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42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对象。它在渤海所食物类群,几科没有季节变化,四季都以硅藻类居绝对优势,食物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只有0.5%。它所摄食的食物种类则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12.7%。它的摄食强度以冬季为最高,春,夏次之,秋季最低,它对环境中的饵料浮游植物有  相似文献   

2.
渤海小拟哲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8月至1993年5-6月在渤海调查时取得了大量海洋生物样品,从中获得40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小拟哲水蚤标本,经分析得出:小拟哲水蚤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占其食物组成的99.6%),其中辐射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偏心圆筛藻都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分别占其食物组成的36.8%、30.7%和14.2%。此外,它也摄食少量的甲藻类(0.4%)。它的食物组成是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但不很明显,四季几乎都是以辐射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偏心圆筛藻内主,食物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20%,食物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只有0.5%。它的摄食强度则有显示的季节变化,春季最低,夏季出现第一个高峰,秋季下降,冬季出现第二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渤海桡足类(Copepoda)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渤海11种桡足类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种类即小拟哲水蚤、双刺纺缍水蚤,太平洋纺缍水蚤、墨氏胸刺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刺尾歪水蚤、钳形歪水蚤、汤氏长足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均营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硅藻类为主,其营养级一般为2.0级,仅双刺纺缍水蚤和刺尾歪水蚤由于它们同时摄食少量原生动物中的纤毛虫类(拟铃虫),为2.1级。此外,双刺唇角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均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或称杂食性,它们都以小拟哲水蚤为最重要的摄食对象,又摄食不少硅藻类,其营养级分别达到2.7和2.8级。  相似文献   

4.
博斯腾湖哲水蚤种群消失与池沼公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赖英 《水生态学杂志》2009,30(4):136-139
哲水蚤目(Calanoida)是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主要种类组成之一,也是各种幼鱼和食浮游生物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其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往往直接制约经济鱼类的丰度.哲水蚤摄食浮游藻类、细菌及腐屑,对藻类的生长、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自净起到重要作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有关方法,1984~2006年,以新疆博斯腾湖哲水蚤和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哲水蚤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及对池沼公鱼生物学食性、种群数量进行长期观察,结果表明,在各种食物都比较丰盛时,公鱼摄食哲水蚤的出现率最高(41.6%),池沼公鱼种群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了哲水蚤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黄海中南部鳀鱼各发育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1999~2001年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消化道进行了分析。产卵场的鯷鱼仔稚鱼和越冬场的成鱼都是主要在白天摄食,胃饱满指数白天明显高于夜间。鯷鱼消化道中的食物团几乎全部由浮游动物组成。鯷鱼偏好的食物随鯷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mm的鯷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mm的鯷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剌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域;叉长大于121mm的鯷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Song。  相似文献   

6.
山东半岛南部癆鱼产卵场癆鱼仔、稚鱼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Ti鱼产卵场体长2.5-17.9mm的Ti鱼仔、稚鱼的摄食。Ti鱼仔、稚鱼主要饵料为原生动物的鼎形虫、单角铠甲虫、三角铠甲虫。小型桡足类的卵、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桡足类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和拟长腹剑蚤等小型类桡足类。各种饵料所占的个数的百分比为:鼎形虫2.2%,单角铠甲虫7.6%,三角铠甲虫3.3%,桡足类的卵42.2%,无节幼体30.4%,桡足幼体14.1%,Ti鱼仔、稚鱼的摄食率为16.2%,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在水的中下层进行。由于摄食率低,肠道饱满度差,饥锇可能是引起Ti鱼仔、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两种桡足类对蟹苗池中轮虫的影响及其控制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细巧华哲水蚤和近亲真宽水蚤严重影响轮虫的存活率;采用1.50、1.75,2.00mg/L的敌百虫溶液2~3h能杀死桡足类成体和幼体,但在该浓度下杀灭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则需要7.5~14.5h。用以上浓度的敌百虫溶液浸泡过的近亲真宽水蚤的卵提前同步萌发,据此提出“二次杀灭法”,以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蟹苗池中的桡足类。  相似文献   

8.
海州湾黄鲫幼鱼的食性及其随叉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斌  张波  戴芳群  金显仕 《水产学报》2010,34(6):741-747
根据2008年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黄鲫幼鱼(35~79 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叉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鲫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种,甲壳类(桡足类,磷虾类和糠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占食物总个数的94.65%。优势饵料有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磷虾。黄鲫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叉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叉长的增大,磷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比重从3.57%增加到50.62%,而桡足类的比例则减少。Levin氏标准指数和叉长成反比,说明黄鲫幼鱼随着自身生长发育,其食性逐渐产生特化。黄鲫幼鱼在叉长达到45 mm时,出现了明显的摄食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9.
两种藻类饲喂中华哲水蚤的繁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摄食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后产卵率、孵化率变化。22d的实验时间,摄食三角褐指藻的中华哲水蚤平均产卵率为0.24±(0.07)/d,雌体存活率较低,摄食球等鞭金藻的产卵率为7.84±(1.12)/d,雌体存活亦较高。不论在藻类溶出液和过滤海水中摄食三角褐指藻后所产的卵孵化率都低于摄食球等鞭金藻者。这表明对照球等鞭金藻相比,硅藻三角褐指藻对中华哲水蚤产卵和孵化都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在三角褐指藻细胞内,对桡足类繁殖十分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特定脂肪酸(ω3,ω6)的含量皆较低。  相似文献   

10.
渤海鱼类群落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2009年8月和10月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采用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和功能群划分的方法研究了渤海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结果表明,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虾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其中主要功能群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和虾/鱼食性功能群;主要种类有小黄鱼、蓝点马鲛、斑、赤鼻棱鳀、银鲳和黄鲫。圆筛藻、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磷虾、长额刺糠虾、中国毛虾、甲壳类幼体、日本鼓虾、六丝矛尾虎鱼、小黄鱼、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当前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主要饵料种类。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主要种类数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渤海1982年6月至1983年5月周年大型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的分析,阐述了海区生物量及其主要种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并从比较中看出1983年海区平均生物量比1959年高17.9mg/m~3。渤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主要是以沿岸性低盐种类,如强壮箭虫、真刺唇角水蚤、墨氏胸刺水蚤等为特征。至于外海种类如中华哲水蚤等的出现及分布范围的大小则随黄海32高盐水伸入渤海的强弱而变动。渤海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为一年一个高峰,中华哲水蚤的高峰期为6月;强壮箭虫和真刺唇角水蚤的高峰期均为9月,从而构成渤海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呈双周期型。  相似文献   

12.
乐清湾春季浮游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春季(4月)乐清湾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62种;其中,硅藻144种,占总种数的88.9%,甲藻12种,占总种数的7.4%.浮游动物10类、37种;其中,桡足类19种,占总种数的51.4%.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8.12×104个/m3和37.26个/m3,其空问分布格局均呈由内湾至外湾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国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浮游动物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35和1.16,浮游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更替的现象极显著.乐清湾富营养化严重,可溶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0.756 mg/L和0.038 mg/L.对比历史资料可知,近30年来乐清湾无机氮和磷酸盐呈升高趋势,较1982年同期分别上升112%和131%;同时浮游生物丰度有所下降,且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浮游植物群落仍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而浮游动物群落仍以桡足类为主.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渤海浮游植物有37属102种,其中硅藻门的细胞个数和种数都占绝对优势。季节变化明显,其数量高峰出现在3~4月和7~9月,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与水域中营养盐类含量的分布和变化有关。1982~1983年渤海浮游植物和主要饵料生物的数量比195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饵料基础状况好于1959年。圆筛藻、舟形藻、沟直链藻等是对虾幼体、毛虾、梭鱼的主要饵料,它们的数量分布和变动直接影响到鱼、虾的摄食强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饵料对双刺纺锤水蚤繁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食物浓度为1.0μg C/ml的条件下,研究了硅藻对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繁殖的影响.实验设6个食物处理:三角褐指藻Pt,中肋骨条藻Sc,混和硅藻D-mix,亚心型扁藻Ts,眼点拟球藻No和4种微藻混合DG-mix.16d的室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初始产卵率相比,硅藻中,中肋骨条藻处理产卵率高于三角褐指藻处理,而所有混合食物处理中产卵率均可保持较高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单种硅藻对产卵率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对其他食物的摄食补充而被减弱甚至消除.实验中卵在过滤海水中的孵化率与在藻液中无显著差异,表明硅藻并未释放阻碍卵孵化的代谢物质;各处理间孵化率的差异则证明在该浓度下,藻类对双刺纺锤水蚤孵化率的影响是通过内源(食物)而非外源(胞外分泌物)因素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食性养殖鱼类在其所生活的环境条件中,形成了特有的食性.依成鱼时期在天然条件下的主要食物种类来区分:鲢、鳙属浮游生物食性.鲢鱼食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是各种硅藻、甲藻、金黄藻、黄藻等浮游植物,虽输虫和小型甲壳动物也常在它的肠管中出现,但藻类为其主要食料.鳙鱼食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是输虫、甲壳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虽也有多种藻类出现,但浮游动物为其主要食料.草、鳊、鲂全属草食性.草鱼完全以高等水生  相似文献   

16.
黄海北部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生态特性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了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34种。浮游动物以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桡足类幼虫、棘皮动物幼体、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春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依次为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虫、小拟哲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12.09mg/m~3,平均丰度为15 522.18个/m~3;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18.84mg/m~3,平均丰度为7582.39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为春季较高。黄海北部辽宁沿岸海域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较高。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2.摄食习性克氏原螯虾为杂食性种类。刚孵出的幼体以其自身卵黄为营养;II期幼体能滤食水中的藻类、轮虫、腐殖质和有机碎屑等;III期幼体能摄取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幼虾具有捕食水蚯蚓等底栖生物的能力;成虾的食性更杂,能捕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幼体、水草、植物的根、茎、叶、水底淤泥表层的腐殖质及有机碎屑等。表1和表2为克氏原螯虾的食物组成、摄食率情况比较。  相似文献   

18.
5种饵料动物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种饵料动物(卤虫无节幼体、强化后的卤虫幼体、中华哲水蚤、短额刺糠虾、强壮藻钩虾)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旨在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5种动物饵料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氨基酸、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种动物饵料水分含量为87.83%~92.89%,灰分含量为1.69%~4.12%,粗脂肪含量为0.55%~1.36%,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含量最高(1.36%湿重);粗蛋白质为4.25%~8.74%,含量以短额刺糠虾最高(8.74%湿重)。均含有20种氨基酸,结构较为合理,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综合氨基酸含量及评价来看,5种饵料动物中营养价值最高是短额刺糠虾,然后依次是卤虫无节幼体、强化后的卤虫幼体、中华哲水蚤、强壮藻钩虾。检测到23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脂肪酸总量的23.21%~41.03%,中华哲水蚤短额刺糠虾强壮藻钩虾卤虫无节幼体强化后的卤虫幼体(P0.05);其中EPA和DHA,除卤虫无节幼体含量较少(3.96%、0.22%)外,其他4种饵料中含量丰富,其中中华哲水蚤(13.89%、21.88%)和短额刺糠虾(17.79%、15.97%)最为丰富。由此可见,5种饵料动物富含蛋白质、脂肪,均符合作为饵料动物的基本营养需求,其中中华哲水蚤和短额刺糠虾营养价值最佳。  相似文献   

19.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80mm后有明显的增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体长达到8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可以认为,小黄鱼幼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春季东海区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 2 0 0 3年春季东海区 (2 7°0 0′~ 34°0 0′N)禁渔线附近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 ,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海域的浮游动物分为 5个群落。群落Ⅰ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尖额唇角水蚤和强壮箭虫 ;群落Ⅱ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小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 ;群落Ⅲ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普通波水蚤 ;群落Ⅳ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和五角水母 ;群落Ⅴ的优势种为 :孔雀唇角水蚤、丹氏纺缍水蚤、中华哲水蚤和刺尾纺缍水蚤。另外 ,在春季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的可集中体现在纬度因子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