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隶属于鲈形总目(Percomorpha)、鲉形目(Scorpaeniformes)、杜父鱼科(Cottidae)、松江鲈鱼属(Trachidermus),为小型、底层、肉食、降海溯河洄游性鱼类,古时以盛产于吴淞江(今上海松江)而得名。因其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被誉为中国四大淡水  相似文献   

2.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江鲈鱼 Trachidermusfasciatus Heckel属鱼由形目 (Scorpaeniformes)、杜父鱼科 (Cottidae)、松江鲈鱼属 (Trachidermus) ,上海地区称之谓四鳃鲈 ,俗名花鼓鱼、花花娘子。该鱼以其味美而驰名中外。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松江鲈鱼研究的文献 ,以期为研究松江鲈鱼并挽救这一名贵资源提供参考资料。一、松江鲈鱼的研究概况松江鲈鱼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 1 9世纪Heckel对菲律宾的松江鲈鱼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将其定名为 Trachidermusfasciatus。 2 0世纪 5 0年代 ,李思忠 [15]在《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中对其分布作了概述 ;复旦大学邵炳绪等…  相似文献   

3.
鸭绿江下游松江鲈鱼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属鲉形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它以其肉味鲜美而驰名中外,自古被誉为“诸鱼之上”的鱼中佳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沿海及其相连的淡水水域  相似文献   

4.
夏军红 《南方水产》2007,3(1):37-43
从NCBI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下载鲷科鱼类10属12种共24条Cytb序列,通过序列比对最终获得1070bp的共有序列。其中,共检测到675个单态位点,393个变异位点,2个未知位点,没有检测到插入缺失。每个种具有的种特征性位点数为4到24个不等,平均约为12.42个。种间遗传距离分布范围为0.105±0.010(SE)到0.220±0.017(SE),均值为0.180±0.0231(SD),而种内遗传距离要小于或等于0.018±0.004(SE),均值为0.007±0.006(SD),因此,种间遗传距离要远远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来源于同一种内的2条序列都被聚为一个类群。以上分析显示不同鲷科种类能够通过Cytb序列较好的进行区分,据此提出,当2个鲷科鱼类个体基于以上Cytb序列计算得到的遗传距离如小于0.018时可以初步判断属于同一种,大于0.105则为不同种。研究为鲷科鱼类的分子种类鉴定提供了部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境内松江鲈鱼的种群特征以及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野外资源调查和研究发现,中国境内现存的松江鲈鱼有秦皇岛--渤海海区、鸭绿江--黄海海区、黄河--黄海海区、钱塘江--东海海区等地理群体,每个群体都有固定的天然产卵场,其中,鸭绿江--黄海海区松江鲈鱼的群体数量最大,其洄游规律性强,产卵场已经被找到;黄河--黄海海区松江鲈鱼群体分布在文登沿海和通海河流,数量很少;钱塘江--东海海区松江鲈鱼群体数量极少,洄游持续时间长,个体大,濒临灭绝状态.对松江鲈鱼的自然资源保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倡原地保护,杜绝不同海区的松江鲈鱼异地放流,以避免种质混乱.提倡以繁殖和养殖研究为目的的异地驯养,加强钱塘江--东海海区松江鲈鱼全人工养殖和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攻关,为松江鲈鱼的增殖和利用奠定基础.在目前松江鲈鱼全人工养殖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应依据"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的原则食用和上市销售,否则将加速其自然种群的灭绝,绝不可取.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获得中国近海鲱形目(Clupeiformes)2科6属7种的4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结合从Gen Bank筛选出的4科40属83种的COI基因序列225条,对鲱形目鱼类的COI条形码基因特征、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及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在辅助鱼类物种鉴定和分类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4科41属90种273条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28.3%、C:28.3%、A:24.2%、G:19.2%,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偏倚性。鲱形目鱼类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31,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距离为种内距离的41倍;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97.8%的鱼类在系统进化树上均为单系。可见,鲱形目鱼类DNA条形码符合物种鉴定的要求,且基于COI基因所建的NJ树对物种分类具有较为准确的辨识力。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不仅能够解决低阶分类单元的系统进化关系,对于高阶分类单元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滆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种质遗传状况,通过PCR和测序技术,获得保护区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达氏鲌(Culter dabryi)、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等3种鲌属鱼类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并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显示,3种鲌鱼的Cytb基因全长为1 141 bp,碱基组成相似,均表现为A+T的含量(56.4%)高于G+C的含量(43.6%)。翘嘴鲌的Cytb基因有16个变异位点,定义14种单倍型,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07和0.002 4;蒙古鲌的Cytb基因有8个变异位点,定义6种单倍型,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63和0.002 4;达氏鲌的Cytb基因有10个变异位点,定义7种单倍型,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573和0.001 2。整体来看,3种鲌鱼均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遗传多样性模式,暗示3种鲌鱼群体在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与中性检验结果和歧点分布图分析结果相一致。翘嘴鲌和蒙古鲌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6,达氏鲌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4,...  相似文献   

8.
采用比较试验的方法对松江鲈鱼工厂化养殖模式进行研究。以养殖存活率、质量增加率等为指标,比较海水逐级淡化和纯淡水两种水处理模式与利用瓦片和PVC管两种遮蔽物进行松江鲈鱼养殖的效果,以了解不同水处理方法和不同遮蔽物对松江鲈鱼生长的影响,探索松江鲈鱼工厂化人工养殖的适宜条件。结果显示,不同水处理方法对松江鲈鱼的生长有较大影响,松江鲈鱼的存活率为37%~71%,海水逐级淡化试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纯淡水对照组(P0.05);松江鲈鱼的质量增加率为1.83%~6.12%,海水逐级淡化试验组质量增加率显著大于纯淡水对照组(P0.05);而采用不同遮蔽物进行养殖试验,各试验组的松江鲈鱼生长性能没有较大差异。研究表明,海水逐级淡化的水处理养殖模式更适合松江鲈鱼养殖。  相似文献   

9.
中国境内松江鲈鱼群体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召腾  刘至治  潘连德  蒋鑫 《水产学报》2012,36(7):1042-1048
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中国境内松江鲈鱼浙江(Z)、山东(S)、河北(H)、辽宁鸭绿江(Y)等4个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5个,对每群体各30个个体进行分析。每引物的扩增条带为6~17条,共得到有效位点181个,其中多态位点136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5.14%。4群体中,H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氏基因多样性、Shannon氏信息指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最低,分别为1.258 5、0.153 0、0.2322、49.17%;而Y群体的相应值为最高,分别为1.479 4、0.277 7、0.411 2、74.03%;Z和S两群体的值明显高于H群体、略低于Y群体。若将4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则总的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69 1、Shannon氏信息指数为0.400 9,显示松江鲈鱼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31 3,基因流(Nm)为3.309 4,表明松江鲈鱼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和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85.54%的变异来自种群内个体间,14.46%的变异来自种群间;同样,群体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根据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中,Z群体首先与S群体聚类、再与Y群体聚类,呈现出从南向北的地理分布格局,但H群体却单独为一支,与其他群体间的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0.
鲿科鱼类是一类高度多样化的类群,一些具有高度相似特征的物种难以通过形态进行识别,系统分类关系混乱,因此,选择一种更为有效、便捷的鱼类鉴定和分类方法十分必要。对5属36种共214条鲿科鱼类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种鲿科鱼类的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6和0.15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9.875倍;大多数鲿科鱼类的种内遗传距离小于种间遗传距离,在种内、种间重叠较少,能形成的一定的DNA条形码间隙。ABGD结果将36个物种定义为25个运算分类单元,运算分类单元的划分与距离法结果大体一致,种间遗传距离较小的物种被划分为同一个运算分类单元,种内遗传距离较大的物种分化为多个运算分类单元。聚类树结果显示:黄颡鱼属、拟鲿属和■属的鱼类聚成一大支;鳠属和半鲿属中各有1个物种聚类到对方的分支中,这两属之间存在不完全的谱系分选。在本研究中,DNA条形码在大部分鲿科鱼类中能进行有效的鉴定,但对一些近缘种,条形码鉴定存在局限性,同时,COⅠ条形码也阐明了鲿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可为鲿科物种的系统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鸭绿江下游松江鲈鱼资源变化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属鱼由形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它以其肉味鲜美而驰名中外,自古被誉为"诸鱼之上"的鱼中佳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遭遇瓶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2015年7月17-20日采集福建近海仔稚鱼样品,并挑选80尾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获得仔稚鱼的CO I基因序列73条,鉴定仔稚鱼26种,隶属于7目22科25属,另有5个物种仅鉴定到属,2个物种仅鉴定到科.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3,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797,约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8倍,说明利用CO I基因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物种鉴定.科内属间、目内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937、0.2420,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在系统进化树的分析中,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聚在一支,所有物种都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这些物种都能有效区分开来.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CO 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实现仔稚鱼的物种鉴定,且较多能鉴定到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遭遇瓶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2015年7月17―20日采集福建近海仔稚鱼样品,并挑选80尾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获得仔稚鱼的CO I基因序列73条,鉴定仔稚鱼26种,隶属于7目22科25属,另有5个物种仅鉴定到属,2个物种仅鉴定到科。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3,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797,约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8倍,说明利用CO I基因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物种鉴定。科内属间、目内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937、0.2420,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在系统进化树的分析中,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聚在一支,所有物种都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这些物种都能有效区分开来。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CO 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实现仔稚鱼的物种鉴定,且较多能鉴定到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鱼类染色体核型和系统进化分析在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丰富苏丹鱼(Leptobarbushoevenii)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苏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冷滴片制备法分析了染色体核型特征,运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其系统进化关系,探讨了鲃亚科鱼类种属间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苏丹鱼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50,其中包含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8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1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2条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1条,核型公式为2n=16m+28sm+4st+2t,染色体臂数(NF)为94。14种鲃亚科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鲃亚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16~0.134,平均遗传距离为0.074;苏丹鱼与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0.134),与泰国短吻鱼(Sikukiastejnegeri)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090);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苏丹鱼位于进化树的基部,与四须鲃属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可为苏丹鱼种质资源鉴定、品种改...  相似文献   

15.
名称 松江鲈鱼,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上海地区叫四鳃鲈,山东称媳妇鱼,也有叫花鼓鱼的,上海市宝山县横沙岛上的渔民也有叫它花花娘子的。它属鲈形目Perciformes,杜父鱼科Cottidae,松江鲈鱼属Trachidermus。  相似文献   

16.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以如此美妙的诗句赞美松江鲈鱼.松江鲈鱼又名四鳃鲈鱼,江浙沿海一带俗称其为丑媳妇鱼,北方沿海俗称其为虎头鱼.其实所谓四鳃鲈鱼,仍是两鳃.但因为这种鱼两鳃前后各有一道凹痕,其形与色如同鳃孔,在鳃盖上又橙红色的条纹,看起来极似四片外露的鳃叶.  相似文献   

17.
基于16S rRNA和Cyt b基因序列探讨2种梅童鱼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黑鳃梅童鱼(C.niveatus)的16SrRNA和Cytb基因片段序列差异及遗传分化程度。在长度为526bp的16SrRNA和379bp的Cytb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中,2种间共检测到44处核苷酸替代。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较低,在Cytb蛋白质编码基因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尤为明显。基于16SrRNA和Cytb基因片段分析结果显示,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2和0.111。构建的系统树显示2种梅童鱼在这2个基因片段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根据Cytb基因2%/百万年的进化速率推断,棘头梅童鱼与黑鳃梅童鱼的分化时间约为550万年,发生于上新世(Pliocene)早期。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线粒体CO I和Cyt b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分别扩增达氏鲌(Culter dabryi)、海南鲌(C.recurviceps)、尖头鲌(C.oxycephalus)、蒙古鲌(C.mongolicus)、拟尖头鲌(C.oxycephaloides)和翘嘴鲌(C.alburnus)六种鲌属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 I)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的基因片段,并对六种鲌属鱼类同源序列的碱基组成、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以及系统进化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5 bp的CO I基因片段中,A、T、G、C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65%、28.18%、18.33%和27.84%;长度为970 bp的Cyt b序列片段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7.97%、27.93%、14.53%和29.57%。基于CO I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54%,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0.82倍;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92%,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32.89倍。基于CO I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显示除尖头鲌与拟尖头鲌外,其余4种鲌均形成独立分支,而基于Cyt b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六种鲌属均能独立形成分支,鲌属六种鱼能够进行有效区分,将CO I和Cyt b作为DNA条形码进行鲌属鱼类的物种鉴定是可行的,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鉴定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片段对采集于厦门海域的仔稚鱼样品进行种类鉴定,探究其在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研究共获得64条COI基因序列和74条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比对,COI基因将仔稚鱼样品鉴定为26个种类,其中19个种类鉴定到种、6个鉴定到属、1个种类仅鉴定到科;16S rRNA基因将仔稚鱼样品鉴定为29个种类,其中23个种类鉴定到种、6个鉴定到属。COI基因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 5,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197 6,16S rRNA基因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 3,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089 2,COI和16S rRNA基因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都为平均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两者都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在基于COI和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所有物种都分别单独聚为一支,同一个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能聚在同一个分支,这些物种均能得到有效区分。以上结果表明,COI和16S rRNA基因均可以实现仔稚鱼的种类鉴定,两种基因结合使用可以提高仔稚鱼种类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80年代后松江鲈鱼濒临灭绝,1994年被列为国家Ⅱ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为恢复这一珍贵生物资源,相关学者开展了大量松江鲈鱼人工繁养殖技术的研究。上海市松江区水产良种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松江鲈鱼人工配合饲料的筛选与投喂试验,并取得重大突破,本试验进行配合饲料与生物活饵的松江鲈鱼养殖效果比较,旨在为开展松江鲈鱼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