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1年3~8月对永州市4个地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鳝胃瘤线虫新田县感染率最高(45.61%),冷水滩区次之(36.74%),东安县第3(36.11%),宁远县最低(21.43%);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以冷水滩区最高(3.74),东安县次之(1.75),新田县第3(1.69),宁远县最低(1.00)。黄鳝新棘衣棘头虫冷水滩区感染率最高(1.96%),东安县次之(1.67%),新田县和宁远县未发现感染;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东安县最高(2.00),冷水滩区次之(1.44)。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也只有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  相似文献   

2.
对 1 0 8尾粗唇鱼危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 ,粗唇鱼危体长 8 0~ 1 2 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 88 9% ,体长 1 2 1~ 2 9 3cm感染率为 1 0 0 %。随着粗唇鱼危体长增长 ,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种群主要由 2 5~ 6 5mm长度的虫体组成 ,种群中雌虫显著多于雄虫。 84 0 %的虫体附着在粗唇鱼危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均呈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感染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洞庭湖区6个采样点的黄鳝对胃瘤线虫的感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常德市芦山乡所产黄鳝感染量为严重,感染率高达90%,感染强度为4.35,其次是岳阳县中洲乡,感染率37.1%,华容暂未发现有感染。不同体长组的黄鳝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一个随机感染的过程。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腹腔内的肠系膜和体壁内膜上,常常结囊。在肠道内发现有较多的细小胃瘤线虫寄生,说明这种线虫是经消化道而感染的。并测得胃瘤线虫在黄鳝种群中的体长为8.5—55.0mm,其中以10—20mm体长的线虫占多数,说明7—8月份可能是胃瘤线虫感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长江丽棘虫在粗唇Wei肠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8尾粗唇Wei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粗唇Wei体长8.0-12.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88.9%,体长12.1-29.3cm感染率为100%。随着粗唇Wei体长增长,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群主要由2.5-6.5mm长度的虫体组成,种群中雌虫显著于雄虫。84.0%的虫体附差在粗唇Wei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的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隐藏新棘虫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剖检了128尾黄鳝,新棘虫的感染率高达65.6%,感染强度为9.1,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黄鳝的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该种寄生虫的性比符合1∶1的比例,但32cm以下的黄鳝体内的雄性棘头虫明显地较多。94%的虫体分布在黄鳝小肠前段3cm以内。寄生虫数超过30以上的宿主生殖腺有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黄鳝体内鳗鲡独孤吸虫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洞庭湖黄鳝对鳗鲡独孤吸虫的总感染率为 5 1 7% ,感染强度为 4 6 7(1~ 33) ,其中以体长 2 9 1~39cm的黄鳝感染率最高 ,其余体长的黄鳝也有较高的感染率 (37 5 %以上 )。其感染强度有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鳗鲡独孤吸虫种群主要由体长 3~ 8mm的虫体组成 ,在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鳗鲡独孤吸虫的寄生对黄鳝肥满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澧水下游水系黄鳝感染鳗鲡独孤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于澧水下游水系的黄鳝对鳗鲡独孤吸虫的总感染率为46 7%,感染强度为3 14(1~11)。体长24cm以下的黄鳝未检出该种吸虫;体长29 1cm以上的黄鳝均有较高的感染率(50%以上),且差异不大,其感染强度亦无显著性差异。鳗鲡独孤吸虫种群主要由体长3~5mm的虫体组成,在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 377。鳗鲡独孤吸虫的寄生对黄鳝肥满度有一定影响,使黄鳝肥满度系数平均下降9 8%。  相似文献   

8.
2种寄生虫感染黄鳝引起的血细胞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感染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的黄鳝血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被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感染的黄鳝红细胞数减少,白细胞数增多。白细胞血式也发生变化:其中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减少,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增多。没有观察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9.
研究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感染的单殖吸虫的群落多样性及感染情况,为额尔齐斯河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09年8月到2016年7月,剖检贝加尔雅罗鱼296尾,共感染了6种单殖吸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Dactylogyrus tuba Linstow,1878)、双髻指环虫(D. sphyra Linstow, 1878)、小刺指环虫(D. micracanthus Nybelin,1937)、多小枝指环虫(D. ramulosus Malewitzkaja,1941)、普氏三代虫(Gyrodactylus prostate Erergns,1963)和斯氏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skrjabini Achmerov,1974);贝加尔雅罗鱼单殖吸虫的总感染率为20.27 %,平均感染强度为3.05只/尾(1~18只/尾),平均感染丰度为(0.62±2)只/尾;混合感染率相对较低,仅占2.36%;各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均小于10%,平均感染强度均小于5,其中小刺指环虫为优势种;在5个体长段中,在14cm≤L<16cm体长段感染单殖吸虫的种类、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达到最高;体长段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结果相差不大,不同体长段宿主中单殖吸虫种群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体长段14cm≤L<16cm与16cm≤L感染强度差异显著,其余体长段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隐藏新棘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方建平  唐为萍 《水利渔业》1998,(4):20-21,52
个体较大的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的情况与体长在40cm以下的黄鳝不同,前者是一个随机过程。寄生虫在宿主的小肠内多集丛固着,虫数的86%集中分布在小肠前面。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种群中为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1964,60条以上的新棘虫寄生会明显影响宿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额尔齐斯河粘鲈感染复口吸虫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粘鲈(Acerina cernua)的取样调查研究,揭示了其感染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种群生态学的部分特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随机选取额尔齐斯河河段内的北屯、哈巴河为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采集解剖体长5~13 cm粘鲈129尾。结果表明,复口吸虫的总感染率为38.76%,平均感染强度为16.06±30.85,感染0、1~5、6~10、11~15、16~20和20只以上复口吸虫的粘鲈占粘鲈总数的比率分别为61.24%、24.03%、3.88%、1.55%、1.55%和7.75%。复口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粘鲈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感染率在13 cm以上的粘鲈中达到最大,为80%;平均感染强度在11 cm≤L13 cm范围内最大。感染强度在体长段5 cmL≤7 cm与9 cmL≤11 cm和11 cmL≤13 cm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复口吸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段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淡水渔业》2021,51(3)
2019年对新疆伊犁河流域巩乃斯河段鱼类进行寄生虫病原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体表有三代虫寄生,经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同一种三代虫,定为新种(暂未公布)。为了解该三代虫在新疆裸重唇鱼鳍条上的寄生特点,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新疆裸重唇鱼鳍条寄生三代虫的感染情况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检查的69尾新疆裸重唇鱼中,共检出459只同种三代虫,总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91.3%和(6.65±5.24);统计三代虫在各个鳍条的感染率,腹鳍的感染率最高为78%,尾鳍感染率最低为41%,在宿主胸鳍与尾鳍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显著;三代虫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大,其感染率、感染丰度和强度逐渐上升,在14~19 cm体长组达到最高,不同大小的宿主其感染强度之间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新疆裸重唇鱼寄生三代虫对宿主体长及鳍条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更偏好寄生于体长14~19 cm的宿主的胸鳍。三代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3.
额尔齐斯河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鳃部寄生的温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 Bychowsky)进行了取样调查,以期了解温氏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温氏指环虫的总感染率为12.92%,平均感染强度为5.70(1~19)。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体长组的宿主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随着宿主体长(L)的增大,温氏指环虫的感染率在35cm以上的宿主中达到最大,为50%,而平均感染强度在20≤L<25的体长范围内最小,为1.75;温氏指环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聚集分布,且各体长段宿主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在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野外取样调查,研究寄生于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鳃部的奇异双身虫(Diplozoon paradoxum)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东方欧鳊感染奇异双身虫的总感染率为24.16%,平均感染强度为4.19,在宿主体长L≤30 cm时,感染率随体长增大有升高的趋势;在体长25 cmL≤30 cm时,感染率达到最大,为42.11%;而体长L30 cm的宿主,没有感染奇异双身虫。奇异双身虫在东方欧鳊各体长段均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5.
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集的锚首虫进行鉴定分析,为河鲈(Perca fluviatilis)的生态保护和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对额尔齐斯河河鲈寄生的锚首虫进行了调查,发现河鲈鳃部有锚首虫物种寄生,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鲈锚钩吸虫。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河鲈鳃部寄生的鲈锚钩吸虫的总体、不同体长段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河鲈共感染了1种锚首虫,为鲈锚钩吸虫,总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18.56%、(2.78±3.17)只/尾和(0.52±1.7)只/尾,左鳃及右鳃的感染率分别为12.37%和13.40%,两者之间的感染丰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鳃片中的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感染丰度值相差不大;鲈锚钩吸虫在所有体长组之间及左鳃Ⅳ各体长组之间的感染丰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鲈锚钩吸虫对宿主左右鳃没有选择偏好性,且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聚集分布占主要的地位,仅有左鳃Ⅰ和鳃Ⅲ、右鳃Ⅱ、L≤8 cm体长组中呈现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单式指环虫在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鳃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 于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6 月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斑重唇鱼进行了 3 次取样调查,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斑重唇鱼鳃部寄生单式指环虫(Dactylogyrus simplex)的感染情况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在检查的 325 尾斑重唇鱼中, 共检出 3994 只单式指环虫, 总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 67.7%和 12.3±1.2; 左鳃及右鳃的感染率分别为 59.4%和 57.2%, 两者之间的感染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 在各鳃片中, 鳃Ⅰ(最靠近鳃盖的鳃片)、鳃Ⅱ的平均感染丰度显著高于鳃Ⅳ(P<0.01); 单式指环虫随着宿主的生长, 其感染率、感染丰度和强度先上升, 后下降, 在 13~18 cm 体长组达到最高, 但是各体长组间的感染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 单式指环虫对宿主左右鳃和年龄没有选择偏好性, 但在鳃片分布上更偏好寄生于鳃Ⅰ和鳃Ⅱ, 单式指环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7.
鳔等睾吸虫在长吻鱼危体内寄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检查了 5 8尾体长在 3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 ,统计表明 :宿主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 5 9% ,平均感染强度是 3 5。在 1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体内未检出鳔等睾吸虫。鳔等睾吸虫由 2 0~ 10 0mm的虫体组成 ,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宿主染虫较多时对其正常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池塘养殖黄鳝所需苗种多系野鳝。经对野鳝的解剖观察,其消化道内毛细线虫、隐藏新棘虫等寄生虫的感染率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3~72条,我们认为这是制约鳝鱼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必须驱虫。以往的报导仅限于用敌百虫驱虫,但因敌百虫异味...  相似文献   

19.
用分段测量方法研究了黄鳝消化道各段的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鳝总感染率为90%,感染强度为13.64,平均密度为12.25;黄鳝消化道内胃,前中肠与后肠相互之间的pH值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寄生虫(主要是棘头虫)多寄生在黄鳝前中肠内,棘头虫感染与未感染的黄鳝其前中肠的pH值也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48).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危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