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鳝无公害养殖病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对于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及水产动物的无公害养殖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是从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向以生物制剂和免疫方法,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机能,选育抗病品种,采用生态防治病害等进行综合防治为主,使产品成为绿色产品。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水产养殖集约化高密度养殖规模扩大,养殖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病原微生物种类增多和传播速度加快.与此同时盲目用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增加,病害问题日渐严重.怎样才能够保持水产养殖健康、稳定的发展,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微生态制剂建立单个养殖池塘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不但可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养殖生物免疫力,而且可减少疾病发生,维持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正>防控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大概有三条途径:生态防控、免疫防控和药物防控。面对我国当前水产养殖的实际状况,实施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生态防控和免疫防控,尚存在水产养殖业者无法克服的一些困难。由于部分水产养殖业者预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意识比较薄弱,水产养殖动物  相似文献   

4.
渔业纵览     
<正>中国渔业政务网协办http://www.cnfm.gov.cn江西省铜鼓县建立水产养殖微信群远程诊断病害服务渔业发展今年以来,铜鼓县畜牧水产局积极利用手机高科技性能、网络视频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水产养殖病害诊断微信群,使水产养殖户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渔业专家的技术指导,有效提高了渔业病害预警、病害测报、远程诊断和病害防治水平,减少水产养殖户因水产养殖病害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有20余户专业水产养殖户加入该群,覆盖全县9个乡镇,形成  相似文献   

5.
<正>2.缺乏有效防控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实用技术对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的防控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三个方面:免疫防控、药物防控和生态防控。(1)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实施免疫防控的条件尚不具备:缺乏有效的水产用疫苗。由于我国水产养殖品种和疾病种类多,迄今为止已经获得生产许可的水产用疫苗数量和种类非常有限。对于水产养殖动、植物的大多数严重病害,尚无可用的疫苗。实施免疫预防的基础薄弱。我国水产养殖地域辽阔,养殖对象众多,养殖环境差异巨大,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不同养殖区域即使引起相同疾病的病原生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健康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环境和养殖水域的水质日趋恶化,制约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为此,有关渔业主管部门开始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所谓健康养殖,就是通过投放无疫病苗种,采用合理养殖模式并加强对投入品的管理,控制养殖环境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良好的生长和发育状态,以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使用微生态制剂是实施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解剂、益生素、促生素、增生素、生菌素等,它是在微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渔业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渔业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产动物(本文特指鱼、虾、蟹、鳖)病害不断增多,已成为制约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生态渔业室的科技人员,在渔业科研和生产中致力于发展生态渔业,保护渔业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水产动物病害的生态防治,积累了一整套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水产养殖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水域的污染日益严重,养殖病害频繁发生。若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其它化学药物来防治水产病害,容易引发一系列水域生态环境和水产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提高水产养殖对象的免疫力,是减少水产病害,保证水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但是水产病害一直是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治疗和预防鱼虾贝类的疾病,广泛使用各种化学药物和抗生素。长期用药,不仅使病原菌的抗药性越来越明显,而且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养殖和科学防治成为水产养殖面临的迫切问题。在长期的养殖活动中,发现采用中药如黄连、大黄、板蓝根等对水产病害有一定的防治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夏季高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贵雄 《河北渔业》2007,(5):27-29,37
炎热的夏季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是水产病害多发、鱼类死亡率高的阶段.如何搞好夏季的水产养殖和病害防治工作,减少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是广大养殖户和水产技术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1].本人就多年来在实际中遇到和处理过这方面问题的经验来谈一下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渔政执法中的水产养殖执法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渔业大国。但随着养殖规模的膨胀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养殖秩序混乱、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养殖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家将水产养殖业执法正式纳入渔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启动了以生态安全和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水产养殖执法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入世后我国动物疫情透明化管理的需要、为使广大从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教学、研究人员及时掌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流行情况,指导水产养殖生产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2004年我们开辟水产养殖病情测预报专栏,旨在改变传统的病害防治观念,树立新的水产养殖预防疾病观念、树立水生动植物保护观念、树立公共卫生观念、树立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观念、树立依法治病的观念,从而提高人们对养殖疾病的控制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因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水产科技情报》是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学会主办的水产技术类杂志。主要栏目:综述、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产饲料、病害防治、渔业环境、专题讲座(以特种水产养殖为主)、观赏鱼和水族生态、渔业简讯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环境和养殖水域日趋恶化,水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由此引发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保障水体生态平衡,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已成为目前水产养殖的工作重点,也是今后水产养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一、应对水产品药物残留的技术措施 要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环境-水产养殖-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采取免疫防治、病害预警并结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实现水产养殖"少用药、不用药,绿色安全无药残"目标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凡 《福建水产》2012,34(3):245-248
根据2002—2011年福建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结果,总结分析了福建省主要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情况和流行特点,结果表明,福建省水产养殖病害发病周期长、范围广,且病害种数逐年增多;回顾近10年测报工作,福建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在建立测报网络、提高测报队伍素质、强化病害测报工作机制和测报防治结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针对目前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存在经费缺乏、测报队伍不稳定、基层技术力量薄弱和监测、诊断手段落后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从养殖环节抓起,加大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科学防治水产养殖病害,科学规范使用渔药和投人品,杜绝使用违禁药物,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推进养殖方式的转变,发展生态健康养殖,邢台市畜牧水产局、邢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结合2010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曹杰英 《河北渔业》2007,(1):39-41,57
1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意义重大 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受环境、养殖密度、养殖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养殖病害呈逐年加重之势,根据对我国30 个省(市、区)74个养殖品种全年的测报显示,2004年我国监测到的水产养殖病害有126种,损失151亿元.河北省监测到水产养殖病害47种,涉及到28个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9.
水产养殖病害精准监测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掌握水生经济动物病害流行规律,提高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预报水平,使广州市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从目前的临床诊断向实验室诊断逐步转变,提高广州市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效果,2008年,广州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以下简称广州中心站)作为农业部在广东省的水产养殖病害精准监测试点之一,在广州市首次进行罗非鱼车轮虫病、链球菌病,斑点叉尾鲴车轮虫病、败血病的精准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水产养殖病害的科学防治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概述了广州市2008年水产养殖病害精准监测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精准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做好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提高病害测报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真实性,更好地服务于渔业生产、服务于渔民。4月2日.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举办了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员培训班,邀请河北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监测总站张志华高级工程师,对来自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民和病害测报员共25人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