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2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商品鱼在静水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结果显示:平均全长40.36cm、平均体重186.29g的施氏鲟经过60d的土质静水池塘培育,全长增长71.04%,体重增长568.54%。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15L3.2208,R2=0.9662。体重日增长量、相对增长率、全长生长常数、生长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试验20-40d达到最高。肥满度为0.2834~0.3927。特定生长率的变化与水温关系不密切,生长离散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达氏鳇(♀)×西伯利亚鲟(♂)杂交幼鱼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野生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杂交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14.7~16.8℃的条件下,平均全长37.43 cm、平均体重178.9 g的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经过80 d培育后,平均全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1.74 cm和533.1 g。其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1683t+10.942(R2=0.9665);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24.304e0.0129t(R2=0.9421);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7L3.4461(R2=0.9984),其中b大于3。结果表明: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种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生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初步研究了池塘养殖日本鳗鲡初孵仔鳗生长与卵黄消耗的关系。在水温(24±1)℃下,仔鳗发育至7~8日龄,口、肠道、肛门、胸鳍等器官形成。仔鳗全长与卵黄的关系为:(1)0~18 d仔鳗全长随日龄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0~7 d生长快,平均日增长0.57 mm/d,8~10 d,平均日增长0.13 mm/d,11~18 d,平均日增长0.09mm/d;(2)0~10 d,仔鳗以内源性营养方式吸收营养,仔鳗全长与卵黄消耗呈指数相关,可用公式Y=1.5879e1.4371L(R2=0.8979)表示,仔鳗卵黄消耗与日龄可用公式Y=0.0852e-0.5547L(R2=0.9702)表示;10 d后仔鳗卵黄消失。  相似文献   

4.
对野生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杂交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14.7~16.8℃的条件下,平均全长37.43 cm、平均体重178.9 g的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经过80 d培育后,平均全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1.74 cm和533.1 g。其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1683t+10.942(R^2=0.9665);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24.304e^0.0129t(R^2=0.9421);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7L^3.4461(R^2=0.9984),其中b大于3。结果表明: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种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生长。  相似文献   

5.
对怀头鲇(♀)与兰州鲇(♂)的杂交F1人工养殖条件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2 ̄25℃条件下,平均体长(2.75±0.16)cm、平均体重(0.36±0.06)g的杂交F1幼鱼经过100d培育后,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28.56±3.26)cm和(193.33±59.50)g。体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3131t+1.4389,R2=0.9178;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0.0159L2.7664,R2=0.9148。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159L2.7664,R2=0.9963,其中b值接近于3,怀头鲇和兰州鲇的杂交F1幼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与全长生长速度相近。  相似文献   

6.
匙吻鲟在施肥、不施肥水库养殖条件下体重差异不显著(r=1.5442〈t0.05(26)=2.056),在水库、池塘养殖条件下体重差异十分显著(t=6.5912〉t0.001(28)=3.674、t=-11.2766〉t0.0001(16)=4.5)。匙吻鲟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属幂函数类型,其回归方程为:W=-0.00022458L^-3.5964,r=-0.9850,匙吻鲟体重的增加随体长的增长而越来越快,但是不同的年龄段,随着全长的增长体重增加的幅度更大。在饲养期内匙吻鲟的全长、体重随年龄的增加绝对增长量越来越大,而相对增长率、生长比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以花尾胡椒鲷为研究对象,对其仔、稚、幼鱼生长环境以及全长与体重的关系进行探讨,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得出鱼苗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05LT2.8 066,相关系数r^2=0.8573。两个池塘育苗的成活率分别是:1^#池塘13.94%、2^#池塘15.73%。  相似文献   

8.
对室内工厂化养殖的犬齿牙鲆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生长旺盛期在2龄,日生长最快达5.52g/d,第1年平均为1.65g/d,第2年平均为2.34g/d,第3年平均为1.3g/d,第4年平均为0.75g/d。养殖1周年其平均体重可达600g左右,两周年达1500g;其全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0.0076TL3.1785(R2=0.9765),全长与体高和标准体长的关系分别为TL=2.5685BD-0.6594(R2=0.9823),TL=1.1957SL-0.1724(R2=0.9922)  相似文献   

9.
将体质量(0.014±0.001) g的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以流水方式养殖87 d,饲养期间随时观察鱼的体征变化,自第7 d开始,每10 d取样测体质量和全长。试验结果显示,水温7~14℃时,初孵仔鱼躯体纤细透明,头部小且紧挨卵黄囊,卵黄囊椭圆形,约占整个身体的2/3。仔鱼发育至第7 d时始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阶段,发育至第9 d时卵黄囊基本消失,仔鱼完全进入外源营养阶段,第37 d时,仔鱼发育已进入稚鱼期,发育至第57 d时器官发育基本完善,外部形态和体色近成鱼,进入幼鱼期。仔稚鱼全长日均增长量为1.67 mm,平均瞬时增长率为2.26%,全长(L)与日龄(t)生长关系式为L=0.1546t+1.2357(r2=0.9812)。体质量日均增长量为0.25 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5.51%,体质量(m)与日龄生长关系式为m=0.3379e0.0479t(r2=0.9851)。体质量与全长生长关系式为m=0.0289L2.3444(r2=0.993),幂指数小于3,表明杂交鲟仔稚鱼的体质量生长比全长生长慢,为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太湖新银鱼周年生长计算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生活在北京水体中的太湖新银鱼进行了生长测定和计算,其结果:1.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W=4.166×10~(-6)L~(2.0(?))。2.全长生长和体重生长方程L_t=80.0783[1-e~(-0.2695(t-0.2486))、W_t=1.7074[1-e~(-5.2695(t-0.2486))]~3。3.全长增长以2月龄增长最大,体重增长以4—5月龄增重最大。4.分析了全长和体重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  相似文献   

11.
杂色鲍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生长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的相对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及生长速度与饵料、水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杂色鲍的饵料系数为13.66,饵料转化率为0.0732,增重倍数为6.03。体重与体长生长速率(7~12月)关系式为W=0.3039L-6.1887。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幼鱼的生长特性,在水温9.0~22.5℃时,对圆斑星鲽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进行了近1年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平均体长为(9.29±0.16)cm、平均体质量为(22.11±1.03)g的5月龄左右的圆斑星鲽幼鱼,经1年的人工饲养后平均体长为(36.15±0.36)cm、平均体质量为(647.97±12.54)g,体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1.492x+2.350,R2=0.966,其体长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12,体长平均月增长量为2.44 cm;体质量与日龄之间呈指数关系Wgc=9.380 e0.264x,R2=0.960,其体质量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31,体质量平均月增长量为56.92 g;体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曲线Wwl=0.030x2.971,R2=0967,幂指数约等于3,表明体质量与体长的立方呈正相关系,为等比生长类型。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幼鱼的体质量增长量、体质量相对生长率、体质量瞬时生长率与水温变化大体一致,16~18℃时增重较快;反映幼鱼生长阶段的生长指标、生长系数波动较大,没有显示出规律性;体质量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3.
再次分级、驯食对小规格鳡生长、残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再次分级、驯食对初次分级产生的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弱小群体(S群)生长、存活的影响。试验设5组,A组试验鱼取自初次分级并驯食后的大规格群(B群),为对照组;B、C、D、E组取自S群,B组再次分级不再驯食,所分两级为B1、B2亚组;C组再次分级再次驯食,两级为C1、C2亚组;D组不再分级再次驯食;E组不再分级不再驯食。饲养85 d。结果显示:A组全长(TL)、体重(BW)始终最高,终末BW以E组最低;E组体重特定生长率(SGRBW)(55~139 DAH)最低;总存活率(SR)(55~139 DAH)A组最高,C组其次,E组最低;总残食率(CR)(55~139 DAH)E组最高,D组其次;初始体重变异系数(CVBW)对总CR影响显著(P=0.001),可用线性模型y=0.514 9x-7.761 7(r2=0.667)阐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再次分级和再次驯食有利于S群存活,但不能使S群规格在85 d内追及B群。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持率为81.76%。POTs标志黑鲷幼鱼45 d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0.05)。并于2014—2016年每年1次在大亚湾开展黑鲷幼鱼标志放流试验。采用有奖回收方式进行标志鱼回捕,测量体长、体重,收集回捕日期、回捕地点、回捕方式等信息,整理分析相关数据。3年共放流标志黑鲷幼鱼60115尾,共2758尾回捕标志鱼被定置网、流刺网及垂钓捕获(总回捕率4.59%);大规格放流苗种回捕率高于小规格放流苗种;垂钓回捕鱼数量占总回捕数量的比例为62.08%。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认为放流后的标志鱼最初主要沿湾内和湾外两个方向呈近岸辐射状扩散,最远扩散距离约70 km。放流后1~2个月标志黑鲷生长较慢,随后相对加快,放流5~7个月后,黑鲷幼鱼体长、体重分别增长59.51%~127.20%和322.75%~989.83%。结论认为,POT是黑鲷幼鱼体外标志的适宜选择;在研究海域,放流后的标志黑鲷更易于被垂钓方式捕获;丰富的食物和可供躲避敌害的空间是影响其扩散、生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生长特性,2009年9月29日至12月24日对养殖在自然水温(13~18℃)下的1龄幼鱼进行试验研究,测量其全长和体重,应用统计软件Excel和SPSS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达氏鳇幼鱼体重瞬时增长率与水温变化有关,体重增长量和增长率随...  相似文献   

16.
陈成进 《福建水产》2011,33(1):17-20
引进杂交鲆苗种在宁德市三都海区,经过385d的网箱养殖,达到商品规格,平均全长36.3cm,平均体重606g,成活率达71%,饵料系数为8.3.研究表明,杂交鲆在生长速度、抗逆性、适应性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越性,能适应闽东海域夏季高温和冬季持续的低温.以Keys氏公式W=aLb,拟合养殖13个月杂交鲆的平均全长L(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