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2017年,新疆阜康市某鲟鱼养殖场的西伯利亚鲟出现大批死亡,主要症状为生殖孔红肿外突,腹部有点状出血。自患病西伯利亚鲟肝脏、脾脏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XB2,通过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并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用Mega 6.0对序列进行分析。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菌株XB2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单独或成对出现;产酸不产气,V-P反应呈阳性,能利用蔗糖、果糖、葡萄糖、明胶、枸橼酸;在含1%(m/V)氯化钠中能生长,高于3%(m/V)氯化钠中不生长;在4℃不生长,20~30℃均能生长,但在37℃不生长;不利用乳糖、水杨苷、纤维二糖、硫化氢、酒石酸、阿拉伯糖。进化树显示,菌株XB2与鲁氏耶尔森菌KJ812974同源性达99%。通过回感试验确定其半致死密度为2.37×104 cfu/mL。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XB2为鲁氏耶尔森菌。药敏结果显示,鲁氏耶尔森菌XB2对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等9种药物敏感,对麦迪霉素、大观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等15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
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乌鲁木齐市周边市场及养殖场进行鱼类寄生虫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域的罗非鱼鳃部有大量锚首虫寄生,经染色观察,对后吸器及交接器等结构进行绘图、测量,同时选用28S、18S-ITS1-5.8S和COⅠ3个分子标记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利用核糖体RNA与相关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形态学结果可初步鉴定,该虫体为锚首虫亚科嗜丽鱼虫属的几丁嗜丽鱼虫和彼丽嗜丽鱼虫。扩增得到几丁嗜丽鱼虫的28S、18S-ITS1-5.8S及COⅠ序列长度分别为863、1019 bp和592 bp,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几丁嗜丽鱼虫的相似性均超99.5%;扩增得到彼丽嗜丽鱼虫的28S、18S-ITS1-5.8S及COⅠ序列长度分别为863、1005 bp和572 bp,与GenBank中的彼丽嗜丽鱼虫的相似性均超94%,且与刀茎嗜丽鱼虫的相似性均达99.3%以上。从基于核糖体RNA所构建的最大似然树和遗传矩阵来看,本试验中几丁嗜丽鱼虫与不同地区的几丁嗜丽鱼虫聚为一支,且遗传距离均为0;彼丽嗜丽鱼虫与巴西的彼丽嗜丽鱼虫、捷克的刀茎嗜丽鱼虫聚成的拓扑结构自展值为99%和100%,且遗传距离为0.000~0.003,其结果与形态学结果相一致。试验结果补充了该虫在国内分子方面的资料,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彼丽嗜丽鱼虫与刀茎嗜丽鱼虫为同物异名的分类观点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贝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baeri)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眼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2017年4次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冷水鱼繁育基地的虹鳟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虹鳟眼睛寄生贝氏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检查的61尾虹鳟中,检出贝氏复口吸虫9 023只,单尾检出最多为388只。总感染率为100%,左右眼玻璃体的感染率为100%和96.7%,高于左右眼晶状体的感染率60.7%和42.6%。总平均感染强度为(147.9±11.6),左右眼玻璃体平均感染强度为(90.9±6.7)和(71.9±6.1),高于左右眼晶状体平均感染强度(7.4±1.9)和(7.0±2.1)。左眼和右眼的平均感染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极显著(P0.01)。贝氏复口吸虫在虹鳟不同部位的方均比(S~2/■)大于1,说明贝氏复口吸虫对该地虹鳟的寄生情况严重,在虹鳟的不同部位中均呈聚集性分布,更倾向于在玻璃体中寄生,存在寄生部位选择偏好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叶尔羌河流域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体内寄生线虫(Nematodes)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类型,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对叶尔羌河长身高原鳅进行3次采样,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长身高原鳅感染线虫情况和分布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捕获的414尾长身高原鳅中共检出2种线虫,分别为杆咽线虫(Rhabdochona sp.)、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rudolphii),其中杆咽线虫为优势虫种;线虫的总感染率为53.38%,平均感染丰度为7.00±0.99,平均感染强度为13.10±0.56;杆咽线虫和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平均感染丰度均随着长身高原鳅体长增加而增大,在大于14 cm体长组取得最大值;不同体长段宿主中,杆咽线虫感染强度差异性极显著,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感染强度差异性不显著;两种线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5.
研究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感染的单殖吸虫的群落多样性及感染情况,为额尔齐斯河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09年8月到2016年7月,剖检贝加尔雅罗鱼296尾,共感染了6种单殖吸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Dactylogyrus tuba Linstow,1878)、双髻指环虫(D. sphyra Linstow, 1878)、小刺指环虫(D. micracanthus Nybelin,1937)、多小枝指环虫(D. ramulosus Malewitzkaja,1941)、普氏三代虫(Gyrodactylus prostate Erergns,1963)和斯氏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skrjabini Achmerov,1974);贝加尔雅罗鱼单殖吸虫的总感染率为20.27 %,平均感染强度为3.05只/尾(1~18只/尾),平均感染丰度为(0.62±2)只/尾;混合感染率相对较低,仅占2.36%;各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均小于10%,平均感染强度均小于5,其中小刺指环虫为优势种;在5个体长段中,在14cm≤L<16cm体长段感染单殖吸虫的种类、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达到最高;体长段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结果相差不大,不同体长段宿主中单殖吸虫种群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体长段14cm≤L<16cm与16cm≤L感染强度差异显著,其余体长段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集的锚首虫进行鉴定分析,为河鲈(Perca fluviatilis)的生态保护和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对额尔齐斯河河鲈寄生的锚首虫进行了调查,发现河鲈鳃部有锚首虫物种寄生,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鲈锚钩吸虫。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河鲈鳃部寄生的鲈锚钩吸虫的总体、不同体长段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河鲈共感染了1种锚首虫,为鲈锚钩吸虫,总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18.56%、(2.78±3.17)只/尾和(0.52±1.7)只/尾,左鳃及右鳃的感染率分别为12.37%和13.40%,两者之间的感染丰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鳃片中的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感染丰度值相差不大;鲈锚钩吸虫在所有体长组之间及左鳃Ⅳ各体长组之间的感染丰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鲈锚钩吸虫对宿主左右鳃没有选择偏好性,且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聚集分布占主要的地位,仅有左鳃Ⅰ和鳃Ⅲ、右鳃Ⅱ、L≤8 cm体长组中呈现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单式指环虫在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鳃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 于 2019 年 5 月至 2020 年 6 月对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斑重唇鱼进行了 3 次取样调查,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斑重唇鱼鳃部寄生单式指环虫(Dactylogyrus simplex)的感染情况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在检查的 325 尾斑重唇鱼中, 共检出 3994 只单式指环虫, 总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 67.7%和 12.3±1.2; 左鳃及右鳃的感染率分别为 59.4%和 57.2%, 两者之间的感染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 在各鳃片中, 鳃Ⅰ(最靠近鳃盖的鳃片)、鳃Ⅱ的平均感染丰度显著高于鳃Ⅳ(P<0.01); 单式指环虫随着宿主的生长, 其感染率、感染丰度和强度先上升, 后下降, 在 13~18 cm 体长组达到最高, 但是各体长组间的感染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 单式指环虫对宿主左右鳃和年龄没有选择偏好性, 但在鳃片分布上更偏好寄生于鳃Ⅰ和鳃Ⅱ, 单式指环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