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鄱阳湖银鱼产卵场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鄱阳湖产银鱼有3种(含1亚种),即太湖短吻银鱼(Neosalanx l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乔氏短吻银鱼(Neosalanx iordani wakiya et Takahasi)、雷氏银鱼(Reganisalanx brachyrostralis Fang)。银鱼是鄱阳湖的重要经济色类之一,干制品畅销全国各地,并供外贸出口。近二十年来,银鱼产量显著下降。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保护、增殖措施,作者自1982~1985年进行了鄱阳湖产银鱼的研究,现将产卵场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有明银鱼仔鱼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4年11月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产卵盛期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现场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明银鱼仔鱼在长江口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有明银鱼仔鱼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且受涨落潮的影响明显,涨潮时其分布范围较广,落潮时分布相对集中,且在北支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少东多的分布格局。通过有明银鱼仔鱼密度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和各环境因子对仔鱼密度分布的贡献率研究,均证实盐度是影响有明银鱼仔鱼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尤其在长江口北支水域,有明银鱼仔鱼的密度从西至东由低到高的分布趋势与盐度的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银鱼移植及其生物学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银鱼移植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获益高、方便易行的资源增殖手段,近些年来在我国内陆水域广泛开展。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内陆水域银鱼移植概况,扼要论述了银鱼移植生物学技术,并展望其今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 富水水库位于长江中游鄂南地区,拦截长江支流富水河,1966年竣工。水库面积55.73公里~2,平均水深13.1米。根据1985~1986年对其水文、水化学、水生生物和鱼类的调查,水库属中营养型,水生生物以大型浮游甲壳类较丰富,有适于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原名太湖短吻银鱼)繁殖和生长的条件。太湖新银鱼因繁殖力高和适应性强,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移植后与新水体中的其它鱼类的矛盾较小,而被一些湖泊作为移植对象,且已取得显著的效益。向富水水库移植太湖新银鱼,旨在查明这种鱼可否在大型水库中完成生活史并形成经济种群,为大型水库渔业增殖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3种银鱼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峡库区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短吻间银鱼(Hem isalanxbrachyrostralis)共78尾个体的Cyt b基因全序列(1141bp)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16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4%,其中13个为简约位点。大银鱼的32尾样本有6个单倍型,太湖新银鱼32尾样本有5个单倍型,短吻间银鱼14尾样本中有3个单倍型。大银鱼、太湖新银鱼和短吻间银鱼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804±0.032,0.671±0.061,0.385±0.149;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00146±0.00009,0.00228±0.00024,0.00067±0.00026。3种银鱼群体的遗传距离在0.12461~0.23796之间,净遗传距离在0.12274~0.24418之间。基于Cyt b基因序列,利用K imura-2模型构建的NJ树表明: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种群的亲缘关系最近,两者与短吻间银鱼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3种银鱼的遗传多样性低。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鱼产业现状及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水库、湖泊大规模开展银鱼移植、增殖以来,银鱼产量有很大提升,银鱼产业发展较快,但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就银鱼移植后资源管理问题,生产、加工及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银鱼在水库中的栖息活动及种群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伟 《淡水渔业》1996,26(4):15-17
<正>结合大银鱼(Prolosalanx hyalocranius)移植增殖工作,笔者近年研究了水库大银鱼的生物学,移植驯化技术操作规程,受精卵采集、低温无水保存和运输,渔具渔法与捕捞模式,渔业资源管理模式等.多数学者在大银鱼资源调查和生物学研究中,虽有论及大银鱼群体结构和洄游规律,但水域环境系浅水湖泊,与山谷丘陵水库水域的栖息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本文主要报道大银鱼在移植水库里的栖息活动规律及种群结构变化,以期为大银鱼资源增殖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Abbott)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湖泊、长江口、黄海、渤海沿岸河口及朝鲜西海岸,系河口洄游性鱼类,进入淡水产卵,亦可在淡水中定居生活,是银鱼科中个体最大的种类,产卵期为12月到翌年3月,是目前主要移植、增殖的品种之一。我们从1994年开始在南昌地区的四个中小型水库采取投放大银鱼受精卵的方式进行大银鱼移植试验,以探明大银鱼在长江以南天然水域中的生长繁殖情况。  相似文献   

9.
云南星云湖移植太湖新银鱼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星云湖位于云南中部的江川县境内,属珠江水系。湖泊面积为34.71平方公里(折合52117亩),平均水深7米。夏季湖水平均温度为20℃,冬季平均为10℃。透明度1.11米,属富营养型湖泊。星云湖是云南省重点渔业基地之一。自1956年起人工投放草、鲢、鳙、鲤等鱼类,增殖湖泊渔业资源,平均亩产鲜鱼4.12公斤。移植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利用湖泊中的天然饵料资源,提高湖泊鱼产量。1986年产银鱼20万公斤.1987年产银鱼45万公斤,平均亩产银鱼8.63公斤.  相似文献   

10.
银鱼的捕捞技术与繁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伟 《齐鲁渔业》1995,12(1):36-37
研究了银鱼的捕捞技术,并对银鱼资源的繁殖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长江干流各江段在长江十年禁渔的新形势下垂钓渔业状况,2017—2018年对长江干流872位垂钓者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垂钓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钓具类型主要为手竿和海竿,占钓具总量的80%以上。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垂钓者渔具年投入50%以上样本在500元以下;在长江中下游50%以上样本在1 000元以上。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垂钓者人数分别估算为2 344、4 764、4 600和6 649位,对应江段年垂钓量分别估算为45.0、294.7、171.1和478.7 t,年垂钓量占对应江段鱼类资源现存量比例分别为8.6%、2.0%、1.8%和3.6%;垂钓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影响相对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为引导垂钓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划定禁钓区、禁钓期,建立天然水域钓具、钓法的白名单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资源、树立垂钓渔业品牌。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蟹生殖洄游期间,对比研究了不同性腺发育时期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自然群体和放流群体9项血淋巴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洄游亲蟹在性腺发育的不同时期,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血淋巴总蛋白、血蓝蛋白、甘油三酯、肌酐、Ca2+及Mg2+含量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放流群体亲蟹在性腺发育到Ⅳ、Ⅴ期时的血淋巴白蛋白含量和性腺发育到Ⅳ期时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群体(P<0.05),总胆固醇含量在性腺发育到Ⅵ期时显著高于自然群体(P<0.05)。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放流群体的大部分血淋巴生化指标与自然群体都无显著差异,仅在性腺发育到Ⅳ期后少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放流群体通过自身调节能够很好地适应长江口环境并完成性腺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与其它几种同科蟹的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天津厚蟹、无齿相手蟹、红螯相手蟹和字纹弓蟹等五种蟹的肌肉、肝进行了6种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五种蟹的同工酶酶谱存在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种间同工酶差异与它们的分类地位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江水系天然群体、人工选育F4A级群体、F4B级群体以及江苏射阳群体共95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F4A、F4B选育起始群体均来源于固城湖国家级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射阳群体为江苏省河蟹养殖普遍采用的苗种,其亲本为当地养殖河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4个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 o)分别为0.8053、0.8197、0.8105、0.8100,平均期望杂合度(H e)分别为0.7149、0.7161、0.7262、0.7286。其中,人工选育F4A级以及B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群体,但是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而言,本研究中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在较高水平,其中射阳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最高,天然群体最低,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天然群体、F4A级和F4B级选育群体聚为一支,而射阳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表明人工选育中华绒螯蟹群体与长江水系天然群体间没有发生显著性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5.
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东海鲐鱼现存资源量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卫忠 《水产学报》1998,22(4):334-339
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了工海及长江口区域鲐鱼近10年来的现存资源量,结果表明,工海及长江口区域的鲐鱼自1997年以来历年的现存资源量分别在13.2-23.5万吨和4.1-12.7万吨之间波动,近年一资源数量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近年鲐鱼的实际捕捞已逐渐接近其现存资源量,说明鲐鱼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历史产卵场分布于长江上游,距离长江口2500-3000公里。1981年葛洲坝工程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随后天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工繁殖放流补充工作从1983年开始。由于野生和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鱼有相似的洄游入海特征,因此通过在长江口水域捕获滞留的中华鲟幼鱼并区分人工繁殖个体和野生个体,可以评估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效果。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四倍体遗传的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方法,并用全同胞家系、半同胞家系和非亲缘关系群体样本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用于1999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效果评估案例中,评估人工繁殖个体在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中的比例。亲子鉴定方法结果显示,三个全同胞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3、0.44和0.44;半同胞家系的遗传距离居中(0.57);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74。人工繁殖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在2000年度长江口幼鱼群体中,人工繁殖个体的比例较低(0~3.8%),中华鲟补充群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对中华鲟野生群体增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水域主要渔业生物资源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口水域20世纪90年代的拖网生产资料以及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该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种类及优势种的资源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各时期长江口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物中,鱼类占92%以上,头足类和甲壳类所占的百分比较小,分别在8%和1%以下。每个时期的拖网生产的种类数基本相当,都为40种左右;同一时期的不同季节和各季节的不同时期间的种类数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口水域拖网渔获物优势种类的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90年代初期到末期,大部分传统优势种的渔获比例相对稳定,某些优势种的渔获比例有较大的波动或急剧减少,小型低质鱼种的渔获比例和种数增加。对带鱼、小黄鱼的体长组成结构分析表明它们的群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趋于明显的小型化,当前的小型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而在此期间黄鲫的体长组成结构变化不大。该水域的优势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类体长组成结构的变化是和逐渐增加的捕捞力量以及水域环境变化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9.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early life stages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polyactis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six ichthyoplankton surveys cond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mid-April to mid-July 2015. A total of seven eggs and 2461 larvae and juveniles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were collected. Abundance of the specimens was highest in mid-May and lowest in mid-Jul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varied among the six cruises, although post-flexion larvae and juveniles dominated the ichthyoplankton collection in each cruise. Specimen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showed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study area. The eggs, yolk-sac and pre-flexion larvae were mainly collected at stations with depth exceeding 30 m, while post-flexion larvae and juvenil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relatively shallow waters near to the m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area had largely lost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to support small yellow croaker spawning, although it could still serve as nursery ground for the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标志放流信息的长江口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4—2014 年在长江口水域标志放流中华鲟 12570 尾, 标志回捕中华鲟 24 尾次, 接收 18 枚落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AT)信息。本研究根据标志放流信息, 分析研究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分布于经度跨度 7°, 纬度跨度 9°的长江口水域和东海及黄海海域, 主要聚集分布区为长江口水域和舟山群岛海域; (2)标志放流中华鲟具有显著的降海洄游趋势, 放流后短期滞留在长江口淡水环境, 7 d 后具有进入海洋的行为; (3)长江口标志放流中华鲟进入海洋后, 其迁移方向会出现随机性, 在迁移过程中具有折返、转向、停滞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长江口增殖放流的中华鲟标志回捕信息开展研究, 旨在揭示中华鲟降海洄游和分布特征, 为中华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