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湛江沿海涉海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的悬浮物质对附近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研究了底泥液相及不同浓度底泥悬浮物对川纹笛鲷和尖吻鲈的致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8d的试验时间里,底泥水相对川纹笛鲷和尖吻鲈均无致死效应。底泥悬浮物浓度≤160mg/L时,川纹笛鲷和尖吻鲈的死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底泥悬浮物浓度≥2560 mg/L时,川纹笛鲷死亡率达75%,尖吻鲈死亡率达70%。通过概率单位法计算得出川纹笛鲷的8d半致死浓度为716.14 mg/L,尖吻鲈的8d半致死浓度为1105.096 mg/L。  相似文献   

2.
川纹笛鲷人工育苗及生长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2003年川纹笛鲷人工育苗及成鱼饲养过程与结果。在水温25.4-31.4℃、盐度19.6~23.4条件下,川纹笛鲷仔鱼经36d培育,平均全长5.3cm,平均体重3.2g。在室内水泥池,川纹笛鲷经7个月饲养,平均全长为14.7cm,平均体重为113.7g。此外,对养殖期间水温不同阶段的生长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3.
笛鲷科鱼类养殖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笛鲷科Lutjanidae为热带、亚热带海洋性经济鱼类开发对象,其种类繁多,一般为中小型鱼类,亦有大型鱼类。据文献报道,笛鲷科分成四个亚科:Lutjaninae、Paradicichthinae、Etelinae、Apsilinae,代表17个属,103种;笛鲷亚科中笛鲷属(Lutjanus)拥有65种,其中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记载39种,菲律宾描述笛鲷属32种。目前东南亚国家均在探索养殖笛鲷科鱼类,专家认为,发展笛鲷科鱼类养殖很有发展前途。现将东南亚地区开发笛鲷科鱼类养殖作扼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紫红笛鲷属笛鲷科,别名银斑笛鲷、银纹笛鲷、红鲅、海鲤。分布于太平洋中西部、印度洋、我国南海及东海南部,主产于印度、西太平洋。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开展养殖和育苗试验。紫红笛鲷体长一般15~35厘米,为体高的2.51~2.84倍,体紫红色,腹部银白色。该鱼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近海岸礁或泥沙底质、水深80米的海区  相似文献   

5.
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的沿岸及珊瑚礁区,全世界分4亚科,之前列入本科之乌尾鮗亚科(Caesioninae),已将其独立成一科,所以四亚科分别为滨鲷亚科(Etrlinae)、笛鲷亚科(Lutjaniane)、曳丝笛鲷亚科(Paradicichthyinae)及拟乌尾亚科(Apsilinae),共计17属约105种(Nelson,2006),台湾纪录4亚科10属52种(台湾鱼类数据库,2011).  相似文献   

6.
紫红笛鲷鱼苗中间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泽雄 《海洋渔业》1992,14(4):160-161
<正> 紫红笛鲷(Lutianuo argentimaculat-us Forskal),俗名红柔,属鲈形目、鲈亚目、鲈总科、笛鲷科、笛鲷属。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优质高档水产品,国际市场十分畅销。由于紫红笛鲷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食性杂,适盐范围广等优点,是我国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鱼类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笛鲷属(Lutjanus)鱼类经济价值高,物种数量多,但外部形态保守,传统分类鉴定困难。为了解中国笛鲷属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状况,测定了中国沿海19个地点11种笛鲷73个样本线粒体COⅠ基因5'端序列,并与从GenBank下载中国及邻近海域69条同源序列进行DNA条形码分析。研究表明,勒氏笛鲷(L. russelli)、金焰笛鲷(L. fulviflamma)、奥氏笛鲷(L. ophuysenii)、约氏笛鲷(L. johni)、蓝点笛鲷(L. rivulatus)、五线笛鲷(L. quinquelineatus)、千年笛鲷(L. sebae)、紫红笛鲷(L. argentimaculatus)、白斑笛鲷(L. bohar)、马拉巴笛鲷(L. malabaricus)、黄笛鲷(L. lutjanus)、印度笛鲷(L. indicus)、画眉笛鲷(L. vitta)、星点笛鲷(L. stellatus)、四带笛鲷(L. kasmira)、驼背笛鲷(L. gibbus)、焦黄笛鲷(L. fulvus)、红鳍笛鲷(L. erythopterus)等18种笛鲷142条COⅠ序列组成18个自展数据支持率(bootstrap)为99%~100%的单系分支,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14.4%(2.9%~21.8%)约为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17%(0~0.6%)的85倍,其中10种笛鲷独立成支,支持其物种有效性。勒氏笛鲷分成2小支,小支间平均遗传距离(2.9%)是小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5%)的5.8倍,未满足"10×法则",其准确的物种分类地位尚待明确。印度笛鲷与勒氏笛鲷、画眉笛鲷与奥氏笛鲷出现混杂,推测从GenBank下载的印度笛鲷序列KF830898和KF830905可能来自勒氏笛鲷;画眉笛鲷序列KU943888可能来自奥氏笛鲷。中国近海星点笛鲷和蓝点笛鲷混杂且种间遗传距离仅为2.1%,接近一般种内遗传距离2%;红鳍笛鲷和马拉巴笛鲷遗传距离种间(0.3%)与种内(0.2%~0.3%)相当,且形态相似,推测是同一物种,也不排除它们存在种间杂交和为近期分化物种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红笛鲷头肾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头肾消减cDNA文库,筛选红笛鲷免疫相关基因的EST.以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灭活疫苗体内诱导红笛鲷为实验组,以注射无菌生理盐水的红笛鲷为驱动组,通过SSH技术构建红笛鲷头肾消减.DNA文库.利用PCR技术和斑点杂交对文库进行筛选,从2 424个含插人片段的阳性克隆中筛选了680个克隆在上海生工进行了序列测定.使用BLASTx和BLASTn工具对获得的ESTs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根据相似性序列的名称通过GO法对ESTs进行注释.结果获得了30个与红笛鲷免免疫防御相关基因的EST,如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基因(MHC I和MHCII),免疫球蛋白基因(IgH和IgL)、热休克蛋白基因(HSP10,HSP70和HSP90)等.本研究构建了哈氏弧菌灭活疫苗免疫后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消减cDNA文库,并获得一批与红笛鲷免疫防御相关的ESTs,旨在为探讨红笛鲷分子免疫防御机制、筛选参与免疫防御调控相关的功能基因,揭示红笛鲷免疫抗病机制、提高机体抗病力、实现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杂交笛鲷人工繁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红鳍笛鲷(♀,40尾)×千年笛鲷(♂,45尾)杂交,得到受精卵2.2kg,浮卵率为78.57%,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0.51%,共得到健康仔鱼349.2万尾;千年笛鲷(♀,30尾)×红鳍笛鲷(♂,28尾)的杂交,不成功。在水温27.5~33.5℃、盐度27.5~32.5、pH7.6~8.3、溶解氧4~6 mg/L条件下,杂交笛鲷仔鱼经过32 d的培育,用3个育苗池塘(面积共0.933 hm2)培育出平均全长36.8 mm的幼鱼44.4万尾,单位面积培育鱼种47.57万尾/hm2,育苗成活率为8.95%。  相似文献   

10.
消化酶活力在千年笛鲷幼鱼不同消化器官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和比较了千年笛鲷(Lutjanussebae)幼鱼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蛋白酶比活力为:肠>胃>肝胰脏(P<0·01);淀粉酶比活力为:肠>肝胰脏>胃(P<0·01);脂肪酶比活力为:肠>肝胰脏>胃,胃和肝胰脏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和肠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千年笛鲷幼鱼肠道对食物的整体消化能力始终较强,肝胰脏和胃是消化食物的辅助器官。  相似文献   

11.
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千年笛鲷池塘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年笛鲷又称儋州红、千年鲷,属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体长为40cm-60cm,全长可达800cm,重达3kg-5kg,体甚高。千年笛鲷生长速度快,活力强,育苗成活率高,是海水人工繁育鱼类中的优良品种之一。目前,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等单位开展千年笛鲷、红鳍笛鲷、紫红笛鲷人工育苗研究,以使其成为海水养殖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红鳍笛鲷土池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鳍笛鲷[Lutjarudserythopterus(Bloch)]俗称红鱼、大红鱼、红笛鲷,属鲈形目(Perciformes)、笛鲷科(Lutjanidae)、笛鲷属(Lutjanus),为热带和亚热带中下层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深30cm~100cm,底质为泥、泥砂、贝岩礁等海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及东海。近年来,红鳍笛鲷已成为我国南方海水养殖的重要名优品种之一,红鳍笛鲷土池人工育苗技术也日趋成熟。一、育苗材料1.育苗设施孵化桶为直径100cm、高90cm的圆柱形聚乙烯桶,桶底为圆锥形,设有1个排水筏,且每个孵化桶内设置1个散气石。孵化桶放置于通风良好的遮阳棚下。育苗池3个,为室外土池,面积3…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养殖紫红笛鲷与野生紫红笛鲷肌肉中雌二醇、孕酮、睾酮三种违禁性腺激素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在养殖紫红笛鲷与野生紫红笛鲷肌肉中均检出三种违禁激素,养殖紫红笛鲷肌肉中三种违禁性腺激素的残留量分别是野生紫红笛鲷的4.50、1.57、5.00倍;野生紫红笛鲷中的违禁激素残留水平较低,但仍能被检出,可能与海湾环境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相似文献   

15.
红鳍笛鲷网箱养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鳍笛鲷俗称“美国红鱼”,是一种海水经济鱼类,原产于墨西哥中部。由于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畅销,在福建沿海目前是海水网箱养殖业引进的优良新品种。经平潭县多年试养结果显示了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产量高、经济效益佳等优点。现根据该县近年来养殖取得成效经验结合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红鳍笛鲷学名眼斑拟石首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石首鱼属。其形态典型特征为在乳白色的腹部显现红斑;幼鱼尾柄基部有较大黑点,体侧及背部有明显大黑斑。成鱼体形较长,头部钝圆。该鱼适应能力强,既能在海水中养殖,…  相似文献   

16.
《水产科技情报》2000,(4):190-191
墨西哥试养纹眼笛鲷  纹眼笛鲷在日本已进行商业化养殖 ,但在别国均尚未开展养殖。为此 ,墨西哥水产研究人员利用养虾池进行了网箱试养。9个网箱规格均为 1m3 ,使用网目为 6~ 8mm的网片缝制 ,分别设置于面积均为 2 50 0 m2 的养虾池中。将从河口捕获的纹眼笛鲷放养于网箱中 ,放养密度分别为6、9、12尾 /m3 ,每种密度设 3个重复。试验鱼体重 11~ 2 3g,平均体重 17g,放养量为 0 .10~0 .2 1kg/m3 。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 10 %。 4个月平均水温分别为2 3、2 6、2 8、30℃ ,池水盐度分别为36‰、38‰、39‰、4 0‰ ,溶氧分别为 7.6、8.0、7.6…  相似文献   

17.
笛鲷属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通用引物长距PCR(Long-PCR)和常规PCR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鲈形目笛鲷科的4种笛鲷属鱼类(孟加拉笛鲷、四带笛鲷、千年笛鲷和马拉巴笛鲷)和军曹鱼科的军曹鱼线粒体DNA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FJ171339,FJ416614,FJ824741,FJ824742 和NC_011219),得出所用全序列测定体系的方法通用性较强,操作简单。线粒体基因组的比对分析表明,测定的mtDNA基因组的绝大部分区段与GenBank中现有的脊椎动物的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以军曹鱼外群结合GenBank中近缘笛鲷鱼类(勒氏笛鲷、蓝点笛鲷和黑带鳞鳍梅鲷)进行的聚类分析中,勒氏笛鲷与黑带鳞鳍梅鲷的聚类关系近于同属物种,与形态学分类存在矛盾。通过单个基因和基因拼接序列比较,综合考虑邻位连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的置信度和序列的信息量,对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属内种间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进行了评估,将基因分成不同的4等:很好的为ATPase6cox2;好的序列为ND2cox1;差的为ND6、ND3ATPase8;包括Cyt b在内的其余6种基因为中等。分析还揭示出序列长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系统进化树的置信度,且属内物种间比较时序列长度的影响小于高级阶元。  相似文献   

18.
约氏笛鲷 Lutjanus johnfj(Bloch)属于鲈形目 (Percis)、笛鲷科(Lutjanidae)、笛鲷属(Lutjanus), 广泛分布于非洲东岸、印度、菲律宾、中国、澳大利亚沿海。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和肉质鲜美等优点,是我国南方海水网箱养殖的优良种类和海水捕捞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约氏笛鲷初孵仔鱼个体小,刚开口仔鱼口裂较小,必须提供个体较小的动物性饵料。但是,培养大量个体较小的开口动物性饵料具有一定难度,使约氏笛鲷育苗存在成苗率低的主要问题。为了探索提高约氏笛鲷池塘育苗技术的稳定性,笔者于2003年7~8月在临高县新盈镇的临高海水鱼苗繁殖基地进行约氏笛鲷池塘育苗试验,采用浸沤的鱼汁为肥料,施肥于池塘进行大水体培养轮虫,确保仔鱼饵料的稳定供应,从而较大提高约氏笛鲷育苗的成苗率。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布氏鲷幼鱼在溶氧量下降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和变化特点,利用简易密闭的流水装置,选择体质量为10.1~16.8 g的小规格幼鱼及25.9~47.0 g的大规格幼鱼,研究其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窒息点以及水温、体质量对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布氏鲷幼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随体质量的增大而降低。两种规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日均耗氧率0.142 6 mg/(g·h)(8:00~18:00)与夜均耗氧率0.153 8 mg/(g·h)(20:00~6:00)相似,两种规格的布氏鲷均分别在16:00、8:00出现耗氧率的低、高峰。大、小规格幼鱼的窒息点分别是0.25 mg/L和0.33 mg/L。  相似文献   

20.
参照GeneBank上登录的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W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OmpW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645 bp,编码214个氨基酸。将其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表达出带His-tag的融合蛋白,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3.8 ku,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优化的表达条件为温度37 ℃,IPTG浓度0.1 mmol/L,诱导时间5 h。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SPF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达1:30,000,Western-blot结果表明鼠抗OmpW血清能与诱导后的重组蛋白发生特异反应,提示OmpW可能是哈维氏弧菌的一种重要保护性抗原。为了进一步研究哈维氏弧菌外膜蛋白OmpW基因DNA疫苗对红笛鲷的免疫保护效果,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OmpW,然后将真核质粒免疫接种红笛鲷。PCR结果显示,免疫接种第7、28 d,在红笛鲷的肌肉、头肾、肝脏和脾脏组织均存在质粒分布;RT-PCR结果显示,免疫接种第7、28 d,红笛鲷不同组织均有目的基因的表达。ELISA结果表明,红笛鲷体内血清产生了抗OmpW蛋白的高效价抗体。Western- blot分析表明,DNA疫苗免疫后红笛鲷体内表达了相应的目的蛋白,并诱导产生了相应抗体。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保护率高达60 %,可见pCDNA-OmpW可作为红笛鲷预防哈氏弧菌感染的有效候选疫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