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氏鲢鲶鳃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苏氏鲢鲶鳃结构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鲢鲶鳃丝末端膨大呈杓状结构,每一鳃丝两侧具许多呈褶状的鳃小片,相邻两鳃丝上的鳃小片紧密镶嵌排列.鳃弓和鳃耙表面分布众多味蕾.鳃丝呼吸面上皮细胞薄,高度血管化,形成呼吸面隆起;非呼吸面由微脊细胞彼此相连,间缝具分泌细胞开口.鳃小片由单层或数层外上皮细胞和由基膜相隔的柱状细胞及其围在血管腔的凸缘构成,氯细胞多分布在鳃小片基部,并有开口通外.还探讨了鲢鲶鳃丝和鳃小片特殊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鲤鱼鳃组织结构及鳃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对鲤鱼进行不同时间的中毒试验,构成了鳃组织的耐量试验。试验表明,当超过鳃的耐受量时,鳃发生了不同阶段的病变。在低浓度短时间作用下,鳃组织分泌的粘液增多。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鳃组织出现鳃血管扩充、充血,呼吸上皮肿胀,鳃小片呈棍棒状,相邻几条鳃丝发生融合,形成一片细胞板。有些鳃细胞脱离。病状严重时造成鳃小片坏死、解体导致鳃功能的损害和破坏。  相似文献   

3.
杨坤  翟凯旋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水产学报》2022,46(6):1085-1093
为探究洪湖碘泡虫在被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不同感染阶段的差异,实验采用显微镜镜检、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切片相结合手段,对发病及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肌肉、伪鳃、鳃、头肾等11个组织器官进行了广泛检测分析。显微镜镜检发现,在发病鱼的咽、伪鳃和鳃能观察到孢囊或成熟孢子;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的咽上壁与副蝶骨间结缔组织、伪鳃及其血管周边观察到大量棕黄色结节,并含有洪湖碘泡虫的成熟孢子。不同组织器官DNA样品PCR检测发现,在发病鱼除肌肉外的其他10个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存在,其中伪鳃检出率最高(100%);隐性感染异育银鲫在咽上壁组织、伪鳃、头肾、体肾、脾脏及卵巢中检出洪湖碘泡虫,伪鳃检出率也为最高(26.7%)。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发病鱼咽上壁内分布着大量蜂巢状孢囊及成熟孢子,伪鳃被严重侵占和破坏;残存伪鳃鳃丝周边能观察到增殖和发育阶段的孢子生成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洪湖碘泡虫在发病和隐性感染异育银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发现伪鳃可能是洪湖碘泡虫寄生和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结果为洪湖碘泡虫病的准确检验检疫和进一步开展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鲹研究了卵形鲳(Trachinotus ovatus)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观察发现,仔稚鱼鳃的早期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3日龄)为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鳃耙未出现,仔鱼主要依靠鳍褶、皮肤和卵黄囊上的微血管进行呼吸;第2阶段(4~17日龄)为鳃丝分化、发育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逐渐形成,具备鳃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点;第3阶段(18日龄之后)为鳃器官生长发育完善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发育完善,鳃的形态和功能与成鱼相似。进一步研究发现,鳃丝总数随仔稚鱼全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个鳃小片面积和总呼吸面积随仔稚鱼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卵形鲳鲳鲹的分化和发育是与仔、稚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功能的完善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鲤鱼单极虫病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9年以来,造成王快水库等网箱养鲤大批死亡的单极虫病,病鱼出现烂鳃、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大量粘液等症状;显微观察的结果为: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肠上皮细胞严重坏死,平滑肌纤维发生玻璃样变及解体,鳃丝充血,鳃小片融合,肝细胞核溶解、坏死。  相似文献   

6.
欧洲鳗短钩拟指环虫病及其鳃组织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患短钩拟指环虫病欧洲鳗的症状、流行状况和鳃显微组织病理.游动和呼吸频率异常、鳃丝浮肿和鳃上粘液增多为该病的主要症状.该病尽管在冬季也有发生,但水温在26℃以上的春末、夏季和秋初是最易发病的流行季节,流行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患病欧洲鳗鳃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出5种类型,其一是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使邻近的鳃小片相连;其二是鳃小片粘液细胞增生,同样使鳃小片连成一片,增生的粘液细胞经阿利新蓝(Alclan blue)和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 schiff)二者联合染色后呈蓝紫色的染色反应,属于Ⅳ型的粘液细胞;其三是鳃小片肿大,但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无肿大现象,上皮细胞层与毛细血管相分离,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上皮细胞层破裂,血细胞外溢,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后,失去鳃小片原有的结构;其四是鳃小片肿大同时伴随单层扁平上皮细胞肿大,进一步发展,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后,鳃小片同样失去原有的结构;其五是鳃小片毛细血管严重充血扩张,比原毛细血管扩张几倍到十几倍,形成充满红细胞的棒状到球状的动脉瘤.结果表明鳃上皮细胞增生、粘液细胞增生、鳃小片肿大、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和严重充血成动脉瘤等病理变化都可导致患病欧洲鳗呼吸困难,轻者影响其生长,重者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7.
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人工培育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鳃结构及其早期(1—35日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鳃耙列齿状,鳃丝梳状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排列在鳃丝两边。透射电镜下鳃小片主要由线粒体丰富细胞(Ⅰ型和Ⅱ型)、扁平上皮细胞、柱细胞、血细胞、黏液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四指马鲅鳃早期发育显示,1日龄鳃原基形成;3日龄出现鳃弓,有扁平上皮细胞和血细胞;5日龄出现鳃小片,鳃小片上有柱细胞,基部有线粒体丰富细胞;18日龄鳃小片增多,鳃结构完善;35日龄鳃结构基本和成鱼一致。根据发育特点将其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3日龄)为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仔鱼主要靠鳍褶、皮肤和卵黄囊上的微血管进行呼吸;第2阶段(4—17日龄)为鳃结构分化、发育期,鳃耙、鳃弓、鳃丝、鳃小片逐渐形成,具备鳃基本的结构特点;第3阶段(18—35日龄)为鳃结构完善期,鳃组织发育主要体现在数量和形状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 症状 金鱼无食欲,体消瘦,活动呆滞,体表无明显症状。翻开鳃盖,可见鳃盖内表皮有轻度充血,鳃丝末端浮肿、粘液增多,粘附有污物,鳃丝间偶有发现白点,呈淡红色。剖检时,除肠内无食物外,各内脏器官基本正常。镜检一个视野有4个小瓜虫或幼体,两个视野有3只指环虫,且鳃丝上皮细胞脱落,血管有血窦,严重时呈坏死性烂鳃。所检查的5尾金鱼4尾都是如此,另一尾病症较轻。因此,诊断为金鱼小瓜虫病、指环虫病和烂鳃病并发。2 发生原因2.1 进货时金鱼在产地就有虫卵和孢子,至水温、环境适宜时,虫、菌即大量繁殖,感染金鱼。2…  相似文献   

9.
水库鲢鱼小鞘指环虫病鳃组织病理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91-1993年,笔者在清原县金家水库和后楼水库用敌敌畏进行了鲢小鞘指环虫病的防治试验,并对大水面防治鱼病的施药方法作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0.08-0.20ppm的敌敌畏均能有效杀灭此虫。组织病理研究发现,病鱼鳃瓣缺损,粘液增多,鳃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呼吸上皮肿胀。上皮细胞增生,使鳃小片融合,鳃丝呈棍棒状;相邻几条鳃丝发生融合,形成一片上皮细胞板。病状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解体。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南海北部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和成鱼鳃的显微组织结构、鳃表面超微结构和鳃小片内部超微结构特点。结果表明, 黄鳍金枪鱼鳃丝顶端弯曲, 鳃弓、 鳃丝和鳃耙表面具有不同类型的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研究显示黄鳍金枪鱼的鳃具有高的片层密度、独特的斜向血流模式以及鳃的融合特性, 幼鱼和成鱼鳃结构之间存在显著不同。鳃小片内部超微结构研究显示鳃扁平上皮细胞覆盖于鳃丝和鳃小片表面, 顶端存在微绒毛或微脊结构, 相对幼鱼, 成鱼具有高的细胞质密度; 离子细胞主要分布于鳃小片以及鳃小片基部, 幼鱼离子细胞顶端开口为微绒毛, 成鱼为小坑状。本研究阐明了黄鳍金枪鱼幼鱼和成鱼鳃的组织结构, 丰富了黄鳍金枪鱼鳃的基础生物学资料, 为研究高速游泳鱼类鳃的形态特征与其高速游泳习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感染小瓜虫草鱼幼鱼的脑、心脏、鳃、鳍、头肾、中肾、上颌、皮肤肌肉及内脏团等组织器官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各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鳃丝、上颌、胸鳍及背鳍等组织器官可见小瓜虫寄生;脑组织淤血;心耳、心室及动脉球内发生淤血;鳃丝淤血并有炎细胞浸润,部分鳃小片结构消失,呼吸上皮细胞脱落;头肾淤血;中肾肾小管、连接小管的上皮细胞内出现脂肪样变及玻璃样变,肾小球肿大导致肾小囊囊腔消失,肾间质淤血;腹皮下致密层胶原纤维发生玻璃样变,静脉淤血;肠道黏膜层部分上皮细胞脱落,严重者上皮细胞溶解消失,黏膜下层可见炎细胞浸润;肝胰脏内肝血窦、静脉淤血,肝脏局灶性坏死;脾脏内静脉淤血。  相似文献   

12.
缢蛏鳃的光镜与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缢蛏鳃的组织学和表面结构。鳃丝有主鳃丝和普通鳃丝之分,鳃丝表面有前纤毛和侧纤毛,分别与食物的运送和呼吸水流的产生有关。普通鳃丝的扁平细胞为呼吸上皮。相邻鳃丝通过含有血管的丝间连接连系,相邻的鳃小瓣通过隔膜状的瓣间连接连系。两根主鳃丝之间的12~22根鳃丝由簇内连接连接成簇。  相似文献   

13.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鳃结构进行观察,并采用浓度为2 mg/L的Cd Cl_2水溶液对稀有鮈鲫进行急性毒理实验。结果显示:稀有鮈鲫具4对鳃,由鳃耙、鳃弓、鳃丝及鳃小片组成。鳃的各个部位表面均有上皮细胞覆盖;鳃耙和鳃弓具味蕾,鳃弓上还具不同类型的黏液细胞;相邻鳃小片的上皮细胞间也分布有黏液细胞,在鳃小片基部有氯细胞着生。鳃丝表面有不规则凹陷和微嵴,具沟、坑、孔等结构;鳃小片两面均呈凹凸状。在2 mg/L的Cd Cl_2水溶液暴露下,鳃受到损伤,发生鳃小片充血呈球状,鳃上皮水肿、脱落,黏液细胞增多等现象;并随时间延长受损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4.
叉尾斗鱼关睾虫(单殖亚纲)病的鳃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matus 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 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中度感染时,鳃丝组织增生、融合,有大量黏液细胞浸润,鳃小片与窦状隙分离,形成空隙;重度感染时,鳃丝组织细胞解离、空泡化,呼吸上皮与毛细血管分离严重,形成空腔。  相似文献   

15.
不同盐度和驯养时间中华鲟子二代幼鱼鳃的显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驯养时间中华鲟幼鱼鳃及鳃中泌氯细胞的结构变化特征。试验用鱼为1+龄中华鲟子二代,平均全长50.7 cm,平均体重约441.9 g。试验前在养殖池中暂养1周。试验设2个盐度梯度(10、15)组和1个对照组(淡水)。盐度驯养为将中华鲟子二代从暂养池转入盐度10海水中驯养,分别取驯养1、3、6、9、12、24、48、72、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 h的幼鱼各1尾用于试验;将剩下的鱼再转入盐度15海水中驯养,分别取驯养24、48、72 h的幼鱼各1尾用于试验。结果显示,在淡水组中,中华鲟子二代幼鱼鳃丝发达,细胞饱满,鳃小片宽且长。鳃丝上皮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通常靠近鳃小片基部,呈近椭圆状。与淡水组相比,盐度10组的幼鱼鳃丝主干部明显变窄,鳃小片基部区域及鳃小片上泌氯细胞的数量略有增加,胞体变大,且随驯养时间的延长,出现了明显的细胞膜间隙。幼鱼在盐度15组中鳃丝主干明显变窄变短,鳃小片也显著缩短,鳃泌氯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有明显的分泌腔。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能够快速适应外界水体盐度的变化,这与鳃及鳃上皮中调节渗透压功能细胞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凯 《水产学报》1997,21(3):303-308
报道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症状、鳃组织的显微、超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病虾鳃区呈,黑色条斑状、活动力差、厌食、死亡率较高。不镜下观察,鳃组织严重坏死、断裂,鳃丝充血,为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在多沉积在鳃丝末端。电锐观察到鳃组织的甲壳层和表皮层中的许多没切面的杆状细菌,呈多形态,大小约为(0.2-0.4)×(1.2-1.8微米,单个,偶而连成双,无芽孢,菌体周围细胞结构完全瓦解,组织被腐蚀或许多圆  相似文献   

17.
绝大多数鱼类都是用鳃呼吸的。鳃位于鱼口腔内的咽喉两旁,形似一系列的片状物,称为鳃片或鳃瓣,鳃片又有无数鳃丝紧密排列而成,鳃丝两侧又生有许多突起,称鳃小片,气体交换就是在这里进行的。鳃小片富含血管,表面又非常薄,所以鳃呈鲜红色。低等鱼类的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高等鱼类的鳃裂被鳃盖掩盖着,在鳃盖后  相似文献   

18.
4.草鱼烂鳃病【症状与诊断】病鱼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颜色更深,离群独游,或停留于池边水面、反应迟钝,剪开鳃盖可见鳃丝腐烂,并往往黏附腐屑和污泥,呈泥灰色或黄色。鳃丝腐烂往往是从鳃丝末端开始,进而向鳃丝基部和邻近鳃丝扩大,以至大部份鳃丝腐烂,仅露出鳃丝软骨。有的重症病鱼的鳃盖骨的内表皮坏死脱落,在鳃盖骨中央呈现近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剪取一小块病变较轻的鳃丝组织,置于载玻片上,加一小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后,静置10分钟左右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细长弯曲的杆菌,菌体喜好群集成柱状或草堆状,还可见到…  相似文献   

19.
黄鳍鲷和尼罗罗非鱼鳃丝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鳍鲷Sarus lat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鳃丝和鳃小片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状或坑状凹陷及孔洞等结构.黄鳍鲷的鳃丝表面一部分鳃丝表皮凹凸不平,另一部分鳃丝表皮较为平坦.黄鳍鲷和尼罗罗非鱼鳃上皮几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存在细微的差异.黄鳍鲷的扁平上皮细胞表面观以不规则的六边形为主,或类似菱形的四边形,细胞间界限清楚,而尼罗罗非鱼鳃丝细胞表面的微嵴以形成密集指纹状回路,隆起的微嵴两侧有细小的横突,扁平上皮细胞间排列凹凸不平,形成深沟或凹坑,成为细胞间明确的界线.黄鳍鲷鳃丝表面的氯细胞和粘液细胞数量较多,尼罗罗非鱼鳃丝表面基本上没有观察到氯细胞,粘液细胞很少.黄鳍鲷鳃小片的厚度比尼罗罗非鱼鳃小片的厚.  相似文献   

20.
赵峰  杨刚  张涛  王妤  庄平 《海洋渔业》2016,(1):35-41
为了探讨中华鲟幼鱼进入长江口半咸水环境后,渗透压适应调节过程中鳃上皮泌氯细胞的适应性变化,将幼鱼在淡水(盐度0)和半咸水(盐度15)两种条件下驯养60 d,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比分析鳃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分布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幼鱼鳃上皮泌氯细胞主要集中分布于鳃小片基部和鳃小片之间的鳃丝上,细胞略呈椭圆形。半咸水条件下,幼鱼鳃丝上皮泌氯细胞数量和大小显著增加,鳃小片上皮泌氯细胞数量则未发生改变,但细胞大小显著增加;而鳃丝和鳃小片上皮泌氯细胞的形态在淡水和半咸水中均未发生显著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鳃丝上皮泌氯细胞顶膜开口的形态分为3种类型:Ⅰ型,突起型;Ⅱ型,凹陷型;Ⅲ型,深洞型。淡水条件下,顶膜开口形态多为Ⅰ型和Ⅱ型,未发现Ⅲ型存在;而半咸水条件下,顶膜开口形态以Ⅲ型为主,Ⅰ型与Ⅱ型也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