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牡蛎壳、PVC管和网片在福建东山湾养殖区海域构建2种类型的多层生态床开展养殖海域生态修复试验。根据2015—2016年开展的3次调查资料,设置养殖鱼排多层生态床区和对照区,并对其底层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和多样性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调查共采集游泳动物17种,修复A区、修复B区的种类数量均比对照区明显增加;第1次和第2次跟踪调查,修复A区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区高0.88倍和1.34倍,修复B区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区高1.46倍和0.28倍。修复A区和修复B区的优势种分别比本底调查增加3种、1种,出现了晶莹蟳(Charybdis lucifera)、善泳蟳(C.natator)、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等经济种类,两个修复区的第一优势种日本蟳(C.japonica)的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区。两次跟踪调查中,修复A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均高于对照区。总体上,多层生态床对修复海洋渔业资源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立婧  顾静  张饮江  刘金新 《水产科技情报》2008,35(3):135-137, 142
以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参数,对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浮岛建立前(2006年夏季)和建立后(2007年夏季)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浮岛建立前共采集到藻类6门39种;建立后浮岛外共采集到5门36种,浮岛内采集到5门41种.浮岛外、内总藻类密度分别比建立浮岛前降低了25.30%和50.93%,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提高.人工浮岛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数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2年8至2003年7月对巢湖原生动物群落生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巢湖原生动物59种(属)。其中,肉足虫26种,纤毛虫33种;冬季种类最多,其次是春季和夏季,秋季最少。原生动物数量变动在9 900~67 500 ind./L,平均30 167 ind./L;春季数量最高,其次是夏季和冬季,秋季最低。生物量变动范围在0.1621~1.8246mg/L,平均0.6799mg/L。优势种主要是膜袋虫、旋回侠盗虫、小筒壳虫,优势种群最高可以占到87.23%。自东向西,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种类和现存量增加。与长江流域其它湖泊相比,巢湖原生动物已具有富营养化湖泊种类少、密度高、个体小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量废弃物正在污染近岸水域,水域富营养化加速,滩涂生态脆弱性日益明显,寻找适宜的修复滩涂的途径迫在眉睫。沙蚕为海洋底栖多毛类动物的优势类群和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科。本文介绍了常见沙蚕的分类地位、生态习性、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以及在滩涂修复中的地位,着重阐述了沙蚕增养殖技术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沙蚕修复生境的机制、实践效果与种类选择,展望了沙蚕修复海洋滩涂生境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2年朱家尖建礁水域的本底调查和2005~2006年4个航次跟踪调查数据,初步探讨了朱家尖人工鱼礁海域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后出现的种类数为投礁前的2.8倍,鱼礁海域采集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53种,由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3大类组成,鱼类和甲壳类分别占调查种类的49%和45%;投礁前后,甲壳类优势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低值虾类转变成以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经济虾、蟹类为主;甲壳类为拖网渔获的主要构成部分;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具有相近的群落多样性测度值,但皆未达到中等相似水平,优势种在不同月份差异大。人工鱼礁的建设使石首鱼科种类和岩礁性鱼类增加明显,鱼礁生境既具有维持固有种类的优势,还可为更多生物提供栖息地。  相似文献   

6.
生态浮岛植物在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去磷途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磷(P)的去除途径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植物根系吸附、底泥吸附和还原状态下的磷挥发。为了深入探讨植物修复去磷机理,阐明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磷的去向问题,分别以夏秋季(高温)和冬春季(低温)的高效除磷植物大漂和冬牧70组成的生态浮岛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模拟条件下的富营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系统,研究不同温度季节下生态浮岛植物在富营养养殖水体中各去磷途径对水体总磷(TP)去除量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经过20 d处理后,生态浮岛植物大漂和冬牧70对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率都较高 ,均达50%以上;在生态浮岛植物修复富营养养殖水体过程中最主要的磷去除途径都为植物吸收作用和底泥吸附作用,分别占水体中总磷去除量的23%~58%和27%~51%;其次是植物根系吸附作用,占水体中总磷去除量的13%~28%;贡献率最低的是还原状态下的磷挥发,一般低于1.5%,几乎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7.
2022年度通过对南昌市及周边渔区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病害调查发现,该年度养殖鱼类发生疾病种类为58种,其中寄生虫病27种,总占比46.55%;微生物类疾病21种,总占比36.2%。营养性及其它病因病例10种、占比17.24%;从各种病害流行规律显示该年度4~6月和9月中下旬至10月底为两个发病峰值,当年度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近五年相比其疾病种类及危害程度大为减少;但因当年长期干旱无雨,持续高温,蓝藻异常泛滥、养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攀升。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的施肥处理,对低盐度对虾养殖围隔环境中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48种,分属于3纲、11目、37属;其中,寡毛目(Oligotrichida)8种,缘毛目(Peritrichida)7种,腹毛目(Hypotrichida)和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均为6种;优势种多为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耐污性种类。不同施肥处理对纤毛虫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影响显著,施肥量适宜且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的5号围隔及单施商品复合肥的7号、9号围隔纤毛虫种类较丰富,各次检测到纤毛虫种类的平均值为6.7种,种群密度分别为112.30、91.15、111.00个/mL,显著高于其它围隔。施有机肥培藻的围隔,纤毛虫较早出现,优势种始终是嗜污性比较强的纤毛虫。围隔中纤毛虫与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前、后期低,中期高;纤毛虫种类丰富度变化为前、后期低,中期高,而藻类丰富度为前、后期高,中期低。研究结果为对虾的健康养殖及水体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4月和10月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鱼类区系特点、资源结构、密度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96种,其中鱼类64种、虾类11种、蟹类10种、头足类6种、口足类5种;春季游泳动物种类比秋季少。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有13种,秋季15种;春、秋季渔获的重量组成和数量组成均以鱼类为主,春季分别占64.91%和74.71%,秋季分别占79.98%和70.41%;两季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密度为796.78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2 127 ind./km~2;春季重量密度高于秋季,而尾数密度低于秋季;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春季均显著低于秋季。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四大高原湖泊软体动物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对滇西北洱海、程海、泸沽湖和碧塔海的软体动物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讨论4个湖泊间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软体动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在泸沽湖采集到的软体动物标本种类最多,共计23种、1亚种;其次为洱海采集到14种,碧塔海和程海分别采集到6种和5种.将洱海记录的软体动物种类与此次采集到的种类对比,洱海的软体动物种群结构由底栖型向漂浮型转变,这可能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比分析贵州草海重污染湖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区与对照区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通量,探讨外源负荷得到有效控制后草海重污染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效果,为草海综合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2018年在草海修复区内和对照区各布设3个采样点, 10月至次年10月每个月分别对修复区和对照区水质开展连续跟踪监测。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对比分析了修复区和对照区内源磷释放通量,综合评估了草海重污染区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工程实施一年后,修复区水体氨氮(NH3-N)、总磷(TP)和溶解活性磷(SRP)浓度分别降低为对照区的65%、42%和67%。修复区沉水植物生长茂盛,水体DO含量稳定在8 mg/L以上,透明度显著提高,水质明显改善,CODMn 、NH3-N、TP浓度分别降低至5.7、0.39 、0.05 mg/L,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生态修复工程对内源磷释放量削减30% 以上,修复区内源磷贡献率38%,远低于对照区(74%)。当草海流域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水植物生态系统恢复成为重污染区内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浮游植物群落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杭州西湖沉水植物恢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以西湖湖西水域(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为代表,通过5年连续采样监测数据,研究了该区域沉水植物恢复前后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其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2009-2013年共检出浮游植物156种,隶属8门、78属,其群落结构在3个湖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藻类优势种的年际变化呈现由绿藻门(Chlorophyta)的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和蓝藻门(Cyanophyta)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逐渐向绿藻门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细丝藻(Ulothrix teneriima)、多形丝藻(Ulothrix variabilis)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转变。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632~3.396和0.581~4.438之间变化,指示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且有转好趋势。调查期间水体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在0.92~5.26 mg/L和0.005~0.108 mg/L。水质理化参数分析表明,茅家埠和乌龟潭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体总氮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相比工程实施前,西湖湖西水质有明显好转,沉水植被恢复是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过水型湖荡群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变化特征,探究望虞河西岸湖荡群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基于生物多样性分析、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7月对望虞河西岸湖荡群(宛山荡、嘉凌荡、鹅真荡、漕湖)的浮游植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四个湖荡水质均处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劣V类水平,超标指标为TN和CODCr,春季优于其他季节。 ②湖荡群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68属152种(含变种、变形),其中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最多;主要优势种包括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agardhii)等;年均生物量为13.48 mg/L,年均藻细胞密度为15.25×106 cells/L;湖荡群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秋高夏低趋势,处于中污染型至重污染型的过渡状态,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介于2~3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8,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处于1~2之间。 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WT(水温)、NH4+-N和NO3--N。 研究显示,望虞河西岸湖荡群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不均、季节特征明显,与太湖相比,优势种相近且多样性指数较好,但湖荡群水质较差,建议持续监测并加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津大神堂贝类养殖区的水生态环境,于2012年4-10月对养殖区5个站位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有3门、19属、22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6.22×104个/L;浮游动物共2门、6属、6种,平均丰度为127.8个/L。各季节各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07~2.37和0.04~0.6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0.40~1.71和0.25~0.91。总体评价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2012-2014年,对莱州湾浮游植物进行了9个航次调查,并同步监测其他环境因子。共鉴定浮游植物125种,隶属5大门类,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硅藻;浮游植物丰度和种类数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季(5月)浮游植物种类数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呈显著正相关(P<0.01);夏季(8月)与表层水温和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P<0.01);秋季(11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深、盐度、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石油类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6.
太泊湖浮游生物初步调查及鲢鳙鱼产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7、9和11月,对太泊湖浮游生物和水体状况开展了调查,评估了鲢鳙鱼产力。总碱度变化范围为62.92~89.09 mg/L;总氮、总磷及氨氮含量均严重超过地标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限值。共监测到浮游植物7门51属,平均密度1 593×104个/L,平均生物量20.166 mg/L;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以及裸藻门为优势种群,生物量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24.3%、8.9%、16.2%和25.84%。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5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轮虫13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2种。浮游动物平均数量1 771.85个/L,平均生物量2.508 mg/L;枝角类、轮虫、原生动物、桡足类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5.9%、78.7%、0.1%和35.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0.36~0.46,均匀度指数为0.34~0.41。综合判断太泊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太泊湖鲢鱼产力151.2 kg/hm2,全湖约322 t;鳙鱼产力56.4 kg/hm2,全湖约120 t。  相似文献   

17.
构建"潜流湿地+生态池"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以纯生态池净化系统作为对照区,对实验区与对照区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评价该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工程正式运行后,体系中的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养殖池塘(对照区)养殖池塘(实验区)外河。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外河。经过3级净化后水体浮游植物种类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外河净化系统(对照区)净化系统(实验区),密度与生物量迅速下降。生物多样性指数也低于外河,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其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增加。同时,实验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小于对照区,水体营养盐去除更彻底,水质净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里下河腹地位于江淮两大水系交融地带,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区域水生态环境。鉴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可作为水环境变化重要指示生物,于2015-2017年对里下河腹地典型湖泊大纵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分别采用藻类生物学指标和综合营养指数对大纵湖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基于相关性分析法,探讨浮游植物与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大纵湖在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23种,以绿藻、硅藻、蓝藻为主,分别为50、35、18种,占总种数的40.65%、28.46%、14.63%。全湖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3.70×106 ~6.25×106 个/L;空间上略有差异,夏季藻类丰度较高,冬季最低。大纵湖各个采样点浮游植物优势种基本相同,共8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年均值分别为2.74和0.78,表明大纵湖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综合营养指数显示,大纵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两者结果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T)、透明度(SD)、浊度(TUB)和总氮(TN)是影响大纵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9.
营养盐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4月在沙埕港湾口处网箱养殖区,研究营养盐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类群及其优势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小型浮游植物在100%自然光强下生长最快,微微型浮游植物在50%自然光强下生长最快。在各形态无机氮(N)、磷(P)营养盐存在的情况下,浮游植物会首先利用氨氮(NH4-N),但培养后期NH4-N加富组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亚硝酸盐(NO2-N)加富组和硝酸盐(NO3-N)加富组。营养盐加富在短期内引起浮游植物数量的快速增加,当营养盐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不利,其抑制作用随浮游植物种类而异;随着营养盐消耗,浮游植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均下降。微、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与NO3-N、N/P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5、0.521;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磷酸盐(PO4-P)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30。  相似文献   

20.
2020年1月、5月、9月利用系统抽样法对泸沽湖浮游生物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并对浮游生物密度垂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为泸沽湖渔业管理、珍稀濒危鱼类的生境恢复及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共鉴定浮游生物243种,其中浮游植物7门10纲23目41科85属148种,小转板藻(Mougeotia parv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