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氏鲟不同年龄性腺发育与性类固醇激素浓度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得养殖施氏鲟群体 5个年龄组及亲鱼 (8龄 )血液中睾酮 (Testosterone ,T)、雌二醇 (17β-estradi ol,E2 )的不同含量 ,并与其对应年龄的性腺组织学观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龄性腺刚刚完成性分化发育初期 ,T( X±SD) =(1.8± 0 .72 4 )nmol/L ,α =0 .0 1;E2 ( X±SD) =(5 5 .8± 2 .879)pmol/L ,α =0 .0 5。 2龄精巢Ⅱ期 ,卵巢I期 ,T( X±SD)=(2 .2± 0 .934)nmol/L ,α =0 .0 1。E2 ( X±SD) =(38.9± 2 .343)pmol/L ,α =0 .0 5。 3~ 4龄鱼卵巢发育在Ⅰ~Ⅱ期 ,精巢Ⅲ-Ⅳ期。 3龄T( X±SD) =(9.6± 1.936 )nmol/L ,α =0 .0 5 ;E2 ( X±SD) =(4 4 .8± 2 .6 0 5 )pmol/L ,α =0 .0 5。4龄鱼T( X±SD)=(2 6 .3± 2 .10 5 )nmol/L ,α=0 .0 5 ;E2 ( X±SD) =(5 5 .3± 3.0 5 3)pmol/L ,α =0 .0 5。 5龄鱼卵巢发育在Ⅲ期左右 ,精巢已发育成熟 ,T( X±SD) =(13.9± 1.6 5 2 )nmol/L ,α=0 .0 5。E2 ( X±SD) =(137.7± 5 .880 ) pmol/L ,α=0 .0 5。雄亲鱼血液中T含量变化在 4 0 .5~ 74 .6nmol/L ,E2 含量变化在 5 6~ 116pmol/L。雌亲鱼血液中T含量变化为 39.7~ 73.2nmol/L ,E2 含量变化在 5 4 4~ 90 4pmol/L  相似文献   

2.
以4种淀粉,蜡质玉米淀粉(L)、高直链玉米淀粉(Z)、小麦淀粉(X)和木薯淀粉(M),分别以5%和10%的添加量配制了8种等氮和等能(CP 48%,GE 18.5 MJ/kg)的饲料(L5、L10、Z5、Z10、X5、X10、M5和M10)。用上述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3.46±0.19)g的大口黑鲈45 d,以评定大口黑鲈饲料的适宜淀粉源及添加水平。结果显示,饲料中淀粉的添加水平和淀粉源对大口黑鲈的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同一种淀粉的添加量从5%升至10%,L10、X10和M10组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降低,但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升高,而Z5和Z10组间的上述指标的差异不显著;L10、X10和M10组的肝体比、脏体比和肝糖原含量均显著升高,但Z5和Z10组间的脏体比差异不显著;全鱼和肝的脂肪含量及肝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L10组的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Z10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及X10组的红细胞压积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Z10组的血清补体活性显著降低;L5、Z5、X5和M5组的餐后3~12 h的血糖水平各自低于L10、Z10、X10和M10组。不同的淀粉源在相同的添加量的情况下,Z5组的淀粉表观消化率和肝体比显著地低于L5、X5和M5组,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L5、X5和M5组;M5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L5、Z5和X5组;Z10组的淀粉表观消化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L10、X10和M10组,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L10、X10和M10组;M10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L10、Z10和X10组。饲料中淀粉的添加水平和淀粉源对大口黑鲈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沉积率、肝体比、肝糖原含量、红细胞数、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血清补体活性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本研究表明,饲料的淀粉源和水平对大口黑鲈的生长、体组成、血液学指标、餐后血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料中添加5%的蜡质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和木薯淀粉均无妨碍,但添加10%的淀粉水平唯有高直链玉米淀粉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湛江等鞭金藻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氮、磷、铁、碳、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以天然海水为基础的优化培养基:NaNO3 60mg/L,KH2PO4 4mg/L,FeC6H5O7 0.5mg/L,NaHCO3 1.0g/L,维生素B1 150μg/L,维生素B12 200 ng/L.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优化培养基培养湛江等鞭金藻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成本低的优势.应用微生物流加技术培养湛江等鞭金藻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稀土蛋氨酸配合物及稀土氯化物对鲤鱼毒性试验结果,96小时半致死量分别为112.4mg/L 和80.5mg/L。实验结果表明:稀土蛋氨酸配合物对鲤鱼的毒性比稀土氯化物数低,都属低毒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酵母培养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实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 (B0)、0.5%(B1)和1.0%(B2)的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同时在每个枯草芽孢杆菌水平添加0 (Y0)、0.5%(Y1)和1.0%(Y2)的酵母培养物,制作9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23.41±0.47) g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56 d。结果显示,1)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培养物的交互作用对幼鱼存活率(SR)和增重率(WGR)均无显著影响(P0.05),幼鱼WGR在Y1B1和Y2B2组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Y2B2组(P0.05)。2)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培养物的交互作用对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KP)影响显著(P0.05),血清ALT和AKP活力在Y1B1和Y1B2组处于较低水平,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Y2B2组(P0.05)。3)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培养物的交互作用对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影响显著(P0.05)。肠道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Y1B1和Y1B2组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Y2B2组(P0.05),而MDA含量同SOD活力呈相反的变化趋势(P0.05)。4)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培养物的交互作用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攻毒后幼鱼累积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鳗弧菌攻毒后幼鱼累积存活率在Y1B1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细胞松弛素B抑制第一极体的释放,诱导菲律宾蛤仔四倍体,观察诱导各组胚胎的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0.5、0.7mg/L及1.0mg/L的细胞松弛素B均能有效抑制第一极体的释放,获得四倍体诱导率分别为58.2%、55.1%及55.2%,无显著差异;随细胞松弛素B用量的升高,菲律宾蛤仔早期胚胎发育速度略有减慢,各发育阶段胚胎畸形率显著提高,畸形形式增加,孵化率降低。综合分析,0.5mg/L的细胞松弛素B适于诱导菲律宾蛤仔四倍体。  相似文献   

8.
“克虫王”对大口鲶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平均水温为 2 1℃的静水条件下 ,用C型和B2型“克虫王”鱼用杀虫剂对大口鲶 (平均全长 4 9cm)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C型“克虫王”对大口鲶的 2 4h、4 8h、72h、96h半致死浓度 (TLm)分别为 4 7mg/L、3 3mg/L、1 85mg/L和 1 2mg/L ,安全浓度为 0 12mg/L。B2 型“克虫王”对大口鲶的 2 4h、4 8h、72h、96h半致死浓度 (TLm)分别为 1 2 0mg/L、0 84mg/L、0 64mg/L和 0 58mg/L ,安全浓度为 0 0 58mg/L。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奥尼罗非鱼片在冰藏期间组织蛋白酶活性与质构及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的相关性,实验测定了冰藏期间的组织蛋白酶B、H、L、D的活性、鱼片质构和肌原纤维蛋白随冰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组织蛋白酶B、D的活性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组织蛋白酶L、B+L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组织蛋白酶B、B+L的活性与冰藏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组织蛋白酶H的活性在贮藏期间变化较小。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在冰藏第2天最高,整体变化趋势与冰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SDS-PAGE图谱表明肌球蛋白重链发生了显著的降解,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变化不显著,α-辅肌动蛋白在冰藏前4 d逐渐降解;质构指标硬度、胶黏性、咀嚼性3者整体均呈波动变化趋势,凝聚性和弹性在整个冰藏期间变化不显著,黏附性和黏附力在冰藏2 d后逐渐上升。组织蛋白酶活性与质构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组织蛋白酶B活性与弹性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显著相关,组织蛋白酶L、D与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呈显著相关性,组织蛋白酶L和D是最有可能直接参与宰后冰藏期间奥尼罗非鱼片肌肉软化的组织蛋白酶。溶酶体组织蛋白酶可能共同参与鱼肉的自溶。  相似文献   

10.
在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 a)分别为0.91、3.80、0.10 mg/L的水体中分别培养2.73 g/L美人蕉浮岛(A组)、8.77 g/L背角无齿蚌(B组)及2.66 g/L美人蕉浮岛+8.89 g/L背角无齿蚌(A+B组),并设置空白对照,以TP、TN、Chl a为监测指标,研究各实验组对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TP的去除率依次为:A+B(83.27%)A(82.53%)B(71.51%)空白组(59.45%);对TN的去除率依次为:A+B(77.82%)A(72.77%)B(57.58%)空白组(31.68%);对Chl a的去除率依次为:A+B(99.53%)B(98.49%)A(96.16%)空白组(93.38%)。实验组对TP、TN、Chl a的去除率均显著(P0.05)高于空白组,美人蕉浮岛和背角无齿蚌搭配组对TP、TN、Chl a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对TP、TN的去除率均与单一移栽美人蕉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Chl a的去除率与单一投加背角无齿蚌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藻类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在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中美人蕉和背角无齿蚌的协同搭配能够加强水体中氮磷营养的循环,起到耦合强化净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多数硝化细菌的适宜温度是28℃左右,低于15℃硝化活性会基本丧失。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构建低温海水硝化细菌富集培养装置,在11~14℃、pH值7.0~7.8、溶解氧4.0~4.5mg/L条件下,经过150d富集培养得到AOB硝化强度为21mg(NH_3-N)/(L·d),NOB硝化强度为93mg(NO_2~--N)/(L·d)的富集培养物。对富集培养物研究表明,当温度为15℃时,pH值为8.0、初始氨氮浓度为30mg/L条件下氨氧化活性较强;当温度为15℃时,pH值为7.0、初始亚硝氮浓度为80mg/L的条件下亚硝酸盐氧化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稀土蛋氨酸配合物及稀土氯化物对鲤鱼毒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报导了蛋氨酸配合物及稀土氯化物对鲤鱼毒性试验的比较结果,96小时半致死量分别为112.4mg/L和80.5mg/L。实验结果表明:稀土蛋氨酸配合物对鲤鱼的毒性比稀土氯化物低,都属低毒物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不同光色(白光,A1;蓝光,A2;红光,A3)、光周期(24L︰0D,B1;12L︰12D,B2;8L︰16D,B3)和光强(0.88 W/m2,C1;4.55 W/m2,C2;8.60 W/m2,C3)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体质量(850.97±82.77)g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实验设A1B1C1(1)、A1B2C2(2)、A1B3C3(3)、A2B1C2(4)、A2B2C3(5)、A2B3C1(6)、A3B1C3(7)、A3B2C1(8)、A3B3C2(9)9个处理组,在相应设定条件下饲养180 d。结果表明,在光色为红光、光周期为12L︰12D和光强8.60 W/m2条件下大西洋鲑的成活率最高,但光色、光周期和光强对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期间各组鱼的相对增重率和肥满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至第120天,2、5、6组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组(P0.05);至第180天,1、2、4、7、8组鱼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6组(P0.05),1、2、3、4、7、8、9组鱼的日增重显著高于6组(P0.05),9组鱼的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低于7组(P0.05)。9组鱼血浆中生长激素显著高于1、2、3、4、6、7和8组(P0.05);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和饲料系数最佳时的光照条件为:红光、12L︰12D、8.60 W/m2,但光色、光周期和光强对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及饲料系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条件下,较为适宜的光照条件是:红光、12L:12D、8.60 W/m2。  相似文献   

14.
为调查福建某养殖场鲢大面积死亡原因,对发病死亡的鲢肠道内容物、肛门出血分泌物及养殖塘池水中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鉴定X1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X2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且这2株菌对鲢具有致病性。在药敏试验中,X1菌株对15种抗生素耐药;X2菌株对新霉素、氯霉素、青霉素G等11种抗生素敏感,对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表现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降低活鱼水体氨氮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密封静水式测定仪,探讨了低温、MS-222对鲫鱼排氨率的降低作用及盐改性沸石对水体中氨氮的去除效果,以延长鲫鱼运输贮运的保活时间。结果表明,温度、麻醉剂(MS-222)、改性沸石对水体氨氮的降低都有显著的作用。10~30℃范围内,鲫鱼的排氨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P<0.01),水温30℃时的排氨率是10℃时的5.11~6.44倍,排氨率与水温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c+b1X+a1X2,温度和体重的交互作用对鲫鱼排氨率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MS-222质量浓度0~80mg/L范围内,鲫鱼的排氨率随MS-22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少(P<0.01),MS-222质量浓度为80mg/L的实验组与对照组(0mg/L)相比,排氨率降低了54.1%~51.1%,MS-222质量浓度与排氨率的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式Y=-c-b1X+a1X2表示。经NaCl浸泡的沸石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大于60g/L后,去除率渐渐趋于稳定,采用加热方式,NaCl质量浓度80g/L时氨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并在24h内持续地保有对氨氮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KCl、尿素[CO(NH2)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诱导九孔鲍幼虫变态附着,分析同种化学物质的不同质量浓度以及不同的化学物质对变态附着的影响,并对他们的诱导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0.075 g/L的KCl和0.35 g/L 的EDTA-Na2的诱导作用最显著,而尿素的诱导效果较差,尿素诱导九孔鲍幼虫变态附着的最佳质量浓度是0.1 g/L.不同的诱导物及同一种诱导物在不同的质量浓度下对九孔鲍幼虫变态附着的诱导作用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克虫王”对shou类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B2和C型“克虫王”两种鱼用药物对蚤状shou和裸腹shou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B2型“克虫王”对蚤状shou的48hTLm(半致死浓度)为0.96mg/L,安全浓度为0.096mg/L,对裸腹shou的10hTLm为0.0114mg/L,C型“克虫王”对蚤状shou和裸腹shou的48h,TLm分别为1.8mg/L和0.37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18mg/L和0.037mg/L,裸腹shou对这两种药物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蚤状shou。  相似文献   

18.
硝化细菌是一种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微生态制剂,对于养殖水体水质净化至关重要。同时各种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安全性影响也十分值得研究和关注。本研究选择多刺裸腹溞作为受试物,研究不同浓度硝化细菌菌剂对受试物24 h、48 h急性毒性。结果表明,24 h LC50为1.15×1025mg/L、48 h LC50为1.00×1022mg/L,说明硝化细菌菌剂对水溞的急性毒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了茶子饼溶出物对海蜇幼体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海蜇幼体对茶子饼溶出物的反应极其敏感,随着茶子饼溶出物浓度的上升,死亡率也随之上升,中毒幼蜇表现出变白消融的死亡症状。经统计分析,茶子饼溶出物对幼蜇的24、48、72、96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4、0.88、0.85、0.84mg/L,安全浓度为0.23mg/L。因此,建议在海蜇养殖过程中如用茶子饼清池。应施用完后全部换水,再取新换水检测24小时内对幼蜇的影响,如无影响才可投苗。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转基因红鲤的基础上,采用生物预警系统比较和分析了非转基因和转基因红鲤(Cyprinus carpio)在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的游速和活动范围的变化。转基因红鲤和非转基因红鲤孵育自同一批受精卵,转基因红鲤体长(5.31±0.64)cm、体重(3.40±0.55)g,非转基因红鲤体长(4.58±0.59)cm、体重(2.40±0.58)g。CuSO4的浓度设置0(对照)、5、15、25、35和45μg/L共6组。生物预警系统包括储水池、数字摄像仪和数据运算处理器,可以记录鱼的二维移动轨迹,并计算出鱼的平均游速。试验结果表明,非转基因和转基因红鲤的平均游速分别为:对照组1、1.57 BL/s,5μg/L组1.24、1.07 BL/s,15μg/L组1.61、1.03 BL/s,25μg/L组1.50、1.59 BL/s,35μg/L组1.62、1.61 BL/s,45μg/L组1.25、1.97BL/s。非转基因和转基因红鲤的活动范围:除35μg/L组外,其他组的坐标X值非转基因与转基因红鲤间差异都极显著(P<0.01);对照组、5和25μg/L浓度组,转基因红鲤坐标X值极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红鲤;15和45μg/L浓度组,非转基因红鲤坐标X值极显著高于转基因红鲤。低于45μg/L时,铜离子没有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红鲤产生明显的毒性;在45μg/L浓度组,转基因红鲤对铜离子不敏感,而非转基因红鲤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