~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海蜇足囊繁殖能力增强;6‰以下盐度,海蜇不能进行足囊繁殖,20~22‰是海蜇足囊繁殖的最适盐度;黑暗有利于足囊繁殖。温度是足囊繁殖的关键因子,盐度和光照是足囊繁殖的充分条件。作者认为,适宜的环境因子是海蜇螅状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尽管足囊可以抵御外界的恶劣环境,但足囊形成并非需要不良环境因子诱导,足囊繁殖是海蜇螅状体一种正常的无性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2.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蜇足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男  蒋双 《水产科学》1997,16(1):1-8
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足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 ̄30℃范围内设7组,盐度实验在2 ̄32.1‰范围内设16个梯度,光照分为自然光和黑暗两组。实验显示:10℃以上海蜇无足囊繁殖迹象,15 ̄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海蜇足囊繁殖能力增强;6‰以下盐度,海蜇不能进行足囊繁殖,20 ̄22‰是海蜇足囊繁殖的最适盐度;黑暗有利于足囊繁殖。温度是足囊繁殖的关键因子,盐度和光照是  相似文献   

3.
以海蜇新生螅状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高温(室内恒温、夏季常温、夏季高温)、3种饵料投喂频率(无饵料投喂、每7 d投喂1次、每2 d投喂1次)及其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个体生长和足囊繁殖的影响,试验持续45 d。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饵料投喂频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P<0.05);而高温、饵料投喂频率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相对生长率(P<0.05);各高温组中螅状幼体生成的足囊数均随饵料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多;足囊萌发率最多出现在夏季常温-每7 d投喂1次组,平均为34.34%;饵料投喂频率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显著(P<0.05),高温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尽管高温条件下海蜇螅状幼体死亡率高,但存活的螅状幼体足囊繁殖速度快,足囊繁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可能是螅状幼体应对高温死亡率增加的一种繁殖策略。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海蜇育苗技术和准确预报苗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营养条件对海蜇螅状体形成足囊及足囊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平 《水产学报》1990,14(3):206-211
用卤虫(Artemia)无节动体作为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螅状幼体的饵料,按不同投饵频次划分为7个营养水平,考察不同营养水平对海蜇螅状体形成足囊及足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条件不仅对螅状体形成足囊的数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足囊萌发也有明显的间接影响。在具备丰富的营养条件下,螅状体形成足囊活跃,个体大,易于萌发;缺乏营养则抑制足囊形成,即使形成足囊,个体也小,不萌发或萌发率很低。  相似文献   

5.
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炜  蒋双 《水产科学》1995,14(2):14-16
在温度20±1℃和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螅状幼体的窒息点低于0.10mg·L,直径3.4─10.2mm碟状幼体的窒息点为0.17─0.20mg·L。螅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为2.93μg·d,耗氧率为2.66mg·g·h(干重):直径3.4、4.6和10.2mm碟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分别为4.77、25.41和79.45μg·d,耗氧率分别为4.97、2.46和1.12mg·g·h(干重)。  相似文献   

6.
不同环境对海蜇螅状幼体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条件对海蜇螅状体生长及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有利于海蜇螅状体足囊繁殖,2组实验中螅状幼体出现横裂的个数均随实验天数的增加有增长趋势。2组实验最后的横裂率分别达到83.33%和87.50%;形成4-6个碟状体的螅状幼体在Ⅰ、Ⅱ组中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Ⅰ组横裂过程经历时间集中在4—6天,Ⅱ组横裂过程经历时间多为2~4天。横裂释放完毕之后在最后一个裂节下方的亲本螅状体再生的触手数目可基本确定为8个,由8触手到16触手的转变过程中长势显著。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8.
黄斑海蜇的生态习性及移殖放流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斑海蜇的螅状体及水母体的生存适宜温度、盐度及营养因子进行研究,以探讨黄斑海蜇移植放流的可行性,水螅体及水母体的存活的下限温度用逐步副近法测得,适宜温度通过温度梯度实验测得,同时对螅状体设5个营养级别观察其横裂生殖率。结果表明,黄斑海蜇水螅体10℃以下不能存活,30℃是水螅体存活的最适温度。水母体在温度18-30℃、盐度12-30可正常生长。用黄斑海蜇的水母体做为检验海蜇水母体放流效果的标志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增氧与投饵对海蜇足囊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久置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螅状体足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萌发状况进行了为期1个星期的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海蜇进行横裂生殖苗种生产后的附着基,弃置3个月后其上的足囊仍然具有萌发能力.这些足囊在投饵并充气增氧、仅充气增氧不投饵、仅投饵不充气增氧3种情况下的萌发率分别为69.08%、48.83%、34.90%,充气增氧情况下的足囊萌发率显著高于不充气增氧的情况(P<0.01),投饵情况下的足囊萌发率高于不投饵的情况.结果说明,足囊作为海蜇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策略,其萌发与否在海蜇足囊繁殖过程中更为重要.在溶解氧含量并不成为限制因素的情况下,充气增氧所带来的涡旋水流刺激是促进海蜇足囊萌发更主要的因素,可能和所投喂饵料的体外分泌物一样成为食物丰歉程度的一种信号,进而促进或诱发海蜇足囊的萌发.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海蜇足囊前发率的有效手段,为提高海蜇苗种培育效率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增殖实践中,人工培育出的螅状幼体需要经常进行抽样观察,倒池换水或移养到自然海区暂养。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螅状幼体短时间离水暴露于空气中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对离水的时间长短与螅状幼体成活率的定量关系尚未做过实验。为给螅状幼体培养管理中制定操作规程提供依据,我们就螅状幼体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干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长短对其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江豚的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丕烈 《水产科学》1992,11(6):10-14
本文根据中国各海区和长江产江豚的外形性状差异显著,对Pilleri and Gihr将中国沿海和长江的江豚命名为独立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以及江豚属包含三个种的论点提出异议,作者认为中国江豚应为三个亚种,即指名亚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phocaenoides主要分布于南海;扬子亚种N.p.asfaeorientalis主要分布于东海和长江,北方亚种N.p.sunameri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  相似文献   

12.
乳山湾6—9月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及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5年6~9月对乳山湾东流区进行的6次综合调查结果,着重阐述了乳山湾东流区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对绿素a含量6~9月份平均值为11.16mg/m3,最高值出现在9月中旬,高达45.26mp/m3;估算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432m星C/m2·d;在影响叶绿素a含量分布与变化的环境因子中,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温度、径流和营养盐等关系密切;乳山湾东流区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有机污染在时间上的变化为,7月前呈有机污染不断加剧的过程,到7月整个东流区均达到严重污染水平;7月后是污染程度逐渐减轻的过程,到9月整个东流区水质恢复到较好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在空间上的变化是从湾外向湾内逐渐加剧趋势。6、7和8月整个东流区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但富营养化的程度有所不同,7月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8月较7月减轻,到9月湾内基本恢复正常。与1994年8月比较,1995年8月东流区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加剧。  相似文献   

14.
对乳山湾东流区表层沉积物中有害物质调查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有害物质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在湾顶部虾池排放口附近,硫化物和有机质含量较高。说明养殖排放水对此有影响。不同沉积物类型,对有害物质的积累能力是不同的,一般随沉积物粒度的变细而增大。与评价标准相比,总的看来,沉积物中有害物质含量没有超标,但在丰水期和养殖高峰期,硫化物、Cd、Pb略有超标。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50年代末,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3个时期渤海水文环境的变异。水温变异各季节情况不同,夏季较大,个别海区表层差异可达4℃,其他季节较小,表,底层的差异都在1-2℃之间。盐度80年代后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6.
真鲷亲鱼培育及采卵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1~1994年通过对真细亲鱼的优选和强化培育,获得了良好的产卵效果。本文就亲鱼室内产卵习性、产卵规律以及产卵期卵子的数量、质量、卵径、单位重量卵粒数、孵化率等的变化作了详细论述。结果表明:真细亲鱼经人工强化培育,可有规律地连续产卵,产卵期长达60~75d;产卵量呈抛物线式变化,形成初期、盛期和末期;正常卵率、孵出率、单位重量卵粒数等随产卵期的推移逐渐增高;而卵径则随产卵期的推移逐渐变小,卵径与单位重量卵粒数呈负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0月在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采用Eggers模型现场研究方法在室内对人工培育的真鲷幼鱼(26.33±5.79g)进行了摄食和生态转换效率的研究。真鲷幼鱼的日摄食量12.97gw.w./100gw.w.·d,摄食率3 119.00cal/ind·d,生态转换效率19.40%。真鲷幼鱼的摄食与温度变化显著相关,消化道内含物量与水温的相关关系符合方程DCW=0.023 4·e0.256 3Temp.(P<0.001)。从每日的03∶00始,真鲷幼鱼消化道内含物的量随时间逐渐增加,至17∶30达到最高值,表现出单一摄食高峰,显示出其代表的真鲷黄、渤海种群与东海种群之间存在摄食节律方面的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Eggers模型这一现场研究方法也适于室内研究鱼类摄食,特别对于那些现场不易获得的鱼种,是研究其摄食的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乳山湾海水,底质及贝类体内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1995年6-9月对乳山湾的综合调查,初步摸清了乳山湾海水,底质及贝类体内砷的分布。该水域内砷的浓度范围为0.72-6.80μg/L,其平均值为1.94μg/L;底质中砷的含量范围为5.0-9.6mg/kg,平均值为7.77mg/kg;  相似文献   

19.
大银鱼卵巢的成熟期和产卵类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帼英 《水产学报》1985,9(4):363-368
本文对崇明长江口及金山沿海大银鱼的卵巢进行了周年的组织学观察,将大银鱼的卵巢发育划分为六期,还有重复发育的Ⅵ-Ⅲ′期(或Ⅲ′期)、Ⅳ′期和Ⅴ′期。在生殖时期,至少产二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时间从12月底开始,一直延续到翌年4月。产完卵后鱼体消瘦,不久死亡,寿命仅一年。  相似文献   

20.
黄硕琳 《水产学报》1990,14(1):72-78
一、新海洋法中的渔业规则 (一)1982年海洋法公约中的渔业规则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于1978年底召开,经过长期协商,于1982年4月23日通过了《海洋法公约》,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开始签字,有119个国家立即签了字。到1985年11月为止,共有1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