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沧州近岸海域水产品中石油烃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以养殖区、捕捞区、保护区为主要功能区的歧口至前徐家堡海域采集的鱼、虾、贝类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总体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值的要求,其中鱼类平均含量最低,为2.94mg·kg~(-1);贝类的最高,为12.16mg·kg~(-1),已经接近一类标准值的上限,应该引起重视以及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常见的国际上检测贝类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如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火焰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原子荧光法等的准确度、精密度、检测周期等,对比4种方法的优点、缺点、适用的样本及范围,展望贝类重金属元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为科学选择检测方法和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于2008-2009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采集了10种鱼样,分别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体肌肉内Cu、Zn、Pb、Cd的含量,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g、As的含量,用以评价保护区内鱼体肌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食品安全.6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残留范围分别为0.39~1.17 mg/kg、29.83~38.68mg/kg、0.03~0.64 mg/kg、0.015~0.042 mg/kg、0.015~0.074 mg/kg和0.031~0.077 mg/kg(湿重).除了大眼鳜(Siniperca kneri)肌肉内Pb含量超出国家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外,其他鱼类肌肉中的重金属元素均低于限量标准.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标准,有6种鱼体肌肉内的Pb含量超标.研究结果显示,肉食性鱼类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杂食性鱼类,各种鱼类肌肉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5,属于微污染和轻污染程度,保护区范围内的鱼类没有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本研究结果反映了保护区内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与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水中的痕量重金属—Cu、Zn、Pb、Cd等元素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7378.4-1998,即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这4种元素的检测方法除去Zn元素只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外,其余3种元素的检测方法均有多种方法。Cu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分光光度法。Pb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Cd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5.
深沪湾海水、沉积物及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1998年5月和9月深沪湾海域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分析了深炉湾海水、表层沉积物及褶牡蛎和菲律宾蛤仔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深沪湾海水中Cu、Pb、Cd、Zn、Hg等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而表层沉积物的Pb、Zn含量大部分已超标,近岸水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Cd、Zn的含量明显高于湾中心水域,湾顶水域高于湾口水域。Hg的含量是湾南部水域高于北部水域。文中还根据全国海岸带污染综合调查专业组制定的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对2种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深沪湾的养殖贝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供牡蛎食用安全性参考信息,文章根据有毒化学物质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计算式,提出了牡蛎适宜消费量推算方法;对2007年春季在南海北部沿岸23个海湾采集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中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的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中重金属的含量,推算了近江牡蛎的适宜消费量。结果能清晰地显示牡蛎采集海域、有毒化学物质种类对应的近江牡蛎软组织日均适宜消费量。  相似文献   

7.
张涛  庄平  章龙珍 《海洋渔业》2006,28(3):185-189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骨骼畸形和体型正常的人工养殖史氏鲟脊椎、骨板、鳍条、鳃、肝脏、肾脏、肌肉中锰、铜、铁、镉、铅、锌等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其分布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畸形和正常史氏鲟身体各部位中重金属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金属积累不是造成人工养殖史氏鲟畸形的主要原因。畸形和正常人工养殖史氏鲟体内重金属的分布和积累规律基本一致,锰和铅主要分布在脊椎、骨板、鳍条和鳃等骨化组织中;铁和铜在体内主要蓄积在肝脏中;锌和镉在体内的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乳山湾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养殖贝类对重金属富集情况,按春、夏、秋、冬四个航次采集湾内和湾外的表层海水,并于秋季采集湾内养殖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分析海水及牡蛎体内Cu、Pb、Zn、Cr、Cd、As、Hg等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海水质量与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结果表明:乳山湾湾内湾外海域水质较好,除冬季Zn以及春、秋两季的Hg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点位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为"清洁"。乳山湾湾内和湾外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没有受到明显的污染。乳山湾内养殖牡蛎体内Cd和Zn的浓度远远高于湾内水体中重金属的浓度,表明太平洋牡蛎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但仍符合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闽南沿海牡蛎、花蛤、缢蛏体内重金属的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1998-1999年福建闽南沿海养殖贝类体的重金属检测资料,分析了3种主要养殖贝类体的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厦门杏林宝珠屿、马銮湾海域养殖的褶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养殖区。不同养殖区之间养殖贝类的Cu、Pb、Cd、Zn、Hg含量,以及这些元素在各种贝类中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文中还根据全国海岸带污染综合调查专业组制定的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对养殖贝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闽南沿海的养殖贝类基本未受重金属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0.
虾蛄是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对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具有富集作用。不同海域捕捞的虾蛄体内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因此,可根据虾蛄体内重金属含量推断捕捞海域的污染状况,即基于虾蛄体内重金属状况对其来源进行溯源。以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海域虾蛄中的3种重金属含量数据作为输入,建立BP神经网络判别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通过模型判断虾蛄样本的来源海域。结果显示:经过网络训练后,总计90个样本中,86个分类正确,模型的判别准确率为95.6%,其中训练集判别准确率为98.1%,验证集准确率为94.4%,测试集准确率为88.9%。研究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能够解析非线性复杂体系中各元素的内在关联,以区分样品的来源,并可据此进行有效的追溯。  相似文献   

11.
根据湄洲湾20个点位4批次水样,1次沉积物样,用原子荧光、原子吸收和多功能极谱仪测定海水和沉积物中砷及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湄洲湾水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的砷及重金属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湄洲湾水域海水中的砷及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Pi〈1,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内梅罗指数I〈1,总体...  相似文献   

12.
2014年至2015年,在陕西省的西安市、渭南市、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榆林市和铜川市采集草鱼、鲤、鲫、鲢、鳙、罗非鱼、乌鳢、俄罗斯鲟、鲶、虹鳟和大鲵等11个水产品品种共计274份样品,分别检测Zn、Cu、Hg、As、Cd和Pb 6种重金属(含类金属As)含量。这6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水产品肌肉中残留量分别为2.49~25.15、0.1L~2.15、0.000 15L~0.364 3、0.01L~0.161 9、0.000 1L~0.031 5和0.002 5~0.4 mg/kg(鲜重)。6种重金属在11种水产品中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我国限量标准,综合污染指数等级为Ⅳ级,污染程度属无污染,重金属含量总体状况良好。不同养殖品种间重金属的含量水平有一定差异,大鲵体内Zn的含量水平最高,其次为鲤、鲫、鲶及罗非鱼;鲫体内Cu的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其它鱼类,其次为鲤;Hg在乌鳢体内含量水平明显较高,其次为大鲵、鲢、鳙和俄罗斯鲟;As在虹鳟体内含量水平最高,其次为俄罗斯鲟和鲢。Cd和Pb的含量在11种水产品间无明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养殖水产品重金属含量目前虹鳟、俄罗斯鲟、鲢和鳙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相对较高,潜在污染风险相对较大,重金属指标中As和Hg的潜在污染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表层沉积物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沉积物中Cu、Pb、Cd、Zn、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mg.kg-1,39.5mg.kg-1,0.07mg.kg-1,97.3mg.kg-1,0.05mg.kg-1,7.20mg.kg-1.其中同安湾北部和湾顶养殖区及西海域的杏林、东山养殖区,6种元素的含量均较高;位于同安湾的刘五店、澳头养殖区,含量均较低.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Hg、As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Cu、Pb、Zn,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为轻微生态危害,养殖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4.
蛎敌荔枝螺体内8种金属元素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广东电白附近海域的蛎敌荔枝螺的肌肉、肝脏及性腺3种组织器官中的砷,铅,镍,镉,铜,锌和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用高频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锡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各种金属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不同,除锡含量低于"香港标准"外,砷、铅、镍、镉、铜和锌的含量均高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或"人体消费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钦州港近江牡蛎重金属污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近江牡蛎的食用安全及养殖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7—11月在北部湾钦州港采集近江牡蛎样品,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近江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其污染程度。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牡蛎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CdCrAsPbHg,其中Zn、Cu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532.03、126.96 mg/kg。Cu参照《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发现除了7月2号站样品未超标,其余样品均超标,超标率达89%。As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发现总超标率为11%,仅7月3号站样品存在超标。Pb、Hg含量较低,其平均值分别为0.02、0.009 mg/kg。重金属富集系数揭示近江牡蛎对Zn、Cu、Cd、Cr富集严重。膳食暴露评估方法显示,重金属的膳食摄入量低于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暂定每周摄入量,钦州湾近江牡蛎属于安全食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拟柱胞藻对水体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水华蓝藻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否具有重金属富集能力,采用拟柱胞藻干藻粉开展了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实验。将硫酸铜、铬酸钾、乙酸铅、硝酸银、氯化钴、氯化镍,氯化汞7种试剂用双纯水配制成分别含Cu~(2+)、Cr~(6+)、Pb~(2+)、Ag~+、Co~(2+)、Ni~(2+)、Hg~(2+)为50 mg/L的重金属溶液,调pH为5.5,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藻粉2 h、4 h、8 h、12 h及24 h吸附重金属的情况,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比较分析藻粉吸附前与最终吸附24 h后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25℃、pH 5.5、重金属离子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拟柱胞藻干藻粉对7种重金属离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附作用,吸附效果最明显的时间为2 h(Cr6+除外),吸附最强的重金属为Pb~(2+),吸附率高达86.30%,吸附量22.23 mg/g(吸附2 h时),7种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以2 h吸附率衡量)依次为:Pb~(2+)(86.30%)Hg~(2+)(68.23%)Ag~+(67.82%)Cu~(2+)(67.75%)Ni~(2+)(55.18%)Co~(2+)(34.05%)Cr~(6+)(2.2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羟基和羧基可能是拟柱胞藻吸附多种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官能团。研究认为拟柱胞藻能够快速有效地吸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尤其是Pb~(2+)、Hg~(2+)、Ag~+、Cu~(2+))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长春市居民日常消费的9种鱼类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并评估其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法对长春市出售的鲫(Carassius carassius)、鲤(Cyprinus carp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9种鱼类中的Pb、Cd、Cr、Zn和Cu 5种重金属进行了检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综合污染指数法(MPI)和目标危险系数法(THQ)对其污染程度及食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Pi指数表明:Cu、Cd、Cr在各种鱼类中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而9种鱼类肌肉中Pb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乌鳢(Channa argus)、鲶(Loricariidae)和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肌肉中的Pb呈重污染水平。MPI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重金属富集程度有差异,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重金属污染水平高于草食性鱼类。鱼类的单一和复合重金属健康风险指数均小于1,长春市市售鱼类食用安全性较好,对人群健康风险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risk posed by trace metals on the culture of bivalves in the Galician coast (NW Iberian Peninsula), which depends on collection of natural seed and larval rearing with natural seawater in hatcheries. With this aim, toxic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embryos of the commercial bivalves Ruditapes decussatus and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and the toxicity of Hg, Cu, Zn, Cd and Pb was quantified in terms of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 and toxicity threshold, using embryogenesis success as endpoint. The EC50 values ranged from 4 to 10 μg/l for Hg and Cu, from 100 to 300 μg/l for Zn and Pb, and from 400 to 2000 μg/l for Cd. The toxicity of copper and zinc combinations could be predicted using a strictly additive mode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s found were compared to measured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Galician Rias, and to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seawater quality criteria, in an attempt to evaluate the risk posed by metals to these commercial species. Zinc and especially copper pollution were found to represent a serious threat in certain areas. Furthermore, local seawater quality criteria recently implemented are, in the case of copper and zinc,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too high to offer any protection for these sensitive early life stages of bivalves.  相似文献   

19.
以鲈鱼和大黄鱼为例,通过测定各组织器官中铜、锌、铅、镉的含量,探讨这四种重金属元素在鱼体内吸收、转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脑、眼、皮、肉、鳔和性腺等可食用部位中,脑和性腺是重金属的主要靶器官,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最低;2.重金属在鳃、消化道和皮的单位质量含量的差异与对应的三种吸收途径的不同贡献有关;3.血液循环系统和代谢系统各脏器分别在重金属的转移和解毒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但不同重金属的响应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福建主要贝类养殖区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8年4月对福清、莆田、惠安、漳浦等4个贝类养殖区的褶牡蛎、缢蛏、花蛤等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4个养殖区的养殖牡蛎体内Pb和Cd以及花蛤、缢蛏体内Cu、Pb、Cd、Zn的含量,都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