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评价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在长江口水域采集了日本沼虾(Macrobraohium nipponense)、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狼牙鳗虾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等5种中华鲟幼鱼重要饵料生物,研究了Cu、Cd、Hg3种重金属元素在这些饵料生物体内的积累特征,评价了饵料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显示,虾类Cu的单项污染指数(Pi)均大于0.5,鱼类Cu的Pi均小于0.5;5种饵料生物Cd和Hg的Pi均大于1。表明它们均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虾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比鱼类严重。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长江口鱼虾的重金属污染存在加重趋势,重金属污染已对洄游入海的中华鲟幼鱼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摘要: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E)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5.43%、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I分别为0.922、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I分别为0.933、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但从A/E值来看,4种饵料中均有个别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亮氨酸)不能完全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营养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均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人工饲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的添加Lys、Leu和n3PUFA来满足中华鲟幼鱼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新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全长8.10 cm,体长7.00 cm,体质量2.19 g,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为野生中华鲟幼鱼,这是2014年以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的首例野生中华鲟幼鱼。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提早约1个月,是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新记录。该小规格幼鱼的发现和较早的在长江口水域出现,原因有几种推测:一是长江葛洲坝下产卵场仍然存在中华鲟产卵活动,但产卵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二是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下游形成了新产卵活动场所,且距离长江口更近。  相似文献   

4.
9月26日,经崇明县中华鲟抢救中心救护的22尾中华鲟在距离崇明岛东滩20海里的长江口水域被放流。这是上海市渔政系统进行的第16次中华鲟放流活动。长江口崇明岛东滩水域是中华鲟幼鱼进入海洋前的集中地,亦是中华鲟幼鱼洄游过程中数量最集中,栖息时间最长的天然场所。但是,从事渔业生产的插网、流刺网极易对幼鲟造成伤害和误捕,渔民误捕以后通常会及时送交中华鲟抢救中心救治。今年,崇明县中华鲟抢救中心共抢救中华鲟幼鱼620尾,其中481尾经救治即放入长江,另有139尾经救治后暂养于抢救池中。本次放流的22尾是误捕受伤后,经过抢救中心…  相似文献   

5.
庄平  宋超  章龙珍  冯琳 《水产学报》2009,33(3):496-502
分析了中华鲟幼鱼4种饵料(3种饵料生物: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和1种人工饲料)及2组中华鲟幼鱼(野生和人工养殖)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通过计算4种饵料分别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比率比值(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4种饵料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通过分析4种饵料和2组中华鲟幼鱼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价4种饵料的脂肪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野生和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80.57%、67.84%、51.88%、54.20%、91.83%、83.40%.以野生中华鲟幼鱼蛋白为参比,斑尾刺虾虎鱼、安氏白虾、河蚬、人工饲料的EAAl分别为0.938、0.913、0.918、0.956;以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肌肉蛋白为参比,EAAI分别为0.940、0.913、0.915、0.953,说明4种饵料相对2组中华鲟幼鱼而言均是优质蛋白源,基本能满足中华鲟幼鱼的蛋白需求.通过比较4种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发现,中华鲟幼鱼3种饵料生物中含n-3 puFA较多,能为中华鲟幼鱼的入海洄游提供丰富的n-3puFA营养,而人工饲料中含n-3 puFA较少,不能满足用于放流的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对n-3 puFA的营养需求.综合来看,不同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同,天然饵料生物的粗蛋白、氨基酸和重要脂肪酸的含量较多,故在研制和开发中华鲟幼鱼的饵料时,应根据其天然饵料生物的营养组成情况,适当地添加其所需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来满足其生长、存活和洄游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历史产卵场分布于长江上游,距离长江口2500-3000公里。1981年葛洲坝工程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随后天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工繁殖放流补充工作从1983年开始。由于野生和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鱼有相似的洄游入海特征,因此通过在长江口水域捕获滞留的中华鲟幼鱼并区分人工繁殖个体和野生个体,可以评估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效果。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四倍体遗传的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方法,并用全同胞家系、半同胞家系和非亲缘关系群体样本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用于1999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效果评估案例中,评估人工繁殖个体在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中的比例。亲子鉴定方法结果显示,三个全同胞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3、0.44和0.44;半同胞家系的遗传距离居中(0.57);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74。人工繁殖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在2000年度长江口幼鱼群体中,人工繁殖个体的比例较低(0~3.8%),中华鲟补充群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对中华鲟野生群体增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和人工繁殖培育中华鲟幼鱼骨板和鼻孔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004-2006年3年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即双鼻孔(左边和右边鼻孔均为两个鼻孔)平均数占总数的93. 5%,鼻孔形态发生变化即单鼻孔(左边一个、右边两个,或左边两个、右边一个,或左边和右边均为一个)平均数只占总数的6. 5%;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16. 8%,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83. 2%。与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对比发现,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98. 5%,而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1. 5%。结果表明,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群体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数量远远高于自然繁殖群体。骨板比较显示: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的锋利,人工繁殖培育的钝;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背骨板棘长平均0. 37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8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14 mm;人工培育幼鱼的背骨板棘长平均0. 09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0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01 mm。自然繁殖幼鱼与人工培育幼鱼侧骨板棘长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背骨板和腹骨板棘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1)。通过对中华鲟幼鱼鼻孔的形态变化和骨板棘长的比较,可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中自然繁殖群体和人工增殖放流的群体进行鉴别,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基于标志放流信息的长江口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4—2014 年在长江口水域标志放流中华鲟 12570 尾, 标志回捕中华鲟 24 尾次, 接收 18 枚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AT)信息。本研究根据标志放流信息, 分析研究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分布于经度跨度 7°, 纬度跨度 9°的长江口水域和东海及黄海海域, 主要聚集分布区为长江口水域和舟山群岛海域; (2)标志放流中华鲟具有显著的降海洄游趋势, 放流后短期滞留在长江口淡水环境, 7 d 后具有进入海洋的行为; (3)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进入海洋后, 其迁移方向会出现随机性, 在迁移过程中具有折返、转向、停滞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口增殖放流的中华鲟标志回捕信息开展研究, 旨在揭示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为中华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峰  张涛  侯俊利  刘鉴毅  章龙珍  庄平 《水产学报》2013,37(12):1795-1800
为了研究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盐度适应过程及其调节规律,将7月龄幼鱼直接转入0(淡水对照),5,10,15等4个盐度组中养殖32天,分别在0.5,1,2,4,8,16,和32 d 检测幼鱼血液水分、血清渗透压和血清Na 、Cl-、K 的浓度,结果显示:试验过程中,淡水和盐度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各项指标始终保持一致,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盐度10和1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水分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下降程度与盐度呈正相关,16 d时各组幼鱼血液水分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鲟幼鱼转入盐度10和15条件下,其血清渗透压与Na 和Cl-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达到新的平衡;12 h是其上升和下降的拐点。而血清K 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渗透压和Na 、Cl-离子不同,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华鲟幼鱼与其他广盐性鱼类一样,其盐度适应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即临界期和调整期。  相似文献   

10.
团头鲂幼鱼在摄食添加不同脂肪源脂质的饵料饲养4周后,脂质添加组团头鲂体重增加快,与对照组比均有显差异;试验组鲢鱼油添加组和大豆油添加组的鱼体增重速度快,相对增重率分别为113.9%、117.9%,饵料系数分别为2.43、2.24。鲱鱼油添加组及对照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8.1%、85.1%:饵料系数分别为2.84、2.95。鲢鱼油添加组鱼体脂质作用最好;大豆油添加组鱼体背部肌肉脂质积累较好;而鲱鱼油添加组有内脏脂质积累的表现。这说明,改变饵料的脂肪源及提高饵料中脂质含量可影响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组成,鲢鱼油是优良的团头鲂饵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毛翠凤  庄平  刘健  张涛  章龙珍 《海洋渔业》2005,27(3):177-181
2004年5~8月中华鲟幼鱼降河洄游途中在长江口聚集期间,收集到196ind幼鱼样本,分析研究了其生长特点。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逗留期间生长迅速,体长和体重分别从5月下旬刚到达长江口时的16.68±3.27cm和28.69±16.06g增加到8月份入海时的31.90±7.77cm和236.77±176.64g,体长增长1.91倍,体重增加8.25倍。中华鲟幼鱼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其幂指数b值在5月和8月小于3,此时表现出异速生长。b值在6月和7月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6月和7月的肥满度也高于5月和8月。表明6月和7月的生长情况要好于5月和8月。这一现象可能是中华鲟幼鱼在5月和8月有2次生活环境改变和食性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幼鱼现状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葛洲坝枢纽于1981年1月截流后,中华鲟被阻予坝下,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1982年秋季首次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自然产卵,至今在坝下的繁衍活动已历时四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坝下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的效能,客观地评价葛洲坝水利枢纽对中华鲟资源的影响,1982~1985年我们连续四年对长江口崇明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鲈鱼幼鱼对饵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当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4.1%,脂肪含量为8.9%,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2.1%时,鲈鱼幼鱼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4.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溯河性珍稀名贵鱼类,是我国的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根据目前长江口中华鲟资源状况,提出保护中华鲟幼鱼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牙鲆仔、幼鱼期饵料的选择与投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悦  王鉴  木云雷 《水产科学》1995,14(2):0-31
通过饵料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牙鲆育苗中,选择轮虫作为仔鱼开口饵料,投喂密度为5一7个/毫升;选择大卤虫或大卤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体为幼鱼初期食性转换的饵料,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并使鱼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6.
枝角类动物通称水蚤,广泛分布在各淡水水域中,是浮游动物主要成员之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枝角类作为稚幼鱼和虾、蟹幼体重要的中后期动物性饵料,它是否稳定充足,是育苗成败的关键环节。现将其室内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养殖条件下梭鱼仔、幼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导了在半咸水池塘中梭鱼仔幼鱼的摄食习性.梭鱼仔幼鱼在全长20毫米前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20毫米后,由于浮游动物数量急剧减少,摄食的种类迅速增多.梭鱼仔鱼适口的开口饵料是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适口饵料生物的宽度为口宽的25—71%。梭鱼稚鱼昼夜摄食强度有一定的节律:日出前后开始摄食,日落前饱食指数最高;夜晚基本不摄食。  相似文献   

18.
枝角类动物通称水蚤,广泛分布在各淡水水域中,是浮游动物主要成员之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枝角类作为稚幼鱼和虾、蟹幼体重要的中后期动物性饵料,它是否稳定充足,是育苗成功的关键环节。现将其室内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同饵料饲养中华鲟幼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蚯蚓、配合饵料和混合饵料饲养中华鲟幼鲟(初重44g)30d,结果显示,配合饵料组增重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配合饵料的养殖效益优于天然饵料。幼鲟较容易从摄食水蚯蚓向摄食颗粒饲料转化。  相似文献   

20.
在盐度分别为0%,5‰,10‰和15%的水中,七种蛋白质含量为10-48%的人工饵料对平均体重为24m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和饵料转换的影响。在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为28~30%时,尼罗罗非鱼幼鱼始终生长较好。饵料蛋白质含量达30%,在10‰盐度中的幼鱼生长最好,蛋白质含量更高时,幼鱼在淡水中生长最好。饵料蛋白质含量达30%时,饵料转换率增加,超过30%则减少。饵料转换率在10‰盐度中比其他盐度的水高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