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发现Ulva linza的生活史包括单性生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三种方式.单株培养时,发现有些配子体通过放散两鞭毛的配子完成单性生殖;有些孢子体通过放散两鞭毛或四鞭毛的中性游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同时,有性生殖则由配子体和孢子体相互交替完成;多株培养时,雌雄异体的配子体成熟后,分别放散两鞭毛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接合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孢子体,孢子体成熟后放散四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运动一段时间后固着,随后发育成配子体.Ulva linza的生活史是单倍的配子体与二倍的孢子体相互交替的同形世代交替.在Ulva linza的生活史中,无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占有优势.因为不论是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的游孢子还是单性生殖过程中的配子,一经附着即可生长,无须经过有性生殖雌雄配子的接合过程,这就缩短了繁殖周期,加之配子囊和孢子囊放散配子和孢子的数量很大,在海况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使Ulva linza大量繁殖,从而可能成为"绿潮"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萱藻生活史中盘状体阶段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6年3-5月在大连沿海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Lyngbye)Link]的繁殖期内,采集具有多室配子囊的成熟萱藻,采用阴干刺激方法获得配子并在室内培育形成盘状体.观察结果显示,在20℃和15℃下,盘状体表面细胞生长出丝状体和叶状体.叶状体经生长后沿藻体纵轴裂开又形成了丝状体.丝状体上与基质接触的细胞进行放射状分裂形成盘状体,未与基质接触的细胞在继续分裂增加藻体长度的同时,在丝状体上形成了许多节状细胞团,节状细胞团与基质接触后向周边分裂又形成了盘状体.由丝状体形成的盘状体在15℃和10℃下培养2个月后形成了单室孢子囊.单室孢子囊成熟后经阴干刺激可放出游孢子,游孢子附着后萌发为直立管状萱藻幼苗.实验结果表明,在萱藻生活史中的盘状体阶段还存在盘状体→丝状体→盘状体与盘状体→叶状体→丝状体→盘状体2个循环.盘状体阶段这2个循环的存在,改变了从配子或合子获得盘状体的单一途径.利用丝状体游离培养生长速度快以及节状细胞团切碎后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盘状体的特性,在室内进行人工增殖丝状体,当节状细胞团出现后将丝状体切碎,可以获得大量盘状体,通过室内培养使盘状体形成孢子囊并放出孢子,经孢子采苗后在室内培育出萱藻幼苗.本研究旨在为萱藻人工育苗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长石莼(缘管浒苔)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发现缘管浒苔的生活史包括单性生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三种方式。单株培养时,发现有些配子体通过放散两鞭毛的配子完成单性生殖;有些孢子体通过放散两鞭毛或四鞭毛的中性游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同时,有性生殖则由配子体和孢子体相互交替完成;多株培养时,雌雄异体的配子体成熟后,分别放散两鞭毛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接合成合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孢子体,孢子体成熟后放散四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运动一段时间后固着,随后发育成配子体。缘管浒苔的生活史是单倍的配子体与二倍的孢子体相互交替的同形世代交替。在缘管浒苔的生活史中,无性生殖和单性生殖占有优势。因为不论是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的游孢子还是单性生殖过程中的配子,一经附着即可生长,无须经过有性生殖雌雄配子的接合过程,这就缩短了繁殖周期,加之配子囊和孢子囊放散配子和孢子的数量很大,在海况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使缘管浒苔大量繁殖,从而可能成为“绿潮”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杂交品系“玉带1号”为研究对象,根据孢子囊形成过程中的外观形态,将孢子囊形成与发育过程分为5个阶段,系统观察了孢子囊形成过程中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结构变化,研究了孢子囊发育不同阶段生理生化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孢子体表面依次出现光滑、磨砂、突起、破皮和光滑等表观现象,伴随着表皮细胞的突起、隔丝的伸长、孢子母细胞的分化与发育,以及游孢子的形成和释放等组织变化过程;另外,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海带孢子体对氮的积累持续增加,蛋白含量呈先显著增加到释放游孢子阶段又有所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孢子囊形成初期,其含量呈先上升到后期又有所下降;不同抗氧化酶在孢子囊形成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存在差异,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MDA)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海带杂交品种孢子囊形成过程及生理生化特征的理解,可为海带杂交品种孢子囊的人工诱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够节约制冷成本,合理延长种海带在海上的预留时间,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20、21、22、23、24℃)和培养时间(4、8、12、16d)对两个海带品系(“205”和“C033”)孢子放散能力及胚孢子萌发率、受精率、雌配子体发育和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海水温度达到24℃时,孢子囊几乎丧失了放散能力,20-23℃的游孢子放散量差别不显著.在相同温度下,孢子囊培养时间为12、16d的胚孢子萌发率大于4、8d;同时,孢子囊培养16d的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具有最小值.在相同培养时间下,23℃(或24℃)的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远远小于20-22℃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带雌配子体大小与幼孢子体大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果显示,当温度达到23℃或培养时间达到16d时,海带孢子囊受到了胁迫,不利于雌配子体的发育和幼孢子体的生长.温度对孢子囊的作用更迅速,而时间对孢子囊的作用较为缓慢,可能是一种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够节约制冷成本,合理延长种海带在海上的预留时间,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20、21、22、23、24℃)和培养时间(4、8、12、16 d)对两个海带品系("205"和"C033")孢子放散能力及胚孢子萌发率、受精率、雌配子体发育和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海水温度达到24℃时,孢子囊几乎丧失了放散能力,20–23℃的游孢子放散量差别不显著。在相同温度下,孢子囊培养时间为12、16 d的胚孢子萌发率大于4、8 d;同时,孢子囊培养16 d的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具有最小值。在相同培养时间下,23℃(或24℃)的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远远小于20–22℃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带雌配子体大小与幼孢子体大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果显示,当温度达到23℃或培养时间达到16 d时,海带孢子囊受到了胁迫,不利于雌配子体的发育和幼孢子体的生长。温度对孢子囊的作用更迅速,而时间对孢子囊的作用较为缓慢,可能是一种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室培养和显微观察,描述了孔石莼同形世代交替各个阶段的发育情况。雌雄异体的配子体成熟后,放散两鞭毛的配子,雌雄配子接合成合子进而发育成孢子体,孢子体成熟后放散四鞭毛的游孢子,游孢子固着后,可直接发育成配子体。其同形世代交替是单倍体的配子体与二倍体的孢子体相互交替。  相似文献   

8.
温度、光照强度对舌状蜈蚣藻早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红藻。文章研究了不同的温度(15℃、20℃、25℃和30℃)和光照强度(500 lx、2500 lx、5 000 lx和10 000 lx)对舌状蜈蚣藻早期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舌状蜈蚣藻适合果孢子发育为盘状体的条件为温度25℃、光照5 000 lx。果孢子在25~30℃条件下首先形成盘状体,15℃下形成最慢;盘状体在25℃首先长出直立枝,其次是20℃、15℃和30℃。果孢子在5 000~10 000 lx的光照强度下首先形成盘状体,2 500 lx次之;在盘状体发育过程中较高光强可以促进盘状体的生长发育,低光强培养条件显著抑制了盘状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对条斑紫菜和坛紫菜的果孢子、丝状体以及壳孢子的核分裂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两种紫菜染色体数分别是3和5,从果孢子萌发到壳孢子萌发阶段为二倍体核,核分裂都具同源染色体配对特征。在果孢子萌发和营养藻丝、孢子囊枝和壳孢子囊细胞分裂中,分裂前期末同源染色体紧密配对聚合,进入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上排列,同源染色体仍一一对应,后期染色单体分离。在壳孢子萌发的核分裂中,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更加紧密,中期过程出现联会染色体分离的特征,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显示减数分裂特点。本文还讨论了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对观察研究紫菜二倍体细胞核分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温度、光强和密度对条斑紫菜壳孢子放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玲  何培民 《海洋渔业》2004,26(3):205-209
在实验室内可控条件下,用充气培养的条斑紫菜成熟的壳孢子囊枝作材料,研究温度(5~20℃),光强(5~115μmol/m^2.s)和壳孢子囊枝的密度(0.075~1.709mg/ml)对壳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20℃范围内,壳孢子均可以放散,温度越低,壳孢子开始放散得越早.但高峰期不明显,且放散的周期很长;20℃是最适宜的放散温度,放散的壳孢子数量多,放散集中。(2)壳孢子的放散在低光强和高光强条件下都较差,57μmol/m^2.s条件下壳孢子放散量多而集中。(3)壳孢子囊枝的密度影响壳孢子放散,低密度条件下壳孢子放散快但总量少;密度太高.壳孢子放散极其缓慢;适宜的壳孢子囊枝密度有利于壳孢子放散。  相似文献   

11.
贝壳紫菜单孢子和叶状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家海 《水产学报》1996,20(2):132-138
贝壳紫菜的叶状体是由丝状体直接产生的。通过试验,笔者发现贝壳紫菜生活史中虽没有壳孢子,但存在着单孢子。由单孢子萌发发生的叶状体在形态上与由丝状体直接发育而来的叶状体相似,而前者的生长速度较后者快。经Wittmann氏染色法染色,1-3细胞期的单孢子幼叶状体的细胞间不存在胞间联系。本种的单孢子囊仅出现在叶状体成熟阶段,在幼苗期未发现有单孢子放散。由于在贝壳紫菜的生活史中存在果孢子和单孢子而没有壳孢子  相似文献   

12.
为进行经济海藻枝管藻细胞壁多糖和胞外多糖的超微定位,本文以钌红电镜细胞化学方法制备枝管藻透射电镜样品。结果表明,钌红染色方法不仅比常规电镜制样方法能够更完整地显示海藻细胞壁的超微结构,而且使枝管藻多糖在细胞壁内、外的分布在透射电镜下直观可见:细胞壁内的多糖物质主要呈多层紧密排列的微纤维状,细胞表面的多糖物质则呈松散的网状。本结果为研究海藻细胞壁的超微结构和海藻吸附重金属的作用部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坛紫菜壳孢子萌发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为减数分裂,结束后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不同的四分体,随后由这个四分体发育成一个基因型嵌合的叶状体。由坛紫菜与长紫菜种间杂交所产生的杂合丝状体成熟后释放出壳孢子,后者在分裂初期出现了大量的细胞崩溃死亡,通过对单个的壳孢子萌发体进行定点跟踪观察后发现,细胞崩溃死亡不仅会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直接产物即处于二细胞期、三细胞期、四细胞期的萌发体,当细胞数大于4个的萌发体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也会出现细胞崩溃死亡。绝大部分的壳孢子能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处于二细胞期的萌发体,随后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处于三细胞期或四细胞期的萌发体。培养4 d,78.6%的壳孢子已发育成含2~4个细胞的萌发体,其余为未分裂的壳孢子萌发体;在含2~4个细胞的萌发体中未出现细胞崩溃死亡的萌发体的百分率为99.7%,0.3%的个体出现了细胞崩溃死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大多数处于二细胞期的萌发体发育成处于三细胞期和四细胞期的萌发体,而大规模的细胞崩溃死亡也出现在处于三细胞期和四细胞期的萌发体中。培养14 d,处于三细胞期和四细胞期的萌发体的百分率分别为38.6%和37.2%,它们当中含有崩溃死亡细胞的个体百分率分别为99.5%和99.2%。此外,8.9%的萌发体能够发育成含4个以上细胞的个体,但在随后的有丝分裂中也出现了细胞崩溃死亡现象。培养35 d,大部分的萌发体其体细胞已全部崩溃死亡,但仍有约1%的萌发体能成活下来,可它们并非是由一个完整的四分体发育而来,而是由四分体中的1~2个成活细胞发育而来。培养45 d,可把成活体的形态和颜色分成类亲本型和重组型两大类。研究表明,利用紫菜种间杂交的后代在壳孢子萌发初期会出现细胞崩溃死亡的现象,不仅可以用于辅助更精确地鉴别物种,而且可以从其成活后代中筛选出具有重组优势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4.
张雯  王宏伟 《海洋渔业》2012,34(1):83-88
对我国大连沿海地区的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和扇形海柏(Polyopes affinis)进行了外部形态和孢子萌发类型的比较研究,其结果如下:(1)海柏藻体呈亚二叉分枝,上部叉分的距离较近,下部枝距较远,藻体上有轻微缢缩并偶有小育枝;扇形海柏藻体数回叉状扇形分枝,分枝处基部不缢缩或略微缢缩,下部为圆柱形,往上分枝轻度或中度扁压,藻体上多有小育枝。(2)海柏与扇形海柏孢子萌发类型均属于间接盘状型。海柏孢子萌发时,先形成基细胞,再分裂形成盘状体,不出现丝状体。扇形海柏孢子萌发时,形成基细胞后,继续分裂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基细胞逐渐延长先形成丝状体,末端细胞不断分裂,总体积膨大,丝状体逐渐变短消失,最后形成盘状体;第二种情况是在基细胞形成后,原位呈十字型分裂,形成盘状体,无丝状体形成。海柏在辽宁沿海为首次发现,是该领域的一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5.
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连续3年的鼠尾藻生产性育苗试验,证明在北方海区提前育苗技术可行。该技术克服了鼠尾藻种苗繁育过程中难以培育出大苗的难题,通过提前50d采苗,缩短室内培育周期,采用种菜人工促熟方法,结合室内及海上培育、管理的各种技术措施,得到的种苗健壮、均匀,整齐。共培育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3373.7万株,经海上中间培育3个多月后,幼苗直立枝数量3~4根、长度可达4~6cm。  相似文献   

16.
坛紫菜优质新品系(Q-1)主要经济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杂交选育的坛紫菜优质品系(Q-1)和人工养殖的坛紫菜(对照组)进行叶状体生长、藻体厚度、4种色素含量、粗蛋白、氨基酸含量的测定以及丝状体的生长发育等实验。结果表明,(1)(Q-1)F2、F3叶状体生长迅速,不易成熟;3~4cm的F。叶状体经过10~15d的培养,平均日增长量高达(8.33±1.01)cm,分别为父、母本的1.4和2.7倍;(2)F3叶状体在第1次剪收时藻体厚度为(21.0±1.5)μm,仅为对照组厚度的52%,第2次剪收时为(25.6±1.9)μm,为对照组的56%;F2剪收1次后藻体的长度、宽度和鲜重平均日增长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1、2.4和2.2倍;(3)F2叶状体的总藻胆蛋白含量为(109.52±0.94)mg/g,为对照组的1.6倍;粗蛋白的含量高达(41.71±.11)g/100g,比对照组高27%;F。叶状体第1次剪收时叶绿素a的含量高达(7.66±0.19)mg/g,比对照组高13%;(4)F3叶状体第1次剪收时呈味氨基酸中鲜味氨基酸与甜味氨基酸的总量为2.49g/100g,为对照组的1.8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5.66g/100g,比对照组高13%;(5)(Q-1)和对照组的丝状体在29℃分别培养30~40d时,90%的营养藻丝发育成孢子囊枝。  相似文献   

17.
以成熟的鼠尾藻生殖托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3~23℃)、光照度(3000~12000lx)和光照周期(15L∶9D,12L∶12D,9L∶16D)对鼠尾藻排卵及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在20~23℃范围,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在3000~12000lx范围内,光照度越高,越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光周期不是影响卵子排放的主要因素,光照度是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制约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关键因子,水温低于16℃时不利于幼孢子体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角叉菜的室内人工育苗做了初步的研究,详细描述了角叉菜孢子的附着与萌发、盘状体和直立枝的生长过程。研究了温度、光照和不同采苗期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及温度、光照等条件对角叉菜盘状体和直立枝生长的影响,确定了角叉菜采苗的适宜季节为9~10月,幼体适宜生长的温度与光照条件为20~25℃和3000~4000Lx。以维尼纶苗帘和虾夷扇贝壳为附着基,开展了角叉菜的人工采苗,30天后培育出角叉菜的幼体,下海养殖,结果表明,在室内开展角叉菜的人工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Nucleotide sequences in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1 region derived from dried nori products produced in Japan,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were compared. Thalli contained in the Japanese products were genetically homogenous, and their nucleotide sequences in ITS-1 were identical to those of the reference strains of Pyropia yezoensis f. narawaensis. In Chinese products, the thalli were related to P. yezoensis strain Minomiasakusa. In contrast, the thalli in the Korean products were 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and several different P. yezoensis strains and other Pyropia spp. were used for dried nori products. In some thalli produced in both China and Korea, the DNA sequences of the ITS-1 region were identical with that of Japan, suggesting that the cultivar strains might have been transplanted from Japan to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432-bp-long nucleotide sequences in the ITS-1 region of thalli derived from Japanese origin were cleaved to two restriction fragments at 154 and 278 bp by cleavage of PCR-amplified products using MspI. Conversely, almost all of the corresponding sequences derived from China and Korea were lacking MspI or other restriction patterns, except for nori products from some areas that cultivate a closely related strain to the Japanese cultiv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