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1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研究 ,揭示了新棘衣棘头虫种群生态学的一些特点。结果表明 ,新棘衣棘头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内 ,多集中于前肠 ;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 ;种群的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呈指数增加 ,其回归方程为M =7.6× 10 -9L3 .3 83 0 ;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棘头虫种群在宿主中的频率分布的尾不断增长 ,即感染较多棘头虫的黄鳝所占比例增加 ;棘头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组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棘头虫的种群平均丰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近年来,贵州省关岭县和贞丰县种植的顶坛花椒出现大量开雄花的现象,表明花性分化过程发生了变化。顶坛花椒花性分化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表现出怎样规律,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探讨了顶坛花椒花性分化过程中激素、多胺以及C/N变化规律,为顶坛花椒花性分化机制及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贵州省关岭县顶坛花椒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花性分化不同时期花芽的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乙烯(Eth)、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R)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花芽腐胺(Put)、苯乙胺(Pea)、尸胺(Cad)、亚精胺(Spd)、精胺(Spm)、色胺(Try)、组胺(His)和酪胺(Tyr)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花芽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花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二者的比值为C/N。【结果】(1)在顶坛花椒花性分化不同时期中,IAA和ABA差异显著,且均表现出雌花>雄花>花序轴分化期的花芽的规律,表明高的IAA和ABA含量促进雌花发育;雄花和雌花中GA3含量均显著高于花序轴分化期的花芽,雄花和雌花的GA3  相似文献   
3.
4.
背景 昆虫海藻糖合成酶基因是昆虫海藻糖合成的主要基因,大多数昆虫中只拥有一个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基因,部分昆虫存在一个海藻糖-6-磷酸酯酶(trehalose-6-phosphate phosphatase,TPP)基因。前期研究发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中拥有两个TPS,对其功能研究发现TPS不仅能够调控海藻糖代谢,还可介导海藻糖酶调控几丁质合成与降解途径,控制昆虫的蜕皮过程。目的 通过对褐飞虱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了一个新的TPS,检测该基因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探究该基因的功能与前期发现的两个TPS的区别。方法 对获得的新TPS基因序列采用克隆技术获得全长cDNA序列,经验证正确后,对其蛋白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及与其他昆虫的TPS进行比对分析,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测定3个不同TPS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并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TPS3的表达。结果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克隆出一个新的TPS,并命名为TPS3TPS3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 352 bp,编码78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88.9 kD,等电点为5.47,具有亲水性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褐飞虱3个TPS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都具有TPS和TPP两个保守结构域及其他特征序列,并且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所占的比例较为接近。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3条TPS的相对表达量不同,TPS1的相对表达量从4龄0 h开始逐渐上升,至成虫阶段达到最高,TPS2的相对表达量从4龄末期开始明显上升且在整个5龄阶段都有较高的表达,TPS3的相对表达量在5龄末期和成虫初期较高。单独干扰褐飞虱TPS3 48 h后被干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降,dsTPS3能有效抑制TPS3的表达。结论 在褐飞虱中发现一个新的TPSTPS3),其与褐飞虱中已经报道的TPS1和TPS2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同发育阶段表达结果表明,3个TPS在发育过程中行使的功能不同。RNAi能够有效抑制TPS3的表达并导致褐飞虱蜕皮障碍和翅发育畸形。  相似文献   
5.
【背景】 海藻糖合成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在海藻糖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能够介导海藻糖代谢调控几丁质合成及昆虫发育。【目的】 本研究通过抑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TPS的表达,检测RNAi沉默SfTPS效果,观察白背飞虱蜕皮状况,测定几丁质含量及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基因的定量表达,探究SfTPS在白背飞虱几丁质合成中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注射法RNAi技术,以实验室饲养多年的白背飞虱种群为试验材料,体外合成两个SfTPSSfTPS1SfTPS2)与GFP的双链RNA(dsRNA)后,分别注射到白背飞虱体内抑制TPS。首先,在dsRNA注射后48 h采用Trizol法提取白背飞虱的总RNA,反转录并合成第一链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TPS表达沉默情况,以确定RNAi的效果;其次,测定dsRNA注射后48 h和72 h白背飞虱整体几丁质含量并对翅发育畸形虫体进行拍照;最后,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白背飞虱SfCHS在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分析SfTPS1SfTPS2在几丁质合成调控中的作用。【结果】 与注射dsGFP相比较,dsSfTPS1和dsSfTPS2的RNA注射后,能够促进SfCHS表达量上升,几丁质含量增加,白背飞虱成虫翅出现畸形。qRT-PCR结果显示,单个SfTPS dsRNA注射后本基因的表达能够被极显著抑制,与注射dsGFP相比,不足对照组表达量的30%,且单个SfTPS的dsRNA注射后,另外一个SfTPS表达同样显著下降;dsSfTPS1和dsSfTPS2注射后,白背飞虱成虫翅均为长翅,出现一定比例的翅卷曲等畸形情况,其后48 h和72 h产生一定的死亡率;几丁质含量检测发现,SfTPS1SfTPS2的dsRNA注射后72 h,几丁质含量显著上升。与注射dsGFP对照组相比较,SfCHS1SfCHS1a表达量在dsSfTPS1注射后72 h极显著上升,在dsSfTPS2注射后48 h和72 h时极显著上升,且dsSfTPS1和dsSfTPS2注射后SfCHS1b的表达极显著增加。【结论】 SfTPS能够通过调控白背飞虱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来控制几丁质的合成,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价SfTPS在白背飞虱等昆虫中的调控作用并作为潜在控害靶标,为进一步开展和筛选有效的海藻糖合成酶抑制剂控制白背飞虱等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平原不同稻田生境越冬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平原越冬稻田蜘蛛共有8科16属21种,其中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为优势种。异质性大的越冬稻田及田埂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均大于异质性小的越冬稻田和三光田埂,越冬稻田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大小主要由群落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决定,与均匀度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7.
中草药制剂应用于黄鳝人工繁殖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雌、雄亲鳝分开放入池塘网箱内,投喂活蚯蚓、螺蚌肉和小鱼虾等优质动物性饵料进行培育,应用灌注中草药制剂的蚯蚓进行催熟催产;再投放到模拟黄鳝自然生态环境的繁殖土池(密度为2尾/m2,性比为1∶1)中,诱发雌、雄亲鳝自行交配产卵,将鱼卵连同泡沫巢从繁殖池中捞出入专池小网箱内孵化育苗,获得了理想的繁殖效果,克服了注射外源激素方法催产对亲鳝造成一定的损伤等不足,为开展黄鳝的规模化育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晶体敌百虫对黄鳝体内寄生虫的驱杀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晶体敌百虫溶液药浴法和灌注法(食道深部注入)两种给药方式,对黄鳝体内寄生虫的驱杀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晶体敌百虫给药法对体腔内的胃瘤线虫均没有起到驱杀作用;采用晶体敌百虫溶液6×10~(-6)浓度灌注和0.6×10~(-6)浓度药浴对肠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驱杀效果相对比较好,其驱虫率分别为41.7%和37.0%,灌注法(食道深部注入)略优于药浴法;而高浓度(灌注8×10~(-6)以上,药浴0.8×10~(-6)以上)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对黄鳝有药害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9.
稻田蜘蛛优势种和目标害虫的时间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稻田蜘蛛优势种和目标害虫的时间生态位的研究,发现害虫生态位宽度值的大小影响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蜘蛛对目标害虫具有跟随现象。晚稻田蛛虫的生态位宽度值及蛛虫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均大于早稻田蛛虫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值。  相似文献   
10.
用传统微生物学分离培养方法,从特殊自然环境中筛选耐高温酵母,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并结合26S r DNA D1/D2区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用常规方法对其耐热、耐酸、耐糖和耐乙醇性以及乙醇发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从常年堆放茅台酒糟的土壤中获得的2株耐高温酵母,经鉴定分别为Y1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Y2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耐性测试表明Y1、Y2均能在45℃正常生长,但在46、47℃生长不良,菌落出现异常;初始糖浓度达25%时出现抑制;初始乙醇浓度分别达8%、10%时,Y1、Y2生长受到抑制;最适pH=4。在30、45℃温度条件下,Y1的乙醇产量分别为3.8%和5.1%,Y2分别为8.7%和9.8%,说明Y2的耐乙醇性和乙醇发酵性能较Y1优,具有用于同步糖化发酵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