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浦毛蟹分布于广西北部湾沿岸河流,其幼体阶段分为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溞状幼体经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在水温17~24℃条件下,溞状幼体期历时16~20天,大眼幼体期历时7~10天。  相似文献   

2.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3.
三、摘要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两年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人工养殖的危害情况,着重探讨描述了中华豆蟹的繁殖、早期发育和幼体发育变态及其生活特点: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6月下旬到10月下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雌雄蟹的特征主要靠腹部的形态来区分。雌性亲蟹在抱卵前已交尾,排卵时即已受精,受精卵附着于雌蟹腹部4对附肢刚毛上进行早期发育。中华豆蟹有14~25%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季节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按不同大小的个体,第一次散籽量为817~11533尾,两次合计散籽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参加繁殖的最小个体一般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个体也参加繁殖。 2.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是指自受精卵到破膜成为第一期溞状幼体阶段,这阶段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渡过的,时间约需一个月左右。卵裂方式为完全均等分裂类型。胚胎发育经过2、4、8、16……多细胞期,再经过囊胚、原肠,逐渐形成原潘状幼体,最后破膜离开母体到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3.中华豆蟹的幼体变态发育是指从溞状一期到幼蟹阶段,这个阶段需经5次蜕皮后才能完成。每蜕皮一次就变态一次,也就分成一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 (1) 溞状幼体:前部宽大,后部细长,外观呈“逗号”状。有头胸甲,头胸甲上无刺,有一对复眼,出现口器和消化器官,靠外界摄食生长。体躯分6节。各对附肢先后出现。共分三期,以两对长附肢末端的刚毛数目为各期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有极强的趋光性,靠附肢及腹部的尾节运动在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2) 大眼幼体:已初具豆蟹的雏型,体型扁平,头胸甲近梯形,一对螯足和4对步足已经出现,眼大。腹部平时伸出,且可以卷曲。这时已降至底栖生活,有弱趋光性,靠腹部各节卷曲,各对附肢及步足的摆动偶而可脱离容器底在水体中游动。 (3) 早期幼蟹:已具豆蟹趋型。头胸甲近方形,额部稍突。一对步足和4对螯足增长。腹部不再伸出或卷曲,紧贴于头胸甲的腹面。已营底栖生活,靠各对步足爬行。有时受水流冲击可在水体中游动,腹部呈锐三鱼形,性别不能区分。再蜕一次皮,成为幼蟹,雄性腹部的附肢伸长成为交接器,雌雄性征出现。  相似文献   

4.
河蟹的脱壳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蟹蜕壳是蜕去坚硬的外骨骼,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蜕壳既是身体外部形态的变化(主要指幼体),也是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理活动;既是一次节律性生长,又是一场生理上的大变动。河蟹蚤状幼体经过5期蜕皮蜕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蜕变为1期幼蟹。河蟹在性腺发育到一定程度进入生殖前的生殖蜕壳为一生中最后一次蜕壳。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养殖经济品种。河蟹通过海水繁殖,第Ⅴ期溞状幼体经3~5 d发育蜕皮后即变态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大眼幼体呈龙虾型,既可游泳、又可爬行,体形扁平,胸足5对,具有大螯和口器,杂食偏肉食性,可主动捕食大型浮游动物。大眼幼体已具备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经过几天的逐步淡化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锯缘青蟹幼体存活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曾朝曙  李少菁 《水产学报》1992,16(3):213-221
锯缘青蟹溞状幼体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25—30℃。在该范围内,随着幼体发育,其生存最适温度逐渐上升。各期溞状幼体的发育均随温度的提高而加快,从孵化至第一次变态,30℃时平均发育时间比 25℃时短 6天。温度对溞状幼体的变态过程亦有明显影响,水温大于或达到 30℃时不利于变态的进行,但变态后的大眼幼体对高温适应力增强,35℃时仍可正常生长发育。不同批孵化的幼体在相同温度下存活与发育有明显差异。在对后期溞状幼体相对不适的 25℃下,溞状幼体发育期数变异的出现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眼斑猛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雅友 《水产学报》2006,30(1):42-49
通过对眼斑猛虾蛄(Harpiosquilla annandalei)幼体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在显微镜或解剖镜下系统地观察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并描图。眼斑猛虾蛄假蚤状幼体经11次蜕皮,在水温24~27℃,盐度25.4~29.0的条件下,历时49d,发育变态成仔虾蛄;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体长1.75~1.83mm,头部有一长额角,头胸甲形状似龟壳,有1对腹侧齿,四角有刺,后部中间有一较长棘刺;第Ⅵ期头胸甲形状渐变成梯形,腹侧齿5对,第一触角中鞭萌芽,第二触角内肢发育呈短芽状,第Ⅷ期头胸甲左右两侧边缘开始渐向下弯卷;第Ⅺ期(Z11)体长15.10~17.20mm,第二触角内肢发育成鞭状且分为14~16节,尾肢外肢2节,内肢1节;Ⅰ期仔虾蛄体长14.50~16.10mm,长额角消失,头胸头形状仍为梯形,但光滑无腹侧齿,前侧角圆形,后侧角有二个缺角,这是该种的特征,后部中间棘刺消失,头胸甲占体长的比例明显缩小,形似成体虾蛄。眼斑猛虾蛄的幼体与黑斑口虾蛄的幼体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头胸甲与体长的比例,头胸甲的长宽比及第二触鳞片刚毛数和尾节的侧小齿、中间小齿和亚中间小齿的齿数。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孙颖民  闫愚  孙进杰 《水产学报》1984,8(3):219-226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作了形态描述。据观察,潘状幼体阶段蜕皮4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在22—25℃的条件下培养,自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1期幼蟹,需经15—18天。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幼体刚从卵孵出时呈潘状,称溞状幼体。这是罗氏沼虾整个生命周期中唯一在咸淡水中度过的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幼体要求一定的盐度、温度、饵料和氧量等,才能完成多次蜕皮,变态成幼虾。因此,观察幼体阶段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研究它的生活习性,以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这对提高幼体质量,提高幼体培育成活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三疣梭子蟹的一生中要经过胚胎、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及成蟹等各个发育阶段,其中幼蟹与成蟹阶段在形态上已基本相同。溞状幼体是孵化后的第一个阶段,蟹体略呈三角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且头胸部具额棘、背棘各1根,侧棘1对,腹部细长,分节;有1对复眼;游泳活泼,在水体上中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南沼虾的幼体发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以蜕皮次数为依据,将海南沼虾幼体分为11期。当水温28℃、盐度15‰时,幼体在变态时需蜕皮11次,约21~25天。根据此法分类,前5期同期幼体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之后几期就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及仔蟹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地研究了该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前体出现于心跳期胚胎,由卵黄囊特化而来,为1对囊状结构,此阶段首次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胚胎孵化后,随着幼体的发育,肝胰腺由最初的1对囊状结构逐渐分叶生长。从Ⅰ期溞状幼体至Ⅴ期溞状幼体,肝胰腺分叶数量分别为4-6-8-12-12,肝胰腺细胞高度由(12.63±4.91)μm增至(44.16±13.57)μm。肝胰腺中的细胞组成也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完善,Ⅱ期溞状幼体的肝胰腺中首次出现E细胞和B细胞,Ⅲ期溞状幼体肝胰腺中首次出现F细胞,而R细胞直到Ⅱ期仔蟹才首次出现。从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肝胰腺细胞高度由(44.93±18.27)μm增至(56.38±5.69)μm。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光照对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亲虾抱卵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正常光照组(12L∶12D)亲虾的抱卵率与全暗(黑)组进行对比,发现正常光照组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率为(95.8±3.6)%,而全暗(黑)组的抱卵率为0,正常光照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全暗(黑)组(P0.05),表明适宜的光照强度对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还对比分析了投喂不同生物饵料对红条鞭腕虾溞状幼体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投喂丰年虫(Artemia nauplii)和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38.3±2.3)%,幼体经过25~29 d全部发育成仔虾;而单一投喂丰年虫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为(26.8±4.9)%,幼体经过37~41 d全部发育成仔虾;混合组的溞状幼体成活率显著高于单一组(P0.05),且其幼体的生长周期也明显短于单一组,表明投喂丰年虫和蒙古裸腹溞混合饵料比只投喂丰年虫饵料更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发育。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和详细描述了红条鞭腕幼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将它分为溞状幼体1~9期等9个不同时期,幼苗经过9期溞状幼体期后通过蜕皮最终变态为红条鞭腕虾仔虾。本研究对丰富鞭腕虾属虾类的生殖生物学理论和开展其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甲壳动物幼体蜕皮的调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小明 《水产学报》2001,25(4):379-384
甲壳动物生长发育总是与蜕皮联系在一起的 ,而其胚后发育具有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幼体期 ,每一期幼体的形态和生理特点通过蜕皮而改变 ,或者通过蜕皮变态发育成为后期幼体或具有成体的形态。各期幼体的这种发育类型一般是与蜕皮周期相关的[1] ,蜕皮周期可分为蜕皮 (molt或ecdysis)、蜕皮后 (postmolt或metecdysis)、蜕皮间 (intermolt或anecdysis)和蜕皮前 (premolt或proecdysis) ;对于甲壳动物 ,根据Drach和Tchernigovtzeff[2 ] 的标准可把蜕皮周期进一…  相似文献   

15.
由厦门大学海洋学系的曾朝曙、李少菁同志进行的温度对锯缘青蟹幼体存活与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锯缘青蟹溞状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应范围为25~20℃。在该范围内,随着幼体发育,其生存最适温度逐渐上升。各期溞状幼体的发育均随温度的提高而加快,从孵化至第一次变态,30℃时平均发育时间比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在不同发育期线粒体基因组(mt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其8个时期(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DNA样品,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各发育期单个细胞中的mtDNA拷贝数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mtDNA拷贝数的均值分别为2366、2648、2644、2873、3559、9948、6452和8872。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tDNA拷贝数与发育时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研究表明,随着脊尾白虾不断生长,其单个细胞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日本蟳幼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蟳Charybdis(charybdis)Japonica(A.Milne-Edwards)是我国大型海产食用蟹类之一。它遍布我国、日本、朝鲜和马来西亚沿岸,红海等亦有分布。关于日本蟳幼体发育的研究,Aikawa(1937)曾观察了第1期溞状幼体,Kurata和Nishina(1975)观察到第4期溞状幼体;八塚刚(1952、1957、1962)和寺田正之(1979)也曾对日本蟳的溞状幼体进行过描述,而我国沿海日本蟳发育,迄今未见研究报告。笔者自1984年7月,开始了日本蟳的室内人工繁殖和幼体培育,并培养出第1期幼蟹,85年又对各期幼体的发育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黄海蟹类资源情况,并识别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各阶段形态,利用2018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黄海海州湾及邻近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大面综合调查获得的海洋蟹类幼体样品,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形态学方法对梭子蟹科溞状幼体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春夏季调查水域共出现3种梭子蟹科幼体: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线粒体COⅠ基因测序可准确识别3个物种。对3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背棘与额棘形态、尾叉外缘小刺的有无可作为区分上述3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主要形态学指标。根据3个物种幼体形态特征建立了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分类检索表,基于检索表对幼体进行分类鉴定,并选择8月上旬航次形态学鉴定的80个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24个日本蟳溞状幼体、70个双斑蟳溞状幼体样品进行分子测序验证。结果表明,上述3种蟹类溞状幼体的形态学鉴定准确率分别达到93.75%、100%和97.14%,误判皆发生于溞状幼体Ⅰ期梭子蟹科3个物种之间。研究初步建立了黄海中部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形态鉴定...  相似文献   

19.
为完善中华绒螯蟹神经系统组织学相关资料,文章采用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中华绒螯蟹神经系统及其胚后发育组织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鳌蟹中枢神经系统在Ⅰ期溞状幼虫已见雏形,但前、中、后脑未愈合,前脑较小;Ⅱ期溞状幼虫前脑体积增大;Ⅲ期溞状幼虫中、后脑向上迁移与前脑愈合,到Ⅴ期溞状幼虫,前脑、中脑、后脑完全愈合并迁移到两眼之间;大眼幼虫和稚蟹脑具备了六边形形态。食道下神经节与胸神经节的两条神经索在Ⅰ期溞状幼虫呈分离状态,Ⅱ期溞状幼虫时开始愈合,至Ⅳ期溞状幼虫完全结合。腹神经链在Ⅰ期溞状幼虫发育不完全,Ⅲ期溞状幼虫形成两条神经索,Ⅳ期溞状幼虫两条神经索联系紧密。Ⅴ期溞状幼虫食道下神经节与胸神经节高度愈合,腹神经链发育完全,并在大眼幼虫期开始与胸神经节愈合。胸腹神经团的3个组成部分在稚蟹期达到完全愈合。  相似文献   

20.
2011—2012年在海南琼海进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亲蟹培育、人工育苗及稚蟹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亲蟹培育平均成活率和抱卵率分别为94.05%和85.61%。在水温28.5~29.6℃的条件下,从第1期溞状幼体发育变态至仔蟹期约需10~14 d,投放溞状幼体625.29万只,培育出大眼幼体100.12万只,成活率为16.01%,培育成仔蟹苗20.25万只,育苗成活率为3.24%。经过中间培育获得1.0 cm的蟹苗10.46万只,成活率达51.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