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美白对虾温室中间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对南美白对虾进行淡化中间培育 ,投放虾苗 1 0 4万尾 ,平均体长 1 0cm ,平均体重 1 4mg ,密度 32 4 3尾 /m2 ,初始盐度 5‰ ,培育水温 2 5~ 2 6℃ ,以活体淡水枝角类饵料为主 ,前后分别用丰年虫和颗粒料衔接 ,前 8d淡化将盐度降至 2‰ ,培育 1 5d :出苗平均体长 2 2cm ,平均体重 1 4 2mg ;增长 0 0 8cm/d ,增重 8mg/d ;共出虾苗 78万尾 ,成活率为 75 5 %。  相似文献   

2.
南美白对虾室外育苗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华芳 《水产科学》2003,22(2):27-29
在4个室外水泥池和2个室内水泥池进行南美白对虾育苗试验,室外池总育苗水体为40 0m3,室内池总育苗水体为20 0m3。直接在室外育苗池培养单胞藻;白天日照时间为8h以上,光照强度为500~8000lx;室外育苗池共放入南美白对虾无节幼体600万尾,培育至体长1 0cm的虾苗,出苗354 4万尾,总成活率为59 1%。室外育出的虾苗规格整齐,体质强壮;比室内池育苗的时间缩短3~4d。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技术,进行了不同放养密度的饲养试验,将12个面积为115.0 m2(46.0 m×2.5 m)的水泥池平均分成T1、T2和T3组,分别在每个池投放2万尾(174.0尾/m2)、3万尾(261.0尾/m~2)、4万尾(348.0尾/m~2)经人工培育20 d的蛭苗,经过3个月饲养,干池捕获成蛭。试验结果,T1、T2、T3组平均产量分别为(89.9±5.7)、(92.9±7.1)、(96.6±10.3)kg/池,平均养成规格分别为123、136、142尾/kg,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3%、44.1%和34.3%,不同密度试验组之间,其平均产量和平均养成规格差异不显著,而平均成活率差异显著;试验投入9.7万元,产出19.2万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2。试验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水泥池养殖投入产出比较高,建议养殖密度以不超过260尾/m2为宜。  相似文献   

4.
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及仔幼鱼培育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匙吻鲟孵化率、成活率以及生长情况的统计 ,探讨水中溶氧、温度、pH值、饲养密度对匙吻鲟受精卵孵化和仔幼鱼培育的影响 ,初步得出了受精卵孵化和仔幼鱼培育的适宜条件 :温度 18~ 2 0℃、pH值为 7 0~ 8 0 ,匙吻鲟体长在 1~ 4cm时 ,适宜饲养密度为 80 0~ 10 0 0尾 /m3 ,4~ 6cm时 ,适宜密度为 4 0 0~ 5 0 0尾 /m3 。  相似文献   

5.
脊尾白虾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升温孵幼,2006年6月在150m^3的室内育苗水体内累计出虾苗690.22万尾,仔虾体长6.4—8.1mm,平均体长为7.3mm,平均出苗密度4.60万尾/m^3,最高出苗率63.5%,最低出苗率41.3%,平均育成率51.26%。  相似文献   

6.
1999年的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生产试验中,共获受精卵6亿粒,孵化率40%;三刚节幼体培育密度为100万个/m2;四刚节幼体培育密度为50万个/m2;五刚节幼体培育密度1万~2万个/m2;20d左右培育至十刚节幼体期。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大棚土池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克氏原螯虾的亲虾培育和人工育苗试验,育苗池总面积为2744 m2.2007年9月份共收捕亲虾1 368 kg(其中雄虾342 kg、雌虾1 026 kg),规格25~40 g.设置了两种亲虾投放密度(分别为10尾/m2和20尾/m2),雌、雄性比均为3:1.试验结果:从9月份亲虾培育管理起到翌年3月份出苗,亲虾死亡率为58.6%;共计出苗50余万尾,平均单位产苗量为203尾/m2.高密度亲虾组的虾苗数量并未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8.
罗氏沼虾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省吴江地区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罗氏沼虾育苗基地之一,现有育苗单位45家,温室面积50000m2以上,年产虾苗25亿尾左右。由于育苗技术不断进步,单位水体育苗产量现已达6~8万尾/m3。为促进技术交流,作者就本地区的罗氏沼虾育苗高产技术作一简要归纳。一、水源水源的水质好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工培育方法,在岩虫亲体3种培育密度(100、200、300尾/m2)于水温(25±0.6)℃、盐度(31±0.5)条件下,获得幼体0.58×104~1.5×104尾;由3种幼虫培育密度(0.2×104尾/m2、0.5×104尾/m2和1.0×104尾/m2)经50 d后获得幼虫0.09×104~0.43×104尾/m2,幼虫体长2.10~2.68 cm,成活率达42%~57%。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水蚯蚓作为饵料,研究了60日龄鳝苗不同密度下的增重、存活率及饵料转化率。试验分3个密度组,其对应的密度分别为2000尾/m2、3000尾/m2、4000尾/m2,每个密度组设4个平行;试验时间为30d。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3个密度组鳝苗的增重率、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其饵料系数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大;其中在4000尾/m2的密度下,鳝苗的增重率最低,仅为1.12±0.13;饵料系数最高,为5.71±1.37。  相似文献   

12.
不同网箱饲养条件下湘云鲫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双庆  刘臻 《淡水渔业》2003,33(6):23-25
在 6m× 4m× 2 5m、 2m× 2m× 2 5m的两组 6口网箱中按 195尾 /m2 、 15 0尾 /m2 、 115 /尾m2 三种密度投放湘云鲫 ,大、小网箱分别投喂含粗蛋白质为 35 2 %和 30 0 %的两种饲养。两个月的养殖试验表明 :大网箱的高、中、低密度养殖的平均增重倍数分别是 0 5 8、 0 81、 0 6 3,饲料平均转化效率分别是 4 4 %、 4 7%、4 3% ;小网箱的高、中、低密度养殖组的平均增重倍数分别是 0 2 5、 0 4 1、 0 34,饲料平均转化效率分别是4 3%、 4 4 %、 4 2 %。对比试验表明用粗蛋白质含量为 35 2 %的饲料投喂 ,密度为 15 0尾 /m2 左右的大网箱养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海水网箱养殖3龄以上的鞍带石斑(Epinepheluslanceol)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催产前3个月进行亲鱼强化培育,在水温≥22℃的春、夏季,用HCG400~500IU/kg鱼体重和LRH-A330~50μg/kg鱼体重进行催产,催产后27h左右开始产卵。受精率59·5%~78·5%。受精卵在盐度28~33、水温25~28℃、pH8·0~8·5的水环境中22h孵化出仔鱼。室内培育仔鱼两批:第1批培育初孵的仔鱼1070万尾,放苗前,往池中加入30~50万个/ml小球藻液,放养密度为2万/m3左右,经35d培育,获得4~5cm以上的鱼苗27·3万尾,成活率2·6%;第2批培育初孵仔鱼735万尾,经35d培育,获得4~5cm的鱼苗25·72万尾,成活率3·5%。池塘培育仔鱼两批:第1批培育初孵仔鱼780万尾,放苗前,池塘中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密度超过200个/L,放养密度为每1/15hm2投放2·0~2·5万尾,开口仔鱼在土塘水温23~27℃、盐度25~28、pH7·8~8·5的条件下,经35d培育,鱼体全长达3·2cm,仔鱼变态完全,成为幼鱼,获得5cm以上的鱼苗21·6万尾,成活率2·8%;第2批培育初孵仔鱼661万尾,获得5cm以上的鱼苗41万尾,成活率6·2%。挑选76尾亲鱼单独喂养,在饲料中添加17a-甲基睾丸酮和多种维生素等,经过两个月的雄性化培育,有57尾转雄,且受挤压时有精液流出,转雄率为75%。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鼠尾藻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将不同密度的平均体重为(16.7±0.95)g的刺参和鼠尾藻混养在1 m3水体的塑料桶内,实验分为12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刺参、鼠尾藻的生长及养殖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1)刺参、鼠尾藻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和鼠尾藻密度影响显著(P0.05)。作为对照,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其生长均相对较差;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刺参生长相对最好。刺参密度为750 g/m3、鼠尾藻密度为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大;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500 g/m3时,鼠尾藻特定生长率(SGR)最小;2)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变化受刺参和鼠尾藻养殖量的影响显著(P0.05)。无鼠尾藻,刺参密度为750、500、25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刺参为750 g/m3实验组含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时,实验组NH4+-N、NO2–-N、NO3–-N和PO4–-P含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显示,鼠尾藻密度的大小对促进刺参的生长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本研究条件下,刺参密度为250 g/m3、鼠尾藻密度为1000、1500 g/m3模式参藻搭配比例较合适,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牡蛎受精卵-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鱼肉糜育苗饵料系列,双棘黄姑鱼的育苗水温为23.5℃以上,2003年出苗全长4.11cm鱼苗12万尾;2004年出苗全长2.7 cm鱼苗8万尾;2005年出苗全长3.41 cm鱼苗33.7万尾,2005年育苗单位水体出苗率为3 510尾/m3,育苗成活率为41.6%.双棘黄姑鱼苗的特点为前期生长很慢而15日龄后生长极快,全长1.0 cm开始出现严重的自相残杀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白洋淀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捕获的抱卵虾中挑选出200 kg作为孵化用亲虾,经1020 d培育,受精卵破膜孵化出幼体。自然水温(2020 d培育,受精卵破膜孵化出幼体。自然水温(2030℃)条件下,青虾初孵幼体经2530℃)条件下,青虾初孵幼体经2530 d的培育,生长发育成体长1.030 d的培育,生长发育成体长1.01.5 cm的仔虾。2013年,利用450 m3水体共培育仔虾4 800万尾,培育密度最高达15.6万尾/m3,最低6.8万尾/m3,平均11.1万尾/m3。  相似文献   

17.
暗纹东方鲀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泥池培育暗纹东方鱼屯鱼苗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培育密度、饵料转换、投饵量以及环境因子等对成活率的影响 ,并把土池育苗与水泥池育苗的优点相结合 ,解决了鱼屯苗后期培育易相残的难题 ,提出了一种工厂化育苗的方法。本实验投放仔苗 3万尾 (体长 0 2 8厘米~ 3厘米 ) ,4 0天后 ,出池鱼苗 2万尾 (体长 2 5厘米~ 3厘米 ) ,成活率高达 6 6 7% ,其中前期培育成活率 70 % ,后期培育成活率 95 %。  相似文献   

18.
将平均体重(2.57±0.05)g,平均体长(46.5±2.8)mm的黄颡鱼苗进行大规格鱼种的培育试验,放养密度设0.75万尾/ 亩、1.5万尾/亩、2.25万尾/亩、3.0万尾/亩、3.75万尾/亩等5个梯度,经过4个月的养殖试验,以苗种成活率、生长速度及经济效益为评判依据,得出黄颡鱼4cm鱼种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5 000尾/亩。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1.21)g;养殖密度,A1~A3组:600 g/m3,B4~B6组:400 g/m3,C7~C9组:200 g/m3。海黍子养殖密度,A1、B4、C7组:0 g/m3,A2、B5、C8组:1 000 g/m3,A3、B6、C9组:2 000g/m3。结果显示:(1)A1、B4组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最小;C8和C9组仿刺参的Mdwg和SGR最大;A2组海黍子的SGR最大;C9组海黍子SGR最小;(2)A1、B4组NH4+-N、NO2--N、NO3--N和PO43--P含量较高;A3、B6、C9组各营养因子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海黍子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其密度显著影响仿刺参的生长(P0.05)。本试验条件下,C8、C9组搭配比较合适,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面积均为4450m2的6口池塘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3口以3万尾/667m2的低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并在池中设置5%面积的网箱套养黄鳝,对照组以5万尾/667m2的密度专养南美白对虾,分别获得5200元/667m2和3100元/667m2的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